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乡愁的成本(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
内容
试读章节

“天价榨菜”惹了谁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据说,这是中国人传统的为人处世之箴言。不过,从现实来看,似乎是过时了,或者说为现在的人所不屑。对很多人来说,在这个人声嘈杂的时代,沉默是有落伍之嫌的。

这些日子,一包小小的榨菜,拨动着众多人的神经。在中国,涪陵几乎是榨菜的代名词。涪陵榨菜之声名,几乎人人皆知。这一原本普通的大众食品,因为一则消息的披露,不经意中闹出了大动静。那消息说,涪陵榨菜公司推出了一款600克装的沉香榨菜,零售价达到2200元,是迄今为止涪陵榨菜最高端的产品。

一包榨菜,要卖2200元!自然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冷嘲热讽者有之:这年头太疯狂,榨菜都卖出燕窝价了;顾影自怜者有之:一个月的工资就只够买包榨菜了;忧国忧民者有之:榨菜本是大众消费品,非要赶奢侈大集,前途一定很“咸”;当然,更多的是慷慨激昂的痛斥:这是炒作,这是作秀,这是厂家策划的恶意“炫富”……

这样的言论,外强中干,表面上气势汹汹,实则虚弱得不堪一击。咸菜为什么不可以卖出鲍鱼价?市场上一两块钱的榨菜遍地都是,嫌2200元的榨菜太贵大可以不买,是不是?这2200元的榨菜无论是卖得出去还是卖不出去,那都是企业自己的事情,你操哪门子心呢?生意人都知道,好货还得勤吆喝。试看市场之上,哪家企业不在炒作,哪家公司不在作秀?

更为荒谬的声音,是居然还有人认为“榨菜价格畸高,政府不作为”。总算重庆市物价局的脑子清醒,回答得干脆利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是不能随意干预企业定价行为的。榨菜并不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多年来一直是自主定价,不需要到物价部门备案,无论其行为合理与否,2200元的定价肯定不违法。”

毫无疑问,2200元的榨菜是一种市场营销行为,一种品牌推广行为。其目的,无非是想要提升产品的定位和形象。用该企业负责人的话说,是想“把榨菜打造成高端产品”。一个企业有这样的追求和志向,非但无可指责,而且应当加以鼓励,尤其是在当下的中国。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痛心疾首于“中国制造”与中低档产品联系在一起,痛心疾首于中国已成世界第二经济体,却鲜有世界级的品牌。以时下的舆论而言,最为热门的经济话题之一,就是有关奢侈品的议论。在中文世界里,奢侈品具有明显的贬意,从客观的角度看,其实以‘‘高档商品”名之更为合适。这些日子,媒体纷纷报道说,中国已经成为奢侈品消费大国,而且有望在一两年内登顶第一奢侈品消费国。不止此也。由于国内外价格落差,中国的消费者前赴后继地到国外“扫货”,据说令外国人为之惊叹。这种消费的外流,自然有多种原因,但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国内企业生产奢侈品或“高档商品”能力的欠缺。倘若国内也能够生产出众多的奢侈品或“高档商品”,则进口的奢侈品在国内的价格不会如此之高,而国人的消费也不会外流到如此程度。自然,打造“高档商品”非一日之功,需要日积月累地努力。但倘若连尝试的想法都没有,何谈实现之可能?

那么,涪陵的沉香榨菜能不能打造成一个“高档商品”呢?我以为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核心的因素,是可以向市场“讲故事”,这对于一个品牌而言,是难得的际遇。涪陵榨菜的历史和文化,涪陵原产地的不可替代,原料青菜头品种的独一无二,传统的巴国古法腌制工艺……都有一系列的故事好讲。其实呢,西方的那些所谓的奢侈品,反反复复地强调的,无非是类似的故事。譬如说法国红酒,一上来强调葡萄的产区——来自香槟区、波尔多还勃艮第;强调血统的高贵和正统——来自哪个酒庄,这个酒庄有着怎样的历史和文化传承;讲究酿造工艺怎样的与众不同……这些故事,使得法国红酒在众多的葡萄酒中脱颖而出,鹤立鸡群。同样一瓶葡萄酒,国产的卖几十元钱,法国红酒就能卖几千乃至几万,两者的质量和口味,真的有价格那样“天上人间”般的落差么?只有天知道。

对涪陵的沉香榨菜而言,要打造成“高档商品”,一个内在隐忧在于企业的战略定位。从企业对外发布的信息来看,沉香榨菜定位于“一款高端礼品榨菜”。“只在涪陵地区销售,且主要是用来送礼的。”姑且不论销售区域的故步自封,单说“主要是用来送礼的”这一思路,便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贡品”思维,其与面向市场的“商品,,思维是背道而驰的。这是其最大的硬伤所在,也将是其迈向成功的最大障碍所在。

这些年来,舆论一方面不满于“中国制造”处于产业链条的低端,一方面却对企业的突围努力笑骂不断,真不知其“意之所之”。两千多年前,韩非子讲过一个故事,说一个人在大街上卖军火——矛和盾,先说:“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接着又说:“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于是有人问他:“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结果自然是“其人弗能应也”,尴尬得很。这是作为笑话流传至今的,但看看现实,这个卖矛、盾之人的同道者,又何其多也!

P28-31

目录

第一辑 民以食为天

 “万人抢萝卜”的经济分析

 “免费午餐”与营养改善计划

 两个菜场的故事

 阳澄湖大闸蟹需要打假么

 “价格虚高”是一个问题么

 “不打压猪肉价格”论的谬误

 “天价榨菜”惹了谁

 “无利可图”的馒头:红旗能扛多久

 乳业标准的争辩双方错在哪里

 西瓜、膨大剂以及讯息费用

 饮料业的“瘦身”游戏

 面包店前的队伍

 “菜贱伤农”背后的经济逻辑

 食品安全事件与香港老太的故事

 “农超对接”为什么“叫好不叫座”

 平价商店的“秘密”

 食盐抢购风波与羊群效应

 茅台为什么能“想涨就涨”

第二辑 “长安居,大不易”

 保障房何以成为“关系房”

 楼市维权风波:表象与真相

 “明码标价”管不了价格

 限购、局限条件及其他

 楼市拐点渐行渐近——浅析新一轮房地产调控

 “有法不依”:一个经济学解释——从房屋租赁管理新政看法规的实施

 地方政府为什么喜欢用“房补”吸引人才?

第三辑 红灯停,绿灯行

 收费公路的争议

 一厢情愿的“公交学生班车”

 航空燃油附加费“内升外降”为哪般?

 外地“的哥”入沪的背后

 “加价提车”是“钱多人傻”么?

 生产厂商、经销商与“加价提车”

 出租车涨价后,为什么客流会出现“先降后升”

 京沪高铁:票价与速度

 物流成本高企源于“与民争利”

 高速公路收费究竟是高是低

 “公车私用”与“道德神话”

 计重收费与超载治理

 摇号上牌:黄牛的盛宴——浅析北京的交通新政

第四辑 一言难尽话税负

 减税的话题

 从经济角度看“加名税”

 税收为什么——浅说税收问题之一

 税收的代价——浅说税收问题之二

 税收的归宿——浅说税收问题之三

第五辑 喧闹的十字街头

 天真的幻想——火车票实名制会让“黄牛”束手么

 “社会性讨薪”频发的背后

 行业收入差距与银行利润

 徒劳的“限广令”

 《金陵十三钗》:片商为什么完胜院线

 电信联通垄断案:一场争夺垄断权的竞争

 承诺是靠不住的——再谈电信联通垄断案

 书店的新陈代谢

 苹果代言风波

 淘宝“围城”:门槛与算盘

 从温州企业老板“跑路”说到“高利贷”

 东部为什么比西部更“绿色”?

 从讯息费用看“跌倒干预指南”

 “金缕玉衣”与灵魂之价

 二线洋品牌受推崇为哪般

 “零投档”预示着什么

 “钱荒”的真相

 慈善之困:竞争的缺席

 由北大“富豪校友”风波想到

 碳交易:节能减排的市场解决之道

 “减负”为什么成为一句空话

 商务部、市场与猪价

 分工与市场范围:一个企业的例子

  “电荒”与“油荒”:价格管制惹的祸

 信息不对称与北大“会商事件”

 无稽的“垄断”——浅析日化产品集体涨价

 GDP是个什么东东?

 提前出现的“民工荒”预示着什么?

 “社会办医”能否破解看病困局

 从联通的“停机合约”说到捆绑销售

第六辑 世事洞明皆学问

 戏说 “男人有钱就变坏”

 饭店包房为什么设“最低消费”

 乡愁的成本

  “门面转让费”是什么玩意儿

 谫论“合影经济”

 成本的概念:戏说上海高考作文

 从“怎么给领导开电梯”说开去

 也说“阿富汗牧羊人”

 看客现象:道德困境与利害计算

 鱼塘的价格歧视

 《佣金分配表》背后的消费者行为

 闲话“出名要趁早”

 控烟之困:价格的缺席

 曝光“陋习市民”的经济分析

 商人的慈善之道

 幸福可以计量么

 超市进场费的背后

 大学生与农民工的薪水:不靠谱的比较

 从经济角度看《春天里》的风波

 市场对谁更有利:富人还是穷人

 有偿失物招领”有何不可?

序言

一提起经济学,人们往往将其与“发财致富”联系起来。其实这是莫大的误解。试看一些商业杂志每年推出的所谓“富豪排行榜”,上榜之人几乎没有一个是研究经济的,甚至根本不知经济学为何物。而那些满腹经纶的经济学者,却大抵“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可见,学习经济学并非是致富之道。经济学原本就不是一门研究“赚钱之道”的学问。

经济学研究什么?研究生活在真实世界里的人们的行为。人间是热闹的所在,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经济学就是观察这纷纷扰扰的世界的一个角度,或者说一个维度。不是唯一的角度和维度,但无疑是重要的。以愚观之,倘要深切地了解这个真实世界,经济学是不可或缺的,其重要性远在人们的想象之外。

收集在这里的文章,就是以这样的一个角度或维度,好奇地观察和打量着发生于身边的林林总总,试图解释和揭示那些人、事背后的内在经济逻辑,而行文也力图轻松从容。因为个人之见,文章之道,不外乎思想与情趣。说得直白一点,无非是要“有意义”,而且要“有意思”,缺一不可。强调前者易失之于干枯,致力后者易失之于肤浅。子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之道,亦文章之道也。

西方一位作家在文稿杀青之后曾经这样感叹:“总算写完了。它也许不是最好的,但只要写完了,总是好的。”这话,实在是“于我心有戚戚焉”。断断续续地写了一年,其中的甘苦,可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如今收拢起来出版,自然是值得高兴的。本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自个儿高兴也就得了。但据说“独乐乐,不如与众乐乐”,所以不揣浅陋,发表出来,“或于世道人心不无裨益云尔”。

是为序。

2012年2月

内容推荐

经济现象纷繁复杂,让人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如何在表象之下,看清事情的真相?《乡愁的成本: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关注与百姓日常经济生活中的林林总总,从宏观的经济运行到微观的经济生活,无不涉及。作者华说以独特的视角对经济时局、政策走向、社会民生、日常生活予以审视,深入浅出地道出其内在的本质,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看懂一个真实的中国经济。相比枯燥难懂的高头讲章,《乡愁的成本: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生动活泼;相比快餐式的经济时评;它专业独到。犀利华彩的文字,独特深刻的见解,淋漓充沛的激情,让你在准确把握经济生活脉动的同时,别有一种阅读的享受。

编辑推荐

经济学研究什么?研究生活在真实世界里的人们的行为。人间是热闹的所在,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经济学就是观察这纷纷扰扰的世界的一个角度,或者说一个维度。不是唯一的角度和维度,但无疑是重要的。以愚观之,倘要深切地了解这个真实世界,经济学是不可或缺的,其重要性远在人们的想象之外。

收集在华说编著的《乡愁的成本: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里的文章,就是以这样的一个角度或维度,好奇地观察和打量着发生于身边的林林总总,试图解释和揭示那些人、事背后的内在经济逻辑,而行文也力图轻松从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乡愁的成本(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华说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523689
开本 32开
页数 39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12-07-01
首版时间 2012-07-01
印刷时间 2012-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图书小类
重量 0.4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0-49
丛书名
印张 12.6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10
148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1: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