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栋霖编著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0(精编版)》自2007年出版以来,已经印刷8次。本书的一个新特点是,在文学史叙述的各章节增加了“声音”栏目,即在相关的文学史现象、作品评述中,以“声音”形式介绍了学术界的不同观点。许多观点之间甚至是相互抵牾的,但它们共同构成了文学史的复杂性,我们也借此一并呈现出来。
| 图书 |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0精编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朱栋霖编著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0(精编版)》自2007年出版以来,已经印刷8次。本书的一个新特点是,在文学史叙述的各章节增加了“声音”栏目,即在相关的文学史现象、作品评述中,以“声音”形式介绍了学术界的不同观点。许多观点之间甚至是相互抵牾的,但它们共同构成了文学史的复杂性,我们也借此一并呈现出来。 目录 出版和使用说明 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第一节 “人”的观念与文学史构成 第二节 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开端 第三节 文学观念的变革 第四节 文体叙述的创新 第一章 五四时期:中国新文学的确立 第一节 “人的文学”与白话文学 第二节 启蒙精神与现代小说确立 第三节 人生写实与浪漫抒情 第四节 诗体解放与诗美探寻 第五节 性灵发现与散文勃兴 第六节 话剧的舶来与初创 第二章 30年代:新文学重要收获 第一节 人文主义的深化与左翼的兴起 第二节 小说流派与群落的竞起 第三节 风格多样的长篇体式 第四节 俗雅交融的现代通俗小说 第五节 现代话剧的成熟 第六节 现代诗学的标志 第七节 犀利、幽默与独语 第三章 40年代:战时背景下的文学嬗变 第一节 战争状态与文学的区域分化 第二节 解放区的文学方向与实践 第三节 都市、消费与文学的现代性 第四节 凝目现实与诗学的综合 第五节 感应时代的历史剧 第四章 50—70年代:国家体制下的文学状态 第一节 新的政治空间与文学的规范化 第二节 革命叙事与探索生活的“边缘” 第三节 配合现实与话剧民族化探索 第四节 政治抒情诗与散文模式 第五节 另一重文学空间:台湾与香港 第五章 80—90年代:当代文学新时期 第一节 人性复归与多元探索 第二节 文学反思与先锋实验 第三节 众声喧嚣中的长篇收获 第四节 朦胧诗与诗歌多元化探索 第五节 戏剧在两岸的探索 第六节 散文园地的重建 第六章 新世纪文学 第一节 传统的延伸 第二节 “80后”与青春写作 第三节 新媒介与文学新型态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0精编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朱栋霖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1167793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383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423 |
| 出版时间 | 2011-11-01 |
| 首版时间 | 2011-11-01 |
| 印刷时间 | 2011-11-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438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I209.6 |
| 丛书名 | |
| 印张 | 24.2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29 |
| 宽 | 155 |
| 高 | 15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