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未来会好吗(决定我们发展变革的理与力)
内容
试读章节

“大同”社会成为儒家学派的理想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天下为公”是社会的总原则,人们各尽其力,生产成果和社会财富均归社会成员共享;博爱精神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维系着人际关系,全体社会成员团结友爱,真诚相待,互助进步,各得其所,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儒家描绘的“大同”社会景象同时也代表了自古以来普通百姓的愿望,并成为中华民族一直追求的一种理想社会。自其问世后,“大同世界”便成为炎黄子孙努力追求的梦想。后世的人们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大同”思想的影响,设计师们在设计理想社会时常常不自觉地回到“大同”之道上来,如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等都受到过这一思想的深刻影响。

同在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主张“无为而治”,提出了著名的“小国寡民”思想,幻想人类重新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万物融为一体。老子在《道德经》中有这样的文字记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春秋战国是一个诸侯争霸的时代,各诸侯国互相征讨,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老子对这种情形十分痛心,就设计出一种“保守、消极”的、“没有战争和欲望,人民相互尊重、互惠互利”的“小国寡民”社会。在这样的理想社会中,人们衣食丰足,住得安适,乐其习俗;国与国之间可以互相望见,鸡犬之声可以互相听到,而人们从生到死,互相之间也不往来。

春秋战国时期,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学派则注重社会规则的有序性,其设计的理想社会的典型特征就是“法治”。法家学派希望建立一个法治社会,主张“乱世当用重典”“用法典以治国”和“开重刑、分赏罚”等原则。法家的思想对秦始皇产生了深刻影响,秦国自统一六国后,就采取了“严刑峻法”的治国策略。

由于春秋战国是一个大的混战纷乱时期,所以当时的思想家们在设计“理想国”的时候都特别重视个人、家庭、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如注重孝道的家庭伦理,“大一统”的国家观念,“协和万邦”的国际关系,“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理念等等。而这些思想也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久远,影响至深,到今天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到了魏晋时期,东晋文人陶渊明描述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理想国,并为世人津津乐道。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这样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个世外桃源里没有战乱,没有贫穷,没有压迫,没有官场丑恶,没有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人过着自食其力、康乐幸福的生活。

陶渊明生活的魏晋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纷乱时期,当时正是东晋分裂崩亡和晋末换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黑暗。目睹这些现象,陶渊明个人深感无助无力,辞官归隐故里之后,就在文学作品中构筑了这样一个理想的国度,以此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在中国古代社会,思想家们设计的“理想国”几乎都是一种理想化的、文学化的思想描述和表达,由于专制集权统治,那些“理想国”都成了名副其实的“幻想国”,几无可能变成现实。

自1840年中国进入近代以后,思想者在设计理想的国家和社会时具备了一定的理性成分。

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天朝田亩制度》体现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其中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希望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这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地主的土地私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希望实现“均贫富”、“等贵贱”的理想国家。

到了清朝末年,以康有为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对儒家大同理想社会的再次向往。康有为在《大同书》中列举了人类社会的种种不合理现象和种种苦难,为了改变这些不合理的现象和解脱这些苦难,他描绘出一个“无私产、无阶级、无家族、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人人平等”的“大同”世界。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详细记述了要“破除九界”以达到“大同之世”的举措。

一去国界,消灭国家;二去级界,消灭等级;三去种界,同化人种;四去形界,解放妇女;五去家界,消灭家庭;六去产界,消灭私有制;七去乱界,取消各级行政区划,按经纬度分度自治,全球设大同公政府;八去类界,众生平等;九去苦界,臻于极乐。

康有为极尽赞美之词讴歌大同世界:“大同之世,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在康有为设计的理想社会里,人人劳动,密切分工:“太平之世无所尚,所最尚者工而已;太平之世无所尊高,所尊高者工之创新器而已。”谭嗣同和梁启超深受康有为思想的影响,也极为赞赏大同理想社会的主张。

近代对“大同”理想社会作出注解的还有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孙中山曾指出:“人类进化之目的为何?即孔子之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但孙中山并未囿于传统的大同思想,而是从其所处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代出发,力求探索出实现大同理想的途径,以此提出了“三民主义”的“理想国”。

孙中山认为,“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照这样的说法,人民对于国家不只是‘共产’,一切事权都是要共的。这才是真正的民生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孙中山同时指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民生主义,即贫富均等,不能以富者压制贫者是也。”

在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理想国”中,还有“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原则。孙中山指出:“社会主义者,人道主义也。人道主义,主张博爱、平等、自由,社会主义之真髓,亦不外此三者,实为人类之福音。”

太平天国、康有为、孙中山的“理想国”思想构成了近代中国的三次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即太平天国的农业社会主义空想,康有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大同社会主义空想,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生主义空想”。这三种空想主义都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专制制度的厌憎和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以及对理想的国家和社会的向往。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和一些不切实际的成分,这些“理想国”也都未能变成现实。P8-10

后记

梁漱溟是近代中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被称为“中国最后的儒者”。他出身于“世代诗礼仁宦”家庭,父亲梁济是一位颇有学问的儒家之士,梁漱溟早年深受其影响。

1918年,年仅25岁的梁漱溟已开始在北京大学讲授佛教哲学。同年11月,他和父亲梁济就当时的中国以及世界的纷乱时局做了一次谈话。谈话中,梁济不禁向学识和见识都很广博的儿子问道:“世界会好吗?”梁漱溟答道:“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梁济叹道:“能好就好啊!”说罢就离开了家。没想到三天之后,梁济竟然投湖自尽了。

 在20世纪初那个动荡年代,梁漱溟在价值理念和思想言论里,始终都是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他一直相信“世界会好的”。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身体力行,深入中国乡村,数十年如一日,致力于乡村教育和建设事业。由他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尝试将中西方的社会、文化优点融合起来,进行社会改造试验,探索中国救亡图存之路。

梁漱溟曾说:我是一个乐天派,对前途不必悲观,发展总是好的。梁漱溟代表了在家国兴亡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坚守与担当。他对中国与世界的预见与洞见,时至今日余音犹在。

今日中国社会已不同于梁漱溟父子所生活的时代,但对当今和未来的中国,身处转型时期的中国人,也常常在心底追问:未来会好吗?

对于未来的问题,似乎谁也不敢打包票说会怎样,谁也没有未卜先知的本领。

尽管从眼下来看,中国还有许多不公平、非正义的事情在发生,诸如道德败坏、环境恶化、贪污腐败、贫富分化、天灾人祸等不和谐成分一直存在,加之种种国际竞争和挑战,让人倍感压力与危机重重,总有一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而且每个人似乎都对社会有一大堆的不满,失望和悲观的心理也时而产生。然而,看问题的目光不能只局限在当下,对于未来的问题,要用历史的眼光。未来会不会好,总要看历史的行进趋势。

如果把历史的通道看得远一些,想想10年、20年、30年、50年、100年前的中国,与今天比照,变化和进步是显而易见的:10年前中国还有收容遣送条例;20年前中国还在争论“姓社姓资”;30年前中国还不许家庭舞会;50年前中国还在喊“万岁”;100年前中国还有凌迟……  1978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时,不仅西方人,就连中国人自己,也不看好中国经济发展趋势。30多年过去了,中国这列火车虽然经历了许多危机,但居然没有翻车,反而越驶越快,让车上车下的人都闪了眼。

如果把历史的通道看得更远一些,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有过辉煌的文明,也曾是世界的强国;虽然在近代遭受过一百多年的奴役屈辱,但现在已今非昔比,已渐趋富强。

无论如何,纵观人类以及中国的历史,总的趋势是在向前、向好发展的,社会是在进步的。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尽管发展道路上有过种种挫折和困难,但中国一直在进步,总的趋势是向前发展的,各种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况且新中国的建国历史还很短,也正处在成长阶段。

如果再把历史的眼光投向未来,对照中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蓝图来看,第一、二步的温饱和小康阶段都逐步得到了实现,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一这是中国人给自己设置的美好未来。从现实情形来看,这些前景也将被一步步具体化了的发展计划和举措变成现实。这在某种程度上似乎也预示了“未来是会好的”。

当然,撇开国家和历史的因素,从具体的个人来看,在某种程度上讲,“未来会不会好”,答案也可能就在于我们自己。梁漱溟曾说:人类不是渺小,是悲惨,悲惨在受制于他自己。人需要深深地了解自己,从而对自己有办法,才能够避免和超越渺小。

世界一直很美好,但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别人很幸福,世界很美好,糟糕的是我们自己。这不是别人的问题,也不是世界的问题,而是每个人自己的问题。梁漱溟说:“着急贪求,表见了人类的卑微;歆羡涎流,显露了人类的丑陋;忍耐不下,烦恼苦愁,见出了人类的无用。”最终的一切似乎都要怪我们自己,为了人性的欲望和需求而丧失了本善的乐观灵魂。

美好的是世界和未来,糟糕的是我们自己的心境和行为。前者永恒不变,后者则需要自我调控。

在西方哲学史上,18世纪的启蒙运动曾将科学和欲望提升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以此造就了丰富发达的物质文明和永不衰竭的进取精神。但是科学的精确性和欲望的无休止性,也同时将人类带进了“无思”的境地——生活在科学框架中的现代人在“永远向前”的欲望推动下忙忙碌碌、匆匆向前,难得“停下来思考”,生活由此趋向庸碌与虚无。

 在此情况下,以反思为核心的哲学开始介入现代生活,其主张突破欲望的束缚,唤醒人类提升反思的能力,以此进入更加完善的自我灵魂与精神生活中去。

 人们首先要面对和思考的东西,用哲学家康德的话说就是“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去哪里,我要做什么,我该怎么做”的问题。经历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人们也许会对自我、对生活有初步、必要的认识,才能更好地把握和调控“糟糕的”自我。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有力量的强者,这不光是指身体上的强健力量,还包括精神上的强大意识力量。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说过:“一个能思考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力量无边的人。”勤于思考会让我们变得更加理智、理性,不断地进取创新,可以使自己的精神力量和自我调控能力日益增长。

在现实生活中,多数人都是终日劳碌奔波,行色匆匆,几乎无暇思考。很多时候,我们宁可让岁月淹没在仿佛很有价值的忙碌之中,也不情愿拿出一丁点儿时间进行思考。

长期以来,其实不是生活与未来迷失了我们,而是我们迷失了生活与未来。生活的复杂多变性要求人们不能盲目地简单地去适应生活,而要对生活时时保持清醒的观察和判断,否则会疲于奔波而迷失一生。

在对生活与人生的思考中,每个人都无法不关心未来,不能放弃对未来景象的描绘和为未来作准备的积极努力。人们都选择继续活着,继续努力着,大概都有一个简单的理由——相信明天会比今天更好,或者说今天还不是最糟糕的一天。如此一来,便还是对世界和未来寄满希望的,相信未来“还是会好的”。

萧伯纳曾说,“我希望世界在我去世的时候,要比我出生的时候好”。人类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离未来的幸福更近一点。相信人类的智慧和力量,只要每天多一点努力,就会离未来更近一点。

人生是一个且行且思、且思且行的过程,停下来思考是为了更好地前行。让我们带着思考上路,迎着清风前行,且行且思,渐行渐远……

作者

2011年7月

目录

引论探求理想国

 01 空想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

 02 大同理想与和谐社会

 03 “五理论”与“五力论”

“理”说

一 天理·自然

 01 完美的和谐

 02 失衡的博弈

 03 生态文明的召唤

二 命理·生命

 01 敬畏生命

 02 人命关天及死后的世界

 03 哀莫大于命死

三 情理·人性

 01 变化的需求和欲望

 02 矛盾的集合体

四 法理·法制

 01 公平与正义之绳

 02 持续性强国的根本保证

五 德理·道德

 01 弘扬正道的自觉性

 02 我们的道德前景

 03 治国的方式及选择

“力”说

六 财力·财富

 01 全球化与国家财富

 02 城市化与家庭及个人财富

七 体力·健康

 01 把脉国家的健康

 02 国家健康的守护人

 03 保障人民健康的后盾

八 智力·知识

 01 国家需要智慧

 02 人民需要技能

九 信力·信仰

 01 追寻灵魂的慰藉

 02 让信仰之光照亮未来之路

十 运力·命运

 01 世界文明及大国霸权周期

 02 国家生命周期

后记

序言

人生就像一次长途旅行,每个人都在不停地奔走、前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有时候我们走得太快、太远、太专注了,以至于忘了是从哪一天开始,从哪里出发的,以及为何而奔走,最后又奔向何方。奔走中我们迷失了方向,迷失了灵魂。

据说印第安人有个习惯,远行的时候,每走三天就要停下来一天,用他们的话说,就是要走慢一点儿,让自己的灵魂跟上来。

很久很久,我们都没有等待自己的灵魂了,我们对自己以及周围的一切似乎还是一连串的疑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来做什么?我为什么是这样?我该怎么做?我要去哪里?……

自从人类诞生后,在漫长的岁月里,一些聪明而不安分的生灵总是出于好奇,以及对自身命运的关注,时常在星空下自言自语地问起这些关于人生的哲学式问题——这也许是人类永远都要追问并且永远都无法摆脱的问题,而其中的每一个问题又都包含着种种矛盾,令人苦恼,让人生疑,永远也得不到答案。

其实,对于那些人生哲学式问题,古今中外的圣哲先贤们都做了大量的研究探索,人类历史上的智者们也做出了各种各样的经典论答,其著作可谓汗牛充栋,其观点可谓百家争鸣。本书就是针对那些哲学式问题而粹读圣哲先贤们的著作和观点后对其所做的集合,在某种程度上说,它是一本关于国家和人生的哲学式问题的读书笔记或杂感提要。

进入21世纪后,中国进入快速转型期。这一转型时期的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都十分复杂,人们普遍感到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复杂,利益矛盾突出。这是“一个水流最快、变化最莫测的点的附近”,社会结构再度调整,社会利益重新分配,社会生活急剧变化,社会成分日益复杂。用学者的话来概括就是“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既面临“黄金发展期”,又遭遇“矛盾凸显期”,经济增长方式发生转变,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交织,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性问题并存,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互联。

在这个前所未有的关键时期和历史剧变时代,市场经济和全方位的改革大潮,引起了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价值观念的巨大震荡,古今中外的各种思想观念也在此汇集、碰撞,相互激荡。.在这个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社会景象的冲突化让一些人无所适从,甚至感到孤独迷茫,以至于忘了我们最初的出发点和最终的归结点,并对未来发出了“会不会好”的疑问。

本书是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社会背景下,对人类社会的一些基本原理、基本常识以及普世价值进行重申和强调的结晶。

尽管本书所论的是一些“说教”或“大道理”,但在这个迷茫纷乱和常识稀缺的时代,这些“大道理”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即使所述都是最一般的原理和最基本的常识,全世界也都需要极力重申、强调和弘扬,以为那些纷乱迷象提供一些最基本的思考参照和借鉴。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里,因此本书思考的对象并不仅仅是人类这个群体,更多的是与人有关的自然、国家以及社会等所有客观因素的综合体。

针对那些哲学武问题和纷乱世象以及客观对象,本书拆解二十余个经典故事,粹读二十余本经典著作,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二十余条经典理论。其中包括自然、人类、国家以及社会发展的诸多一般性原理和规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本书总体分为两大部分。上半部分重点阐述影响和决定自然、人类、国家以及社会发展的一般性原理,试图构建一个“现实理想国”所必需的基本要素框架,即所谓“天理、命理、情理、法理、德理”这“五理论”。下半部分重点阐述影响国家以及家庭和个人发展的潜在力量,试图构建一个实现国家和个人梦想所必需的基本要素框架,即所谓“财力、体力、智力、信力、运力”这“五力论”。

本书所阐述的这些理论性内容都是人类历史上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常识,也是人类社会的普世价值,具有代表性、普适性和永恒性。这些基本原理和常识符合人类的共同利益,适用于所有国家i社会和个人,也适用于所有时间与空间,为全人类普遍认可和追求。

对于古今中外的那些普适性原理和常识,本书用现代化、全球化以及历史性的思维与眼光,对其加以创造性的吸收和弘扬,把历史上中西方文化最精华的部分统合起来。  对广大读者来说,阅读本书是了解人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公理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同时,本书也为所有关注国家、社会以及自身发展的人,提供了一些基本的思想资源和思考方法,尤其是针对每一类问题,对照中国的情况作了一定的论述和梳理,能够给人以启示。

细节往往蕴藏着真实的力量。本书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在对每一类原理的阐释中,采用“拆解一个故事,粹读一本经典,勾连一段历史,阐明一个原理”的模式和方法展开叙述,利用故事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其在阅读中明晰一些基本原理,普及基本常识。

因此,本书不是作为教科书或专业学术著作来写的,而是作为一般的读物来写的。在著述的过程中穿插故事细节和多元视角,力求做到可读性、简明性与知识性、思想性相统一,力争给读者一种新鲜、直观、深刻的醒示;希望能够以一种新的视角看待熟悉的原理,并以更清晰的思路解读不熟悉的理论。

在这个物欲横流、躁动不安的时代,对于读书,人们感兴趣的一般都是读图作品或快餐阅读,已经很少有人去阅读古今中外那些生冷的经典之作了。笔者幸得一份清心和闲趣,针对一些哲学式问题和当前的纷乱世相,一头扎进“故纸堆”,向历史和经典寻求答案,以求释然。

虽然圣哲先贤的经典著作多显深奥晦涩,但经过故事拆解和经典粹读后,就显得相对大众、通俗一些。本书对一些严肃、高深的经典理论和命题,以通俗的文笔作了深入浅出的论述,在引经据典、诠释主题的同时作了论证分析,是一本普及性通俗读物。

尽管本书是拆解故事、粹读经典、阐述原理的集合,但也自成体系,构建了一个理性、理想的国家和社会,以及为实现其所必需的基本要素框架;还对其中的’一些传统理论进行了尝试性创新和生发,如自然世界的物质能量观、生命的守恒定律、人性的矛盾论等。

本书的书名中虽然有“未来”的字眼,似有预测之意,但本书的根本目的并不是研究和预测未来,而是探究国家、社会与人这些客观对象,梳理历史上影响和决定其发展变革的一般原理和潜在力量,以拓宽思路,开阔视野,使尽可能多的个人和组织审视其自身所处的环境和将要前往的方向与地方,思考如何到达这些地方。

坦率地说,笔者也只是忠实地阅读、回顾和记录,把个人的一些想法表达出来,因此本书是对已有的原理和常识的回顾与梳理。当然,在回望历史的过程中,可以预见未来,以让历史智慧的光芒照亮未来的行程。

本书只想通过借用一些故事案例和对经典著作的思考,引导读者去认识自然、国家、社会和人的存在及发展的一般常识和原理。只要能使读者有心去留意那些基本的原理和常识,明确个人与社会应履行的职责,进而将其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上,以此来推动自己和周围的人进步,哪怕只是一点小小的心灵触动,本书的“宏旨”也就达到了。

作者

2011年7月

内容推荐

《未来会好吗(决定我们发展变革的理与力)》(作者马元之)拆解二十余个经典故事,粹读二十余本经典著作,在此基础上阐述二十余条经典理论。其中包括自然、人类、国家以及社会发展的诸多一般性原理和规律。对广大读者来说,阅读此书是了解人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公理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未来会好吗(决定我们发展变革的理与力)》也为所有关注国家、社会以及自身发展的人,提供了一些基本的思想资源和思考方法,尤其是针对中国的现状及趋向做了一定的论述和梳理,能够给读者带来诸多有益的启示。

编辑推荐

《未来会好吗(决定我们发展变革的理与力)》(作者马元之)以粹读经典著作为启动点,以高远宏大的全球视野来解析社会万象,以资对当今人类社会尤其是中国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向,做以科学的评析和预示。

书中涉及自然、生命、人性、法制、道德、经济、文化、科技等诸方面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字里行间渗透着深邃的精思。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未来会好吗(决定我们发展变革的理与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元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356883
开本 16开
页数 2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5
出版时间 2011-09-01
首版时间 2011-09-01
印刷时间 2014-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史学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3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02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30
16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1:5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