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农民家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侯永禄的《农民家书》以时间为顺序,真实地记录了从上世纪60年代到本世纪初40年来的历史岁月,每封信无不打着时代的烙印。《农民家书》以“丰胜”为主线,反映了一代农民通过招工、参军、高考等不同途径,经过艰苦奋斗、努力拼搏而融入城市生活、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书中通过父子之间的信件来往,详细记载了丰胜的参军提干、高校学习、工作分配、恋爱结婚、著书立说、立功受奖、自主择业……使我们较清晰、较完整地看到了一个农村出身的孩子30年来怎样成长为一个军校教授的人生轨迹和奋斗历程。同时,围绕这一主线,其他几个家庭又作为副线贯穿其中,使读者从宏观上对这个大家庭的生存发展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做到了布局合理,条理清楚,主次分明。

内容推荐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侯永禄长子侯胜天徒步串联路过大寨,写下了这个大家庭的第一封家书。后来儿女相继参加工作,往来信件逐渐增多。2000年老家安装电话,通信开始减少。侯永禄去世后,儿女清理遗物,发现几十年的书信父亲一直保存着,总共有千余封。现挑选部分编成《农民家书》。收录时尽可能保持原貌,但限于篇幅,也对个别书信格式进行了压缩。

这些信件集中反映了五十年来中国农村面貌和农民命运的巨大变迁,反映了农民通过参军、高考等途径奋斗进入城市的过程。《农民家书》中侯永禄对予女学习、工作、人品、生活上的殷殷教导,更是体现了农民淳朴的人生信条和哲学理念,堪称农民版《傅雷家书》。

目录

家书抵万金(代序)

1966年~1976年家书

1977年~1981年家书

1982年~1986年家书

1987年~1991年家书

1992年~1996年家书

1997年~2005年家书

试读章节

毛主席语录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亲爱的父母亲、婆、外婆和全家人:

分别已经近一个月了,十分想念,全家人都好吗?

现在,我要自豪地告诉你们,现在我是在大寨给你们写信。

11月10日一大早分别后,我同雷存生等6个人,扛着红旗,举着毛主席像,满怀激情、精神抖擞地出发了,学习红军老前辈,经风雨,见世面,进行徒步串联,到北京去见我们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毛主席。不认识路,我们对照地图前进。我们翻过了咱们合阳县的金水沟又翻太子沟,过了韩城县再到禹门口,踏上了忽闪忽闪的铁索桥,看到了又深又宽的黄河水,进入了山西省的地界,经过霍县,到了榆次。一切都是新鲜的。

我们到了山西省文水县,寻找到刘胡兰的故乡云周西村,去了刘胡兰的家,拜见了刘胡兰的母亲胡文秀,并且和她老人家站在刘胡兰的塑像前合了影。在纪念馆馆里,我们看到了刘胡兰烈士牺牲时的铡刀,上面隐隐约约还有血迹。伟大领袖毛主席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她是我学习的好榜样。

我们又去了昔阳县,找到了大寨大队,见到了大寨人,登上了大寨人战斗的虎头山。和大寨社员们一起劳动,一起学习,学着剥包谷米,又了解了他们评分计工的办法。我们在大寨边劳动,边学习,不但和社员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还和大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在一起照了像。现在,我们准备又踏上长征的路途,朝北京的方向进发,尽快见到毛主席。

当我们到了榆次县的红卫兵接待站后,在用笔写宣传标语时,我一不小心撞倒了墨水瓶。我们临别时见招待站无人,便学习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里的优良传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损坏东西要赔,便写了一个纸条表示道歉,并在桌上放了两角钱,以作赔偿。

我的鞋磨破了,花了三角钱,让补鞋的把鞋补钉好了,继续走。有一次在过火车洞子时,被火车把我们6个人冲散了,无法寻找。我们互相在接待站上打电话寻找,终于在太原联系上了。在路上,我们实在累得不行了,就坐在路旁歇口气。好心的汽车司机见了,让我们上车坐坐,但我们坚持要向当年红军学习。拍拍身上的土,举着毛主席的画像,扛着红旗,挺起胸脯,继续前进,口里喊着毛主席的教导:“不到长城非好汉!”心里想着:“不步行到北京,就不够毛主席的红小兵!”

我这里还给其他同学写了几封信,一同寄来,请父亲按姓名交给他们。

不多说了,一会儿我们就要出发了。

儿:侯胜天

1966年12月6日

最高指示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亲爱的父母亲、婆、外婆和全家人:

你们好,报告你们一个好消息,经过近50天的徒步串联,我们的决心终于实现了,在12月24日步行走到了日日夜夜盼望的北京。红卫兵接待站的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夸奖了我们徒步来京的革命行动,让我们住宿在北京丰台区刘家窑的东铁匠营小学里,给我们安排住宿,发了饭票和乘车证。拿上乘车证我们在北京坐汽车、坐电车都不用买票。在接待站,吃饭也不要钱,只要交粮票就可以了。我们高兴极了,天天忙着学习呀,串连呀,宣传呀。

在徒步长征的路上,我们每当到一个地方,就大力宣传毛泽东思想,宣传文化大革命。到了接待站,我们领来了红纸,蜡纸和油印机,刻印传单,刻印毛主席的《老三篇》。这些东西不用买,只要打个条子就行了。6个人中,我负责刻蜡纸。现在,我的刻蜡纸的水平大有进步。

到北京后,我们去了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广场可真大,我们在那里照了像。天安门广场也贴着大字报,我照像的时候,脚下的地上就踩着“打倒刘少奇”几个大字。我们还去了北京大学,那里的大字报就更多了。大家都在捍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横扫一切牛鬼蛇神,要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誓死保卫毛主席。

听说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已经接见过八次红卫兵了。我们盼着等着能在第九次接见时,亲眼看一看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光辉形象。但是我们等一天不见消息,再等一天还不见消息。后来,听说毛主席从第八次接见以后,决定不再接见了。那怎么能行?我们费尽了千辛万苦,克服了种种困难,怎能不见到毛主席呢?我们6人下定决心,不见到毛主席决不返回老家去!

东铁匠营小学里还有乒乓球台,我们没事的时候就打乒乓球。

我一切都好,请你们放心。

儿:侯胜天

1966年12月29日

P3-6

序言

家书抵万金

我们家祖祖辈辈在陕西关中农村,父亲解放后虽一直担任村干部,但亲戚朋友在外地的几乎没有,因而家中的书信往来基本是个空白。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年仅14岁正在路井中学上初中一年级的胜天,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和其他5位同学一起,经风雨,见世面,徒步串联到北京。他中途走到大寨,曾给家里写了一封信,想来这是我们家的第一封家书。

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引玲和胜天相继参加工作,家里的往来信件逐渐多了起来。1976年丰胜去甘肃武威参军,1978年万胜考上延安大学,1980年争胜又考上了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六个儿女只有西玲一人在家陪伴父母,家书往来更加频繁。随着时间的推移,盼来信、写回信就成了父母亲日常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一个儿女一条心——牵肠挂肚,望眼欲穿,唯有这家书报平安。

父亲写信,散发着泥土的芳香,充满了对儿女的关心与爱护。每封信,都和土地的春种秋获夏收冬藏有关,都和各人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有关。想来,他是把对儿孙们的思念、牵挂、希望和深情,都凝聚在这一笔一画的家书之中。

父亲写信,就像他的为人一样,工工整整,认认真真,一丝不苟,每信必复,从不延误,几十年如一日。古人诗中所说的“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行又开封”就是他写信时的真实写照。

2000年元月,给路井老家安了电话,和父母亲联系方便了许多,但和他们的信件往来却少了许多。而父亲对写信却情有独钟,执着依旧。他在晚年,把盼家书、读家书、写家书、寄家书当作生活中的一大乐事。父亲不止一次地对我们说,请给他多写信,有时似乎到了央求的地步。而我们却在纷繁芜杂、忙乱无序的工作学习中,在电话、手机、电子邮件这些所谓现代科技的冲击下,忘记了父亲这一最喜欢最珍视的交流载体,忽视了他这一小小的期盼、小小的要求。

对于儿孙们的来信,父亲则珍爱有加。父亲去世后,我们兄弟姐妹六人清理父亲的遗物,竟发现几十年来我们给父母亲的书信父亲一直保存着,总共有千余封。2007年春节,由父亲60年来写的日记整理而成的《农民日记》一书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好评如潮。兄弟姐妹们在电话和网上互相联系时,又谈到父亲其它手稿的价值。大家觉得父亲留下来的“家书”“随笔”同样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2007年5月4日是“五四”青年节,也是母亲和全家人商定的为父亲举行逝世三周年纪念的日子,全家20多口人从北京、兰州、西安、延安、韩城等地回到老家陕西合阳路井。在家期间,大家又进一步讨论了《农民家书》《农民随笔》的出版问题,决定逐步整理所有的信件,为以后《农民家书》的出版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2007年8月11日,父亲的长孙侯亮从北京传来了消息:人民文学出版社同意出版《农民家书》,并希望在一两个月之内尽快拿出初稿。随即,利用工作之余,大家便投入了书信的整理挑选、打字录入、加工润色的工作。经过考虑,确定了以下编选思路:

第一,为了做好家书的保存工作,每个小家庭首先将自己和父母亲的全部往来信件录入电脑,制成电子版,并作为各个家庭的永久性资料。

第二,书信按时间顺序排列,子女写给父母的信和父母写给子女的信可用不同的字体区别。

第三,每封信的正上方注明写信年月日。

第四,全部信件录入电脑的工作完成后,各家再各自挑选出可收入《农民家书》的信件,最后汇总在一起进行审阅定稿。

第五,以后条件成熟,可将各家和父母的全部往来信件、甚至兄弟姐妹之间的全部往来信件汇总在一起,作为一个珍贵的资料保存。

全部信件录入电脑后,挑选信件也是一个比较细致的工作。首先必须将全部信件浏览一遍,再挑选出适合作为《农民家信》书稿的信件。入选信件的原则是:第一,有意义,能见证中国社会和我们这个大家庭几十年来的发展变化。

第二,内容集中,一封信最好能反映一个问题。

第三,有一定的篇幅,不要过于简短。

2007年10月10日左右,电脑输入、挑选信件的工作基本结束。大家将各个小家庭选出来的信件汇总在一起,按时间顺序排列,《农民家书》的初稿基本形成。从10月10日开始,几个人又开始对初稿进行系统的审阅。胜天负责第一遍的整理,丰胜负责第二遍的复查,万胜负责第三遍的润色,争胜负责第四遍的校对。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所选信件在内容上进行审核,在语言上进行推敲。

最后审稿的时间长达10多天。10月24日下午,审稿工作全部结束。相隔数千里,几个人在各自的电脑桌前终于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历时两个半月的整理“家书”工作终于结束:《农民家书》初稿约77万字,共收录家书900余封,其中父母亲写的的书信400余封。而今,经过人民文学出版社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农民家书》得以面世。在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父亲如若在天有知,当会含笑九泉。

整理出来的家书,涵盖了我们这个大家庭中的六个小家庭,其中和父母亲有书信往来的人有:大女儿侯引玲、大女婿王俊杰,外孙王江晖、王江涛;二女儿侯西玲、二女婿侯新录,外孙女侯艳、外孙侯蛟;大儿子侯胜天、大儿媳曹秀春,孙儿侯亮、孙女侯晶;二儿子侯丰胜、二儿媳李萍,孙儿侯炜;三儿子侯万胜、三儿媳刘小丽,孙儿侯云腾;四儿子侯争胜、四儿媳邓碧兰,孙儿侯照烁。

家书是什么?家书是美妙的古琴,它能弹奏那纯真的亲情;家书是大漠的甘泉,它能滋润那干涸的心灵;家书是照相的底片,它能冲洗那历史的旧痕……

父亲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了,然而,那一封封家书却仍在对我们叙说着他亲切的关心,殷切的希望,真切的嘱咐,深切的爱意。整理那泛黄的信纸,重读那熟悉的话语,又勾起了我们对往事的回忆,又触动了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东西。是的,那一封封淳朴的家书,既没有电子邮件的迅速快捷,也没有手机短信的词藻华丽,更没有直拨电话的直截了当,然而,它散发的淡淡墨香,维系的浓浓亲情,又是什么样时髦的通讯手段能代替得了的呢?

还是杜甫说得好啊:家书抵万金!

引玲胜天西玲丰胜万胜争胜

2008年9月16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农民家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侯永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69491
开本 32开
页数 66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26
出版时间 2011-07-01
首版时间 2011-07-01
印刷时间 2011-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5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7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6:4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