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北大洋先生/北京大学国际交流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他们是享誉世界的学术大家,率先将新思想、新学问的火种在这里播撒。

他们是兢兢业业的师长,为北大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育呕心沥血、不遗余力。

他们是中国人民的挚友,将青春和智慧献给了文明古国追求现代化的宏伟事业。

他们是北大课堂上的洋先生,是追忆往事时难以磨灭的名字:杜威、罗素、葛利普、钢和泰、燕卜荪、德里达、哈贝马斯……

夏红卫的《北大洋先生》以时代发展为线索,以人物为主角,梳理了北京大学开展外籍教师聘请和引进的历史:从晚清“洋教习”到苏联专家,从语言类教师到“诺贝尔奖获得者”群体,北大的外籍教师聘请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构成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走向对外开放的一幅缩影。

内容推荐

北京大学是中国最早聘请外籍教师的高等学府,百余年来,受邀来校任教或讲学的外籍专家学者可谓名家荟萃,灿若星河,他们在为北大培养众多杰出人才的同时,也留下许多为后来者所不断追述和怀想的故事。《北大洋先生》以时代发展为线索,以人物为主角,梳理了北京大学开展外籍教师聘请和引进的历史:从晚清“洋教习”到苏联专家,从语言类教师到“诺贝尔奖获得者”群体,北大的外籍教师聘请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构成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走向对外开放的一幅缩影。

《北大洋先生》的作者是夏红卫。

目录

第一部分(1898-1949)

 历史综述一 有师,从远方来

 丁韪良:晚清教育近代化改革的风云人物

 服部宇之吉: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设计师”

 梭尔格、亚当士:北大地质学系的外籍教授

 钢和泰:贵族与大儒

 杜威:影响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巨人

 中西一冶——记燕京大学十位外籍教授

 罗素:“唯一真正理解中国的西方人”

 葛利普:忠诚于中国地质事业的美国人

 欧尔克:五四后任教北京大学的德文洋教习

 杜里舒:生机主义哲学家,

 米士:把青山踏遍的地质学家

第二部分(1949-1979)

 历史综述二 雁过留声,春华秋实

 罗伯特·温德:培养了几代学者的语言专家

 燕卜荪:我心中最珍贵的记忆。

 冈崎兼吉:北大的“藤野先生”

 赵林克悌:永远的感激

 叶玛茜:学术与精神的双重领路人

 西提差:桃李不言蹊自宽

 古马青珂:师道长存

 普拉沙德:来自印度的印地语专家

 柳烈:诲人不倦 师恩永存

 卡普斯金:两代人的中国情

 柯诺瓦洛夫、斯克利波夫:来自列宁格勒大学的苏联专家

 别洛娃:中国力学起步的引路人

 毕达可夫:为中国文艺学留下苏联印记

 费多洛夫:为北大化学系建立双专业的苏联专家

 安东诺娃、洛赫:历史系来了苏联专家和德国专家

 恩泽后代:培养首批高级人才的俄文系苏联专家

 罗布桑旺丹:三载燕园,贡献卓越

 来自拉丁美洲的西班牙语外教群像

 莎拉·奥贝德:阿拉伯的白求恩

 汉斯·米勒:一位德国大夫在中国战场上

第三部分

 历史综述三 数风流人物,再看今朝

 罗伯特·斯卡拉宾诺:中美对话的桥梁

 韦杰夫:从北大到哈佛

 D·盖尔·约翰逊:宛若大地之子

 何康文:从北大洋先生到澳中交流使者

 安乐哲:在北大重申中国哲学的传统

 帕特里克·伦道夫:来自斯诺故乡的友好使者

 谢大卫:我们的良师益友

 杰弗瑞·雷蒙:开创法学教育新纪元

 龙·科恩和拉格希·沃茨:异域文化的传播者

 雅克。德里达:未名湖畔的学术盛宴

 唐纳德·斯通: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

 约瑟夫·格雷夫斯:燕园里的戏剧情缘

 桥本秀美:我只是个读书人

 威廉·罗素:善于运用新技术的艺术家

 德巴使司·穆可基、查尔斯。利伯:筑巢引凤谱新篇

 托马斯·兰道尔:情牵燕园的“圣诞老人”

 高山:我爱挑战

 格林·汉弗莱斯:科学,永不过时的热爱

后记

试读章节

1898年的夏天,光绪皇帝顶住戊戌变法的重重压力,下谕敦促加紧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工作。负责督办此事的总理衙门提出:“中国当维新之始,京师为首善之基;创兹巨典,必当规模闳远,条理详备,始足以隆观听而育人才。”①总理衙门为此提出四项要求,分别为拨专款、拨官地、派大臣和精选总教习,前三项可以说关乎一所新建大学的校舍和运营,唯第四项精选总教习与“育人才”的教育宗旨关系最为密切。当时在华的外国传教士在构想后来的京师大学堂时,便十分强调教习聘请的重要性。美国人林乐知(Young John Allen)引述日本维新以来教育改革的经验说道:“设立新学之情形,谓非筹集经费之难,营造房舍之难,选取生徒之难。所难者,选派合宜之教习耳”,他认为日本维新,尚觉师资人才不足,何况在各方面均落后于人的中国,并进而批评:“夫学必有师,谁不知之。师严而后道尊,恐华人尚未知之也……故为今日计,当视教习一项之差使,实尤要于练兵、征税各差使,不但当优其薪水,且当精其居处,厚其供给。师道立则人才出,可为中国望之矣。”由此可见,作为中国第一所官办大学,北京大学在其创立之初便将优秀师资人才的寻求放在重要位置。本篇文章所要介绍的日本学人服部宇之吉来华执教的经过,正折射出北京大学在草创之初引进外籍师资方面的诸多努力,值得详细加以探究。

当时来华任教的日本教习,除服部宇之吉外,还有许多分布在中国正雨后春笋般兴起的各式学堂中。作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日本教习的大量来华正值清末废除科举、兴办学堂之际,此时的中国教育体制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变革。由于传统的私塾教育无法教授数学、博物、图画等新的文化知识,因此为了满足新式学校对教师的大量需求,中国从外国聘请了一批英、美、法、德、日等国的洋教习。值得注意的是,与甲午战争之前相比,日本正在迅速崛起为中国变法图强的新榜样,日本教习也在此时纷至沓来,这在京师大学堂筹办以及寻求洋教习的过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管学大臣孙家鼐在奏请派大学堂办事人员赴日考察的奏折中这样予以说明:“闻日本创设学校之初,先派博通之士赴欧美各国,遍加采访,始酌定规则,通国遵行,故能学校如林,人才蔚起……惟欧美各国,程途鸳远,往返需时。日本相距最近,其学校又兼有欧美之长,派员考察,较为迅速。”①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已经俨然成为融化西学、造就人才的典范,因而在戊戌变法时期,中国教育改革采取效法日本教育模式的路线,京师大学堂就是戊戌变法期间中国在教育上仿效日本的最初尝试。在筹设过程中,驻日公使裕庚将日本大学堂的规制、分科和课程设置情形分列清单寄回国内。随后,京师大学堂的校址校舍的勘察、设计、建筑,到学堂章程的制定,都取法于日本。尽管戊戌变法本身很快就失败了,但是作为戊戌变法期间教育改革成果的集中体现,京师大学堂却得以延续。而在聘请外国教习问题上,中国一旦向外国敞开大门,各国也纷纷介入,推荐人选,希望借此对中国的文教事业施加影响。由于聘请日本教习路途较近,费用较省,加上中日两国文化同属儒教文化圈,而两国的伦理道德又基本上是建立在孔孟之道基础上的,这样日本人来中国任教很容易得到中国学生的认同,这是日本教习大量来华的又一原因。

借着这一历史契机,服部宇之吉在京师大学堂外籍教师的名册中方才占据了一席之地。服部宇之吉1867年生于日本福岛县,1883年考入东京大学预备门,1887年入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哲学科,1890年毕业后历任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文部大臣秘书、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助教授等职。1899年,东京帝国大学总长外山正一以及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长矢田部良吉等人,共同商量派服部留学中国,学成后在东京帝国大学担任汉学讲授。服部宇之吉遂于该年的秋天第一次来到中国,这时却正值戊戌政变后清政府趋于守旧排外之际,服部在北京遇到了各种不便。在后来的义和团事件中,服部宇之吉被围困在日本公使馆长达两个多月,经历了很多危险,但也因为卷入这场历史动乱的漩涡而对研究中国的民族性、中国国情等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00年9月,服部又奉命回到了日本,其后又去德国留学,专业仍然是汉学。直至1902年大学堂重新开办,著名学者吴汝纶受新任管学大臣张百熙委派聘请’日本教习时,服部才又重新进人京师大学堂的视野。

吴汝纶到日本后,马上将中国方面聘请日本教习的要求告诉了文部大臣大麓和外务大臣小村。当时日本驻中国公使内田康哉也就此事给外务大臣小村寿太郎发电报,接到内田公使的报告后,日本外务省马上开始确定即将派遣的日本教习的人选。外务省与文部省经过协商后,选定了当时在德国留学的服部宇之吉,决定由他出任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总教习。

1902年,服部宇之吉作为应聘者第二次来到工北京,并感受到当时的北京与记忆中被围困时的气氛完全不同,举国上下都在进行改革。尚处在创建初期的京师大学堂只有仕学馆和师范馆两个部分。因为当时中国急缺合格的大学教习,所以建设的重点是在培养师资的师范馆,这在1898年颁布的《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中的“总纲”部分便已写明:“西国最重师范学堂,盖必教习得人,然后学生易于成就。中国向无此举,故省学堂不能收效。今当于堂中别立一师范斋,以养教习人才。”①服部宇之吉由于具有丰富的教育、行政经验,在师范馆的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他在这一位置上工作了八年,直至1912年卸任。京师大学堂对服部所寄予的厚望,可以从签订合同时所议定的薪水中得到体现。据《京师大学堂经费报销册》的薪水项目记载:“东洋教习服部薪水六百元折合银四百四十四两,又房租四十五元折合银三十三两三钱”,远远高于其他中国教习和外国教习的薪金,他的收入即使和京师同文馆的丁韪良相比,也毫不逊色。

据服部回忆,出任正教习之后,他就马上天天上班,参与设置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仕学馆的学科课程、各种规则等,并且整备教室、实验室、宿舍等设施,购买各种图书、机械标本等物资,参与师范馆入学考试的有关事宜,显得十分忙碌。当年十月底,速成师范馆正式开学。②服部宇之吉对京师大学堂所做的工作也可大致分为两部分,一是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二是图书和器材的购置。P16-18

序言

五十二年前,我一个山东乡下孩子第一次到首都,第一次遇上在北大教英文的美国老师。她就是让我终生受益的叶玛茜(Manelia Yeh)先生。

叶先生教学认真,对学生既严格,又亲切,教发音时对舌头的正确位置、口腔的恰当形状等都反复强调,教语法时则不厌其烦地再三举例解释。课余,她常骑一辆旧自行车到我们拥挤不堪的学生宿舍辅导,还请我们轮流去她家会客室上课。她对中国的爱、对中国学生的爱感人至深。她晚年回美国定居后,我多次利用工作之便代表同学们去看望她。听她的子女讲,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思念北大。痛悉她病逝的消息后,我委托中国驻美大使送了花圈。

有一位更早到北大西方语言文学系任教的美籍老师叫温德(Robert Winter)。我们系许多优秀老师都曾经是他的优秀学生。我曾有幸到他家上过几次课。他当时已年迈,膝下无子女,除了愿与学生为伴,还养了十几只猫。他会把猫按毛发颜色分成两队,让它们“赛足球”,同时让我们像时下的体育解说员一样快速用英语评介比赛情况。这种口语课大家爱上,效果也好。

我在北大读书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独特的国际形势要求发展中国家有公务员懂英语,朝鲜、越南、柬埔寨等国都派遣学生来北大学英语。那些年北京和北大生活条件比较差,许多北大外教和中国老师一起克服困难,作出了宝贵贡献。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外交追求与世界各国平等相待、互利共赢。几十年来,中外多领域友好合作不断扩展和深化,教育也在其中。在华外教功不可没。

北大外教和北大学生教学相长,也是民间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深中外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建设性作用。

这部《北大洋先生》忠实记述了数十位外国老师的动人事迹,难能可贵,一定会给读者以愉悦和教益。

2011年10月15日济南一北京高铁G18次列车上

后记

北京大学具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我校百余年来的发展成就,是一代又一代教师、学者努力的成果,这其中也饱含着无数在我校工作的外籍专家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自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立以来,数以千计的外籍专家不远万里来到北大,在我校的建设与发展中追求自己的理想抱负,为学校的教学科研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此过程中也同我校师生结下了真挚的友谊。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更加重视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先后实施了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和“高端外国专家项目”等引智项目,来我校工作的外国专家队伍不断扩大。1998年,国家启动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计划,而外籍专家的聘请和管理无疑是建立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的关键一环。多年来,我校引智工作积累了大量引进及管理等方面的经验,这些均是今后开展工作的重要参考和宝贵财富。为了从多个视角审视北京大学的引智工作,反映外籍教师对北大的贡献,我们组织编写了《北大洋先生》一书。

在本书的编纂过程中,学校的各级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一直关心此书的编辑出版工作,为此书的编辑提供了动力。尤其是北京大学前常务副校长迟惠生教授在百忙中细心审阅了此书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我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许多老教授也为本书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们的文章充分表达了对当年曾受教或共事的外籍专家们的真挚情感。另外,九十高龄的哲学系教授、著名书法家杨辛先生还专门为本书题写了书名,让我们感动不已。

感谢北大档案馆、校史馆和校友会各位老师的大力支持,他们为本书提供了许多尘封已久的历史资料和大量珍贵的老照片。这些史料不仅为文章的撰写提供了线索,同时也是北大引进国外智力的重要佐证。

感谢各院系外事秘书对于本书的支持。外语学院的张燕敏、法学院的殷铭、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的李小凤、数学学院的李儒、工学院的张珊珊、物理学院的谢宁、生命科学学院的梁西卉、化学分子与工程学院的卢英先和李玲、心理系的赵心、哲学系的张秀成、中文系的杨强、历史系的管晓宁、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的范宇峰为本书约稿、联系、协调花费了许多心血,张燕敏和殷铭还撰写了多篇文章。他们认真、细致的工作为本书的出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感谢支持本书编辑出版的国际合作部的同仁们,他们为本书的撰写编辑付出了长时间辛勤的劳动;在此特别要感谢王文泉老师,他拍摄的照片为外籍专家们留下了精彩的历史瞬间,也要感谢孙兰风老师提供的珍贵图片;很多同学也参与到本书的采访、编辑及翻译工作中,他们是:郭惠、费云舒、朱宣滞、刘晨源、李思佳、杭苏宁、李梦涵、张雪健、诗雨、刘怡萍、余乔生、孙赫、黎潇逸、姜静、王雷特、于潼。此外还有一些同学也参与其中,限于篇幅无法一一列出,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张黎明总编,教育出版中心主任周雁翎博士、韩文君编辑、泮颖雯编辑和唐知涵编辑一如既往的大力支持是本书如期出版的重要保证。

百余年来有许许多多的外籍专家来北大访问工作,限于篇幅,无法将他们与北大的缘分和故事一一描述,只能选取其中一部分。为编辑本书,《北大洋先生》的各位编委都洒下了辛勤的汗水,但由于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纰漏,敬请读者和同行批评指正。

《北大洋先生》编委会

2011年11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北大洋先生/北京大学国际交流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夏红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197486
开本 16开
页数 3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0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15.46
丛书名
印张 22.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2: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