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雷德里克·福赛斯,政治惊悚之王!对全世界读者来说,想看政治惊悚小说,福赛斯是第一,甚至惟一的选择。
弗·福赛斯的作品打破悬念小说的结构模式,既讲究悬念气氛,以掌控读者的情绪;又笔力冷峻苍劲,透视社会各色人众,两者近乎完美的结合,给单纯追求结构技巧而陷入雷同的悬念作品注入了一股新鲜活力。他无疑是当代推动悬念不说进一步发展的领军人物之一。
《敖德萨档案》是世界上最棒的惊悚小说之一。
图书 | 敖德萨档案 |
内容 | 编辑推荐 弗雷德里克·福赛斯,政治惊悚之王!对全世界读者来说,想看政治惊悚小说,福赛斯是第一,甚至惟一的选择。 弗·福赛斯的作品打破悬念小说的结构模式,既讲究悬念气氛,以掌控读者的情绪;又笔力冷峻苍劲,透视社会各色人众,两者近乎完美的结合,给单纯追求结构技巧而陷入雷同的悬念作品注入了一股新鲜活力。他无疑是当代推动悬念不说进一步发展的领军人物之一。 《敖德萨档案》是世界上最棒的惊悚小说之一。 内容推荐 《敖德萨档案》由弗雷德里克·福赛斯编著。 《敖德萨档案》讲述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纳粹有组织地屠杀了包括600万犹太人在内的1400万平民。自由记者彼得·米勒偶然得到了一位自杀的犹太老人的日记,于是开始调查和追击日记中的“里加屠夫”——党卫军上尉罗什曼。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米勒的行动竟然惊动了西方各种团体甚至国家谍报机构。一场惊险曲折的追捕与反追捕的较量展开,从中更揭露出一桩震惊世界的重大军火交易内幕。水落石出之际,我们不禁掩卷深思:这难道仅仅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吗?作品被改编为同名电影。 试读章节 每个人似乎都清楚记得,1963年11月22日他们自己都在做什么,因为就是在那个时候,传来了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的消息。他是在达拉斯时间下午12点22分被击中的,而宣告他死亡的时间则是该时区的下午1点半。那时候是纽约的下午2点半,伦敦的晚上7点半以及汉堡寒夜雨雪交加的8点半。 彼得·米勒去城市远郊奥斯多夫看望了母亲后,正驾车驶回市中心。他总是在星期五晚上去看她,一方面是想瞧瞧她需要些什么东西供周末用,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应该每周抽空去看她一次。要是她有电话,他本来是会打电话的,但她没装,所以他只好驾车出城去看她。而这正是她不想装电话的原因。 像往常一样,他打开了收音机,收听西德北部电台播放的音乐。8点半时,他驶上了奥斯多夫公路。离开母亲家已有十分钟时间,这时候音乐放到一半停住了,播音员的声音响了起来,很紧张。“注意,注意。现在开始播报。肯尼迪总统去世了。我重复一遍,肯尼迪总统去世了。” 米勒的视线离开路面,盯着收音机上方闪着暗光的频率波段,似乎他的眼睛能够否认耳朵所听到的内容,让他确信是自己调错了台,而这个电台只是在造谣而已。 “天哪。”他悠悠地吸了口气,踩住刹车放慢车速,驶到了路的右侧。他抬眼瞅了瞅,就在这条经过阿尔托纳区通往汉堡市区的漫长而宽阔的笔直公路上,其他司机也都听到了同样的广播,正纷纷刹车停到路边,仿佛开车和听广播之间突然变得互不相容似的,尽管过去他们都是边开边听的。 收音机里的轻音乐停止了,代之而起的是《葬礼进行曲》,显然所有的DJ都不得不这么做。播报间隙,他读了读直接从电传打字机上传过来的进一步消息,消息是从新闻编辑室里传来的。细节开始填充进去:敞篷车驶入达拉斯城,持步枪者是躲在一所学校图书馆的窗户后边开的枪。没有提到逮捕。 米勒前面那辆车的司机走下车子,朝他走过来。他走近左边的车窗,发现司机的座位竟然在右边,于是又绕了过来。他身着尼龙皮领夹克衫。米勒摇下车窗。 “你听说这事了吗?”男人朝车窗弯下身问。 “听说了。”米勒说。 ’ “简直是发疯了。”男人说。在汉堡、欧洲和世界各地,人们都走到素不相识的人跟前讨论这件事。 - “你认为这是共产党干的吗?”男人问。 “我不知道。” “你知道,如果是他们干的话,就有可能意味着战争。”男人说。 “说不定吧。”米勒说。他希望这男人走开。身为记者,他能想象出全国各报社一片忙乱的景象,每一个编辑部人员都被叫回来,加班加点弄出个精彩的版面,就是为了明天一早就送到人们的早餐桌上。讣告要准备,无数条即时消息需要建立关联,还要排版,电话线则被那些声嘶力竭的人打爆,他们都想得到详细信息,多多益善,而这都是因为有个男人头部挨了子弹,正躺在达拉斯城里的停尸桌上。 米勒有点想回到报社编辑部上班,自从3年前成了一名自由记者,他就专门在做国内新闻的专题报道,整天同犯罪事件、警察和黑社会打交道。母亲很讨厌他这份工作,埋怨他同“不三不四的人”厮混,而他争辩说自己正在成为这个国家炙手可热的新闻调查记者,但这却并没有让她相信,记者这一行是值得自己的独生子去干的。 当收音机播放新闻的时候,他的头脑正在飞速旋转,想找出一种能在德国国内加以配合的新“角度”,从侧面来记述这个大事件。波恩政府的反应会由波恩的报纸编辑报道;有关同年6月肯尼迪造访柏林的回忆,也会从柏林报道出去。看来他根本就做不出什么好的专题图片报道,卖给任何一家德国的图片杂志社,而这些杂志社就是他这类记者最好的买主。 靠在车窗上的男人感觉到米勒的心不在焉,还以为他沉浸在总统死去的悲伤之中。他很快打住了世界大战的话头,举手投足也显得庄重起来。 “是啊,是啊,是啊,”他识时务地低声咕哝道,就好像自己自始至终都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似的,“狂暴的人民,这些美国人,记住我的话,狂暴的人民。他们骨子里就有点暴力,而我们这儿的人根本就理解不了。” “那是。”米勒说的时候,思绪仍旧飘在远方。这人还算知趣。 “好了,我得回家了,”他边说,边直起身子,“再见了。”他起身朝自己的车子走去。米勒这才意识到他走了。 “好啊,晚安。”他冲敞开的车窗外叫道,然后便摇上窗子,将远处易北河刮来的雨雪挡在了外面。收音机里的音乐已经换上了缓慢的进行曲,播音员说当晚不会再播放轻音乐,只放新闻快讯和适合的音乐。 米勒往后一靠,陷入了这辆“美洲虎”舒适的皮椅里。他点了根“罗斯·亨德尔”香烟,这种黑烟丝的无过滤嘴香烟味道很冲,这是又一件让他母亲抱怨连连的事,她的儿子着实令人失望。 如果……或者如果不……那么究竟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这样去琢磨总是很有诱惑力。当然通常是白费力气,因为可能发生的事是最难以预测的秘密。但如果那天晚上米勒没有打开收音机,他也就不会在路边停上半个小时,这样说倒是一点没错。这样他就既不会见到救护车,也不会见到所罗门·陶伯或者爱德华·罗什曼,而四个月以后,以色列共和国也就有可能会不复存在。 他抽完烟,边听着收音机,边摇下车窗,把烟蒂扔了出去。一摁下按钮,XK150S型“美洲虎”流线型长方形发动机罩下的3.8升引擎一声轰鸣,便转入往常那轻快的嗡嗡声,如同一只想要冲出牢笼的困兽。米勒打开两只车前灯,看了看车后,便驶人了奥斯多夫公路熙来攘往的车流之中。 他驶到斯特莱兹曼大街的红绿灯附近,正赶上是红灯,身后传来救护车的尖叫声。救护车从他左侧疾驰而过,警报器的哀鸣声忽起忽落,在马上要冲过红灯时稍稍减缓速度,然后从米勒鼻子跟前驶过,往右拐人了戴姆勒大街。米勒本能地做了反应。他踩下油门,“美洲虎”猛地冲了上去,跟在救护车后面飞驰,保持20米的距离。 P2-4 序言 书名中的敖德萨(Odessa)既非俄国南部城市,亦非美国小城。它是一个由6个首字母组成的词语,德语全称是“Organisation Der Ehemaligen SS—Angehorigen”。英语的意思是“前党卫军队员组织”。 正如大多数读者所知,党卫军乃是军中之军、国中之国,由阿道夫·希特勒一手创建,并归海因里希·希姆莱指挥。1933年至1945年间,纳粹统治德国,党卫军执行的就是纳粹设定的特殊任务。据说这些任务涉及第三帝国的安全,事实上,它是为了贯彻希特勒的野心而将德国和欧洲所有他认为“没有生存价值”的人悉数消灭,永久性奴役“斯拉夫土地上的低等种族”,灭绝这片大陆上的每一个犹太人,无论老幼妇孺。 在执行这些任务时,党卫军组织屠杀了约1400万人,其中包括约600万犹太人、500万俄罗斯人、200万波兰人、50万吉普赛人和50万其他国家的人民,尽管很少提到,但这其中还包括近20万非犹太裔德国人和奥地利人。这些人或是精神上有残缺,或是身体上有残缺,要不然就是所谓“帝国的敌人”,如共产党人、社会民主党人、自由主义者、编辑、记者和教士。他们敢于批评时政,拥有良心和勇气,后来,这其中还包括了被怀疑对希特勒不再忠心耿耿的部队军官。 党卫军被摧毁之前,它的名字就是由这两个首字母“SS”构成,以两道闪电作为标志,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就是非人道的同义词,在此之前和之后的其他任何一个组织都与它不可同日而语。 战争结束前,党卫军绝大多数高官都知道战争已经输定,他们丝毫不抱幻想,很清楚文明人实施报复的时候会怎么看待他们的所作所为,所以他们私下都已做好准备,打算人间蒸发,过新的生活,而让所有的德国人民去承担世人对逃犯的谴责。为此,党卫军将数额巨大的黄金偷运出境,将它们存人不计其数的银行账户,并备好假的身份证明,逃亡的渠道畅通无阻。当盟军最终攻占德国时,大批屠杀人民的刽子手都已逃匿无踪。 帮助党卫军逃亡的组织就是敖德萨。该组织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要确保将这些杀人犯送往环境更为友好的国家。当这项任务完成时,这些人的野心也开始膨胀起来。许多人从未离开过德国,盟军管治的时候,他们用假名和假身份证明留居在当地;另一些人则利用新的身份证明偷偷溜回国。极少数位高权重者则留守国外操控该组织,因为流亡生活既舒适又安全。 敖德萨在当时乃至现在一直有五重目的:使前党卫军队员潜伏进入盟军1949年新创建的联邦共和国的各行各业;渗透到政党的活动,至少是渗入到各政党的基层组织中间;资助任何一名接受审判的党卫军杀人犯,让他们受到最好的辩护,在审判对以前的“同志”不利时,想尽一切办法破坏西德的司法公正;确保前党卫军队员及时进入工商业领域,以便在1945年后重建西德的经济奇迹中渔翁得利;最后,向德国人民灌输这一观点,即党卫军杀人犯事实上都是普通的爱国士兵,他们只是在为祖国尽心尽责,绝对不应受到司法和良心对他们的无益指控。 所有这些任务都有强大的资金作后盾,因此,他们获得了一定的成功,这简直就是将西德法庭的正式判决视同儿戏。敖德萨好几次改姓更名,始终设法否认自己的组织身份,结果许多德国人都以为敖德萨并不存在。但答案很简单:它确实存在,以骷髅头为徽标的“同志们”也仍然同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尽管其目标几乎悉数达成,但敖德萨偶尔也会落败。最糟的一次就发生于1964年早春,当时有一包文件突然寄到了波恩的司法部,寄件人不详。对极少数见过该文件上的名单的人而言,这个包裹后来便被称为“敖德萨档案”。 书评(媒体评论) 每一个字都比历史蓝本更惊心动魄。 ——《时尚》 缜密调查、完美布局、高度悬疑。 ——《芝加哥论坛报》 在栩栩如生的细节中,悬念丛生。 ——《出版人周刊》 翔实的史料与曲折的情节相得益彰,整体效果令人叹为观止。 ——《卫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敖德萨档案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英)弗雷德里克·福赛斯 |
译者 | 张竝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黄山书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612810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8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50 |
出版时间 | 2012-07-01 |
首版时间 | 2012-07-01 |
印刷时间 | 2012-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7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561.45 |
丛书名 | |
印张 | 18.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安徽 |
长 | 240 |
宽 | 175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The Random House Group Ltd.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