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无调性文化瞬间/潜望镜文丛/明德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文字精彩纷呈,观点新鲜火辣!

著名诗人、摄影艺术家杨小滨的文化随笔集!

跨越诗歌、小说、摄影界限,对当代文化和文学全面发声!

《无调性文化瞬间》汇集了杨小滨以诗人、摄影艺术家、评论家、理论家等多重身份的不同视角撰写的短篇随想、论述、访谈和演讲,以跨越了太平洋两岸和海峡两岸的宏观视域,在形式、观念、语言、心理等不同层次上对当代文化从20世纪80年代以降的诸多方面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观察与理论剖析。

内容推荐

从思想随笔到时代观察,从写作理念到文本批评,从诗歌、小说到音乐摄影,从汉语作品到西方经典,从小众文学到大众文化,《无调性文化瞬间》汇集了杨小滨以诗人、摄影艺术家、评论家、理论家等多重身份的不同视角撰写的短篇随想、论述、访谈和演讲。

《无调性文化瞬间》以跨越了太平洋两岸和海峡两岸的宏观视域,在形式、观念、语言、心理等不同层次上对当代文化从20世纪80年代以降的诸多方面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观察与理论剖析。

目录

第一辑 笔记/随想

 副词:笔记十二则

 音乐—政治—哲学断想

 今日阿多诺关键词

 语言的放逐

 恢恢互联网

 后摄影主义关键词

 穿越阳光地带:经验(与)批判的旅程

 我的名嘴生涯

 寻找见证者:“国际文坛尤利西斯

 报告文学奖”评奖侧记

 李白与后殖民主义

 最漫长的演讲

 台北故宫乱弹

 诗人之交醉如酒:闲说芒克

 大隐隐于游:蔡天新印象

 君子汉子胡子痞子等等

 上海生煎吃法指南

 蟹黄蛋:一道精美修辞

 我的娱乐排行

 哦,你在吧里泡得那般沉溺,那般轻薄,那般暧昧

 聆听《我的太阳》的十三种方式

 古稀之年的喜剧男高音

第二辑 文化/影像

 (被挤出而畅饮的)酸酸乳女声与看客的权力幻觉

 芙蓉/浮容:犬儒时代的崇高呕像

 我们什么时候能够不再怕恶搞?

 谁杀死了黛安娜?

 疯子,狂人,真假鲁迅

 作为真实域的挫败

 满篇尽见门修斯

 男子汉崇拜,法和奴性意识

 奥运开幕式:暴力美学与幻象政治

 一只后现代的戏谑馒头噎住了现代的崇高喉咙

 《红高粱》:诗化的人性及其悖谬

 《英雄》:反讽及其不满

 作为符号化超我的主流影像

 以快感的名义:超我露出峥嵘/狰狞面目

 阳光下的标本:张晓刚

 废墟与启示:吴山专

 革命/消费快感:王广义

 咧笑的幽灵:岳敏君

 脸谱化的欢快:曾梵志

 呐喊或哈欠:方力钧

 周墙陶艺的泥巴美学

第三辑 诗学/诗论

 幽灵主义写作

 阶级的诗,革命的诗

 语言包装或诗

 一边秋后算账,一边暗送秋波

 关于诗歌的先锋意识

 关于诗歌与身体

 关于60年代出生的诗人

 作为现代性幽灵的后现代:当代诗歌中的城市寓言

 说得比唱得还好听:当代诗歌中的叙事与抒情

 有关两岸诗的随想

 论两岸当代诗的几个核心问题

 当诗穿上了谜语的戏装

 众皆革命,我独恍惚:读陈建华60年代诗作

 如何面对自身的反面:孟浪诗论

 一个孟浪在天上飞

 主体的痛感:读雪迪诗集《亮处的风景》

 冬日之旅:读零雨诗集《木冬咏歌集》

 深渊与鬼魅:读零雨诗集《我正前往你》

 间隙的魅力:读陈育虹诗选《之间》

第四辑 文学/写作

 从修辞化的历史到历史化的修辞

 反语言:先锋文学的形式向度

 先锋主义:语言中的政治

 超越现代主义

 纯文学与使命感

 走向后主体的文学

 世界文学语境下的中国后现代

 作为外国文学的中国当代文学

 佯狂或反讽杂耍:读徐晓鹤

 戏谑化的冷酷:读洪峰

 醉或醒:评一种陌生的小说意态

 飘零在传统与后现代之间:台湾当代文学管窥

 拓荒者·祭司·炼金术士:读艾略特

 《四个四重奏》

 迷宫与沟壑:卡尔维诺小说中的后现代主体

第五辑 访谈/对话

 诗歌中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论辩

 一个多重身份的诗人

 诗歌执照的掠取者

 来龙去脉

 我对这个世界的关系是反讽的

 “后诗意”的由来

 一座充满创造力和诗意的城市

 后摄影主义:踪迹与涂抹

试读章节

不是第一次的目击。曾经的遭遇,会使这一次变得陈腐、累赘吗?但的确曾经有过吗?记不起何时是第一次,似乎第一次尚未出现就被重复,被模拟。似乎是麻木的、无聊的再现,让过去永远空缺在那里,不再提起。

但这意味着遗忘吗?“又”省略了过去。“又”从当下的事实推断过去,把过去包容在过去的缺席状态中。是的,它已经没有必要再度出现,它就是现在的幻象。在这遗忘的、缄默的瞬间,我们和过去重逢。那个不堪回首的或者珍藏一生的过去,在“又”中唤醒,令人战栗。然而现在永远不可能成为同样的过去,只是另一个空洞的回声罢了:这是将被“又”一次空出的事件,从未来的某一陈述中筛漏出来。

无限的摹本,令人生厌的伴侣。“也”没有真实的时间跨度:仅仅是一个或更多个在同一空间里的影子,无法逃脱剽窃的宿命。甚至,影子成为世界的主宰,影子重叠在一起,埋葬了实有的东西:唯一的事件或事物被无限地增殖。“也”激发了群众的狂欢,这个语词的魔法注定了个体的消亡。

这些模拟的群落:一队穿制服的人,所有屏幕上的电视图像。正如在大屠杀的时刻,一次死亡仅仅模拟了另一次死亡,死者与死者似乎只是互相模拟。“也”一旦成为日常生活的准则,我们就面临着恐怖的美学。

已经

一声无奈的叹息,对处女时代的怀旧。这意味着那个无可挽回的境遇:逝去的就是最美好的。逝去的过程却永不停留,每一次回忆都立刻变成回忆的对象。我们回头,就看见过去的自己和别人都厕身于“已经”的蜡像馆中,他们也正在回头看另一批蜡像。不错,历史就是“已经”的不断累积,将所有“已经”的事物置于没有时间维度的记忆中。

我们所知的世界都是“已经”的世界,或者说,整个世界就仅仅是一声叹息罢了。

仍然

向徒劳的生命挑战的人,比如,正是那个西西弗斯,他所遭受的惩罚便是坚持“仍然”的高度。看:“仍然”这个可笑的英雄,生命的荒诞力量在无法抵达目标的欲望里喷涌。它甚至就像那些枯叶,在冬天的枝头依旧不愿落下,依旧紧紧抓住生命的根基。

如果世界是一个善变的少女,“仍然”就一定是穿着少年时装的老人。是年复一年的绝望和虚无使他在这个时代变得如此沮丧。

必然

那些肯定无疑的事物,就是被逻辑的暴君征服的、不容改变的信念。它仅仅是假定而已:没有真正的“必然”,只有对“必然”的推测。但“必然”周围站满了荷枪实弹的宪兵,我们似乎就是为某一个“必然”活着,或者说,我们被勒令为它活着。我们被告知:这个美丽的公主将属于你。这个名叫“必然”的惯于私奔的公主,我们为她虚掷了唯一的青春。

几乎

永远无法抵达的顶点,或者,总是失之交臂的机遇。“几乎”无情地破碎了我们同幸福比肩的幻觉。仅仅差那么一丁点儿:在高潮到来之前一瞬间的下滑,一次离终点仅距一指之遥的绊跌。是的,我们的嘴唇就要触及沙漠中的泉眼了,但这却是醒来前的一刹那。“几乎”是一只盗贼的手,夺走了我们等待一生的、刚刚降临的财富。

似乎

没有人敢确定的笔迹,无法辨认的脚印。“似乎”就是拘捕中的嫌疑犯,就是检察官找不到的证据,甚至,它就是受害者本人记忆中搅混的情节。经验的羊皮纸上被抹掉的字迹,仍然残留着模糊的、难以猜测的片段;凶手走过的回廊里,仍然残留着依稀的血腥味。“似乎”仅仅出现在梦中,它的面目永远无法看清:一个游移在圣徒和歹徒之间的影像。

恰恰

在这个舞蹈的节奏中,足尖和鼓点的合拍。但这无非是一次巧合罢了:他的目光“恰恰”射中了她,一个日后将成为他妻子的人。他甚至第一次来到舞场。他当然从未预料,“恰恰”的幸运之箭便降临于他。然而,他恐怕也从未想到,这也是他同另一个少女失之交臂的一瞬。在“恰恰”的舞步里失去的或许比得到的更多。那个要在树桩前度过下半生、等待第二只兔子的人,终于再也没有听见“恰恰”的兔蹄声。

在所有的生活的悖论中,“却”是最难承受的一个:它往往把我们所希望的,变为绝望的起点。比如阳光烤干我们最后一滴甘露,或者一壶美酒让我们烂醉不醒。“却”就是这样一个妩媚的少女,一个聊斋式的鬼魅,预示着美丽中的灾难。换句话说,作为我们乐于拥抱的灾难,“却”正是我们的欲望所趋向的寂灭;或者说,它是我们生命中固有的死神。

或许

在惴惴不安的期待中,一个赌徒的幻想的美学。我们在随机的生命中耗尽了所有的幸运。我们是被剩下的,无人照看的。“或许”就是那海上的暗礁,就是那将要暴露的、一个邮购的新娘(像在特吕弗的电影《密西西比女郎》中),一封尚未打开的信,一颗左轮手枪里的位置不明的子弹。

无论如何,这就是每一个未来的瞬间带给我们的:在梦中的悬崖上,你犹豫着,不知道将会粉身碎骨还是重获新生。

其实

还有什么可隐瞒的吗?还有什么真相,在冗长的陈述之后方才透露?“其实”是掩人耳目的遁词还是被遮蔽的真理?它这次能保证准确无误吗?还是等待另一个“其实”将它再度修正?也许,“其实”就是那个将我们引出歧途的人,他将带我们走上另一条歧途。

当文明的真实沦为谎言,而赤裸的真实反而成为我们侧目而视的野蛮的时候,一切“其实”其实都已变质。当第二种乃至第无数种真实相继出场之后,不堪重负的世界就会被过多的、冗赘的真实挤垮。

竟然

不可逆料的后果,一次令人震惊的背叛:这难以置信的、让我们哑口无言的事件,击碎了我们从来的梦想,毁灭了我们永久的期待。“竟然”就是在烟花巷里偶遇的恋人,或者,就是面对行刑队时猛然瞥见的母亲的狞笑。甚至,在空寂的时刻,它是镜中突然离去的皮肉,当我拥抱自己的时候,我唯一的骨架就颓然碎裂。P3-6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无调性文化瞬间/潜望镜文丛/明德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小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153124
开本 16开
页数 39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1
出版时间 2012-04-01
首版时间 2012-04-01
印刷时间 2012-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潜望镜文丛
印张 24.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1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9: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