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伟大的艺术家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罗曼·罗兰为音乐家贝多芬、雕塑家兼画家米开朗琪罗、小说家托尔斯泰所作的传记。传记里的三人,一是音乐家,一是雕塑家兼画家,一是小说家,各有自己的园地。三部传记都着重记载伟大的天才,他们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能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精力。

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没有对于名人们的生平做任何夸耀的叙述,也没有像大多数传记家们一样追溯名人们的创作历程,而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伟大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

内容推荐

贝多芬是音乐家,米开朗琪罗是雕塑家兼画家,托尔斯泰是小说家。贝多芬留下的经典音乐,是他“用痛苦换来的欢乐”;米开朗琪罗留给后世的不朽杰作,是他一身血泪的凝聚;托尔斯泰的小说描绘了千万生灵的渺小与伟大。

然而,在这些伟大的艺术背后,创作出它们的艺术家的生活却少有人知。他们要么遭受病痛的折磨,要么经历悲惨的遭遇,要么困惑于内心的矛盾;甚至三者交叠在一起。

这些伟大的艺术家们在各自领域的颠峰,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正义和真理,为创造出能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的精力。这正是天才人物和普通人的不同,他们深深地影响过去、现在以及将来世界的原因;这也是我们仰慕英雄永远的不可改变的一万年不改变的理由。

目录

前言

序言

贝多芬传

 贝多芬传

 贝多芬遗嘱

 海林根施塔特遗嘱

 贝多芬思想录

米开朗琪罗传

 米开朗琪罗传

 序言

 上篇 斗争

[一]力量

[二]在崩裂的力

[三]绝望

 下篇 舍弃

[一]爱情

[二]信仰

[三]孤独

 结束语

死亡

这便是他那神圣痛苦的一生

托尔斯泰传

 托尔斯泰传

 序言

 托尔斯泰遗著论

 亚洲对托尔斯泰的反响

 托尔斯泰致甘地书

 托尔斯泰著作年表

试读章节

贝多芬传

他矮小粗壮,一副运动员的结实骨架。一张土红色的阔脸庞,只是到了年岁老时脸色才变得蜡黄,病态,特别是冬季,当他蛰居室内,远离田野的时候。他额头突起、宽大,头发乌黑,厚实浓密,好像梳子都从未能梳通过,毛戗立着,似“美杜莎头上的蛇”。双眼闪烁着一种神奇的力量,使所有看到它的人都为之震慑。但大多数人会弄错其细微差异。

由于两只眼睛在一张褐色悲壮的脸上放射出一道粗野的光芒,人们一般都以为眼睛是黑色的,其实不是黑色的,而是蓝灰色。这两只很小而又深陷的眼珠兴奋或激忿时会突然变大,在眼眶里转动,映出它们夹带着的一种奇妙真理的全部思想。它们常常朝天投去一抹忧愁的目光。鼻头宽大短方,一张狮面脸。

一张细腻的嘴,但下唇向前超出上唇。牙床十分可怕,仿佛连核桃都能咬碎。右下颏有一个深深的酒窝儿,使脸看上去很不对称。莫舍勒斯说:“他笑起来很甜,交谈时,常带着一种可爱而鼓舞人的神情。与之相反,他的笑却是不对劲儿的、粗野的、难看的,但笑声并不长。”——那是一个不习惯欢乐的人的笑。他平时的表情很阴郁,似“一种无法医治的忧伤”。

1825年,雷斯塔伯说看见“他温柔的眼睛及其揪心的痛苦”时,需要竭尽全力来忍住流泪。一年后,布劳恩·冯·布劳恩塔尔在一家小酒店里碰到他,他正坐在一个角落里,抽着一支长烟斗,双目紧闭,仿佛随着死神的临近,他越来越这样了。

有个朋友跟他说话,他凄然地微微一笑,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小的谈话本,并用其聋子常有的尖声让对方把想要他做的写下来。

他的脸色经常变化,或是突然有灵感出现,甚至是在街上,会使行人吓一大跳,或是他正弹琴时被人撞见的时候。 “面部肌肉常常隆起,青筋暴跳;野性的眼睛变得分外吓人;嘴唇发抖;一副被自己召来的魔鬼制伏的巫师的神态。”如同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利乌斯·贝内迪克特说:“像李尔王。”

悲惨而难忘的童年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生于波恩的一所破屋的可怜的阁楼上。他祖籍弗朗德勒。父亲是个既无才华又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个女佣,是厨师的女儿,第一次嫁给一个男仆,丈夫死后,改嫁贝多芬的父亲。

苦难的童年,缺少被家庭温馨呵护着的莫扎特那样的家庭温暖。自一开始起,人生就向他显示出像一场凄惨而残暴的战斗似的。他父亲想利用他的音乐天赋,把他吹得如同一个神童。

4岁时,父亲就把他一连几个小时地钉在羽管键琴前,或给他一把小提琴,把他关在房间里,压得他透不过气来。他差一点因此而永远厌恶艺术。父亲必须使用暴力才能使贝多芬学习音乐。年少时的他就得为物质生活而操心,想法挣钱吃饭,为过早的重任而发愁。11岁时,他进了剧院乐团;13岁时,他当了管风琴手。

1787年,他失去了他崇敬的母亲。“对我来说,她是那么善良,那么值得爱戴,我的最好的朋友!啊,当我会喊‘妈妈’这个甜蜜的称呼,而她又能听得见的时候,谁能比我更幸福呀?”她死于肺结核。贝多芬以为自己也染上了同样的病,他常常觉得不舒服。除此以外,还有比病痛更加残酷的忧郁。

17岁时,他成了一家之主,担负起对两个弟弟的教育重任。他羞愧地被迫要求酗酒成性的父亲退休,后者已无力支撑门户:人家把父亲的养老金都交给了儿子,免得他胡花乱用。这些悲惨事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痕。  他在波恩的一家人家找到了一个亲切的依托,那是他始终珍视的布勒宁一家。可爱的爱莱奥诺·德·布勒宁小他两岁。他教她音乐,并领她走向诗歌。她是他童年的伙伴。也许二人之间有了一种十分温柔的感情。爱莱奥诺后来嫁给了韦格勒医生,后者也是贝多芬的好友之一。直到最后,他们之间都一直保持着一种恬静友情,这可以从韦格勒和与忠实的老友之间的书信往来得到印证。当三个人都垂垂老矣时,友情更加的动人,而且心灵仍如从前一样的年轻。

尽管贝多芬的童年非常的悲惨,但他对童年,对童年呆过的地方,始终保存着一种温馨而凄凉的回忆。他被迫离开波恩,前往几乎度过了其整个一生的维也纳,在大都市维也纳极其无聊的近郊,他从未忘怀过莱茵河谷以及他称之为“我们的父亲河——莱茵河”的庄严的父亲河,它的确是那么的活跃,几乎带有人性,仿佛一颗巨大的灵魂,无数的思想和力量在河里流过,没有任何地方比亲切的波恩更加的美丽,更加的威武,更加的温柔,莱茵河以它那既温柔又汹涌的河水浸润着它浓荫掩映、鲜花遍布的堤坡。

P7-9

序言

罗曼·罗兰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史学家、社会活动家。20世纪初,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并获得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由此,奠定了他传记文学创始人的基础!

本书是罗曼·罗兰为音乐家贝多芬、雕塑家兼画家米开朗琪罗、小说家托尔斯泰所作的传记。传记里的三人,一是音乐家,一是雕塑家兼画家,一是小说家,各有自己的园地。三部传记都着重记载伟大的天才,他们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能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精力。

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没有对于名人们的生平做任何夸耀的叙述,也没有像大多数传记家们一样追溯名人们的创作历程,而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伟大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承受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可以说是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伟大的命运之歌。

贝多芬供大家欣赏的音乐,是他“用痛苦换来的欢乐”;米开朗琪罗留给后世的不朽杰作,是他一生血泪的凝聚;托尔斯泰在他的小说里,描述了万千生灵的渺小与伟大,描述了他们的痛苦和痛苦中得到的和谐,借以播送爱的种子。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国古典主义最伟大的音乐家,是这样一个不幸而坚强的人:在青年时期就开始耳聋了。对于一个以音乐为生命的人,还有什么比这更不幸的呢???又能想象他在漫长的酷刑中的心情和痛苦?上帝真是残忍,把最美的音乐赋予了贝多芬却剥夺了他欣赏音乐的权利,他听不到自己的音乐,人们都在尽情享受他的音乐带来的欢愉的同时,他却必须独自忍受无声的折磨!而就是这个人,写出了那样大量的乐曲,而且往往是欢乐的乐曲——从天国发出的,传播到人们内心的欢乐!他扼住了命运的喉咙,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苦斗的成果,是胜利的标志。“惟其痛苦,才有欢乐!”这是贝多芬对世界的深刻感悟。

如果说贝多芬的痛苦来自病痛的折磨,那么,米开朗琪罗的痛苦来自他充满矛盾的灵魂。

米开朗琪罗既无残疾,也不贫穷。他出身高贵,是佛罗伦萨的名门望族,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功底,但他的祖国多灾多难,外族入侵,人民被奴役,他的心血之作一次又一次被毁于战乱。他非常富有,每完成一部作品,他都会获得一大笔酬劳,但他却过着像穷光蛋一样的生活,只吃面包,喝点葡萄酒,每天只睡几个小时;他惊人的长寿,一生渴望爱情,写出大量火热纯洁的十四行诗,但他却终身未婚,孤单到老;他的家族从未给他任何温暖,总是一次又一次从他身上榨取金钱,利用他的名誉到处炫耀,而他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和光宗耀祖思想却使他出手大方;他骄傲固执,目空一切,他在艺术上坚持自己的独立见解,甚至不惜和教皇闹翻,但他又软弱可笑,总是在关键时刻选择妥协投降,做出种种与他名誉不符的可笑举动;他的艺术天分惊人,雄心勃勃,创作出《大卫像》、《奴隶》、《摩西》等惊世杰作,但他又不得不为教皇奔波卖命,这个任务还没完成,又有新的任务在催促着他,因此他计划中最伟大的作品都半途而废。他一生都在超负荷的工作,同时还要为那些没完成作品忍受内心的谴责;到了老年,他已经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后一位艺术大师,人们对他像对上帝一样敬重,无人敢于挑战他的权威,但他却越来越虔诚,在上帝面前惴惴不安。

尽管米开朗琪罗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尽管他一直没能实现自己最伟大的计划,可谁也不能否认他的艺术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人文精神,从大卫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的理想,人的尊严,人的意志;从摩西和奴隶身上看到了人与命运的抗争……米开朗琪罗塑造的是神灵,但他表现的却是现实中人的苦恼和感情!

列夫·托尔斯泰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他是贵族出身,地位优越,衣食无忧;他身体健康,婚姻美满,有深爱的妻子儿女;他有很高的文学天赋,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好评如潮,他是巍然耸立的文学高峰,他不仅为读者展示了俄罗斯近代历史的广阔画面,还精彩地谱写了俄罗斯民族之魂,他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每一个都让人们点点头说:“是的,俄罗斯人就是这样的。”总之,他是一个一般人看来什么也不缺的人,然而他的痛苦恰恰由此而生。他天性善良,悲天悯人,他为城市贫民的凄惨处境感到镇静,为农民的生活贫困,精神麻木而痛苦,因自己物质富有,生活优裕而内疚,为自己不忍心摆脱家庭羁绊去过苦行生活而苦恼……总之,他的博爱精神使他不能忍受他人受苦受难,他渴望天下大同,人民昌盛,他希望所有人都能过上幸福安详的生活。为了实现他的理想,他首先改变自己的生活条件,让自己和农民生活劳动在一起,他在自己的庄园里实行改革,解放农奴,把土地分给佃户,他推行“爱的宗教”,提倡“不以暴力抗恶”,甚至提出“敌人要打你的左脸,要把右脸也伸出去”,到了晚年,他的想法变本加厉,他甚至打算捐出自己的所有财产,想法遭到家人的拒绝之后,他以82岁高龄离家出走,最后孤独地死于出走途中。

罗曼·罗兰说:生活是严酷的,对于那些不安于平庸的人来说,生活就是一场无休止的搏斗,而且往往是无荣誉无幸福可言的,在孤独中默默进行的一场可悲的搏斗,这大概就是对于托尔斯泰行为的最好注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伟大的艺术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罗曼·罗兰
译者 胡元周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349946
开本 32开
页数 26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10-06-01
首版时间 2010-06-01
印刷时间 2014-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15.7
丛书名
印张 8.75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10
144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4:4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