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亲历的巴金往事(修订本)/亲历大家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作者接触到的巴金先生为中心,既带出巴金与老舍、茅盾等著名作家的交往,又揭示巴金与《文艺报》、《收获》、作协评奖、现代文学馆的关系,甚至还表现了巴金对胡耀邦逝世的态度。

作者作为编辑,有幸接触文艺界的大家,巴金先生也是其中的一位。作者记录了他亲历的巴金先生晚年的一些事情,既有重大活动,也有不为人知的故事。为纪念老舍先生八十五岁诞辰,巴金抱病赶写了《我敬爱的老舍同志》;矛盾先生病逝的消息传到巴金家时,作者正好在场,将巴金深沉的哀痛记录下来;巴金为改善沈从文先生的居住条件,专门给胡乔木同志写信,向胡耀邦同志谈起此事,并在沈从文先生新寓所两位老人见了最后一面;巴金是如何提出倡议并促成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建立的;在全国优秀中篇小说评奖过程中,对有“争议”的作品,巴金旗帜鲜明地予以肯定……

内容推荐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化石”级的人物,巴金先生具有植根文学而又超越文学的意义。作者吴泰昌由于工作关系,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和巴老有了接触。作者根据往来中的感性材料,和书信、题赠、签名书籍、合影等实物资料,写成此书,对巴老的双重意义多有阐发。《我亲历的巴金往事(修订本)》以作者接触到的巴金先生为中心,既带出巴金与老舍、茅盾、叶圣陶、冰心、沈从文、胡耀邦等著名人物的交往,又揭示出巴金与《文艺报》、《收获》、作协评奖、现代文学馆的关系,兼具史料价值和传记味道。作者写作此书,是“亲历大家系列”的一个部分,更希冀表达“一个读者、一个谛听过巴老教诲的文学界的晚辈,对巴老的一片崇敬和感激”。

目录

初看巴金

第四次文代会期间

怀念老合

在寓所惊悉茅盾逝世

在杭州写作《现代文学资料馆》

北京西皇城根南街9号

“我一生的责任编辑

冰心:“巴金这个人”

与沈从文最后晤面

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长

《收获》在京座谈会

“评出好作品”

巴金与《文艺报》

1983年3月

荣获法国勋章

“我喜欢这篇短文”

亲临现代文学馆开馆仪式

1986年的杭州之旅

一部讲真话的大书

“我尊敬他!”

1989年11月25日

《巴金》拍摄小记

记忆的飞絮

修订本后记

试读章节

怀念老舍

1978年2月24日,巴金到京出席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3月7日在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结束后,在京停留了十天,由李小林陪同,看望了许多朋友。

老舍的饮恨而去,给巴金带来了长久的悲痛。1977年10月,李小林来京为《浙江文艺》组稿,曾代表巴金去老舍家看望舒伯母胡絮青。

巴金与胡絮青“文革”后第一次见面是在一次午宴上。1978年3月9日午,胡絮青在交道口康乐酒家请巴金。同席的有曹禺、小林、老舍之子舒乙、小女舒立,我和马宗融之子马绍弥也参加了。老合家附近有几家熟悉的餐馆,为何要安排到稍远的“康乐”?胡絮青事先对我说,“康乐”未搬新址前,离他们家不远,闽菜,做工精细,也是老舍常请人吃饭的一家餐馆。曹禺用车将巴金父女从前门饭店接来。吃饭时,胡絮青谈的多的是北京市为老合平反工作进展的情况,巴老的话不多,曹禺谈兴较浓。曹禺笑着对巴金说,去年有次我去老舍家,抱了一只大公鸡,弄得胡絮青莫名其妙。那天恰巧我在场,曹禺问我,那只鸡是不是很精神,很有生气?曹禺讲的这个趣事,弄得满席哈哈大笑。结束时,胡絮青说今天机会难得,一起合个影。三位长辈坐着,我们几位小辈站在后面轮流照。一周后,巴老离京返沪前夕,又去了丰富胡同9号老舍家,他说晚饭后去,孩子们都下班了,人齐。约6点半,我坐严文井同志的车去接巴老和小林。巴老先去东单何其芳家,看望了其芳夫人牟决鸣。近8时,到了老舍家。胡絮青及子女舒济、舒乙、舒雨、舒立并第三代多人围着巴老坐着。舒济当时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做编辑,她告诉巴老,出版社正在考虑出版老合的书。1977年起,我多次去过老合家这个四合院,主人精神的忧伤,周遭环境的残败,给我以极深的印象,虽然主人是坚强的,但我每次离去总隐隐感觉,缕缕哀思在这个家庭的每个角落游弋,连那鲜艳的花瓣上也能觅到,今天,巴老的到来,使老舍故居生气盎然。

为老合同志正式恢复名誉,北京市有关部门于1978年6月3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隆重举行了“老舍先生骨灰安放仪式”。巴金当时正在北京出席中国文联第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扩大)会议。下午2点半,巴老和其他与会人员乘坐一辆大客车前往八宝山。车速很慢,车内寂静。在仪式上,巴老紧紧握着胡絮青和子女们的手,他神色激动,仿佛想说点什么,但我没有听到他说出什么。巴金曾这样追记过当时的他:“为什么会闹成这个样子?去年6月3日在北京八宝山公墓礼堂参加老合同志的骨灰安放仪式,我低头默哀的时候,想起了胡絮青同志的那句问话。为什么昵……?从主持骨灰安放仪式的人起一直到我,大家都知道,当然也能够回答。但是已经太迟了。老合同志离开他所热爱的新社会已经十二年了。”“老合先生骨灰安放仪式”当时在文坛反响强烈。至今我还保存了“仪式筹备小组”发送的这份通知。正文是手写复印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北京市文联主席、著名作家老舍(舒舍予)先生于一九六六年八月廿四日不幸逝世。定于六月三日下午三时半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骨灰安放仪式。请您届时参加。老舍先生骨灰安放仪式筹备小组(电话:5589405)。

1979年11月30日,巴金开完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和第三次全国作代会后回沪。12月6日下午开始写《怀念老舍同志——随想录三十四》,15日下午改定。这是我读到的巴金写怀念友人文章中最长的一篇。巴金在文章中“赞老舍是‘新中国的最大的歌德派’,‘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贡献给了祖国’,是‘伟大的爱国者’;为老合‘文革’中被迫害惨死而痛苦、愤怒;说老舍‘要在中国人民中间永远地活下去”’。说他想起了老合那句“遗言”:“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来爱我昵?”“我会紧紧握住他的手,对他说:‘我们都爱你,没有人会忘记你,你要在中国人民中间永远地活下去!”’

巴金在《怀念老舍同志》中说了那么多话,不仅仅是为老合,而是为一代知识分子。他在1980年3月6日给李健吾的信中说:“我写了篇怀念老合的文章,为知识分子讲了两句话。我这样想:要实现四化,就离不了知识分子。一般地说,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好的,老合是一个代表人物。”

1984年2月3日,是老合同志85周年诞辰。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爱国主义文学家、人民艺术家,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中国剧协、中国曲协和北京市文联联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习仲勋及首都文艺界三百多位知名人士参加了座谈会。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因事未能到会,托人捎来一封信给老舍夫人胡絮青,并附上她和周恩来同志的一张合影照片。照片中邓颖超同志拿的扇子上有胡絮青的画和老舍的题字。

中国文联副主席夏衍主持了座谈会。在中国文联主席周扬长篇发言后,大会宣读了中国作协主席巴金题为《我敬爱的老舍同志》热情洋溢的书面发言,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巴金在《我敬爱的老合同志》中回顾了自己作为一名“老读者”和“老朋友”与老合几十年的密切交往和深厚友谊后说:“我敬爱他,他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他的全部作品都贯串着一根爱国主义的红线,他的一生的工作都围绕着这样一个愿望: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我了解他,因为我也看够了外国侵略者在我们土地上横行霸道,无恶不作;我也曾像一个无家孤儿在国外遭受白眼,任人欺凌。一个熟悉的声音像警钟似的在我的脑子里敲了几十年:‘我爱咱们的国呀!’在他的作品中读到多少怨恨,多少悲痛,多少愿望啊!愿望,是的,其中之一便是:中国人民有一天会站起来。”

“我敬爱他,他‘心中有那么一种感情’,他自己叫它做‘热爱今天的感情’。他从美国回到北京十几年中间,一连写了十多个反映新生活、歌颂新社会的话剧剧本,就是这种感情使他‘欲罢不能’。这种感情是很可贵的。有了它他才能和人民同喜怒、共哀乐。他说:‘热爱今天的事,更重要的是热爱今天的人,我们就不愁写不出东西来。’《龙须沟》的作者把心交给了我们。热爱今天的人有权活到今天。他不能同我们一起共度诞辰,我感到遗憾。然而这样一颗火热的心是不会死的。即使他的骨灰盒里没有留下骨灰,他的心要活在每一个朋友的心里,活在每一个读者的心中。他的那些杰作已成为世界文学的宝贵财富。”

巴金是在病中赶写《我敬爱的老合同志》的,他起早,用复写纸写,突破了一天几百字的限制,两个早晨就完成了这篇两千字左右的文章。1984年,为纪念老合八十五周年诞辰,老舍的家人希望巴金再写篇文章,巴金正住院治疗,中国作协领导派我去上海为巴老写这篇文章做点辅助工作。巴老在病榻同我谈了一个上午,我详细地记下了,又多遍读了他的《怀念老合同志》一文。星期六一整天,我将巴老所谈整理好,想第二天送他改定,如果顺利,星期一就可回京了。事也凑巧,曹禺当时也在上海,就住附近的一家宾馆。他得知我来了,约我陪他和夫人李玉茹吃晚饭。席间,他谈起也答应写纪念老合的文章,但近日精力不支。他说,泰昌,完成了巴金的任务后,再为我辛苦一下,晚两天走。他还开玩笑地说,要不要我给你们领导打个电话?他说,明天是星期天,看望巴老的人多,他不大能静下来改文章,不如你星期一去,今晚我同你谈谈。曹禺是个夜猫子,他一谈就谈到午夜,告别时,他建议我明天找个地方转转,休整休整。

就这样,星期天早饭后,《解放日报》丁锡满、吴芝麟和祝鸿生陪我去郊县嘉定,嘉定镇名胜古迹众多,仅参观了素有“吴中第一”之称的孔庙,就时近中午。我喜爱竹刻,嘉定是竹刻之乡,看了几家竹刻商店已近中午1时,当地主人请吃南翔小笼包等名点,午饭结束已3点,休息了一下,又到吃晚饭的时刻。因为已约好《收获》编辑部请谌容和我,我们匆忙驱车往回赶,至静安宾馆已7点多了,我匆匆上二楼,在我住室门口,两位强壮的男士截住了我,不让我开门,将我带到一楼大堂。问清了我的身份后,宾馆负责人抱歉地说,傍晚有人从窗户爬进了我的房间,行窃后又到隔壁房间行窃,为保护现场,今晚他们安排我另住他处。随后,公安人员详细地询问我留在房间里多少钱?有多少值钱的东西?他们分析说,因为慌张,小偷来不及仔细翻找,索性将你的提包一齐拿走了。

我的旅行袋里没有现金,也没有公安人员询问的如手表、相机等值钱的东西,除了换洗衣服外,主要是一些文字图片资料,如巴老与我谈的有关老合的原始记录,约有两千字;曹禺与我谈的有关老舍的原始记录,约有两千字;我整理出来的巴老谈老舍原稿;还有一卷尚未冲洗的柯达底片,是我来沪前替冰心拍的生活照。冰心对我说:“你带到上海去冲洗,送巴老一套,让他看看我的近况。”

后来听说案子破了,联系几次,我的那些被视为并非“值钱的东西”至今未有下落。对我来说,对社会来说,这些文字图片是无价的。特别是想起已逝的曹禺、冰心,和将届百岁仍在病中的巴老,这个遗憾更深切难忘。

巴老知道我被窃后宽慰我,叫我别急,答应亲自来写。我在上海焦急不安地等了三天,直至巴老将《我敬爱的老合同志》交给我。

1988年1月2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等单位在京举行话剧《太平湖》及《老舍之死》首发式。为戏剧界广泛瞩目的《太平湖》分上下两阕,上阕表现了老合先生投湖自尽的所思所想,表现了一位中国知识分子的正直品格和崇高气节。下阕则借助老合之子舒乙对父亲灵魂的追寻,通过老舍灵魂与判官、恶鬼、法师及其笔下人物亡灵的对话,展示了老舍对历史、社会人生的深思。社会各界和北京人艺对此剧极其重视,由苏叔阳执笔的剧本曾十四次易稿;人艺三位副院长于是之、林连昆和林兆华分别任老合、宗月法师的饰演者和导演。演出期间,首都剧场还将举办老舍生平资料展,以及由幽州书院编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老舍之死》一书发售活动。

在《太平湖》排演期间,巴金曾就剧本改编涉及的有关老合之死的争议致函苏叔阳。信中说:“关于老合同志的死,我的看法是他用自杀抗争,也就是您举出的第三种说法,不过这抗争只是消极抵抗,并不是‘勇敢的行为’(这里没有勇敢的问题)。但在当时却是值得尊敬的行为,也可以说这是受过‘士可杀不可辱’的教育的知识分子有骨气的表现,傅雷同志也有这样的表现,我佩服他们。”

巴金信中还说:“我们常说‘炎黄子孙’,我不能不想到老舍、傅雷诸位,我今天还感谢他们,要是没有这一点骨气,我们怎么能对得起我们的祖宗?”

P16-23

后记

2003年,为庆贺巴金百年华诞,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了《我亲历的巴金往事》,献上一个读者、一个文学界多次谛听过巴老教诲的晚辈对巴老的崇敬和感激之情。

文学巨匠巴金在他漫长的文学创作生涯中,上世纪70年末至80年末,是其十分重要的时期。进入古稀之年多病的老人以高度严肃的历史责任感和顽强的毅力,历时八年,讲真话,完成了皇皇大著《随想录》,积极倡议并率先捐献成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他以自己在国内外巨大广泛的影响力,极大地促进推动了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交流,在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巴老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历史作用。他热忱期望年轻一代作家迅速成长,对他们关心鼓励备至。巴老的作品思想和人格魅力使之成为我国一代文学伟人。

主要由于工作关系,我有幸亲历了巴金晚年,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他的一些文学活动和他与文学界一些新老朋友的相会。在北京,在上海或在杭州,在不同场合,我和巴老有过多次近距离的接触,虽然是有限的。《我亲历的巴金往事》不是写“传”,也不是写“评传”,更不是写“论稿”,我只是想写点我有记载和记忆深刻鲜活的有关巴老思想、性格等方面的一些真实的场景和细节,想给热爱巴老作品的读者和巴金研究者增添些对巴老为文、为人的感性了解和认识。

这次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的修订本,在内容上略有增补调整,图片也有些许添加和调整。

我在初版书后记中曾写道:“这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巴金女儿李小林的细心帮助。”这次修订时又得到她的细心帮助。上海巴金研究会积极提供了若干图片。书中所用的图片,多数为我自己所拍或临时请人用我的相机拍摄的,部分是友人拍摄后赠予的,书中尽可能标明了图片的来源。

袁鹰、冯骥才、吴芝麟对本书的写作给予过帮助,这次修订出版又得到李昕、郑勇和卫纯诸位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吴泰昌

2010年元月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亲历的巴金往事(修订本)/亲历大家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泰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34267
开本 16开
页数 19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2
出版时间 2010-08-01
首版时间 2010-08-01
印刷时间 201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7
15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7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8:4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