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明朝那些事儿(第9部1644最后的较量增补版)
内容
编辑推荐

《明朝那些事儿(第9部1644最后的较量)(增补版)》由当年明月所著,是《明朝那些事儿》第九部,主要讲述了崇祯二年到明亡十六年间的历史。辽东关外,纵有锦州——宁远——山海关之固若金汤,依然屡遭侵袭!六省直隶,灾难频繁,张献忠,李自成,起义军如同蝼蚁,灭之不绝!大明臣子,努力不够?崇祯王朝,气数将尽?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经历近300年的统一之后,大明王朝迎来了生命中的最后时刻,内忧外患,纷争不断,拆东墙补西墙,终究拆无可拆,补无可补,纵使崇祯千般努力,终难扭转乾坤。故宫,景山,小树,大明王朝,最后一次回眸!

内容推荐

《明朝那些事儿(第9部1644最后的较量)(增补版)》由当年明月所著。

《明朝那些事儿(第9部1644最后的较量)(增补版)》由当年明月全新修订,明史专家毛佩琦教授审订并作序推荐。原文一字不少,《明朝那些事儿》(图文精印版)新增四大版块——肖像图、拓展阅读、事件进化图表、古地图超值定价,收藏必选。

一、当年明月全新修订,资深明矾五周年纪念回馈版,明史普及最具价值收藏版。

1、更权威:当年明月全新修订,明史专家毛佩琦教授审订并作序推荐,全程演绎明朝三百年兴衰风云。

2、更丰富:新增四大版块——肖像图、拓展阅读、事件进化图表、古地图。涉及关键词解析、历史背景及相关插图、作战图、形势图、人物关系图等。图解历史,小细节、大事件一目了然,通俗易懂。

3、更精美:图文并茂,追求更加精美、舒适的装帧。

二、近三十年来最畅销史学读本,读起来就停不下来、最易上手的明朝历史普及本。

目录

第一章 杀人

第二章 坚持到底的人

第三章 阴谋

第四章 斗争技术

第五章 投降?

第六章 纯属偶然

第七章 第二个猛人

第八章 突围

第九章 一个文雅的人

第十章 孙传庭

第十一章 传奇

第十二章 天才的计划

第十三章 选择

第十四章 没有选择

第十五章 结束了

后记

试读章节

◆致命漏洞

袁崇焕很清楚,以战斗力而言,如果与后金军野战,就算是最精锐的关宁铁骑,也只能略占上风,要想彻底击败皇太极,必须用老方法:凭坚城,用大炮。

而这里,唯一的坚城,就是北京。

为实现这一战略构想,必须故意示弱,引诱皇太极前往北京,然后以京城为依托。发动反击。

袁崇焕同志已经死了,也没时间告诉我他的想法,但事情的发展印证了这一切。

十一月十六日,当皇太极终于掉头,冲向北京时,袁崇焕当即下令,向北京进发。

袁崇焕坚信,到达京城之时,即是胜利到来之日。

但事实上,命令下发的那天,他的死期已然注定。

因为在计划中,他忽视了一个十分不起眼,却又至关重要的漏洞。

一直以来,袁崇焕的固定战法都是坚守城池,杀伤敌军,待敌疲惫再奋勇出击,从宁远到锦州,屡试不爽。

所以这次也一样,将敌军引至城下,诱其攻坚,待其受挫后,全力进攻,可获全胜。

很完美,很高明。如此完美高明的计划,大明最伟大的战略家、城里的孙承宗先生竟然没想到?

孙承宗想到了。

他坚持在北京外围迎敌,不想诱敌深入,不想大获全胜,并不是他愚蠢,而是因为他不但知道袁崇焕的计划,还知道这个计划的致命漏洞。

这个漏洞。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这里是北京。

无论理论还是实战,这个计划都无懈可击,之前宁远的胜利已经证明,它是行得通的。

但是这一次,它注定会失败,因为这里是北京。

宁远也好,锦州也罢,都是小城市,里面当兵的比老百姓还多,且位居前线,都是袁督师说了算,让守就守,让撤就撤,不用讨论,不用测评。

但在京城里,说话算数的人只有一个,且绝不会是袁崇焕。

袁督师这辈子什么都懂,就是不懂政治,皇上坐在京城里,看着敌军跑来跑去,就在眼皮子底下转悠,觉都睡不好,把你叫来护驾,结果你也跑来跑去,就是不动手,把皇帝当猴耍,现在连招呼也没打,就突然冲到北京城下,到底想干什么?!

洞悉这一切的人,只有孙承宗。

所以谦虚的老师设置了那个无比保守,却也是唯一可行的计划。

然而,骄傲的学生拒绝了这个计划,他认为,自己已经超越了老师。

就在袁崇焕率军到达北京的那一天,孙承宗派出了使者。

这位使者前往袁崇焕的军营,只说了一段话:皇上十分赏识你,我也相信你的忠诚,但是你杀掉了毛文龙,现在又把军队驻扎在城外,很多人都怀疑你,希望你尽力为国效力,若有差错,后果不堪设想。

虽然在史料上,这段话是使者说的,但很明显,这是一个老师,对他学生的最后告诫。

孙承宗的判断一如既往,很准。

袁崇焕到北京的那一天,是十一月十七日,很巧,他刚到不久,另一个人就到了——皇太极。

跳进黄河都洗不清了。

我曾查过当时的布阵方位,皇太极的军队在北城,而袁崇焕在南城的广渠门,虽说比较远,但你刚来,人家就到,实在太像带路的,要人民群众不怀疑你,实在很难。  更重要的是,明朝有规定,边防军队,未经皇帝允许,不得驻扎于北京城下。但袁崇焕同志实在很有想法,谁都没请示,就到了南城。

到这份儿上,如果还不怀疑袁崇焕,就不算正常了。

京城里大多数人很正常,所以上到朝廷,下到卖菜的,全都认定,袁崇焕有问题。

唯一不正常的,是崇祯。

他没有骂袁崇焕,只是下令袁崇焕进城,他要亲自召见。

召见的地点是平台,一年前,袁崇焕在这里,得到了一切。现在,他将在这里,失去一切。

其实袁崇焕本人是有思想准备的,一年过去,寸土未复不说,还让皇太极打到了城下,实在有点儿说不过去,皇帝召见,大事不妙。

如果是叛徒,是不会去的,然而他不是叛徒,所以他去了。

跟他一起进去的,还有三个人,分别是总兵满桂、黑云龙、祖大寿。

祖大寿是袁崇焕的心腹,而满桂跟袁崇焕有矛盾,黑云龙是他的部下。

此前我曾一度纳闷儿,见袁崇焕,为什么要拉这三个人进去,后来才明白,其中大有奥妙。

袁崇焕的政治感觉相当好,预感今天要挨整,所以进去时脱掉了官服,穿着布衣,戴黑帽子以示低调。

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却是他做梦都想不到的。

崇祯没有发火,没有训斥,只是做了一个动作:

他解下了自己身上的大衣,披到了袁崇焕的身上。

袁督师目瞪口呆。

一年多啥也没干,敌人都打到城下了,竟然还这么客气,实在太够意思了。

在以往众多的史料中,对崇祯同志都有个统一的评价:急躁。

然而,这件事情充分证明,崇祯,是一个成熟、卓越的政治家。

一年前开会,要钱给钱,要粮给粮,看谁顺眼就提谁(比如祖大寿),看谁不顺眼就换谁(比如满桂),无所谓,只要把活干好。

一年了,寸土未复,干掉了牵制后金的毛文龙;皇太极来了,也不玩命打,跟他在城边兜圈子;严重违反治安规定,擅自带兵进驻城下。还是那句话,你到底想干什么?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是正常人,就要解决袁崇焕了。

崇祯不是正常人,他是皇帝,一个有着非凡忍耐力和政治判断力的皇帝。

以他的脾气,换在以往,早就把袁崇焕给剁了,现在情况紧急,必须装孙子。

所以自打袁崇焕进来,他一直都很客气,除了脱衣服,就是说好话,你如何辛苦、如何忠心、我如何高兴等。

其实千言万语就一句话:你的工作干得很不好,我很不高兴,但是现在不能收拾你。

到这个份儿上,还能如此克制,实在难得,如果要给崇祯同志的表现打分的话,应该是十分。

P14-17

后记

本来没想写,但还是写一个吧,毕竟那么多字都写了。

记得前段时间,去央视《面对面》接受访谈,主持人问我,书写完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其实这个问题,我曾经问过我自己很多次,高兴、兴奋、沮丧,什么都有可能。

但当这刻来到的时候,我只感觉没有感觉。

不是矫情。

怎么说呢,因为我始终觉得写这玩意儿,是个小得没法再小的事。然而,很快有人告诉我,你的书在畅销排行榜蹲了几天、几月、几年,然后是几十万册、几百万册,直到某天,某位仁兄很是激动地对我说,改革开放三十年,这本书的发行量,可以排进前十五名。

有意思吗?说实话,有点儿意思。

雷打不动的还有媒体——报纸、期刊、杂志、电视台,从时尚到社会,从休闲到时局,从中央到地方,从中国到外国,借用某位同志的话,连宠物杂志都上门找你。平均一天几个访问,问的问题,也大致雷同,翻来覆去,总也是那么几个问题,每天都要背几遍,像我这么乏味的人,谁愿意跟我聊?那都是交差,我明白。

外形土得掉渣,也硬拽上若干电视讲坛,讲一些相当通俗、相当大众、相当是人就能听明白的所谓历史(类似故事会),当然,该问的还得问下去,该讲的可能还得讲下去。

这个没意思。没意思,也得接着混。

我始终觉得,我是个很平凡的人,扔人堆里就找不着,放在通缉令上,估计都没人能记住;到现在还这么觉得,今天被人记住了,明天就会被人忘记,今天很多人知道,明天就不知道。所以所谓后记,所谓感想,所谓获奖感言之类的无聊的、乱扯的、自欺欺人的、胡说八道的,都休息吧。

那么接下来,说点儿有必要说的话。

首先,是感谢,非常之感谢。

记得马未都同志有次对我说,这世上很多人都有不喜欢你的理由。因为你成名太早,成名太盛,太过年轻,人家不喜欢你,那是有道理的,所以无论人家怎么讨厌你、怎么逗你,你都得认,你该认。

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所以一直以来,我都无所谓。

但让我感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应该还是喜欢我的,一直以来,我都得到了许多朋友的帮助,没有你们,我撑不到今天,谢谢你们,非常真诚地谢谢你们。

谢谢。

然后是心得,如果要问我,有个什么成功心得、处世原则,我觉得,只有一点,老实做人,勤奋写书,无他。

几年来,我每天都写,没有一天敢疏忽,不惹事,不闹事,即使所谓盛名之下,我也从未懈怠。有人让我写文章推荐商品,推荐什么就送什么,还有的希望我做点儿广告,费用可以到六位数,顺手就挣。

我没有理会。因为我不是商人。

出版商亲自算给我听,由于我坚持把未出版部分免费发表,因此每年带来的版税损失,可以达到七位数,这还不包括盗版,以及各种未经许可的文本。

我依然坚持,因为我相信,这是个自由的时代,每个人有看与不看的自由,也有买和不买的自由,任何人都不应该被强迫。

这是我的处世原则,我始终坚持。或许很多人认为这么干很吃亏,但结果,相信你已经看到。

好的,还有历史,既然写了历史,还要说说对历史的看法。

就剩几旬了,虚的就算了,来点儿实在的吧。  很多人问,为什么看历史;很多人回答,以史为鉴。

现在我来告诉你,以史为鉴,是不可能的。

因为我发现,其实历史没有变化,技术变了,衣服变了,饮食变了,这都是外壳,里面什么都没变化,还是几千年前那一套,转来转去,该犯的错误还是要犯,该杀的人还是要杀,岳飞会死,袁崇焕会死,再过一千年,还是会死。

所有发生的,是因为它有发生的理由,能超越历史的人,才叫以史为鉴,然而,我们终究不能超越,因为我们自己的欲望和弱点。

所有的错误,我们都知道,然而终究改不掉。

能改的,叫做缺点;不能改的,叫做弱点。

顺便说下,能超越历史的人,还是有的,我们管这种人,叫做圣人。

以上的话,能看懂的,就看懂了,没看懂的,就当是说疯话。

最后,说说我自己的想法。

因为看的历史比较多,所以我这个人比较有历史感,当然,这是文明的说法,粗点儿讲,就是悲观。

这并非开玩笑,我苯人虽然经常幽默幽默,但对很多事情都很悲观,因为我经常看历史(就好比很多人看电视剧一样),不同的是,我看到的那些古文中,只有悲剧结局,无一例外。

每一个人,他的飞黄腾达和他的没落,对他本人而言,是几十年,而对我而言,只有几页,前一页他很牛,后一页就了。

王朝也是如此。

真没意思,没意思透了。

但我坚持幽默,是因为我明白,无论这个世界有多绝望,你自己都要充满希望。

人生并非如某些人所说,很短暂,事实上,有时候,它很漫长,特别是对苦难中的人,漫长得想死。

但我坚持,无论有多绝望,无论有多悲哀,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对自己说,这个世界很好、很强大。

这句话,不是在满怀希望光明时说的,很绝望、很无助、很痛苦、很迷茫的时候,说这句话。

要坚信,你是一个勇敢的人。

因为你还活着,活着,就要继续前进。

曾经有人问我,你怎么了解那么多你不应该了解的东西,你怎么会有那么多六七十岁的人才有的感受。我说我不知道。跟我一起排话剧的田沁鑫导演说,我是上辈子看了太多书,憋屈死了,这辈子来写。

我没话说。

还会不会写?应该会,感觉还能写,还写得出来,毕竟还很年轻,离退休尚早,尚能饭。

继续写之前,先歇歇,累得慌。

是的,这个世界还是很有趣的。

最后送一首食指的诗给大家,我所要跟大家讲的,大致就在其中了吧。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二十多岁写,写完还是二十多岁,有趣。

是的,这个世界还是很有趣的。

书评(媒体评论)

明月的写作不仅笔锋活泼幽默,而且加进了自己的感悟,这就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也拉近了古人与今人的距离。

——著名明史专家 毛佩琦

我特想跟写《明朝那些事儿》的人聊,那本书很好。我觉得喜欢看的人都是有思想,愿意想事情的人。这是本好书,除了把史实摆出来,还要评论挖掘,用现代的语言去说,他有他的角度。

——联想集团创始人 柳传志

看看《明朝那些事儿》,对朱元璋起兵时的心态分析,就知道我的意思。老朱当时起兵是死,不起兵也是死,最后与其等死,不如战死。陈胜、吴广也是。这就叫:不做皇帝不行了,所以做皇帝。

——新东方创始人之一、过来人独立董事徐小平

我很赞成《明朝那些事儿》对历史的解读,毕竟历史是一堆堆的故事和生动的人物组成,用老百姓喜欢接受的方式让他们去了解,是好事。

——著名作家、历史学者 吴思

这几天我连续在看《明朝那些事儿》,真是写得好看。

——香港凤凰卫视主持人 窦文涛

《明朝那些事儿》写得好,写得比较放松,我们过去写的人都拘着,生怕哪块做得不合适。

——著名收藏家 马未都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明朝那些事儿(第9部1644最后的较量增补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当年明月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20354901
开本 16开
页数 29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11-12-01
首版时间 2011-12-01
印刷时间 2012-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48.09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34
165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5:4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