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临近又遥远的世界--俄罗斯作家笔下的中国/他者的眼光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中国有3种信仰,因此分成3派。第一派也是最老的一派,是哲学派。第二派是偶像崇拜派,第三派是享乐至上派或者无神派。中国人把这3派都叫做三考,也就是三教的学说。但是哲学派在言论和行动上比其他两派更受尊崇,因为那一派掌握着整个中国,因为在哲学派中都是贵族、军政长官和官吏。普通人和非学者绝不允许获得高官显爵。哲学派或者哲学官吏派中文叫做儒家,他们认为,世界上有最美好的动因,他们信奉这个,而不信上帝。

古代很多哲学书写道,有天,有管理全世界的天帝,书上还写着大自然和生物界都不认识他,对他的崇拜令人莫名其妙,因为他们认为,比崇拜和狂热更好的是不用任何东西来供奉他,那一派的有些人什么也不做,除了考量和关心怎样更好地管理和掌控人民,勤勉地学习各种习俗和培养良好的习惯。哲学派又分成三部分,因为人们的工作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天”,研究天是什么样的;第二是“地”,研究地是什么样的;第三是“人”,研究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他们说,整个世界就是由这三个方面支撑起来的,为此,也叫三才。

关于天,他们教导说,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天产生的,一切都取决于天。他们教导天和星星是怎么运动的,雨是怎么产生的等等。他们还教导关于星星的情况和怎样编制日历。他们还教导关于地的情况,关于土地测量,关于耕地等等。关于人,他们教导,应该遵从风俗习惯,因为人是有语言和理智的动物,关于人的学说又分为五伦:第一,关于父子,儿子必须服从父亲,为此作了稀奇古怪和无与伦比的规定;第二,关于夫妻和婚姻,夫妻之间应该怎么相处;第三,关于君臣,臣民要顺从君主,君主像父亲一样爱臣民;第四,关于朋友,朋友要和睦相处;第五,关于兄弟,兄长要爱弟弟,弟弟应该服从兄长。

除了上述五伦,他们还有3000条关于习俗和道德情操以及品德方面的规定。首先是关于信仰和理智、顺从和勇敢、克制的规定,尤其是关于忍耐和真理的规定,其中高尚的品德备受推崇。当一个人自己评判自己、认识自己不怪罪他人的时候,那他就有最高尚的品德。如果某个官员不想了解未来的情况,而只注重眼前的情况,只了解一个人用眼睛看见的东西,那么他只能勉强行点善事,却难于驾驭和思考他看不见的东西,更难于驾驭和思考未来。中国儒家就这样教会所有人勤勉做事的美德,心灵和肉体上的美德。人们常这样说,总是要行善,行善并不是为了获得某种奖赏或者赞扬,而是为了在世界上没有别的事情比行善更好,让你满怀你能行善的荣誉感。

他们这样的规定很多,我们古代的哲学家不但没有写过这些,而且连做梦,也没有梦见过。

第二派,或者叫做偶像崇拜派,他们叫做释。这一派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灵魂派,一部分是肉体派。灵魂派教导说,人死之后灵魂会变成与他生前性情欲望一样的野兽或畜生,这是一种惩罚。因此教导说,一定要节制所有的欲望,他们还教导说,人死之后什么也没有,没有奖赏,没有惩罚。这样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也没有:没有真实,没有真理,没有恶,没有善,并不像我们所感觉的那样有别的东西。另外一种肉体的偶像崇拜派教导说,第一要崇拜偶像,人死后灵魂会变成各种畜生和野兽,这是因为自己罪孽而遭到的惩罚。因此中国人活在世上,出于这个信仰什么肉类也不吃。而他们的信仰是混合的,他们与他们的祭司们自己也不时嘲笑在他们那里形成这个信仰,只是为了让人们害怕,好让他们去行善和摒弃罪孽。

还有第三派,也就是享乐至上派,他们既不承认上帝,也没有各种偶像,只是说,在世上没有比长寿更好的了。为此,无数的丹药和丰富可口的食品被凭空想出以满足各种各样的肉体享受和长寿需要,并允诺服药之后可以让人不死。他们永远都在寻找那长生的药,他们大部分人都是术士,他们的信仰和阶层是中国最低和最下层的。

哲学派喜欢基督教信仰,因为它也教导要行善积德,要摒弃恶行。因此他们也倾向基督教信仰,很多人现在都是天主教徒。中国人也接受了大洪水之后世界起源的哲学信仰,就像接受其他语言,接受了就从开始一直坚持到现在。而上面那两种派别是在不同时代从印度或别的毗邻的民族那里接受来的,因为在中国任何一个人想信仰什么都行,他想信仰什么就信仰什么,对此至今也没有限制,很多人在一年中多次变换自己的信仰。

希腊的东正教信仰在中国也有,东正教最初是在印度由老使徒福马传播的,后来通过老使徒的继承者从印度传到中国。在中国有很多东正教徒,还有大牧首亚历山德里斯基下属的都主教,据古代的典章文集记载,他(全印度的都主教)签名任命了中国的都主教。

威尼斯人马可·波罗也写过,他在中国的时候有很多基督徒,在不久前发现一些大理石石碑,上面用叙利亚文刻了一些信件,它们距今有上千年的历史,在中国还有基督教信仰和大主教,有教会官吏,现在还有很多迹象,显示中国有过基督教徒。

耶稣会教徒在一个中国贵族家中看到几口铜钟,在一口铜钟上铸有一个十字架,十字架旁边还刻有一封希腊文的信,耶稣会教徒就请求贵族把钟卖给他们,或者允许他们把信抄下来,但是贵族不卖也不让抄。河里还发现了早先从未见过的圣骨匣,在这些匣子上画有白色的十字架,现在还有很多这样的基督教标志不久前被发现。耶稣会教徒还说明,很快全中国就会信奉天主教,因为在美洲,在新大陆,在天主教教徒出现之前,也有这样的标志,在日本岛也这样。我们也说,有了上帝和伟大沙皇福泽的帮助,中国很快就会有希腊的东正教出现,我们在其他地方也谈到过这一点。

在中国基督教教徒生活了很长的时间,而且人数也越来越多,此后基督教信仰的敌人佛教徒向中国贵族诽谤基督徒,说基督徒要起来暴动夺取国家政权。因此基督徒遭到很大压制,一些遭到惩罚,一些否认自己信奉基督教,还有一些流落四方。他们的教堂和修道院被改为供奉其他神像的寺庙,距今已经有一百多年了,从此恐惧的人不敢再信奉基督教。在印度至今还有十五万基督教徒,而中国则有十万多天主教徒,因为在所有城市还有耶稣会教徒和他们的天主教堂,仅在北京一地就有两万多人,每日都有增加。P8-11

目录

译者前言

编者前言

第一编 神秘、富庶的天朝(1675-1848)

 中国之谜

 中国的教育和习俗

 中国,一个不可思议的国家

第二编 忧伤、晦暗的国度(1852-1907)

 在世界的屋檐下

——香港上海游记

 暮色笼罩的皇城

——回忆北京

 符拉迪沃斯托克与辽东半岛的中国人

 人与人是兄弟

 碧云寺一游

第三 编醒狮(1922-1938)

 金色的海船

 彷徨在“新”“旧”之间

——北京印象

 访问北京

 战斗着的中国

第四编 新生的国家(1949-1956)

 新中国的清晨

 关于新中国的记忆

 泰柳:新中国的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长城西安游记

 从南方到北方:天堂之美·言语不通

第五编 透过历史的深处

 软玉,神圣的玉石

 中国的民间文学

 论“中国的礼节”、中国的祖先崇拜和尊老习俗

序言

《临近又遥远的世界——俄罗斯作家笔下的中国》是俄罗斯2008年出版的《中国马拉松》系列丛书之一。这本书收集了从1678年至2005年共三百多年里几十位俄罗斯作家关于中国的记述,他们中既有冈察洛夫、西蒙诺夫、爱伦堡等著名的文学家,也有斯帕法里、亚金夫神父、阿列克谢耶夫、斯米尔诺夫这样卓越的中国学者,更有卡尔曼这样用10公里长的电影胶片记录中国抗战史诗的优秀的艺术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到过中国,有的还在中国长期生活过,目睹了有时候还参与了震撼和震荡中国的许多事件——19—20世纪中国历史上经常发生的起义、血流成河的战争、内部冲突、外敌入侵和武装冲突等。他们对中国的记述往往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认识价值,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献。

需要强调的是他们关于中国的描写尽管立场观点不同,有些甚至迥异,但他们的文字都曾在他们的时代及其以后的俄罗斯公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起了持久而悠远的回声,也反映出俄罗斯人认识中国的轨迹:17—18世纪把中国看做人间天堂,对高度发达的中国文明倾慕不已;19世纪鸦片战争之后,他们看到的是僵化衰落的文明,中国的形象在他们眼中一落千丈;然而20世纪,中国爆发的民族民主革命让他们看到一头睡醒的雄狮,已经起来为自己的独立和发展而拼搏。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用自己的文字,记录了中、俄两国人民之间美好的情谊。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不仅用眼睛看中国,用心灵体验中国,用头脑思索中国,更以严谨的态度探索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层内涵,这部分内容反映在本书的第五部分:“透过历史的深处”。

当然,由于文化背景不同,立场观点的差异,他们对中国的记述和评价并不都是积极的正面的友好的,偏见甚至谬见时有所现。但是,对我们中国人来说,他们对中国的记述和评价不管是褒是贬都是珍贵的历史见证。更重要的是,由于不同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俄罗斯人特别是俄罗斯作家对中国的认识,可能有着旁观者清的睿智,因此,他们的描写和认识至少可以成为我们中国人认识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文化的一个极佳的对比参照系。这也许就是我们翻译这本书的主要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翻译时对个别作品的标题作了变动,个别地方作了删节。

最后特别需要提到的是,本书封面的图片元素取自19世纪俄罗斯一位随东正教传教士团来到中国的画家科尔萨林的作品《北京城外宫殿景色》,由南开大学历史系肖玉秋教授提供,在此向她表示衷心的感谢。

朱达秋

2010年3月于重庆

内容推荐

《临近又遥远的世界——俄罗斯作家笔下的中国》收集了从1678年至2005年共三百多年里几十位俄罗斯作家关于中国的记述,他们中既有冈察洛夫、西蒙诺夫、爱伦堡等著名的文学家,也有斯帕法里、亚金夫神父、阿列克谢耶夫、斯米尔诺夫这样卓越的中国学者,更有卡尔曼这样用10公里长的电影胶片记录中国抗战史诗的优秀的艺术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到过中国,有的还在中国长期生活过,目睹了有时候还参与了震撼和震荡中国的许多事件——19—20世纪中国历史上经常发生的起义、血流成河的战争、内部冲突、外敌入侵和武装冲突等。他们对中国的记述往往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具有极高史料价值和认识价值,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献。

需要强调的是他们在《临近又遥远的世界——俄罗斯作家笔下的中国》中,关于中国的描写尽管立场观点不同,有些甚至迥异,但他们的文字都曾在他们的时代及其以后的俄罗斯公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起了持久而悠远的回声,也反映出俄罗斯人认识中国的轨迹:17—18世纪把中国看做人间天堂,对高度发达的中国文明倾慕不已;19世纪鸦片战争之后,他们看到的是僵化衰落的文明,中国的形象在他们眼中一落千丈;然而20世纪,中国爆发的民族民主革命让他们看到一头睡醒的雄狮,已经起来为自己的独立和发展而拼搏。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用自己的文字,记录了中、俄两国人民之间美好的情谊。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不仅用眼睛看中国,用心灵体验中国,用头脑思索中国,更以严谨的态度探索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层内涵,这部分内容反映在本书的第五部分:“透过历史的深处”。本书由罗曼年科著,朱达秋译。

编辑推荐

《临近又遥远的世界——俄罗斯作家笔下的中国》是俄罗斯2008年出版的《中国马拉松》系列丛书之一。这本书收集了从1678年至2005年共三百多年里几十位俄罗斯作家关于中国的记述,他们中既有冈察洛夫、西蒙诺夫、爱伦堡等著名的文学家,也有斯帕法里、亚金夫神父、阿列克谢耶夫、斯米尔诺夫这样卓越的中国学者,更有卡尔曼这样用10公里长的电影胶片记录中国抗战史诗的优秀的艺术家。本书由罗曼年科著,朱达秋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临近又遥远的世界--俄罗斯作家笔下的中国/他者的眼光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俄)罗曼年科
译者 朱达秋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189764
开本 16开
页数 29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3
出版时间 2011-08-01
首版时间 2011-08-01
印刷时间 2011-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07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5
15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7:1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