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湖南科技大学/漫游中国大学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为《漫游中国大学》丛书之一,以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字,触摸湖南科技大学历史的厚重承载,展示了湖南科技大学的办学传统、人文精神、文化内涵和卓越贡献。美丽活泼的文字,精美的图片,集中描绘了湖南科技大学的悠久历史、丰硕成果、杰出人物和美丽校园。

本书将带领我们重温那熟悉的校园景致,漫游在花团锦簇之中,徜徉在青春情愫的回忆之中。

内容推荐

她是一组漫游校园的抒情诗。从静静屹立的千年文庙,到高高耸起的现代化图书馆;从宽阔的南大门广场,到优美的樱花园;从破旧的筒子楼,到崭新的博教楼;从简陋的露天电影院,到功能齐全的俱乐部;从莲叶田田的荷花塘,到碧波荡漾的明湖……

她更是一部凝练校园文化的散文集。本书拾起一代代科大人艰苦创业的汗水所凝结成的一串串珍珠,让人沉入缅怀历史的情绪之中。最为可贵的是,她描绘了一幅幅科大人自强不息、矢志不移、顽强拼搏、积极进取的建设图景,展现了科大人始终秉承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韶山精神。

本书正文分为四篇:第一篇“敢教日月换新天”(历史篇)、第二篇“万类霜天竞自由”(文化篇)、第三篇“芙蓉国里尽朝晖”(成果篇)、第四篇“无限风光在险峰”(发展篇)。

目录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弘扬韶山精神/2

韶山精神的感历之旅/1

一 敢教日月换新天/7

—个“金盆养鲤”的地方/9

千年文庙和昭潭书院/12

跟随着毛泽东前进/17

大炼钢铁/23

弯弯曲曲的围墙/27

总书记题写校名/32

“黄色”的自球鞋/37

一路相连一墙之隔/43

唯实惟新至诚致志/47

抚触历史的门/51

二 万类霜天竞自由/57

难忘露天电影院/59

樱花烂漫百花香/64

明湖荡漾书声朗/71

思想“启迪”人生“启航”/76

“校园生态”点亮成长“心灯” /80

从“挑战杯”说开去……/85

“芳菲”“青春”谱华章/90

从“三下乡”到“常下乡” /95

“爱心之旅”接力棒/100

校园里那一抹玫瑰红/105

我的青春我做主/109

点燃激情传递梦想/113

三 芙蓉国里尽朝晖/119

来之不易的“优秀” /121

“扬长教育”的探索/126

塑造理想信念/131

心忧天下/135

设备也要健康/139

多学科交叉融合/143

不肯“回头看” /147

痴迷璀璨唐诗/150

架起高校服务社会的桥梁/155

与瓦斯搏斗的煤矿“大夫” /160

我的事业在海洋/164

不断奋斗的“强”人/168

我申请继续支教/173

星海潮音/175

四 无限风光在险峰/183

经济学教授的经济账/185

打开学生心灵之门/189

”就业爸爸”皇晓东/194

凿开混沌得乌金/199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205

从筒子楼到博教楼/209

助推“两型社会”建设/212

大门朝东旭日升/216

附录/221

作者感言/225

后记/229

试读章节

一路相连,一墙之隔

2003年金秋,湘水欢歌,韶峰叠翠,在毛泽东、彭德怀、齐白石等革命家、文化名人诞生的文化名城,在浸润着湖湘文化的这块沃土上,地域相连、认识相通、优势互补的湘潭工学院与湘潭师范学院进行强强联合和资源重组,组建成湖南科技大学,掀开了学校发展的新篇章。

说起来,这两所学院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同一热土上创建,本就是一路相连。

20世纪80年代,连通市区和湘潭工学院、湘潭师范学院的是一条破烂不堪的机耕道,一路走过,晴天灰乎乎、雨天泥糊糊。不少教职工住在市区,到学校上班要走一个小时,夏天烈日当空,冬天寒风凛冽,其辛苦可想而知。学校监察处长王志斌在回忆文章中写到:

“记得有次天下大雪,田垅边都被雪填平了,不小心,一脚踩空,雪平齐了大腿,把腿拔出来,雨鞋却卡在雪里了。只得停下来,把雪扒开,将雨鞋找出来,穿上雨鞋继续前进……尽管当时条件艰苦,但教职工心里像有一团火,乐滋滋的,大家齐心协力,想方设法克服困难,没有一个叫苦叫累,只有一个盼头,希望用自己的双手早日建成一所新型的高等学府。”

20世纪90年代,简易的机耕道变成水泥路,但学校的师生却很少走了。为了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在市政府的支持下,湘潭工学院、湘潭师范学院共同投资修建一条规范的公路与湘锰公路相连,直通市区。新修的公路起名为桃源路,从此学校才第一次拥有了城市的地址,通了公共汽车。

一路相连的两所学院还是一墙之隔。有意思的是,两所学院的围墙从创建开始,就从来没有封死过。除了校门,还有很多口子可以互通,处于叛逆期的学生,有些就喜欢从这些口子出进。围墙也就仅仅是一个领地的象征。

这一路相连、一墙之隔,就带来了原两校合并之前的自然融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两所学院的不断壮大,桃源路逐步繁荣起来,附近村民和外地的老百姓纷纷在道路两旁开店做生意。这些店面多是价廉物美的餐馆和商店,方便了学生,生意越做越红火。只要到了中午和晚上,商业街上便游人如织,挤满了购物和吃饭的学生。两所学院的学生共同在这条路上消费,早就融合在了一起。比如,工学院1995级道路桥梁专业的男生寝室与师院1995级旅游专业的女生寝室就结为了联谊寝室。共同的生活环境,让分属两个学院的学生经常在一起谈学习、谈人生、谈理想,也谈爱情。

说到爱情,这两所学院的爱情组合就无计其数。据不完全统计,仅教职工中,就有十几对夫妻在合并前分属原来的两所学院。在计划经济时代,这些人在原来的学院都被称为“半边户”,另半边就在隔壁的学院。两所学院的福利待遇如果还有些微小的差别,就经常成为这些家庭的饭后谈资。差别大的地方,还会蔓延到对方学院的同事中去。

因为地域相连,认识也容易相通。一些分属两所学院的教师便跨学院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研究课题,共享研究成果。在学校合并之后的一场教育思想大讨论中,人们还惊喜地发现:仅一墙之隔的两所学院虽然一个是立足煤炭工业,一个是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对象相去甚远,但校训却只有一字之差,一个是“团结勤奋,求实创新”,一个是“团结奋发、求实创新”。

其实,这种民间的自然融合,这种文化生态上的融合,更加难能可贵,是官方融合的重要基础。因此,湖南科技大学的合并筹建不到一年便水到渠成。

唯实惟新,至诚致志

“唯实惟新,至诚致志”,是湖南科技大学的校训。校训的出炉,正是学校合并融合工作快速圆满的充分体现。

合并组建湖南科技大学是湘潭工学院、湘潭师范学院师生们的共同心声。但是,“建设一个怎样的科大,怎样建设好科大”?这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当时,合并融合的矛盾和困难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何处理过渡期的惯性和稳定的矛盾?如何做到既尊重两校办学传统,又创新发展模式?最重要的是,如何正确应对合并过程中办学理念的改变、教育观念的碰撞、师生情感的冲突、两校利益的调整?

显然,融合不能仅仅是名称、机构、干部、学科等的表层融合,也不仅仅是制度、规范、指挥、习惯等的内层融合,而应该是情感、观念、理念、价值取向等的深层融合。因此,在尊重办学传统的基础上确立共同的理念和文化至关重要。

新组建的湖南科技大学应该有一个立意高、蕴意深、语境美、认同感强的新校训。

一场教育思想大讨论在全校教职员工中展开,同时,学校进行了校训、校徽、校歌的广泛征集。

新校训的形成过程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

合并之初,学校就成立了专家小组,并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开展了征集活动,先后提出的校训方案达20多件,校徽方案达12个。经过专家组和校党委多次讨论,于2004年分别拟订4条校训、3个校徽方案,提交一届二次教代会投票征求意见。投票结果是,校徽方案(一)的认同度达68.37%;校训方案投票较分散,方案一(厚德博学、至诚致志)的认同度最高,但也只有38.60%。党委认为,校徽方案赞成率较高,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予以确定;但校训方案的投票结果均未超过半数,须再次征集意见和调整方案。

2005年,校党委宣传部就校训方案组织了四次专题讨论会,党委先后进行了三次讨论,并要求校属各单位广泛听取教职员工意见。通过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全校师生在两校筚路蓝缕的发展史中寻找到了共同的情感注脚,那就是伟大的韶山精神!韶山,不仅哺育了一代伟人毛泽东,更为我们留下了光荣的革命传统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在毛泽东伟大革命实践的直接影响下,韶山先烈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孕育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伟大韶山精神。在和平时期,这种精神发展成为自强不息、矢志不移、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不断开创新局面的精神。

“唯实惟新,至诚致志”作为校训,既较好地凝练学校历史传统、精神风貌,又充分反映学校今后的文化追求和办学理念,在一届三次双代会。上获得了90.99%的认同,被党委最后确定。

“唯实惟新”中的“唯”、“惟”相通,是“独、只有”、“为、是”之意。“唯”语出《群书治要》,卷三十有“狱官唯实,法吏唯文。”《张说之文集》卷一四有“唯实唯有,若虚若无;再三军国,一二吁谟。”“惟”语出《唐柳先生集》卷六:“渊懿内朗,冲虚外仁;圣有遗言,是究是勤;惟动惟默,逝如浮云。”“唯实”意蕴丰富,体现着中国传统的朴实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并且用字平实而典雅高古。“惟新”一说,可以有多种理解,但都能从不同角度反映科大人积极的生活状态及其操守原则,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至诚致志”中的“至诚”,是指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强调以诚相待、和谐相处的道德追求。语出《孟子》,卷七有“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同时《礼记》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唯天下至诚为能化”、“故至诚如神”等。“致志”指的是心中有某一想法,就聚精会神,含咏孕育,全力以赴,从而实现确立的志向和目标。语出《孟子》“专心致志”。“致”指的是“尽”、“聚”、“深致详审”之义;“志”指的是“心之所之”,用的是本义。“致”之训“尽”、“聚”、“审”,同时见于《大戴礼记解诂》、《周礼·郑玄注》、《礼记·郑玄注》等。

“唯实惟新,至诚致志”倡导严谨治学,强调全力以赴,坚持与时俱进,崇尚以德为先,体现了实事求是的要求,弘扬了湖湘文化传统,彰显了现代大学精神。既反映了过去几十年学校广大师生的不懈追求和精神风貌,比较好地承载和延续了学校几十年来所形成的文化传统和理想目标,同时它又很符合当今的时代要求和广大教职员工的精神状态和文化追求。

“唯实惟新,至诚致志”八个字,经查考发现为学校独有,可谓匠心独具。

湖南科技大学的校徽也是一个很有特色的标志,图案象征“科技之峰”、“以人为本”。该标志以Technology的第一个字母“T”和汉字“人”为设计元素,以三角形构图,巧妙地构成了稳定的“山峰”造型,简洁明快,稳重大方。象征“科技之峰”、“以人为本”的标志图形,辅以叠影,动静相生,催人奋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充分体现了学校“唯实惟新,至诚致志”的办学理念。重叠的峰峦,连绵不断、由近及远,形象地表现出学校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学科林立、实力雄厚、与时俱进的发展状态;相聚的人群,稳健有力、跨步向前,生动地展现出学校几代人的不懈追求和以诚相待、聚精会神、全力以赴的精神风貌。

校训、校徽的征集确定,激发了全校师生的爱校情感,有力地促进了思想融合、干部融合、学科融合、制度融合、精神融合,学校由此全面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P43-50

序言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弘扬韶山精神

湖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田银华

湖南科技大学与共和国同龄,即将迎来六十周年华诞。

在校庆到来之际,党委宣传部组织编写的《漫游中国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散发着油墨的清香,摆在大家面前。这是献给六十周年校庆的一份厚礼!

她是一组漫游校园的抒情诗。从静静屹立的千年文庙,到高高耸起的现代化图书馆;从宽阔的南大门广场,到优美的樱花园;从破旧的筒子楼,到崭新的博教楼;从简陋的露天电影院,到功能齐全的俱乐部;从莲叶田田的荷花塘,到碧波荡漾的明湖……《漫游中国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带领我们重温那熟悉的校园景致,漫游在花团锦簇之中,徜徉在青春情愫的回忆之中。

她更是一部凝练校园文化的散文集。《漫游中国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拾起一代代科大人艰苦创业的汗水所凝结成的一串串珍珠,让人沉入缅怀历史的情绪之中。最为可贵的是,她描绘了一幅幅科大人自强不息、矢志不移、顽强拼搏、积极进取的建设图景,展现了科大人始终秉承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韶山精神。

韶山精神是毛泽东同志和韶山无数革命前辈经过长期的革命实践,不断培养、积累而形成的,是韶山一大批志士仁人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其灵魂是坚定信念,其核心是敢为人先,其显著特征是合群奋斗,其实质是无私奉献,其活力源泉是开拓进取。毛泽东字字珠玑的豪迈诗篇,是韶山精神的高度概括。

新中国成立后,韶山精神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激励着毛主席故乡人民在湘潭这片热土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而努力奋斗,创造可歌可泣的业绩,培育一代一代新人,也成为推动湖南科技大学六十年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正是秉承了韶山精神,六十年来,学校在立足基层、服务基层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高素质科技人才培养基地、高水平教师教育基地和应用科学技术研究基地,为社会培养输送了近10万名肯干、实干、能干的复合型应用性高级专业人才,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正是秉承了韶山精神,六十年来,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设了3107亩生态型山水型校园,固定资产原值增加到了12亿多元,拥有了一支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科研实力不断增强,教学水平稳步提高,从原来两个规模较小的单科性学院,发展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特色鲜明、规模较大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

正是秉承了韶山精神,六十年来,一代代科大人承前启后,不畏艰难,自强不息,矢志不移,在取得了一项项可喜成绩的同时,凝练了“唯实惟新、至诚致志”的科大精神,学校呈现出“人心齐、人气旺、风气正、事业兴”的良好局面。

六十年甲子轮回,砥砺进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继续弘扬韶山精神,坚定信念,敢为人先,团结奋斗,无私奉献,开拓创新,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彰显办学特色,切实增强核心竞争力,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为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而努力奋斗。

后记

2009年10月,湖南科技大学将迎来六十华诞。

为迎接校庆的到来,作为校庆六十周年的献礼,我们编写了这本《漫游中国大学·湖南科技大学》。

编写这本书,由来已久。早在2007年深秋,在美丽的绿城南宁,广西大学的会议厅,《漫游中国大学》丛书编委会副主编陈晓光同志、中国教育报高教中心主任唐景莉同志向我们介绍了丛书的策划方案和工作进展,让人眼前一亮。用散文化的笔触,展现大学悠久的历史、杰出的人物、丰硕的成果、美丽的校园,无疑是一所大学最好的推介方式之一。我们马上向校领导汇报了中国教育报刊社组编《漫游中国大学》丛书的有关情况,建议学校参与编写丛书。建议得到时任校党委书记肖国安、校长田银华、校党委副书记宋元林等领导的充分肯定和有力支持。

为了编好丛书,我们前往已经出书的湖南大学宣传部考察,派李洪华同志赴浙江海洋学院参加中国教育报刊社组织的《漫游中国大学》丛书第四次编写研讨会,抓紧各项准备工作。在构思丛书纲目的2008年春夏之交,《漫游中国大学》丛书编委会执行主编张鹰老师应邀来校指导,还有湖南大学的唐珍名、彭世文、李璀,西南大学的艾熠前来传经送宝。站在“山市晴岚”的昭山之上,遥望湘江对岸的九华工业园和湖南科技大学,张鹰老师与我们畅谈湖湘文化、畅谈韶山精神,为我们打开了丛书编写的思路,极大地增强了我们编好丛书的信心。

2008年下半年,学校正式启动六十周年校庆筹备工作,丛书列入了校厌工程。学校高度重视丛书的编写工作,党委决定成立由学校党政主要领导担任主编的《漫游中国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编委会。党委还同意了我们提出的丛书编写思路,即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韶山精神为灵魂,以“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湖湘文化为隐形背景,围绕学校艰辛的发展历史、不断进取的精神风貌、逐步积累的办学成果、绚丽多彩的校园风姿,通过抒情性的文字表述和丰富多彩的图片展示,充分体现学校鲜明的地域风格和自强不息、矢志不移的办学传统以及“唯实惟新,至诚致志”的时代发展特征。

2009年初,丛书撰写工作正式启动。经校领导确认,何频、周光明、袁新洁、陈靖武、雷珏、吴投文、吴月艳、颜柯、张志兵、李友桥、邹平辉、莫江平、李洪华、丁金山、章桉、王瑜等人组成丛书写作班子,张林海、曾志前负责摄影及图片收集工作。由于各种客观原因,一部分同志在参与丛书编写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忙于从事其他重要工作去了。但是,他们依然关心丛书的编写工作,经常提出很好的意见,提供丰富的材料。尤其是陈靖武老师,以退休之身,担负繁重的校史编撰工作,仍然不时前来指导,及时提供校史资料,真是难能可贵。

2009年5月,《漫游中国大学》丛书编委会执行主编张鹰老师再次来校指导,审阅了部分初稿,就丛书的篇章结构、表达方式、主旨提炼等方面提出了许多让人耳目一新的修改意见,并对下一步工作的开展进行了具体指导,有力地推动丛书撰写工作的进度。

校领导非常重视丛书的编写。田银华书记、刘德顺校长亲自审定丛书纲目,对丛书的谋篇布局进行了把关。银华书记还亲自撰写了开篇词《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弘扬韶山精神》,为全书提纲挈领。宋元林、冯涛、胡石其等领导亲自审定工作方案和篇章结构,多次主持召开写作班子工作会议,进行具体指导,提出创作要求,解决工作困难。初稿出来后,所有校领导都进行了审阅,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使丛书进一步完善。

丛书正文分为四篇:第一篇“敢教日月换新天”(历史篇)、第二篇“万类霜天竞自由”(文化篇)、第三篇“芙蓉国里尽朝晖”(成果篇)、第四篇“无限风光在险峰”(发展篇)。其中,第一篇由张志兵、何频、李友桥撰写;第二篇由颜柯、李洪华、张志兵撰写;第三篇由袁新洁、吴投文、邹平辉撰写;第四篇由李友桥、何频、李洪华撰写。张林海、曾志前负责摄影及图片收集工作。何频负责统稿并撰写前言、后记,张志兵、李洪华协助统稿并改写了部分章节。

丛书的撰写还得到了许多同志的帮助。湘潭日报著名记者宋智慧热情提供资料,并亲自撰写了部分内容。校庆办的雷珏、谭放驰老师提供了许多珍贵的校友材料。还有一些可爱的学生积极投身其中,或帮助采访、或补拍照片、或查找资料,他们是:钟杰、卢美慧、刘彬、罗旭、高跃、李子萧、方成、陆海天、丁神、余时、贺泽群、匡直、王雪萌。同时,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得到许多教职员工的帮助,尤其是离退休老同志的热情支持。在此,特表示衷心的感谢。

丛书的撰写过程,就是一次校园文化的感历之旅。“漫游”湖南科技大学六十年发展之路,校园文化异彩纷呈,我们力图完整准确地将所见所闻展现在大家面前,但因笔力所限,难免跑马观花,存在挂一漏万之处。好在丛书的出版,并不是“漫游”的截止,而是“漫游”的新迈步。

让我们一同“漫游”湖南科技大学的新景致,创造新辉煌。

湖南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

2009年7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湖南科技大学/漫游中国大学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中国教育报刊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2451259
开本 32开
页数 23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09-09-01
首版时间 2009-09-01
印刷时间 2009-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49.286.41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25
16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5:2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