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铁基,1933年4月生,湖南常德人,著名历史学家、道家道教文化研究专家。现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道家道教研究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56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1958年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班毕业。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攻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尤其致力于道家文化的研究。
《熊铁基八十华诞纪念文集》(作者赵国华、刘固盛)是其纪念文集。
图书 | 熊铁基八十华诞纪念文集 |
内容 | 编辑推荐 熊铁基,1933年4月生,湖南常德人,著名历史学家、道家道教文化研究专家。现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道家道教研究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56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1958年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班毕业。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攻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尤其致力于道家文化的研究。 《熊铁基八十华诞纪念文集》(作者赵国华、刘固盛)是其纪念文集。 内容推荐 《熊铁基八十华诞纪念文集》(作者赵国华、刘固盛)是著名历史学家、道家道教文化研究专家熊铁基的纪念文集。 《熊铁基八十华诞纪念文集》收录了《道教对李白女性观影响初探》、《顾欢老学发微》、《论闻一多的庄学思想》、《略论曹魏国家的将军制度》、《魏晋南北朝禅让模式及其政治文化背景》、《先秦巫道的汉字学考察》、《礼与中国和谐社会的建构》等文章。 目录 贺熊铁基教授八十华诞 贺熊铁基教授八十华诞 铁基和老安 我与熊铁基先生的交往 为熊公寿序及俚语十六句 熊老师的故事 感谢·感动·感激 ——系情熊铁基先生八十寿辰 熊铁基先生的道家研究 两汉屯田制中的三个问题 汉代西北边塞的“坞” 汉代《徐胜买地券》真伪考 内黄三杨庄发现与秦汉乡村里居形式的考察 汉代文化研究需要引起新的重视 封禅与文化认同:秦始皇封禅的政治文化学分析 汉代饮食史的几个问题 从出土“算”、“事”简看两汉三国吴时期的赋役结构 ——“算赋”非单一税目辨 黄老之术与汉初社会 汉代孝文化研究 中国皇帝合法性的理论探寻 汉代学术主体评论研究 陈钦以《左传》授王莽考评 无为、教化与法度:《新语》政治学的实践模式 道在君上君在法下 ——论汉初新道家文化模式 论司马迁的史家角色意识 秦汉时期通讯设施建设与军事信息传递问题论略 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秦汉舆服消费研究 秦汉诏书与皇位传承 对谢家桥一号汉墓《告地书》中“五大夫”爵的探讨 《奏谳书》为“一决于法”的司法原则体现 一竿碧玉出芳丛 ——谭处端的《咏孤竹》诗 陈垣先生与冼玉清著《广东释道著述考》 论道教美善达真的人格培育 道教本体论的问题 论道教的三洞学说 论汉唐《道德经》注疏与老学思想的发展 ——以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序》为中心 论道家的根本道论及其现代意义 “农道合修”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金末元初全真高道张志纯三考 《太乙金华宗旨》的问世及其道派特征考 武当山朝香风俗的历史研究 老子生态哲学思想刍议 ——兼评《老子生态哲学的逻辑体系》一文 试论《太玄》三分思维 致贤用才科举先声 ——葛洪的人才观与考试观辨析 鲍靓其人及其符篆道术初探 汉唐时期湖北道教文学述论 道教对李白女性观影响初探 顾欢老学发微 存世明代《老子》注书要目提要 论闻一多的庄学思想 略论曹魏国家的将军制度 《孙子略解》与曹操的兵学成就 魏晋南北朝禅让模式及其政治文化背景 先秦巫道的汉字学考察 礼与中国和谐社会的建构 《文选序》与《文选》差异问题的再审视 “昙摩毗”与“昙摩蜱”名实辨 ——附说敦煌法良禅师及其相关问题 略论曹魏儒学之传播与分布格局 明代阁臣的皇权依附心理分析 明清鼎革后方以智的身份认同 清初朝廷与明遗民关于“治统”和“道统”合法性的较量 《清史列传·儒林传》标点错误举例 论阮元《广东通志·谪宦录》之得与失 国家事务与地方社会秩序 ——以清代漕粮征运为基点的考察 近代上海与长江贸易研究 ——以汉口、沙市棉花市场为例 性别偏好与决策控制:基于权力维度的分析 试读章节 最后,我终于鼓起勇气,拨通了熊先生的电话。记得,那时正是一个周日的上午十点左右,电话拨通了,我听到了熊先生爽朗的声音:“哪一个?”在电话的周围有小孩子的嬉闹声和熊先生一连串的“别跑,别跑”的笑呵呵的附和,我忐忑地对电话那端的熊先生说:“熊老师,您可能已经不记得我了,我以前曾经报考过您的博士研究生……”“葛立斌!”我的话还未说完,熊先生竟然一下子叫出了我的名字,接下来第二句话便是:“你上次的准考证还放在我的书架上咧!”我一时惊呆在电话这头。六年了,熊先生竟然还记得我,竟然还能听出我的声音,甚至还把我第一次报考的准考证留在自己的身边,我有何德何能让熊先生如此宽容的对待和记挂?无以言表的愧对之情,让我几乎没办法再表达下去。我调整了自己的情绪用极其愧疚的语气对熊先生说:“熊老师,我还想报考您的博士研究生……”“欢迎你!”话还未说完,熊先生马上说了这句话,我的眼泪一下子流了下来,之前所做的一切一切的准备,所打的一切一切的腹稿,都在这简单的三个字中化成了无以言表的感谢。熊先生,您的宽容、率真与理解如此真实地震撼着电话这头的我,此时的我,在工作了六年后,在亲历了许许多多的世俗冷暖后,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一位并不熟识的著名的学者、老师的简单却深厚,直接却温暖的接纳的力量。 在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尤其是在熊先生的门下攻读博士学位是我一生的幸事,在这里我遇到了很多学识渊博却极其谦逊、宽容、平等待人,且能予人以最大限度的理解的学者与老师。一个师者给予人的力量往往并不仅仅是他的学识,更多的是因其在生活中所透露出来的点点滴滴的做人的魅力与人格修养。2006年至2007年,在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与熊先生朝夕相处的这一年,让已经是成年人的我依旧学到许多为学、做人的道理,是让我在做学术与做人方面迅速成长的一年。说句真心话,这让我一生都受益匪浅。 由于我是从先秦文学研究转入秦汉史研究的,所以,刚刚入学,熊先生便给我确定了一个看似很小的方向进行研究,题目是“汉兰台令史考”,研究的方向似乎很狭窄,不过就是一个在汉代几乎名不见经传的小职官。在撰写这篇论文的几个月的时问里,越是系统深入地累积史料、考溯源流、缜密论证,我便越是明白了熊先生对我的训学苦心。这几个月中,为了弄清楚汉兰台令史的渊源、职官功能的变迁、职官的地位以及对汉代经籍整理的作用等诸多问题,我几乎反复遍读了《史记》、《汉书》、《后汉书》等许多基础文献,又查阅了大量后代对汉兰台令史一职及其任职者的考证与评述。说实话,尽管已经是一名研究先秦两汉文学史方向的教师,但这样系统的对汉代文献典籍的阅览与研读、对史料的析离与积累、对后代学者考述的查阅与取用、对学术论文撰写的缜密构思与严密述证,是在我之前的学习过程中从未进行过的,熊先生实际上是以“小题目”来完善我知识架构中的“大问题”,即弥补我薄弱的史学基础,从而为进行下一步深入的研究打下更厚重一些的史学知识基础和训练出良好的史学研究习惯。 那段日子是我工作以来最充实、最快乐的一段时光,每每某个问题考虑不下去了,我便不管不顾地给熊先生打电话,倾诉自己无法考证下去的苦恼,熊先生总是耐心地听我说完,然后给予我建设性的意见。还记得有一次我拿着写得逻辑混乱的初稿直接奔到熊先生家里,指出几个问题我实在不能自圆其说,熊先生想了一想,在他书房西面一排书柜里拿出《文献通考》,准确无误地翻开其中的一页,指给我看我能用得上的史料,这让我非常惊讶:这么小的一则史料,先生竟然能记得如此清楚,让我在钦佩之余更有了要像先生一样能精熟史学文献的决心。 武汉的冬天特别冷,但是那天阳光却特别地好,透过先生的阳台,从先生大大的书房的落地窗里斜射进来,阳光细碎地洒在熊先生堆满书籍的案几上、满是典籍文献的书柜上,熊先生站在书柜的旁边,在洒落的阳光中为我翻查《文献通考》,这又何尝不是先生传道、授业、解惑中最美的一道风景呢! 在与熊先生朝夕相处的那一年中,我在知识上表现出来的匮乏与不成体系,在做人方面偶尔冒出的一些鲁莽与不识大局,熊先生一定是时时看在眼中的,但是,先生从来都没有给予我直接、严厉的指摘和批评,他常常微笑着婉转地指出我的不足,或是仅仅用一个眼神,点到为止,既让我知道错了,又顾及了我的颜面。譬如,我在撰写完《汉兰台令史考》的初稿后,放在先生那里三五日由其评阅,熊先生让我再去取时,我看到初稿本上已经用红笔划、圈、点、写了许多密密麻麻的符号和文字。先生对我说:“这篇文章还有待修改,拿回去看看我的意见,重新来过怎么样?压力大不大?有没有问题?”要重新来过.文章写得很不好不言而喻,先生非但没有指责我费了这么多时间到底干什么了,反而婉转地劝导我不要有压力,让我在愧疚、感动的同时也不由得增添了几许决心和信心:不好好地将时间和精力投人在学业上,实在愧对先生。 还有一次,记得是2007年寒假回学校,去熊先生家坐坐,那段时间我正在为发表学术论文发愁,于是在熊先生那里发牢骚:“现在发表论文这么热门,不如毕业以后想办法调到一个学术期刊去做编辑得了!”话说完了,没有得到先生的回应,抬头看看熊先生,正用另外的一种眼光看着我,完全没有了以前对我的信任和喜爱的神色。那H艮神中分明有讶异、不满和失望,我立刻知道自己错了,噤了声,马上岔开话题。熊先生却没有再以片言只语批评我,沿着我的新话题继续聊天。熊先生对学生的期望,是希望我们能在学术研究方面踏踏实实地在某一个领域稍有建树,现在想想,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却还说出那些让他老人家失望的话.的确不像样子。P15-16 序言 今年4月20日是铁基先生80岁生日。 记得十年前,我们庆贺铁基先生七十华诞,编辑出版过一部论文集,论及铁基先生的人生理念、学术贡献。此番言犹在耳,却又倏忽十载。铁基先生历经“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阶段,即将迎来八十华诞。 这十年间,铁基先生一如既往,徜徉在秦汉史园地,进行着精耕细作。经过深入的思考,铁基先生对秦汉新道家生发许多新的认识,撰写出版了《秦汉新道家》。这部专著作为《秦汉新道家略论稿》的增订本,较之前者篇目增加一倍,字数增加两倍。如果说前者只是对秦汉新道家的形成和特点作出理论概括的话,那么,后者则是对秦汉时期道家思想的源流及其与现实政治关系的系统论述。诚如论者所云,这部专著在对秦汉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和著作的属性作出深入探讨并补充以往不足的同时,注重对秦汉新道家演变的历史进程及其原因、特点进行分析,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学术体系。 在新道家研究结束后,铁基先生转入汉代学术史领域,先后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其中,《汉代学术的历史地位》一文明确指出:中国学术史上经学时代的形成,既有社会政治方面的原因,也有学术自身的内在逻辑,即各个学派从“同源异流”、“其务为治”到“相生相灭”、“相反相成”,再到“兼综”他家的自我调适,最后形成新的学术整合。群经诸子的传世文本,大多经过汉人不同程度的整理和改造,汉代学术可以称为“新学术”,是中国传统学术的实际源头。《刘向校书详析》一文重新审视刘向校书的意义,认为西汉后期刘向、刘歆父子组织一批学者,对当时所存图书逐本予以定著,并且分类编目和保存,不仅仅是对各种典籍进行简单的集中和抄录,还适应当时的主流思潮,按照整理者的认识和理解,对所有图书进行整理和改造,流传至今的先秦和西汉典籍经过这次校订,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这些论文已结集为《汉代学术史论》一书,不久就会正式出版。 这十年间,铁基先生继续拓展学术空间,着力于老庄学研究,已经取得丰硕成果。2003年10月,继《中国老学史》出版之后,铁基先生又出版了《中国庄学史》。这部专著运用历史文献与哲学思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充分利用原始材料的基础上,对中国庄学从先秦至清代的发展和演变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不仅勾勒出中国庄学发展的主要线索,而且阐述了庄子的生平、著述和思想及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和明清时期有代表性的《庄子》注本,说明各个时期对庄子思想的学术创新。这部专著深得学界的好评,被认为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专门思想史,为中国哲学与道家文化研究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从《中国老学史》问世到《中国庄学史》的完成,铁基先生奠定了老庄学研究在道家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 为了开展道家道教研究,铁基先生老当益壮,经常奔走于两岸三地,参与各种学术活动,或发表学术演讲,或引领集体讨论,都备受大家关注。特别是承担国家项目,与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合作,主持编纂出版了《老子集成》。这部丛书共有15卷、1100万字,收录自战国至1949年有关《老子》的传本和注疏本265种,全部加以标点、校勘和整理,被誉为中国老学研究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这部里程碑式的学术丛书,凝结着铁基先生的智慧,饱含着熊门师生的辛劳。 师生是一种缘分,也是一份情感。忆往昔负笈桂子山,铁基先生正当知命之年,先生指点学术门径,解答学术问题,总使人铭记于心,历久难忘。怎奈弹指之间,三十载时光飞逝,而今学生如我辈,已至先生教我之年,两鬓间早生华发。纵然是事业有成,学界有名,仍不免心怀忐忑,感念万千。在这多情的时刻,面对无情的岁月,又能做些什么呢? 记得一年前,学院在龙湾度假村举行“十二五”规划会议,借着这样一个机会,我与固盛教授详细谈及庆祝铁基先生八十华诞,还整理出一个活动方案。原拟把这个庆典作为院方活动来筹办,但因为铁基先生的低调而作罢;原拟借此举办一场学术研讨会,也因为铁基先生的谦卑而取消。我们深知铁基先生的心意:只为师生一聚,不愿劳烦别人。于是参照学界的惯例,我们决定编辑出版一部纪念文集,来庆贺铁基先生的生日。 在做出这个决定后,我与固盛教授各赴境外工作,因为都不在学校,就委托历史系学工主任、秋菊博士和文献所海燕博士寄发邀约函,接收各位前辈和同仁发来的大作。直到春节期间,所有诗文、论文收齐,我们依照庆贺诗文、秦汉史研究、道家道教研究与后秦汉史研究四个部分加以编辑,编成这部文集。固盛教授身在海外,但始终关心此事,并且多方出谋划策,使这部文集顺利出版。 最后,作为这部文集的主编,我们要感谢所有提供大作的诸位前辈和同仁,感谢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鼎力相助,感谢诸位朋友与我们一道工作,谨将这部文集献给铁基先生八十华诞。 祝愿铁基先生健康快乐! 赵国华 2012年3月18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熊铁基八十华诞纪念文集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赵国华//刘固盛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225418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60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865 |
出版时间 | 2012-04-01 |
首版时间 | 2012-04-01 |
印刷时间 | 2014-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99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25.81-53 |
丛书名 | |
印张 | 38.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湖北 |
长 | 259 |
宽 | 186 |
高 | 2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