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前辈(从张元济到陈原)
内容
编辑推荐

俞晓群的这本《前辈(从张元济到陈原)》,收集了他写的对现代十来位出版大家和关心出版的学问家的考察和理解。作者以细腻流畅的笔触,娓娓道出巴金、陈原、王云五、张元济、周振甫、邹韬奋、胡愈之等十一位前辈出版人的故事。

内容推荐

《前辈(从张元济到陈原)》收录了出版人俞晓群对现代十一位出版大家和关心出版的学问家的考察和理解。作为一个“爱书、懂书又做书”的出版人,《前辈(从张元济到陈原)》作者以细腻流畅的笔触,娓娓道出巴金、陈原、王云五、张元济、周振甫、邹韬奋、胡愈之等十一位前辈出版人的故事,以及对于书业历史和现状的思考。

目录

有思想的出版家 沈昌文

张元济:植根于民间的出版大师

王云五:以为备受争议的文化奇人

叶圣陶:让我亲近一生的文化老人

邹韬奋:不朽的精神,不尽的沉思

胡愈之:一任署长,一代英才,一生传奇

吕叔湘:那二十封关于《读书》的来信

巴金:一个文化理想主义的出版典范

张中行:在暮色的流光中归隐

周振甫:一位编辑型的学者

陈翰伯:让人难忘的红色出版家

陈原:一个通才的绝唱

后记

试读章节

张元济:根植于民间的出版大师

屈指算来,张元济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五十年了。

记得十多年前,我曾经向陈原先生请教:“研究现代出版,有什么路径可循?”陈先生说:“抓住两条主线,一个是人,一个是书,思路就会变得清晰。”我知道,陈先生的著作《人和书》、《书和人和我》就是这方面的学术典范。他接着强调:“说到人,我们不能只知道王云五,不知道张元济。”

多年来,我一直铭记陈原先生的话,认真地阅读张元济先生的有关文字。日积月累,张先生的形象在我的头脑中逐渐清晰起来。可是,一旦提起笔,我的思绪却被一个基本问题拦住了,那就是:“张元济先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为了弄清这一点,我下力量研究一番,期望先迈过这一步,再展开对张先生的深入探讨。结果发现,当我完成“这一步”之后,张元济先生已经活生生地站在我们面前,再做什么“深入研究”,似乎都是多余的。那么,我们就说一说“这一步”吧!

他是一位跨时代的人。张先生的“跨时代”颇为传奇,不同凡响。他是光绪二十六年(一八九二年)的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曾任六品朝官。他的科举朋友中有文廷式、黄绍箕、沈增植、徐世昌、汪康年、梁启超、蔡元培、陈叔通等名流。他曾经参与戊戌变法,与康有为先后得到光绪皇帝的召见。后来,他成为唯一一个见过光绪、孙中山、袁世凯、蒋介石、毛泽东“中国五位第一号人物”的人。尤其是他主持的商务印书馆,更是聚合了一大批“跨时代的才俊”,有陈云、郭沫若、黄炎培、陈叔通、沈雁冰、马叙伦、周建人、胡愈之、郑振铎、叶圣陶、严济慈、陈望道等;周恩来曾对他说,商务培养过三位总理级的人物,郑孝胥、王云五和陈云。

他是一位“喜新厌旧”的人。他说,自己平生宗旨“以喜新厌旧为事”。他说的是对新生事物的追求,尤其是对于引入西学的热情。他大约三十岁开始研习英文,在他五十岁的时候,沈雁冰先生亲眼见到,张元济先生能用非常流利的英语与人对话。张先生说,光绪皇帝召见他时,曾经对他说:“外交事关重要,翻译必须讲求。”戊戌变法失败后,一八九八年他在李鸿章推荐下,来到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任译书院院长。他率先组织翻译出版了严复译亚当·斯密《原富》,还有巴尔扎克《英国文明史》、松平康国《美国宪法史》、下山宽一《万国政治历史》,以及《万国通商史》、《政群源流考》、《格致读本》、《日本近政史》、《欧洲全史》、《欧洲商业史》、《社会统计学》、《英国会典考》等。此时的商务印书馆,还只是一个由几位印刷工人集资合办的小型手工印刷工场。

一九〇二年,张元济先生进入商务印书馆,第二年接替蔡元培先生任编译所所长,从此展开他介绍西方学术的伟业。其中最有名的是出版严复与林纾二位先生的译著。康有为有言道:“译才并世称严林”,张先生重点推出严复先生八部著作,有亚当·斯密《原富》、赫胥黎《天演论》、斯宾塞《群学肄言》(即《社会学研究》)、穆勒《论自由》和《逻辑学系》、甄克思《社会学史》、孟德斯鸠《论法》、杰方斯《形式逻辑》。当时这些书非常畅销,一九二一年《天演论》印到二十次,一九一九年《群学肆言》印到十次。还有林纾先生,他从一八九七年翻译《茶花女》起步,到一九二一年搁笔,一生翻译一百八十四种欧美十多个国家的小说(其中有八种非小说)。张先生在任期间,推出“林译小说”一百四十五种,几乎包揽了林纾先生译著的全部版权。张先生建立的“译书”传统,后来一直在商务印书馆延续。

他是一位“敢为天下者先”的人。在出版领域,张元济先生创造了许多“天下第一”。一九。四年,开始推出我国第一部小学教科书《最新初小国文教科书》;同年,编写《最新修身教科书》及教法;一九一五年,他主持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新型词书《辞源》,也是我国现代第一部规模最大的语文词书;一九二。年,应“五四”之时而动,编辑出版白话文《新体国语教科书》。还有,《东方杂志》、《小说月报》、《妇女杂志》等十九种杂志,《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国医学大辞典》等一大批工具书,建立图书馆(涵芬楼、东方图书馆)、电影厂、玩具厂、若干学校等。

P1-5

序言

有思想的出版家

沈昌文

俞晓群的这本集子,收集了他写的对现代十来位出版大家和关心出版的学问家的考察和理解,对我这样算是时下还存活着的“老出版”来说,也是觉得内容够丰富的。

我早就表彰过他对王云五的研究,特别是他勇于实践王先生的理想,创办《新世纪万有文库》。但想不到,他对巴金等大文人的出版活动也有那么深入的了解。将近三十年前,我有幸主持三联书店编务。三联书店在一九五三年起就在出版界被实际上除名。八十年代起逐步恢复,原有的资源都没有了。我因出版巴老的著作,注意到他的译品,更进而研究他主持的出版社出的翻译书,发觉很多选题在改革开放初期特别有用。于是想方设法或重印,或重译,大大丰富了三联的出版品种。读了俞作,觉得他的理解比我当年深入得多了。巴老几十年前的选题思想,是到中国改革开放时期才真正起了作用。人们对巴老,往往注意了他的文学创作,而较少关心他对中国出版事业的贡献。俞晓群对巴老出版思想的表述,应当说现在还有现实意义。这是我读此书的第一个收获。

俞晓群论陈翰伯、陈原、吕叔湘各位大家,资料大多是我熟悉的。我惊异的是,他往往能在许多我以为平常的事情上有独特的看法。例如吕叔湘老先生的那几十封信,都是写给我的。我相信,尽管我整理出版了这些特别有用的“编辑教材”,但是注意它的人不会太多。俞晓群对这些信“情有独钟”,使我特别高兴。现在刊物的无论读者或编者,大概都巳没这雅兴去关注自己刊物的这些“文事”了。我遗憾的是,当年我也并没有很注意钻研它们。我过去同晓群兄合作,最后的一件大事便是出版吕老全集将近二十来卷。这基本上是我的出版从业史上的最后一局。但是,由此关注一位大语言学家的出版思想,大概以俞兄为第一人。

最后,想特别一提集子最后的谈邹韬奋、胡愈之的文章。我同他们两位老人家都应当说有特殊的关系。我可以吹嘘说自己是韬奋事业的“继承人”。因为我是改革开放后刚恢复的三联书店的第一任总经理。至于胡愈之,当我一九五一年到北京参加出版工作时,他居新中国出版工作的最高位,我是最低的小校对员,层次相差太远。但我非常关注这位大领导的言论,努力学习。那么多年来,最令我学之不倦的是俞文中最后提到的他给孙启孟先生的信。此事知者不多,然而放长远来看,意义实在重大。对这两位先驱者,俞晓群概括得非常好:

“他已经没有了说话的力气,但他还是顽强地抬起手,奋力写下三个字:不要怕!”

我觉得,对于出版界先烈的事业,必须首先学习他们的思想,然后勇敢地实行,不要怕!我一生没有做到这些,是毕生的遗憾。

二〇一一年二月

后记

俞晓群

出版此书,需要有三点说明。

其一,能够认真地阅读和论述十一位出版前辈,首先应该感谢朱侠女士。她作为《中国新闻出版报》“读周刊”主编,经常在网络上游弋,不拘一格,找寻新的作者。二〇〇九年初,她在我的天涯博客上留言,从此我们有了联系。从交谈中我发现,朱侠是一位很有思想和主见的记者,她希望我能写一个“回顾六十年出版人物”的栏目,栏目的题目也是她起的,名曰“晓群书人”。我问这样命名是否妥当?她说没关系,接着又对我做了专访,发表文章《俞晓群:一位坚守文化的理想主义者》。更坚定了我写好此栏目的决心。所以说,能让我在近三年的时间里,始终坚持研究这个专题,首先应该感谢朱侠女士的命题与鼓励。

其二,这是一个很难做的专题。十一位出版家名声太大,他们的生平介绍随处可见,我再复述一遍,有什么意思呢?为了写出一点新意,我针对每一个人物,重点阅读两类书,一是他们的全集或文集,对他们的思想、情操、文采、情趣等做一些深层的了解;一是后人研究他们的论文集和散在的文章,其中有许多与通常不同的声音,使我能够对这些人物做出比较客观、丰富和真实的判断。比如邹韬奋,关于他的研究文集有几大本,各种评论的争议之大,确实是我阅读前始料未及的。不过这样的研读是很辛苦的,他们大多是著作等身的人,像《吕叔湘全集》(十九卷)、《周振甫文集》(十卷),还有关于邹韬奋先生的各种研究著作不下十余种,一读就是一两个月。再加上日常工作的杂乱,认真地写出一个人物,真的很难很累。今天回忆起来,这一段“被动阅读”还有一些额外的收获,那就是使我对中国百年出版,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再想问题、做事情的时候,自觉有了一些底气。

其三,本书只写了十一个人物,并不是我有意而为之。有几位出版家还是应该写出来的,比如陆费逵、姜椿芳、范用等先生,都是我仰慕的前辈。无奈我的写法太费气力,再加上二〇〇九年下半年,我来到中国外文局海豚出版社,回到出版第一线工作,整块的时间少了,写起这样的文章更加吃力。所以我只好将这个专栏放一放,希望将来有精力,再接续下去。

最后,感谢沈昌文先生的序。还有此书的名字,“前辈”是陆灏先生所赐,“从张元济到陈原”是王为松先生在新浪微博上征集所得,在此一并致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前辈(从张元济到陈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俞晓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5804409
开本 32开
页数 1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0
出版时间 2011-08-01
首版时间 2011-08-01
印刷时间 2011-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1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2
丛书名
印张 4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184
129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9:5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