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堂哲学课,就是每周设定一个哲学情景,每周阅读一个哲学故事。这些情景和故事,就像一架架进入哲学的后楼梯,引导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热爱本真的智慧,体验思辨的乐趣……
祝和军编著的《每周一堂哲学课》,不是心灵鸡汤式的励志书,尽管那类书籍在书店里也被安放在哲学类的书架。当然,这也不是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它试图游走在玄虚和媚俗之间,搭起一架日常生活一哲学史一哲学的梯子。以便更多的读者能够进入哲学,深入地理解哲学。
图书 | 每周一堂哲学课 |
内容 | 编辑推荐 每周一堂哲学课,就是每周设定一个哲学情景,每周阅读一个哲学故事。这些情景和故事,就像一架架进入哲学的后楼梯,引导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热爱本真的智慧,体验思辨的乐趣…… 祝和军编著的《每周一堂哲学课》,不是心灵鸡汤式的励志书,尽管那类书籍在书店里也被安放在哲学类的书架。当然,这也不是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它试图游走在玄虚和媚俗之间,搭起一架日常生活一哲学史一哲学的梯子。以便更多的读者能够进入哲学,深入地理解哲学。 内容推荐 哲学在悟,而不在学。但是,“悟”不可能凭空产生,而是需要机缘,需要抓手。比如,老子的《道德经》,虽然洋洋洒洒说了五千言,但初学者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而只能在人生的某一个特定的时刻或者场合参透里面的奥秘。这个特定的时刻,或者特定的场合,就是我所说的“机缘”。 《每周一堂哲学课》分哲学与哲学家、思辨与诡辩、有限与无限、唯物与唯心、科学与技术、知识与智慧、快乐与幸福七章节进行讲述。 《每周一堂哲学课》由祝和军编著。 目录 序 言 一 哲学与哲学家 第01课 实验室里的思考 第02课 一指禅 第03课 没有打开的镜头盖 第04课 船夫的优势 第05课 沉重的肉身 第06课 囚徒的困境 第07课 伪哲人与假道学 二 思辨与诡辩 第08课 海伦的困难 第09课 形而上的鸡 第10课 只动手指头的哲学家 第11课 自相矛盾 第12课 合同异之辩 第13课 两可之说 第14课 鱼儿的快乐 第15课 语言的游戏 三 有限与无限 第16课 被发现的黑天鹅 第17课 得意而忘言 第18课 禅师的模样 第19课 苏格拉底的对话 第20课 仁者心动 第21课 性与天道 第22课 道在粪便里 四 唯物与唯心 第23课 人是万物的尺度 第24课 测不准原理 第25课 存在即被感知 第26课 至大与至小 第27课 一个天文数字 第28课 形神之辩 第29课 我思故我在 五 科学与技术 第30课 泰勒斯的传说 第3l课 勾股定理的发现 第32课 毕达哥拉斯学派 第33课 哲学是神学的婢女 第34课 泛滥的信息 第35课 机械与机心 第36课 技术的座架 第37课 天籁之音 六 知识与智慧 第38课 知识的圆圈 第39课 为学日久,为道日损 第40课 阴阳不测谓之神 第41课 极高明而道中庸 第42课 反者道之动 第43课 本本与教条 第44课 治大国若烹小鲜 七 快乐与幸福 第45课 无法追问的问题 第46课 能思考的芦苇 第47课 斯芬克斯之谜 第48课 叔本华的钟摆 第49课 孔颜乐处 第50课 乘物以游心 第51课 平常心是道 第52课 我是谁 试读章节 第02课一指禅 【哲学情景】 在禅宗公案中,有一个广为流传的“一指禅”的故事。 据说唐朝末年,俱胝和尚向他的师父天龙和尚参问“怎样才是佛”.天龙和尚向他竖起一个指头,俱胝和尚当下大悟。此后,凡有向他参问的,他都只竖起一个指头,而不说别的。他在晚年总结说,自从悟透了天龙的一指禅,一生都受用不尽。 在俱胝和尚处,有一个做杂事的童子,他每次遇到人问事时,也总是竖起一个指头作回答。于是,有人告诉俱胝和尚说,您这里有一位童子也参透了佛法,凡有人提问题,他总与和尚您一样竖起一个指头。 有一天,俱胝和尚在袖子里藏了一把刀,把该童子叫来问道:听说你也参透了佛法,是吗?童子回答说:是的。俱胝又问:那你给我说说.怎样才是佛?童子果然竖起一个指头。俱胝乘其不备,挥刀将其手指砍掉。童子痛得大叫而走。俱胝又把他叫回来,还是问他,怎样才是佛?童子又习惯性地举起手准备伸指头,但一看手指没有了,才豁然大悟。 【哲理探微】 随便砍掉人的指头是十分残忍的行为。但是,该童子的断指之痛正是他大彻大悟的机缘。在这里,俱胝和尚竖一指,童子也是竖一指,表面上看起来无甚差别,但两人对这个动作的理解和体悟却是天壤之别。俱胝是在经天龙和尚的指点后,有了自身的深切体验和觉悟,才以竖一指头来解答问学者的各种问题。而童子完全是形式上的模仿,根本没有自身体悟可言。因此,只有在被砍去手指,发现无指可举之后,这位童子才从自己这一痛彻心扉的切身体验中有了觉悟——偏执之处,佛性不显。 模仿仅仅是一门知识,而不是一种智慧。有智慧的人从来不会依葫芦画瓢。知识是可以学习的。如果我们对一门知识不熟悉或不精通,只要假以时日,肯定会有所了解。但真正难得到的是智慧。智慧是学不来的,唯有用心去体验和洞察,别无他法。而且,知识的积累无助于智慧的体察,它们之间并不存在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佛家的慧能禅师,大字不识一个.却能顿悟成佛,豁然开悟。而有的人念了一辈子经,读了一辈子书,皓首穷经,到最后也没有开悟。对此,冯友兰先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修行不是吃大饼,今天吃一点,明天吃一点,早晚能吃完。对智慧,只能“悟”,而不可“学”,别无他法。 黑格尔也曾经精辟地比喻道:“像某些动物,它们听见了音乐中的一切音调,但这些音调的一致性与谐和性,却没有通过它们的头脑。”他还说:“常有人将哲学这一门学问看得太轻易,他们虽从未致力于哲学,然而他们却可以高谈哲学,好像非常内行的样子……”这些人“高谈哲学”,当然也就如同动物听音乐一样,听见的仅仅是“音乐中的一切音调”,但却听不到这些音调的“一致性与谐和性”。 通过“动物听音乐”的比喻,黑格尔告诉我们,哲学不是现成知识的结论。如果把哲学当成现成的知识去接受,虽然可以使人获得某些哲学概念,但却始终不知道哲学为何物,因而也不能真正地进入哲学思考。就像动物听音乐一样,它们虽然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音调”,但却听不到真正的“音乐”。说到底,哲学不过是一种运思方式。有什么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如何看待世界,就会如何思考世界。预设的前提不同,思考的方式就会大相径庭,得出的结论也会千差万别。学习哲学,无非就是要学习哲学的这种思考方式。比如,我们学习马克思的哲学.无非就是要学会像马克思那样去思考问题。当年康德就曾经告诫他的听众:“学生唯一可学的仅是进行哲学式的思考。”海德格尔也说:“哲学的全部任务,就在于启人思。” 黑格尔还比喻说,同一句格言,在一个饱经风霜、备受煎熬的老人嘴里说出来,和在一个天真可爱、未谙世事的孩子嘴里说出来,其效果是全然不同的。“老的那些宗教真理,虽然小孩也会讲,可是对于老人来说,这些宗教真理包含着他全部生活的意义。即使这些小孩也懂得这些宗教真理的内容,可是对他来说,在这个宗教真理之外,还存在着全部生活和整个世界。” 看来,哲学不仅是智慧,更是对智慧的爱。哲学不仅仅是一种慎思明辨的理性,更是一种需要切身体验的真挚情感;哲学不仅仅是一系列概念的运动和发展,而且还是蕴涵着生活阅历的主观体悟。一个人要想真正地进入哲学思考,不仅需要勤于思维,更要浸入主体的生命体验。当哲学饱含人生体验,达到一种审美的境界时,理性的力量就会自然而然地彰显出来了。在这个意义上讲,哲学既不能“教”,也无法“学”,只能靠参与。唯有参与到哲学思考当中去,才能领会到其中思考问题的方式。因此,领会哲学,就应该抱着投身于其中的姿态参与其中。在人生这场大戏中,人既是导演,也是演员。哲学离不开人生,人在哲学面前也就无法充当一个置身于事外的旁观者。P7-9 序言 哲学在悟,而不在学。但是,“悟”不可能凭空产生,而是需要机缘,需要抓手。比如,老子的《道德经》,虽然洋洋洒洒说了五千言,但初学者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而只能在人生的某一个特定的时刻或者场合参透里面的奥秘。这个特定的时刻,或者特定的场合,就是我所说的“机缘”。 对于哲学的普及而言,则需要人为地制造机缘。没有这种机缘,我们就无法“上道”。正因为此,庄子作为老子的继承人.一改老子艰涩晦深的行文方式,开始娓娓道来地讲故事、说寓言。这些故事和寓言,就是在给我们提供“机缘”。通过它们,借助它们,我们才得以“悟道”。正因为此,庄子比老子更受大家欢迎,因为他似乎离我们更近,不像老子,好像悬在半空,只有高智商的人才能彻悟。 从这个意义上讲,“格物致知”似乎比“坐而论道”更便于操作。坐而论道是空对空,思维跳跃,突发奇语,让人难以捉摸。比如,王阳明说:“我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我心。”这话听起来豪迈,看起来潇洒,但却不好理解:人的心怎么成了宇宙了?相反,宋儒朱熹却让我们去“即物穷理”,即从日常的生活人手,上升到对“道”的体悟。孔子早就说过:“六艺治于一也。”用今天的话来说,六艺就是六个专业。你学啥都行.只要学好了,玩转了,都能上升为对“道”的领悟。庄子笔下的庖丁,不过是一个杀猪宰牛的屠夫,但就是在这种极为平常的职业中,他理解了“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以无间入有间”的至理。 但是,机缘仅仅是一个抓手,我们要做的是借力爬上去,而不是把这个机缘当成全部。格物致知。格物就是机缘,但是你不能今天格一物,明天格一物,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而是要做到“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今天格一物,明天格一物,是科学认知的态度,只能形成今天意义上的物理学.相对于哲学是格格不入的。后来的王阳明,为了反驳宋明的理学,也跑到竹林里去“格物”——砍竹子。可是他砍了七天,也没有发现其中的奥秘。原因很简单:他眼中的“格物”仅仅是“格物”,所以无法“致知”。看来.知识并不是越多越好,最为关键的是要向智慧转化,从而能够一通百通,知人知天,出神入化,无所而不能。 维特根斯坦说:哲学就是一个梯子,它将引导着你进入到“不可言说”的境界。而一旦到达这个境界,就必须一脚把梯子踢开。庄子也说,要得意而忘言。语言是“得意”的机缘,但你不能纠缠于语言。后来的禅宗主张“不立文字”,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公案”引导参禅者入境,就是担心参禅者会被语言引人歧途。但是,庄子的寓言仅是寓言,禅宗的公案只是公案.如果我们仅仅是当故事讲,当笑话听,也就进人不了哲学。 有些读者朋友经常给我写信,希望我能了解一下他们的哲学。当然,这些朋友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哲学史,他们的哲学仅是凭自己理解所引发的一些所感所想。应该承认,他们对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也应该承认.他们并没有真正地进入哲学。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进入哲学的机缘。我认为,今天学习哲学、普及哲学,机缘仍然需要到哲学史中去寻找。离开了哲学史,我们真的很难进入哲学。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知识分化的年代,哲学还是需要当做一门知识来了解的,尽管哲学不是知识,尽管我极力反对把哲学当做一门知识来学习。 这本书,不是心灵鸡汤式的励志书,尽管那类书籍在书店里也被安放在哲学类的书架。当然,这也不是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它试图游走在玄虚和媚俗之间,搭起一架日常生活一哲学史一哲学的梯子。以便更多的读者能够进入哲学,深入地理解哲学。 是为序。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每周一堂哲学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祝和军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809696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4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17 |
出版时间 | 2012-03-01 |
首版时间 | 2012-03-01 |
印刷时间 | 2012-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8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49 |
丛书名 | |
印张 | 15.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浙江 |
长 | 230 |
宽 | 170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