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传统文化拾趣/读懂中国
内容
编辑推荐

王一舸、彭著东、孟琢编著的《传统文化拾趣》词汇,融合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流淌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中,默默地连接着传统与现代,透过这一个个鲜活的词汇,我们能窥见的是那传统文化中的无上妙趣。

内容推荐

王一舸、彭著东、孟琢编著的《传统文化拾趣》跨过历史的长河,历经千年的演变,词汇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趣味,更是一门学问可以研究,是一种礼仪可以复制,也是一种文化需要了解和品味。读懂这些词汇,就是在读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根基与灵魂让你在最生动活泼的日常生活中,口阴读文化的来龙去脉,品味那贯穿古今、绵延不绝的国学风情;

《传统文化拾趣》是一本传统的中国文化的介绍。

目录

古人谥号知多少

相关链接:大名鼎鼎的“文公武公”们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故事

相关链接:古代人成仙的道路浅说

中医的代名词“杏林”从何说起 

相关链接:桃,杏,李在中国人眼中的位置

形容美人都用什么词儿

相关链接:“羞花闭月,沉鱼落雁”和四大美女

古人到底怎么“坐”

相关链接:最不礼貌的坐姿——箕踞

“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

相关链接:“重阳节”在日本

为何有“婚”礼之名

相关链接:结婚的礼俗

难以医治的“病入膏育”

相关链接:中国先秦时期的医术

“刻舟求剑”的寓言哲理

相关链接:中国古代的剑

“马路”是马走的路吗

相关链接:传统中国之“道”

媒人为何又称“月老”

相关链接:牵线搭桥

“同仇”的力量

相关链接:古代的战友情谊“袍泽之谊” 

“大义灭亲”伤了谁的“大义” 

相关链接:古代的任亲与匿亲

今非昔比的“流氓”

相关链接:浪子和浪人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本意

相关链接:《庄子》的处事之道

元、角、分的来历

相关链接:古代的货币

没有本事的“滥竽充数”

相关链接:“滥竽充数”和“鱼目混珠”

“清明寒食”和祭奠亡人

相关链接:中国古代的鬼节

戏曲之神“老郎神”到底是谁

相关链接:“梨园”的由来

为什么“不见黄河心不死“

相关链接:“望洋兴叹”的故事

害己、害人的“尤物”究竟指什么 “

相关链接:唐代的婚姻观

“心有灵犀”的“灵犀”是什么

相关链接:“犀角”的作用

“乌龟驮碑”(鼹夙)的故事

相关链接:龙的九个儿子

“敲竹杠”的来历

相关链接:商人的来历

颜回拾尘——颜回偷吃了吗

相关链接:君子的穷与通

捉鬼的“钟馗”是何许人也一

相关链接:钟馗和判官

“覆水难收”背后的故事

相关链接:古代男人的功利和女人的势利

“泰山石敢当”的传说

相关链接:古代的石人武士

为什么下定决心叫“破釜沉舟”

相关链接:“破釜沉舟”的同义词“背水一战” 

孔子做陪衬的“招摇过市”

相关链接:孔子其人

鼻子上发生的故事—运斤成风

相关链接:为什么倒霉的总是鼻子 

“沧桑”之变到底变成了什么样子 

相关链接:古代的“穿越故事”

“雷同”为何与雷有关

相关链接:中国古代的神的概念

“翻白眼”和瞧不起人

相关链接:竹林七贤

“马首是瞻”的惨败

相关链接:春秋战国时代的马战

“井底之蛙”的典故出处

相关链接:“井底之蛙”的视角和“管窥”

中国古代的招财兽——貔貅

相关链接:中国的貔貅和日本的“招财猫” 

“一言九鼎”的真正分量

相关链接:古代的列鼎制度

为什么腊月要喝“腊八粥”

相关链接:腊月和新年

“孔明灯”是孔明发明的灯吗

相关链接:中国的天灯和水灯

建筑的延伸——钩心斗角

相关链接: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

“太上老君”是“老子”么

相关链接:中国古人的炼丹

“渔翁得利”最后得利的为什么是渔夫

相关链接:中国古代的垂钓

自食其果的“请君入瓮”

相关链接:酷吏来俊臣

最早的“风筝”是怎么来的

相关链接:穿越时光的编钟

“三生有幸”为什么一定是三生呢

相关链接:什么是“三世佛”

“鸡鸣狗盗”是怎么回事

相关链接:中国人用人原则的嬗变

“夸父逐日”中的巨人“夸父”

相关链接:东西方传说中的“逐日”悲剧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相关链接:端午节的其他习俗

“呕心沥血”的诗句——古代的“鬼才”

相关链接:中国古代的名讳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相关链接:古代的死刑有哪些

古人有“名”有“字”,现代人只有“名字”

相关链接:古人“名”和“字”之间的对应关系

“笔仙”在古代是干什么的

相关链接:“画笔仙”和心理暗示

“磨穿铁砚”的故事

相关链接:努力和道德的关系

“捉刀代笔”背后的权谋

相关链接:古代的刀和笔

“脱颖而出”的故事

相关链接:古代的袋子和筐子

为什么有人死后去“黄泉”

相关链接:黄泉路上的风景

“垂帘听政”是从慈禧开始的吗

相关链接:吕后——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铁腕”太后

什么是“应声虫”

相关链接:中医与养生

“东施效颦”的由来

相关链接:古代不好看的才女

“施焰口”和佛家故事里的孝道

相关链接:七月十五盂兰盆节的风俗

“洗尽铅华”中的“铅华”是指什么

相关链接:古代女子的化妆

“知音”——有共同语言的朋友

相关链接:中国的古琴

“百步穿杨”的神箭手

相关链接:“飞将军”是谁

为何作风正派为“坐怀不乱”

相关链接:中国人眼中的“君子”

为何赞美女性用“倾国倾城”

相关链接:汉武帝身边的女人

《钗头凤>背后凄婉的爱情故事

相关链接:陆游与沈园

“弹指一挥间”倒底是多少时间

相关链接:“劫”:佛经中最长的时间单位

“当仁不让”“不让的是谁

相关链接:子路“杀身成仁”的故事

“分一杯羹”分的是什么

相关链接:宋嫂鱼羹的由来

“破镜重圆”的故事

相关链接:镜子的由来

四知的来源

相关链接:为何古人称绝交为“割席断义”

“优孟衣冠”是怎么回事

相关链接:中国古代的“粉墨登场”

古代的“使节”

相关链接:中国古代外交人员的气节

关羽的“财神爷”之路一

相关链接:古代的诸多财神们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来历

相关链接:顾炎武与山西票号

“粘杆处”是个什么地方”

相关链接:“特务”的历史渊源

“中山狼”的典故

相关链接:汉族人眼中的狼

“东床快婿”的由来

相关链接:“乘龙快婿”又是什么意思

“纸上谈兵”的残酷历史

相关链接:战国四大名将

为什么赔罪叫做“负荆请罪”

相关链接:“和氏璧”的传说

“不孝”和“不肖”是什么关系

相关链接:中国古代的肖像画

为什么科考得中叫做“蟾宫折桂”

相关链接:月亮上那点事

为何勤奋精进叫做“闻鸡起舞”

相关链接:中国古人的剑舞

“绿帽子”是怎么戴上的

相关链接:古人眼中的鸭子和乌龟

相如赋为何“千金难买”

相关链接:司马相如和卓文君

“信口雌黄”与“清谈误国”

相关链接:为什么管钱叫做“阿堵物”

“胆大”与“胆”有没有关系

相关链接:“乐不思蜀”的由来

“塞翁失马”背后的哲理故事

相关链接:古代哲学之“塞翁失马”与“亡羊补牢”

“红娘”的来历

相关链接: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不倒翁”的由来

相关链接:中国古代的玩具

试读章节

关于馒头的发明,一直流传着这样一种传说。三国时期,诸葛亮带兵攻打南蛮之地,“七擒孟获”就是当时发生的事情。在收服了孟获,安定了南蛮,班师回朝的时候,却在泸水边遇到了阻隔。泸水上风雨大作,江水猛涨,山高浪急,人不得过。诸葛亮觉得奇怪,于是求告神明,才得知原来是因为连年的征伐动兵,杀戮太重,触动了神灵,所以才出现这种情况,需要用人头来祭神,方可顺利过河。

而此时诸葛亮不想再死人了。于是琢磨用什么办法替代人头来祭神。后来就想出来用面包着肉做成一团,代替人头来祭祀。就这样,馒头诞生了。所以古代曾有“馒头”本是“蛮头”(即南蛮的头)的说法。诸葛亮也因此被当成了中国传统面点业的祖师爷。这一说法因为《三国演义》的通行天下而更为人所广知乐道。

但是,这个传说中的“馒头”和现在北方一般所见的馒头是不同的,主要的不同点是里面加了馅,更确切地说是放了羊肉和猪肉在面里,示为人头。这种做法做出来的东西在北方一般认为就是包子,纯是面里面没有馅,且形态是一团的(是一团面却成折叠状的叫。花卷”,“花卷”中间带肉馅的北京话叫“懒龙”),才叫馒头。

这就又牵扯到了南北方对于同一名词指代的不同。南方的说法更贴近古代所谓的“馒头”,南方把带馅而不带汤的北方所谓。包子”的东西叫做馒头,把北方那种实心不带馅的叫做“白面馒头”,至于又带汤又带馅的,才称之为“包”。这种地域差别,有时候会让人出门远游的时候有所疑惑,比如我们到上海看到“生煎馒头”(其实就是小小的生煎包),以为是北方的大馒头而昂然不顾而去,那结果自是不言而喻。

中国传统食物模仿人身体的某一部位的,除了馒头——这一头部的“替代物”之外,可能就只有饺子了。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原名“娇耳”。相传是医圣张仲景所发明的。据说他在冬至的那一天,看到许多老百姓忍饥挨冻,有许多人的耳朵都冻伤了。于是就发明了“祛寒娇耳汤”,具体做法是用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药材在锅里熬。然后再捞出来切碎,包在形状像耳朵的面里,再下锅煮熟了给受冻伤的病人吃,每人两个娇耳,一碗汤。病人从冬至吃到除夕,防伤寒,治好了冻伤。而在新春治好病的人们,也就在初一吃这个娇耳以示庆祝了。

就这样,直到现在还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老话。而除夕包饺子。初一吃饺子也成了中国的传统。

馒头和饺子一开始都是对人身体部位的模仿,都有馅。但是,二者走了不同的道路。馒头越来越厚。渐渐分成了包子和实心的馒头;而饺子却越发轻薄,发展出了馄饨这一亚种。虽然也有变异,但还是大概契合了它们最初所模仿的部位的体量关系——一个是头,一个是耳朵。P1-2

序言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就有着追寻前代文化传统的习俗。从孟子提倡的“知人论世”到清末“整理国故”的提出,再到现代人“国学热”的不断升温,无一不在说明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渴求。

国学是一种知识可以讲授,是一门学问可以研究,是一种礼仪可以复制,更是一种文化需要了解和品味。国学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表现,从来不是遥远和僵死的。几千年来它始终鲜活地流淌在我们的生活中,默默地连接着古代人和现代人。

因此,本书遵循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选100个词条,用生活化的语言进行叙述.每个词条之外,还有“相关链接”来辅助,让读者在最生动活泼的日常生活中,品读文化的来龙去脉,品味贯穿古今、绵延不绝的国学风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传统文化拾趣/读懂中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一舸//彭著东//孟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365989
开本 16开
页数 23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3
出版时间 2012-06-01
首版时间 2012-06-01
印刷时间 2012-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03-49
丛书名
印张 15.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9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3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