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最美的女性/最美中国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最美中国丛书”旨在于“重建中国优美形象,重构华夏诗意生活”,通过对古代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风景民俗等的重新梳理,重新发现中国特有的美,倾情向世人推介这种美,以期真正的美得到传承。这套书知识精准,图文并茂,力求童趣与大美的融合,悦目和感人的统一。对于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来说,这一套书,应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最起码它可以让人知道,什么是中国的最美,什么是中国真正的美。

本书为《最美的女性》,由付倩倩编著。

内容推荐

付倩倩编著的《最美的女性》是一部别致的女性人物微记,采撷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长河中泛起的晶莹浪花,还原最闪亮的人生片段,挖掘蕴藏身后的美好品质,力图折射属于中国女性的万千风采。

《最美的女性》悉心挑选了50位中国历史上雁过留声的女子,从泪染青竹的娥皇女英着笔,一路写来,再现了望穿秋水的涂山氏、武艺超群的妇好、心系故土的许穆夫人、孝字为先的缇萦、出塞和亲的王昭君、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以及近现代史上德高望重的国母宋庆龄、妙手仁心的林巧稚、有东方居里夫人之称的吴健雄等形象。突出主角身上令人动容的闪光点,或是心存感恩的重情之美,或是不求回报的奉献之美,或是书香门第的聪颖之美,亦或是坚守信念的执著之美——正是因为她们的多姿多彩,才让中国的历史变得更加绚丽夺目。

目录

娥皇女英:泪染青竹

涂山氏:情比磐石

妇好:铜钺美人

周室三母:母仪天下

楚子发母:深明大义

孟母:母爱智慧

许穆夫人:爱国情深

楚王樊姬:贤德之范

虞姬:忠烈之蝶

淳于缇萦:孝字为先

王昭君:大漠幽兰

班昭:史学娇娥

陶母:品如皓月

花木兰:忠孝飞鹰

长孙皇后:盛世明灯

文成公主:雪域飞雁

上官婉儿:美玉昭容

公孙大娘:剑舞精灵

花蕊夫人:蜀中芙蓉

梁红玉:战鼓红颜

李清照:才情似水

管道升:水墨翠竹

黄道婆:锦绣巧手

三娘子:蒙古明珠

秦良玉:红颜封侯

庄妃:辅佐三朝

王贞仪:博学多才

小白菜:弱柳不折

秋瑾:碧血志士

吕碧城:民国奇葩

宋庆龄:唯菊与石

向警予:红色战士

史良:政界芳草

冰心:玉壶盛爱

林巧稚:妙手仁心

林徽因:四月归燕

赵一曼:红枪白马

张家四姐妹:名门闺秀

阮玲玉:银屏舞者

杨绛:人淡如菊

吴健雄:傲立群雄

孙多慈:爱是慈悲

郑苹如:染血红梅

戴乃迭:英伦玫瑰

张爱玲:月华水色

严凤英:黄梅名伶

夏梦:千秋绮梦

顾圣婴:钢琴天使

朱梅馥:芳馥如梅

张幼仪:坚韧如松

试读章节

楚子发母:深明大义

父母是我们最亲近的人,大多数时候当我们遇到挫折都可以去他们那里寻找到最贴心的安慰,但似乎他们也会有看起来不近人情的一面,我们这个故事的主角就是这样一个让人有些困惑的母亲。

寒风刺骨,一位满身疲惫的将军望着紧闭的木门,无奈地摇了摇头。刚刚从战场上凯旋的喜悦被这突如其来的拒之门外浇了一盆冷水。这可是艰苦的一战,楚秦两国势均力敌,长达数月的拼杀终换来最后的胜利,死里逃生的惊险和长期在外的奔波让这位楚国将军的双眼布满了血丝,本以为回到家肯定是热饭暖被其乐融融的场景,却不曾想吃了个冰冷的闭门羹。“妈妈,请开开门吧!”将军用沙哑的声音请求着。

镜头还要回放几段,这门口站着的正是楚国将军子发,此次攻打秦国颇为艰难,一度军粮告急,于是子发将军就派了一名士兵向楚王求援,顺便也探望一下自己年迈的母亲。儿行千里母担忧,更何况这一行是去战场打仗呢?子发的母亲见到使者急忙询问:“战士们都还好吧?”使者回答说:“士兵们现在还能分着豆粒吃充充饥。”老妈妈又接着问:“那将军怎么样啊?”来人又说:“这您就放心吧,将军每天都有饭有肉。”

于是就有了这闭门不见的一幕,听着门外子发将军的叩门声,老妈妈语重心长地叹了口气:“你没听说过越王勾践讨伐吴国的故事吗?那个时候有人进献了一坛美酒,越王勾践却叫人把它倒在长江上游,为的是让下游的士兵也能同饮一番,其实江水中并没有多少酒的美味,但是士兵们作战的勇气增加了五倍;后来又有人送来一袋干粮,越王再次下令赏赐给军士,每个人分到屈指可数的几粒,过了喉咙就没有了,然而士兵们的战斗力却因此增加了十倍。身为将军,士兵们只能分着豆粒充饥,你却每天好饭好肉地吃着,为什么呢?”子发将军听了,跪在门外向母亲谢罪,紧闭多时的家门终于打开了。

儿子凯旋,本该出城相迎的她却连门都不让进,这看起来未免有些不近人情,但是这不近人情的背后却是深明大义,是难能可贵。她在乎儿子安全与否,更在意儿子能不能和众士兵同甘共苦。

这让我想起身边的一位女士,她拒绝把放在办公室抽屉里的小工艺品送给儿子,并表示只能借给他,玩完要归还,面对哇哇大哭的孩子也毫不妥协。事后谈及此事,她说希望儿子懂得不能因为自己是小孩子就可以随心所欲,不能认为父母拿出任何东西都是应该的,更不能在与人相处时夺人所爱,给孩子一个健康的体魄重要,帮他建立一个健全的人格更重要。

所以当你觉得父母不近人情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背后也许积蓄着浓浓的爱。P13-15

序言

一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时间上说,是在明朝之前的。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活力。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周公、老子、孔子,还是后来的诸子百家,比如说孟子、苟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等等,都对人生保持清醒、冷静的理性态度,保持孔子学说实践理性的基本精神,即对待人生、社会的积极进取精神;服从理性的清醒态度;重实用轻思辨、重人事轻鬼神的思维模式;善于协调,讲究秩序,在人伦日用中保持满足和平衡的生活习惯……中国文化的源头如此,决定了汉民族的心理结构和精神走向,包括汉民族理想追求、文化风格以及审美倾向。

中国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最显著的表现在于:人们遵从天地人伦之间的道德,有高远的理想,讲究人格的修炼,反对人生世俗化,鄙视犬儒的人格特征。从春秋时代起,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比如说孔子,从他的言语来看,更像是倡导一种人生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美学意义。又比如说庄子,他的学说,不像是哲学,更像是一种生活美学:道是无情却有情,看似说了很多超脱、冷酷的话,实际上透露出对于生命、本真的眷恋和爱护,要求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达到安详和宁静,让自我与整个宇亩合为一体。这种贯穿着士大夫精神的人生价值观,让人忘怀得失摆脱利害,超越种种庸俗无聊的现实计较和生活束缚,或高举远蹈,或怡然自适,或回归自然,在前进和后退中获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这就是中国历代±大夫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在艺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美,在生活上,他们追求情理。”这是说到关键了。

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旷而幽远,另一方面也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漫派,儒家是思想的经典派。当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之后,这种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宗教体系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从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凉的成分。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行为。也因此,一种中国特色的佛教观产生了,佛教在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禅”,变成一种热爱生活创造人生的方式。中国人一方面避免了极端的“出世”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心灵的滋养、美智的开发,使得东汉魏晋,包括后来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以及唐宋元产生了很多高妙的艺术,“艺术人生”的观念也随之如植物一样葳蕤生长。可以说,这些朝代,是中国最具审美价值、最开人们心智、也最出艺术珍品的年代。也因此,很多艺术种类都在这个阶段达到了高峰,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它们洋溢着一种高蹈的精神追求,境界高远,洁净空旷,如清风明月,如古松苍翠。从审美上看,由于存有或明或暗的观照,存有人格与事物的交融,主题得到了提升,感悟与生命同在,境界与天地相齐,一种深远的“禅意”油然而生……从总体境界上来看,这一阶段的各类艺术形式,因为主题和境界的破对立、空物我、泯主客、齐生死、反认知、重感悟、亲自然、寻超脱等等,达到了各自的高峰。它们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

中国的艺术精神到了明清之后,有低矮化的倾向。明清以后,由于社会形态的变化,专制制度进一步严酷;加上统治者出身和教育的局限,以及愚民政策的目的,整体文化和审美呈低俗化的倾向,社会和人生的自由度越来越窄,艺术的想象空间越来越逼仄,艺术作品的精神高度下降。随着“程朱理学”和科举制度的推行,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被扼制,审美弱化,艺术更趋“侏儒化”、“弱智化”。大众普罗的喜好抬头,刚正不阿的风骨软化,崇尚自由、自然、提升的审美精神也在丧失。不过尽管如此,在明清时代的中晚期,那种崇尚自然、物我两忘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一批有着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艺术作品或有出现。尽管如此,士大夫精神已不是艺术美和生活美的主旋律,它只是一种空谷幽兰的生命绝响。

近现代之后,由于社会动荡,战乱连连,再加上西方现代化所导致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渗入,中国的文学艺术遭到了进一步摧残,传统的艺术精神更进一步沉沦。艺术的政治化倾向、实用主义倾向和世俗主义倾向抬头,这直接导致了真正的艺术精神缺失,艺术的品位下降,高蹈精神向世俗俯首,自然和自由变身为功利和实用,士大夫精神更是变身为犬儒主义。中国近现代上百年的屈辱和战乱,更使得中国自古以来高洁的审美观变得扭曲和肤浅:黄钟大吕变成田野俚语,布衣青衫变成了披红挂绿,古琴琵琶变成了锣鼓鞭炮,洁身自好变成了争相取宠,安详宁静变成喧哗骚动,幽默风趣变成庸俗不堪……如果说是与非、美与丑是人类最基本标准的话,那么,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基本标准都在丧失,很多人已分辨不了是与非,也分辨不了美与丑。“文革”时期八个脸谱化的样板戏在左右着中国人的全部精神生活,而到现在,似乎是一场“群魔乱舞”的电视春节晚会代表着最高艺术水准。这样的现象,又何尝不令人扼腕叹息!

如果说中国当代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的话,那么,以我的理解,当代教育最大的问题,甚至不是传统丢失、精神扭曲以及弱智低能,而是在美育上的缺失。很多年来,人们丧失了一些最基本的判断,不知道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很多人将美当成丑,将丑当成美,从而失去了美的方向性。这一点,只要观察我们周围的人们,就可以得出结论——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是对于生活没有感觉,对于美丑没有鉴别的人。他们所拥有的,只是功利,只是物质,只是金钱,只是对美丑的弱智的鉴别和判断。这些人不仅仅是一些教育低下的人,甚至一些貌似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是这样——他们虽然拥有很高的学历,有很好的教育背景,但在美丑的辨别力,以及对于艺术、心灵的觉察力、感悟力和理解力上,同样表现得能力低下、缺乏常识。这样的现象,实际上是我们多年以来的教育缺乏美育,缺乏精神导向的结果。一个人的审美,是与道德和智慧联系在一起的,审美的缺失,实际上也是道德和智慧的缺失。一个对美缺乏判断力的人,很容易在人生中缺乏动力和方向,也很容易被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极端主义、工业主义所奴役,成为过度现代化的牺牲品。在很多时候,这种人不可能是一个丰富的生命,只是一架精神匮乏的机器。

现在,这一套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精心组织的“最美中国丛书”,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寻根”和美育上的缺失。这一套书的第一辑共十本,它们分别是:《最美的思想》《最美的品格》《最美的女性》《最美的诗歌》《最美的文辞》《最美的书画》《最美的宝藏》《最美的乐舞》《最美的风物》《最美的民俗》,旨在于“重建中国优美形象,重构华夏诗意生活”,通过对古代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风景民俗等的重新梳理,重新发现中国特有的美,倾情向世人推介这种美,以期真正的美得到传承。这套书知识精准,图文并茂,力求童趣与大美的融合,悦目和感人的统一。对于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来说,这一套书,应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最起码它可以让人知道,什么是中国的最美,什么是中国真正的美。

上个世纪初,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提出过著名的“五育并举”教育方针,“五育”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其中,美感教育尤其有特色,蔡先生还以“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闻名于世。在蔡元培看来,美育是宗教的初级阶段,对于没有宗教传统的中国人来说,美育教育是一种基础,并且相对宗教,美育更安全,更普及,也更为人接受。通过美育,可以培育出道德是非的基础,培育出向上的力量。虽然蔡元培的这一观点引起过一番争论,但对于一个人来说,有美的熏陶,有对于美丑的正确判断,怎么都不能说是一件坏事。并且,美与是非,与善恶,与道德,与人类的心灵,与这个世界的根本,是联系在一起的。以对美的判断和感知为出发点,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人曾经的艺术生活,了解一个民族的内心世界;从而进一步了解世界,了解世界的规律,与身边的一切做到和谐相处,都是大有好处的。

也许,这套书的意义就在于此。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最美的女性/最美中国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付倩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5006074
开本 16开
页数 1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4
出版时间 2011-12-01
首版时间 2011-12-01
印刷时间 2012-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8-5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28
155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9:4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