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学评论(2012VOL.1)》(作者黄永林、阎志、张永健)收录了《“中国问题”的深切触摸与思考——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小说主题的一个侧面》、《网络浏览时代的第八届“茅奖”及其争议——兼谈网络浏览时代的阅读问题》、《“纯文学意识形态”与“茅奖”的转型及其隐忧》、《茅盾文学奖的核心价值与评奖导向——从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评选说开去》、《我感悟到的中国诗学艺术的特点》、《新文学史家访谈录·黄修己》、《“干货”、证据和理论、阐释——黄修己先生访谈录》等文章。
图书 | 新文学评论(2012\1) |
内容 | 编辑推荐 《新文学评论(2012VOL.1)》(作者黄永林、阎志、张永健)收录了《“中国问题”的深切触摸与思考——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小说主题的一个侧面》、《网络浏览时代的第八届“茅奖”及其争议——兼谈网络浏览时代的阅读问题》、《“纯文学意识形态”与“茅奖”的转型及其隐忧》、《茅盾文学奖的核心价值与评奖导向——从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评选说开去》、《我感悟到的中国诗学艺术的特点》、《新文学史家访谈录·黄修己》、《“干货”、证据和理论、阐释——黄修己先生访谈录》等文章。 目录 卷首语 几句想说的话 作家语录 漫话小说——在鲁迅文学院作家班上的讲演 重审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主持人语 “中国问题”的深切触摸与思考——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小说主题的一个侧面 网络浏览时代的第八届“茅奖”及其争议——兼谈网络浏览时代的阅读问题 “知识分子写作”的终结——从《你在高原》谈起 “纯文学意识形态”与“茅奖”的转型及其隐忧 茅盾文学奖的核心价值与评奖导向——从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评选说开去 诗人档案·食指 主持人语 读诗断想 我感悟到的中国诗学艺术的特点 写给美国读者 先驱者归来——英译《食指诗集》序言 新文学史家访谈录·黄修己 “干货”、证据和理论、阐释——黄修己先生访谈录 未名论坛·历史叙事的反思 主持人语 现代性与主体性的探求、错位与混杂——作为一代知识分子心史的《文明小史》 倾听河流深处的秘语——苏童《河岸》与“后先锋”时代的历史书写 朴素而“优雅”的写作——论毕飞宇的《推拿》 被凝视的阴性中国——20世纪90年代大众文化文本中的“武则天”形象透视 中国新文学学会第27届年会论文选载 从“革命”到“历史”:革命历史题材作品重心的必要转移 “冷战”中的英雄塑造与意识形态——谈谈“十七年文学”的英雄形象塑造问题 叙事的迁徙:中国文学中的“辛亥” “日常生活”的幻象——《银城故事》与辛亥革命历史阐释 名家序跋 说者与被说者,相通着的境界和操守——读《说戏》 中国新文学在海外 我与日本的现代中国文学研究 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 论抗战时期的旧体诗 梁披云《雪庐诗稿》的三重境界 学术交流 革命历史书写的回顾与反思——中国新文学学会第27届年会暨“革命历史书写与文学经典”学术研讨会综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新文学评论(2012\1)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黄永林//阎志//张永健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225381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5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80 |
出版时间 | 2012-03-01 |
首版时间 | 2012-03-01 |
印刷时间 | 2012-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1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6-53 |
丛书名 | |
印张 | 9.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湖北 |
长 | 285 |
宽 | 210 |
高 | 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