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东、孙杰主编的《大鲁艺(解说词专辑)》集中对“鲁艺”那段历史进行梳理、解读,精心挑选、采访亲历那段历史的老一代艺术家,通过解读及口述史相结合的形式,既庄重,又活泼,使读者能够轻松、愉悦地读史,以明鉴。
| 图书 | 大鲁艺(解说词专辑) |
| 内容 | 编辑推荐 闫东、孙杰主编的《大鲁艺(解说词专辑)》集中对“鲁艺”那段历史进行梳理、解读,精心挑选、采访亲历那段历史的老一代艺术家,通过解读及口述史相结合的形式,既庄重,又活泼,使读者能够轻松、愉悦地读史,以明鉴。 内容推荐 大型文献纪录片《大鲁艺》首次用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资料,通过百位老一代艺术家现身说法,展示、再现了鲁艺的成立、发展,以及它对我们文艺发展史上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及在我们新中国文艺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位。闫东、孙杰主编的《大鲁艺(解说词专辑)》为纪录片的解说词版本,书中既包括专家、学者对“鲁艺”那段历史精炼的解读,又包括部分亲历者对那段激情岁月回忆的口述史。 歌剧《白毛女》参与创作者、《回延安》创作者贺敬之,《白毛女》中第一代扮演喜儿的演员王昆,影片《烈火中永生》扮演江姐的表演艺术家于蓝……他们眼含热泪诉说着那段激情岁月。 《大鲁艺(解说词专辑)》通过“宝塔山下、延河春晓、五月盛会、植根沃土、风云征程”五部分,对“鲁艺”的建立、发展及其对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作用和影响进行了精确概述和浓缩。 目录 第一集 宝塔山下 第二集 延河春晓 第三集 五月盛会 第四集 植根沃土 第五集 风云征程 试读章节 第一集 宝塔山下 她叫于佩文,当年17岁,一个普通的辽宁女孩。 1938年,她从北平家中秘密出走,经过两个多月的长途跋涉,来到延安。 在延安,她加入鲁迅艺术学院实验剧团,开始了自己的艺术生涯。新中国成立后,她在影片《烈火中永生》中因扮演江姐而家喻户晓,成为一代人的历史记忆。 她,就是表演艺术家于蓝。 【口述】于蓝 鲁艺实验剧团团员 九十一岁 我就希望找一个抗日的队伍,我就希望抗击日本帝国主义。 这个青春洋溢的山东青年,在他16岁那年,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到延安去。在那里,他参与创作了歌剧《白毛女》。建国后,他写下的诗歌《回延安》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他,就是诗人贺敬之。 【口述】贺敬之 鲁艺文学系学员 八十八岁 就是向往延安,那是光明的地方,那是革命的圣地。 这个16岁的女孩天生一副好嗓子。她从河北唐县乡村走出,前往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声乐,成为第一代在歌剧《白毛女》中扮演喜儿的演员。 她,就是歌唱家王昆。 【口述】王昆 鲁艺戏剧音乐系学员 八十七岁 延安是圣地嘛,我到了革命队伍里,天也新、地也新,大家都很平等,很老的同志、红军见了我,也很喜爱、很爱护、很鼓励我,一下子变了一个人,我就一下子成长起来了。 记忆,或许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当这些曾经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和战斗过的老人们试图回溯20世纪三四十年代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时,他们总是感慨万千。 古老而神奇的陕北,是他们魂牵梦绕的精神故土;岁月深处,更蕴含着一个民族崛起的精神宝藏。 延安,旧称肤施。 从隋代设立延安郡起,它在时间的长河里已静默千年。 当历史的时针指向1935年的时候,一场事关改变中国政治命运的转折即将在这里展开。 一支历经磨难的军队出现在陕北这个名叫吴起的偏僻小镇上,这支军队就是一年前从江西瑞金出发,跋涉两万五千里长征的中央红军。 一年后,三大主力红军在陕北会师。 但,由于地处西北边陲,又有国民党的严密封锁,这里所发生的一切都被笼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就是他,一个叫埃德加·斯诺的美国记者,让世界开始了解中国共产党,了解中国工农红军,也知道了毛泽东。 1936年7月,31岁的斯诺来到陕北,他是第一个深入苏区采访的美国记者,在保安的窑洞里,他和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彻夜畅谈。 在观看一场红军剧社演出时,斯诺惊奇地发现: “学员、职工、士兵和村民可以和红军领导一起观看演出。”“演出生气勃勃,幽默风趣。”这些普通的农民、工人身上洋溢着的“不可征服的精神、力量和热情”给这个年轻的美国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看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于是,他把在陕北的见闻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 这部作品出版后,在西方和国统区轰动一时,它让整个世界对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有了形象深入的了解。 【口述】王仲方 延安泽东青年干校教员 九十一岁 这个时候,消息就慢慢多起来了。学生从斯诺的《西行漫记》里面了解到共产党在陕北的情况。 【口述】华君武(1915—2010) 鲁艺美术系学员 2005年采访 时年九十岁 这个书我看了以后,忽然大吃一惊,觉得天下有这么好的地方,写的官兵平等、军民平等。那么看到这本书以后,就想到它很多地方和国民党对比起来,完全不是一回事。 【口述】沙莱 鲁艺音乐系学员 八十九岁 那个时候最初的名字叫《西北印象记》,就是斯诺写的,我们当时都看了,因此对延安很向往。 【口述】华君武(1915—2010) 鲁艺美术系学员 2005年采访 时年九十岁 他写的这本书,决定了我一生的命运,我是很感激的。 在那个事关民族存亡、生死攸关的年代,还有一个人,深刻地影响了众多新青年。 他,就是鲁迅。 作为中国现代最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鲁迅的文字被誉为解剖旧体制、旧文化最犀利的手术刀。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病逝。消息传出,更激发了一批进步青年救亡图存的热情与斗志。 【口述】孟波 鲁艺音乐系教员 九十七岁 鲁迅逝世以后,我们就在冼星海家里开会,当时写了好几首挽歌,都发表在《大众歌声》上。 【口述】周巍峙 西北战地服务团二团团长 九十六岁 两个作曲的,一个是星海写的,一个是吕骥写的,我们两个都唱了,(送葬队伍)要去了往那边走,准备一边走一边唱。 P5-8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大鲁艺(解说词专辑)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闫东//孙杰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6200643 |
| 开本 | 24开 |
| 页数 | 124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73 |
| 出版时间 | 2012-05-01 |
| 首版时间 | 2012-05-01 |
| 印刷时间 | 2012-05-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198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I235.2 |
| 丛书名 | |
| 印张 | 5.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50 |
| 宽 | 130 |
| 高 | 7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