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在海的那一边
内容
编辑推荐

出国求学是否必须?海外经历是否必要?成长烦恼是否必经?破茧化蝶是否必然?梦想出国求学的学子、计划让儿女到国外接受教育的父母,如何对这些问题做出理性的选择?卫冰冰,一位军人的女儿,以自己的真实的经历,回答了大家都关心的这些问题。

本书是作者留学澳洲归来写作的一部随笔,以日记的形式记述了作者在澳洲期间学习、交友、生活、旅行等诸多方面的体验和见闻。感情真挚,文字流畅。

内容推荐

本书分为《初生牛犊》和《大学生活》两部分。全书由朴实生动的单篇日记组成,将一个有7年留学经历的80后女孩对梦想的坚守,对现实的反思,对人生的追求,对爱情的守护娓娓道来,充满感性与哲理。就像西方有位著名作家说的那样,“遭受苦难的人在承受痛楚时并不能觉察到其剧烈的程度,反倒是过后绵延的折磨最能使其撕心裂肺”。在迷茫中淡定,在磨难中坚强,《在海的那一边》,是一位17岁少女走向成熟的脚印。

目录

第一部分 初生牛犊

第二部分 大学生活

试读章节

2003年3月10日

Candy和Cindy今天搬走了,Carolyn安排我和克克搬入主卧,我原来的房间让给新来的一个小妹妹。据说是克克主动要求跟我合住的,有点意外,毕竟我们的友情并没有多大的进展,依旧只是见面打个招呼,最多吃饭的时候闲聊一两句。

更加意外的是,今天晚上Susan和Sandra主动跟我打招呼,还邀请我进入她们的房间聊天。俗话说,抬手不打笑脸人,尽管我对她们过去的做法颇有微词,我还是接受了她们的邀请。这一聊就聊到午夜。而真相却是那么不堪。所有的一切事情都是我亲爱的善良姐姐Candy一手策划的,在拉拢我不果之后,她告诉Susan她们,我这个人要么就是真单纯,要么就是心机深沉,据她观察,我应该是后者。同样害怕受到伤害的她们选择和Candy统一战线。她们告诉我我敲她们房门的那一夜,她们很害怕,害怕我手里拿着刀,犹豫了半天才打开了房门。看着她们开开合合的嘴,我哭笑不得,突然间很好奇,Candy到底给她们灌输了怎样的思想,竟然让她们相信我会拿刀伤害她们。而那么多个夜晚,面对我信任的眸光,Candy是如何脸不红心不跳地编织着谎言?真相浮现在眼前,以前的一个月像做梦一样如同过眼云烟,我其实早已经不再在乎Susan她们如何评论我,破裂的友谊也不可能修复得毫无痕迹,和她们最多也就只能恢复礼节上的客套,不信任我的人,没有资格做我的朋友,我这个人就是这么偏执,不愿意接受任何有瑕疵的东西。最让我耿耿于怀的是,真正伤害我的人看到了我的眼泪我的软弱,而我竟然愚蠢地感激她的出现。我不知道她当时是抱着怎样的心态走入我的房间,只是开始明白,一个除了钱什么都不在乎的人是没有真心的。单纯和单蠢只有一字之差,从今以后,我不要做后者。

不承想,回到房间以后有一个更大的意外在等待着我。克克是在我对友谊和人性产生怀疑的时候出现的一个天使,及时扭正了我逐渐偏离乐观轨道的心。当我被排挤的时候,沉默不语的她其实一直都知道,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过久,不知道如何伸出援手来帮助别人。原来她曾经和Candy合住过一年的房子,也曾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完全了解Candy的为人。于是,当她们搬走以后,克克选择出现在我身边。类似的遭遇拉近了两个女孩儿的心。所以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去几个假朋友,换来一个真朋友外加一段经验,值得。

2003年3月5日

在Raymond对我越来越疏远的今天,我知道了原因。他和Sandra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一对情侣,他没有理由相信我而不相信他的女朋友。虽然说一切误会已经得以解释清楚,但是失去的友谊和信任想要再恢复还是很难,更何况我和Sandra本来就不能算得上是朋友。这意味着我又失去了一个朋友,四人小组就剩下我和Andrew还维持着我们的友谊。不得不感叹,女追男真是隔层纱啊!不然以Raymond对Sandra那么深厚的偏见来看,怎么会短短十多天使得他们的关系有了质的变化。听Andrew说Sandra一直以来利用Optus的free call给Raymond打电话借口练习粤语,而Raymond也并没有拒绝,然后练习着练习着不知道怎么就练习到一起去了,个中细节当然也不容我们这些外人置评。Susan和Jack终于确定了情侣关系,据说两个星期以后Susan就会搬到Jack家里去开始两人的同居世界。

闪电同居在我的字典里本来不过是一件听来的奇闻逸事,虽然不曾抱有什么看法,但是也从来不曾想着会在身边人中实现,况且,Susan和Jack相识不过月余,这进展也委实过快了点儿,让我小小地表达一下震惊。同居在留学生中大概是最普遍的生活方式了,同龄的男女情侣一起搭伙过日子,房租生活费都省下了不说,作业还可以一起写。两个人相依偎的温暖也可以抚平思乡的伤痛,其实是有一定好处的。在性观念越发开放的今天,其实没有什么值得批驳的。换个角度来想,只不过是一些过早离开父母的孩子们相互取暖来驱走心中的寒意罢了。但凡你尝试着体验过一个人的寂寞与凄凉,对这些现象就会少了一份批驳多了一分理解,而我,就是这样。当然,虽然对于这样的现象我可以给予一定程度的理解与维护,但是天生传统的思想还是让我自己无法接受这种行为,无论我是多么渴求有一个人陪伴。只是懵懵懂懂的我似乎还不太明了爱情的含义,虽然也许大多同居的人只是为了不再寂寞而已。不管怎么样,我还是很为Susan感到高兴的,毕竟有了个可以依靠的肩膀。心中也隐隐约约有点儿担心,Jack在Taytor’s的风评并不怎么好,据说很花心。这种事情到最后容易受伤的还是女孩子,我也只能在心中默默祝福了。

2003年3月15日

上次的语言班考试我已经过关,就等着耗到4月份11年级开学升级就行。所以现在课业上面已经没什么压力,作业完成以后就不需要再花费精力。有几个学生已经搬家,做饭的压力也小了很多,我决定出去打工。去麦当劳,肯德基和Hungry Jack’s递交了申请表格,就等消息了。

在学校里和同是北方人的Linda,Lisa成为了好朋友,语言班的同学都叫我们三剑客,下课以后不再直接回家,有时也会去City闲逛,去得最多的地方是City的图书馆。办了免费的图书证,沉寂了两个多月的读书瘾终于得到满足,遗憾的是图书馆里的中文书籍多是港台的言情小说,也就只能汲取一些关于恋爱的知识了。

国内SARS开始流行,朋友们告诉我课间都要排队洗手,就算上课铃响老师也会要求先洗过手之后才允许进教室。食堂也开始按学号入座,每个人都间隔一段距离。这时候的悉尼,亚洲人像病菌一样让人避之不及。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的时候你会发现以亚洲人为圆心总会有一块圆形空地。一时调皮,当众咳嗽一下,身边的人立马如同避蛇蝎一样跳开,这样过激的反应反而让我觉得这恶作剧索然无味。

报刊新闻里每天播报有多少多少人死亡,多少多少人因疑似“非典”被隔离。一场瘟疫,破坏了多少个家庭,那么多的生命就这样化为冰冷的数字消失在人世间。人类是多么脆弱,无论科技多么发达,最终还是无法抗拒自然的力量,不得不去面对生老病死。人活几十年,不管是谁,最终不还是赤裸裸地变成了一堆骨灰,功名利禄不过是一场云烟,黄粱上面的一场遗梦,那么,人们到底在竞争什么在拼搏什么呢?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学校开始贴满通知,不允许大陆学生在4月份的假期回国。于我倒是没有多大的关系,本就没有这么早归国的计划。只是衷心希望这场瘟疫快点过去,不要波及我亲爱的爸爸妈妈和朋友们。我不想,也无法真正去面临生离死别,真的不敢想象那会是怎样的伤痛。

P31-33

序言

眨眼间,来到澳洲已经7年,从17岁到24岁,度过了一个女孩子人生中最精华的岁月,摸爬滚打,从伤痕中变得成熟。只是曾经那个天真单纯爱笑的女孩也终于埋葬在浮华的尘世中。

拼命地读书,然后发现一纸文凭并不如当初想象中的那么吃香。

用尽全力地恋爱,然后知道,有些东西,真的不是付出就有回报。

经过时间和金钱的堆积,终于抵达了无法企及的高度,然后我发现,我迷失了自己。

悲伤的时候,喝着伏特加流眼泪。你,准备好读我的故事了吗?

后记

不是结局的结局

不知不觉间,已经到达悉尼近6年的时光。花费巨额,我得到了什么?新南威尔士省的高中毕业证书,悉尼大学的本科毕业证书,正在申请中的澳大利亚永久居住权以及一年以后拿到的硕士学位,然后就是呈现在你们眼前的这本作品。

很多弟弟妹妹们以及他们的家长还是不停歇地问着我那个问题,出国到底好不好?老实说,对于这个问题,我真的没有答案,毕竟很多事情都是见仁见智的。但是如果让我在现在的心境基础上重新选择,我一定不会再走同一条路,摔过太多次跤,所以我知道有多么的疼痛。不可否认,这段经历是我人生中无法磨灭的亮点,我在跌爬滚打中也确实自己摸索出了一套人生哲学,可那过程确实很痛苦。就像《红字》里面说的一样,遭受苦难的人在承受痛楚时并不能觉察到其剧烈的程度,反倒是过后延绵的折磨最能使其撕心裂肺。

因此,回忆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当经历过的一切像过电影一样重现我眼前的时候,仿佛又回到了那时候的心境,或快乐或忧伤。回忆是需要勇气的,匆匆6年过去了,从来不曾认真地去回味曾经发生的一切,不敢去回忆年轻的我是如何步履蹒跚地独自走过这些年。一回眸,经年已过。犹记得,有个姐姐跟我说,女孩子20岁到25岁之间的这5年是过得最快的,那时年幼,眨眼间,却真的已经过半。突然间,想提起笔,记录下这些年的点点滴滴。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年我始终保持着写日记的习惯,因此这些资料才得以保存下来。毕竟让我用现在的心态去揣摩17岁时的心境已经是一件艰难的事情,而且也失去了真实。

五年多的日记,不能说里面的事情都是发生在我的身上,但至少可以保证的是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只是为了叙述方便多使用第一人称罢了,通过我的叙述描写出我眼中的留学生活,我想多少还是片面的吧。幸运的是,我至少可以保证自己的眼光不偏颇。

生活还在继续,没有完结,我依然不知道未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在海的那一边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卫冰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蓝天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403594
开本 16开
页数 3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2
出版时间 2010-07-01
首版时间 2010-07-01
印刷时间 2010-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2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0:5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