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毛泽东实录/红墙里的领袖们
内容
编辑推荐

毛泽东是近代最后一位伟大的领导者,他从一个农家子弟,获得神秘的幸运之神的帮助,以坚强的毅力,不屈不挠地攀登着,终于成为一个大国的统治者。他的故事是一段不朽的历史。可以说,像毛泽东这样一个统治人类四分之一人口达四分之一世纪之久的伟人,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走进红墙,共和国领袖们挥斥方遒、指点江山,走出红墙,共和领袖们真切平朴,在人民的心中,永远留存着一方印记。

于俊道先生主编的《毛泽东实录》是“红墙里的领袖们”系列丛书之一,图文并茂地讲述了毛泽东真实有趣的生活故事。他的可贵品质,更是在许多日常小事中得以突出和彰显。

内容推荐

《毛泽东实录》以共和国开国领袖毛泽东的寻常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图文并茂地讲述了身在红墙之内的领袖毛泽东的诸多真实有趣的生活故事,生动活泼,逸趣横生,呈现给广大读者领袖们的另一个侧面。

《毛泽东实录》由政治人物传记整理方面的知名学者于俊道先生主编,史料扎实,内容丰满,行文流畅,文笔生动,不失为一本全方位了解共和国领袖生活的通俗读本。

目录

第一章 初露锋芒:恰同学少年/001

 农家“叛逆者”/003

 湖湘学堂的“激进分子”/011

第二章 三段婚姻:伟人的情感世界/031

 杨开慧:一生至爱/033

 贺子珍:第二段婚姻/046

 “第一夫人”江青/065

 “第一家庭”的子女们/076

第三章 惜时如金:主席的读书生活/119

 读“禁书”与“胜利罢课”/121

 读书方式/130

 令毛泽东爱不释手的书单子/137

 毛泽东读书逸事/145

第四章 伟人本色:生活中的毛泽东/159

 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161

 “农民的生活习惯”/168

 丢不掉的红辣椒/174

 爱吃红烧肉/178

 主席菜谱的“秘密”/183

 “抽百家烟”/186

 喝酒趣闻/190

 按月亮的规律办事/193

 双清别墅·菊香书屋/197

第五章 另一面:不一样的红色政治家/205

 诗人毛泽东/207

 恋旧体诗,倡新体诗/218

 书法爱好者/225

 名副其实的“书癖家”/228

 倡导体育救国/249

 好戏百看不厌/272

第六章 握手风云:伟人人际交往之道/287

 碧海丹心:毛泽东与党外人士/289

 谈笑鸿儒:毛泽东与专家学者/308

 敞开红色中国大门:毛泽东与外国政要/330

试读章节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飚直上重霄九。”这是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中的一句。词中的“骄杨”即毛泽东的第一个妻子、革命烈士杨开慧。毛泽东在这首词中,以浪漫的情调和丰富的想象,歌颂了烈士,歌颂了友谊和爱情。作为妻子和母亲,杨开慧为丈夫和儿子默默地奉献了自己的一切,直至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作为丈夫,毛泽东也深深地怀念着杨开慧。

毛泽东和杨开慧,这对革命夫妻,走过了一段共同的岁月,谱写了一曲流传千古的爱情诗篇。

杨宅初识

距长沙市一百余里的板仓,坐落在市东北山峰峻拔的隐珠和飘峰两山之间的丘陵地带。这里三面环山,青松翠竹交相辉映,小河逶迤流过,风光十分秀丽。1901年初秋的一天,杨开慧就降生在这里。她的父亲杨昌济为她起名为开慧,号霞,字云锦。

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32岁出国留学,先在日本高等师范学习,后去英国伦敦,在爱丁堡大学获硕士学位,随后又到德国考察教育。回国后,杨昌济出任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后又兼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伦理、心理学教员。

杨开慧7岁开始读书,毕业于县立第一女子高小,后又在家自修。在父亲的帮助下,她认真学习英文,并广泛地阅读东西方的新潮启蒙书籍。

1913年,20岁的毛泽东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14年,四师合并于一师,毛泽东被编入一师本科第八班。

一师是一所免费的中级师范,聚集着徐特立、黎锦熙、王季范、杨昌济等一批思想进步、学识渊博的教员。杨昌济受聘于一师,讲授“修身”、“教育学”两门课程。他以教育为天职,以育才为己任,经常与学生们谈论治学做人之道,引导学生们奋发向上。毛泽东出身贫寒,好学深思,成绩优秀,深得老师们的欣赏。杨昌济非常喜爱毛泽东,他在日记中写道:“生毛泽东……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余因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涤生、梁任公之例以勉之。”毛泽东也十分钦佩杨昌济的道德人品和常识,以能在这样学问精深、诲人不倦的先生门下学习而感到自豪。

有一天,杨昌济从学校回到家中,兴奋地对家人说:“我在一师看到两个最好的学生,一个是毛泽东,一个是蔡和森。特别是毛泽东,他将来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听到父亲不同寻常的赞语,坐在一旁看书的杨开慧禁不住仰起脸反问道:“爸爸,你怎么知道毛泽东会成为国家的栋梁呢?”杨昌济对女儿天真的提问,报以爽朗的一笑。

杨开慧接着说:“那你怎么不叫他上我们家里来呢?让我们好见一见你这位‘国家的栋梁’。”杨昌济拍着女儿的头微笑着说:“别急嘛,以后你会见到的。”

就这样,毛泽东的名字第一次在杨开慧心里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杨昌济影响了毛泽东的一生,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女儿杨开慧的婚姻。

假日里,毛泽东敲响了“板仓杨寓”的大门。开门的是一个圆圆的脸,黑黑的眼睛,个头不高,体态轻盈的小姑娘。她,就是杨开慧。当时,她只有十三四岁。

望着眼前这个陌生的高个青年,杨开慧轻轻地问了一声:“你找谁?”

毛泽东微笑着问道:“杨先生在家吗?”

听到毛泽东的声音,杨昌济走到门口,招呼毛泽东进屋,并且指着毛泽东对杨开慧说:“霞,这就是我的得意门生毛泽东。”

这就是毛泽东与杨开慧的初次见面。在杨家,杨昌济与毛泽东之间无拘无束地谈论天下大事,谈论治学之道,气氛十分热烈。

此后,毛泽东和他的同学经常在假日去杨昌济家纵论国事,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开始,他们交谈时,杨开慧只是在一旁默默地听着。毛泽东精辟而有见地的宏论,吸引了杨开慧。在这些讨论的启发下,杨开慧也开始懂得了一些救国救民的道理。

毛泽东对热心参与讨论的杨开慧非常关心,经常深入浅出地给她讲革命道理,启发她思考问题。毛泽东经常把自己的日记和文章送给杨开慧看。杨开慧总是仔细地读着毛泽东的日记和文章,从中学习他的一些思想方法。

1917年11月中旬的一天,杨开慧捧着泡尔生著的《伦理学原理》,正在细细地看毛泽东写在书上的批语。突然有人来到院子里,杨开慧立即迎上去,只见毛泽东一阵风似的踏进门来。杨开慧急忙问:“润之哥,带来么子好消息?”毛泽东手里拿着一张报纸,举得高高的,兴奋地说:“俄国工农阶级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工农代表会掌握了政权。十月革命胜利啦!”大家争先阅读毛泽东拿来的报纸,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

晚上,杨开慧夜不能寐,思绪如潮。她所了解的毛泽东的事迹,一幕幕在她眼前浮现出来,使她崇拜,使她思念。她又回想起毛泽东帮她学诗、改诗的情景:

那天,杨开慧羞怯地将一首小诗送到毛泽东手里,轻声地说:“润之哥,请你改一改。”毛泽东边看诗边念道:“高谊薄云霞,温和德行嘉。所贻娇丽菊,今尚独开花。月夜幽思永,楼台入幕遮。明年秋色好,能否至吾家?”毛泽东不禁拍手称好:“果然名不虚传,不愧为名师之后。”

杨开慧沉浸在幸福的回忆里。但一想到全家将要随父亲搬到北京去了,一种说不清的依恋之情又使她迷惘不安。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到了1918年夏天。杨昌济准备携家人前往北京大学任教。

离别的日子到了。那天,毛泽东到码头为杨昌济一家送行。昔日笑口常开的杨开慧,如今坐在船上,目光忧郁地望着毛泽东。毛泽东不断地挥手告别,他的思潮随着湘江的水波翻滚。此时的毛泽东与杨开慧,彼此已有了朦朦胧胧的好感,已经有了依依不舍的离别情愁。

P33-3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毛泽东实录/红墙里的领袖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于俊道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851240
开本 16开
页数 3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0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马列著作
图书小类
重量 0.5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A752
丛书名
印张 2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8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2:5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