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十二座山峰--记陈赓和他麾下的英雄
内容
编辑推荐

在《十二座山峰——记陈赓和他麾下的英雄》这本书里,王永春向读者介绍他亲自采访过的12位战斗英雄和杰出的模范人物。他们之中,有在解放战争战略追击阶段顾全局、抓大事、讲团结,表现出大将风范的名将之鹰陈赓;有在战略反攻第一年从飞渡黄河到豫西“屠牛”,连战连捷,屡立战功的战将陈康;有多谋善断、屡挫强敌、深受陈赓喜爱、曾任昆明军区和济南军区副司令员的儒将吴效闵;有从乞丐到将军、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老红军周学义;有从士兵到军长、70年如一日、始终保持与发扬我军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的战斗英雄顾永武;有为阻击流窜到云南企图外逃的汤尧兵团而英勇战死在元江铁索桥头高地上的钢铁连长张海水;有深入敌营、舌战群顽、迫使敌军1个师投诚的“英雄旗帜”周峰;有受到毛主席和朱总司令表扬、打破旧的传统观念,第一个下连当兵的师政委何云峰;有出席全国首次战斗英雄代表会议的战斗英雄卫小堂、游击英雄武天才、女英雄涂勋和青年战斗英雄郭春生。

内容推荐

王永春编著的《十二座山峰——记陈赓和他麾下的英雄》除了描写了陈赓将军的生平事迹外,还描写了陈康、吴效闵、周学义、顾永武、卫小堂、涂勋、武天才、何云峰等12位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迹。

收入《十二座山峰——记陈赓和他麾下的英雄》一书的人物,都生动真实,功勋累累,是陈赓兵团10余万英勇将士的突出代表,个个形象巍然而立,如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山峰。他们都是王永春在第4兵团15年工作期间所结识和亲自访问过的“军中之英”、“人中之龙”。他们当中,除了战功显赫、名播中外的大将陈赓之外,还包括第4兵团的著名战将、曾任昆明军区代司令员的陈康中将,深受陈赓喜爱、曾任昆明军区和济南军区副司令员的儒将吴效闵,从乞丐到将军、身有百战奇勋的老红军周学义,从士兵到军长的老英雄顾永武,全国著名战斗英雄卫小堂,云南游击战中的女英雄涂勋,游击英雄武天才,以及1958年全军第一个下连当兵的师政委、受到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高度赞扬、后来曾任福州军区顾问的何云峰等12人(见目录)。这12个人,个个是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过永不磨灭的贡献、曾经在全国全军广泛知名、值得用浓墨重彩书写、应当名留青史的人物!

目录

1 陈赓挥师回南昌

2 陈康将军在战略反攻第一年

3 儒将吴效闵与滇南大追歼

4 从乞丐到将军

5 从士兵到军长

6 人民英雄卫小堂

7 “钢铁排长”郭春生

8 英雄血洒元江畔

9 周峰舌战圈田街

10 游击英雄武天才

11 云南游击战中的杰出女英雄涂勋

12 第一个下连当兵的师政委

附录:

南征中的陈赓将军

兵民是胜利之本

在红军的大家庭里

试读章节

(四)

1950年1月26日,元江大战告捷后,陈赓将军遵照毛主席的“敌逃必追,追必到底,不歼不止”的作战原则,命令第13军组织精干部队,在边纵第9支队和卢汉起义部队配合下,穷追猛打逃过元江的国民党残军。

第13军首长决定:由第37师师长周学义和副师长吴效闵各率两个轻装营,兵分两路,追歼逃敌。于是,两支部队同时展开了更加艰苦的追歼战。在滇南依山傍水的狭道上,吴效闵和战士们一道又自编自吟了这样的顺口溜:

人民战士意志坚,

万水千山不畏难,

咬紧牙关追穷寇,

最后胜利在眼前。

在追击途中,由于山高林深,瘴气施虐,吴放闵率领的部队与周学义失掉了联系。但他率部在墨江通关歼敌1个宪兵团后,却遇到了边纵第9支队政治部主任唐登岷率领的机动营数百人。于是,两支部队合为一路,在吴效闵副师长的统一指挥下向南挺进。

当我军追至橄榄坝时,仍不见敌踪。吴副师长和第114团政委赵培宪、侦察股长王尚勇等沿江边观察情况,只见澜沧江江水湍急,江面宽阔;江两岸,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对岸,敌哨兵时隐时现。吴副师长有些犯愁:部队如何歼敌?没有船只,如何渡过这汹涌澎湃的澜沧江?江对岸敌情不明,道路不熟,进入密林如坠烟海,方向难辨,如何避免遭敌伏击?江两岸,是傣族聚居地区,部队不懂傣语,我们如同聋子、瞎子、哑巴,怎样取得群众的支援?在这样的特殊地形、民情条件下战斗,我们还是头一回,如何完成任务?如若不继续往前追,敌人又可能乘机跑掉,沿途的追击不是前功尽弃了吗?问题连串,思绪万千。

回到指挥所,吴副师长召集大家分析情况,研究如何渡江追击。就在会议进行的时候,几个边纵同志和一个西装革履、会说汉话的傣族青年,带着一部分傣族自卫队员来到指挥所。这个会说汉话的傣族青年聪明英俊,彬彬有礼。他热情地说:“欢迎大军消灭国民党军队,解放车、佛、南。你们需要我们做些什么,尽管提出来。”

顿时,所有参会者的目光都集中在这个会说汉话的傣族青年身上。开始,吴效闵弄不清他是什么人,后来,经过边纵第9支队政治部唐主任介绍,吴效闵才知道他是傣族土司议事庭长召存信。他虽出身封建土司家庭,但是旧社会因反抗国民党的苛政而坐过蒋介石的监牢。他受过迫害,思想进步,政治开明,反对国民党的民族压迫,拥护共产党的民族政策,认为只有共产党才能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一个真正民主平等的新中国。因此,在云南解放前夕,他就主动地去找过我地下党同志。在边纵游击队的帮助下,建立了一支傣族自卫武装,并与国民党第93师作战过。

很明显,召存信是我党、我军的亲密朋友。我军执行毛主席的民族统战政策,就是要团结依靠这样的民族上层人物。进军版纳之初,吴效闵就盼望遇到召存信这样的人。如今召存信亲自带着傣族自卫队来迎接我们,怎能不使吴副师长喜出望外呢?  于是,我们部队全体指战员个个高兴得跳起来,对顺利完成进军版纳的任务,信心倍增。吴副师长脸上的愁云也不见了,他笑逐颜开地拉着召存信的手,详细地询问了傣族人民的生活和对岸敌人的情况,得知敌人过江后住在景哈寨,师部就在缅寺里。吴副师长当即决定迅速组织部队渡江,歼灭敌人,并请召存信动员群众帮助部队扎竹筏、当向导,解决渡江的困难。

第二天一早,召存信走进曼厅寨找头人商量后就组织群众帮助部队扎竹筏。只见他给大家讲一番傣语,群众就动起来了。男人给部队砍竹子,扎竹筏;女人给部队生火煮饭,家家炊烟缭绕。没过多久,傣家人就给部队送来了雪白喷香的糯米饭和可口的傣家菜。

2月13日上午,天气晴朗,美丽如画的橄榄坝进入战备状态。指战员们同傣族群众一起挥汗奋战,紧张地干了半天多,扎好了20只竹筏。召存信带领傣族自卫队员,到寨子里组织了20只木梭似的小船,召存信给每只船和竹筏选派了两名熟悉澜沧江水性的傣族水手,并由他们教部队指战员如何上下竹筏和乘小木船,以及遇到急流时如何保持身体平衡。这些,为我军渡江作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月14日凌晨,一切渡江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吴副师长一声令下,20只竹筏和20只小木船满载着手持钢枪的指战员,如离弦的箭,劈波斩浪,直驶对岸。我渡江大军胜利地突破了敌人所谓澜沧江防线,攻占了敌第93师及其在乡军人的景哈据点,毙伤敌20余人。我军牺牲4人,重伤3人。大约2000多名敌兵在师长叶植南的率领下,向西南方向逃去。

指战员们昼夜急行军,翻过格朗河边的大山和南糯山,穿过茂密的原始森林,来到一个数十户人家的大寨子前,经询问群众,得知敌人早已逃走。我军随召存信进到寨里,只见群众纷纷跪下叩头,弄得我们不知所措。召存信解释说:“这是傣族土司的规矩,老百姓见官员要叩头。”为了便于联系群众,吴副师长叫召存信和指挥所的同志们吃住在一起。傣族群众非常热情好客,指战员一进家,他们就忙着端茶送水、煮饭,招待客人。吴副师长向召存信了解傣族的风俗,教育部队严格执行群众纪律,不动火塘上的三角架,不进群众室内,不摸小和尚头。战士们人人自觉遵守,群众感到很亲切,虽然语言不通,脸上却堆满笑容。

第二天,吴效闵率领部队继续尾敌追击,经大勐垅,直插佛海的黑龙潭。这时,敌人又逃得无影无踪了。

佛海、南峤是西双版纳的腹地,山高林密,地广人稀,中缅边界苍茫的原始森林里面,有成群结队的野牛、马鹿、獐子、大象、猛虎,还有毒蛇和吃动物死尸的臭鹏。枯枝败叶堆积在羊肠小道两旁,树木高大,绿竹成林,自然环境对逃敌十分有利。

部队刚到黑龙潭,吴副师长、唐主任、第114团赵培宪政委和召存信等同志,便在一家掩映于香蕉树、芒果树和椰子树中的傣家竹楼上,召开了一个紧急军事会议。大家具体分析在不知敌人去向的情况下,如果贸然挥军长驱直人,有可能遭到敌人的伏击;如果等到察明情况再追击敌人,又可能失掉战机。

召存信熟悉当地情况,也了解残敌第93师的情况,他说:“抗日战争时期,93师曾在这一带驻防,他们有几百名在乡军人,至今还在南峤、打洛等地活动。南峤城旁,还有一个小型飞机场,敌人可以从空中逃往台湾。我判断,敌人现在可能已经逃向南峤。”

会议决定:沿国境线向西南挺进,将敌人压挤在国境线内,使其只能向里窜而不能向外逃跑。必须派出得力的侦察人员,先于部队出发,侦察敌人逃往南峤的行踪,及时报告敌情作为大部队行动的前导。

P58-61

序言

杨子才

多年来,老友王永春同志奋力笔耕,继描写解放战争中陈赓兵团南征的《八千里路追穷寇》一书在2002年问世之后,今年,他的又一本新作《十二座山峰一记陈赓和他麾下的英雄》即将出版。他万里驰函,要我为此书作序。

相识多年,桑梓情深,推却不得,我便放下手头的杂活,日复一日危坐窗前,阅读他寄来的书稿。他的书把人带到了过去战火纷飞的岁月,令人心潮难平。抚今追昔,觉得有些话不吐不快,于是,展纸握笔,写此短文。

收入《十二座山峰——记陈赓和他麾下的英雄》一书的人物,都生动真实,功勋累累,是陈赓兵团10余万英勇将士的突出代表,个个形象巍然而立,如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山峰。他们都是王永春在第4兵团15年工作期间所结识和亲自访问过的“军中之英”、“人中之龙”。他们当中,除了战功显赫、名播中外的大将陈赓之外,还包括第4兵团的著名战将、曾任昆明军区代司令员的陈康中将,深受陈赓喜爱、曾任昆明军区和济南军区副司令员的儒将吴效闵,从乞丐到将军、身有百战奇勋的老红军周学义,从士兵到军长的老英雄顾永武,全国著名战斗英雄卫小堂,云南游击战中的女英雄涂勋,游击英雄武天才,以及1958年全军第一个下连当兵的师政委、受到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高度赞扬、后来曾任福州军区顾问的何云峰等12人(见目录)。这12个人,个个是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过永不磨灭的贡献、曾经在全国全军广泛知名、值得用浓墨重彩书写、应当名留青史的人物!

阅读书稿之前,我曾想,人生苦短,去日苦多,王永春一辈子干革命,早已到了“年光断送朱颜去,世事栽培白发生”的年纪,该静下来颐养天年了,可他为什么还放不下50多年前结识的人物,还要日以继夜爬格子、还文债?他何必如此自苦呢?待到看完全部书稿,我才明白:王永春是把写作此书看得比他的生命还要紧的。几十年来,对于过去在战斗中结识并访问过的这些人物,王永春“常常在梦里见到他们”,因而无时无刻都在“想为他们写点文字,以表示对他们的景仰与怀念。”他要描绘这批英雄的高大形象,激励后来人“发扬光大我们中华民族和人民军队革命英雄主义的光荣传统。”“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王永春是一个曾经为新中国的建立英勇战斗过的老战士,我想,陶渊明的这四句诗,正可以用来概括他撰著此书时的心境。

翻阅《十二座山峰一记陈赓和他麾下的英雄》这部书稿,还使我想到了当前的一些情况。50多年的和平生活,“管弦歌舞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使得一些人早已把血雨腥风的战争岁月忘之脑后,他们所追求的,除了“大把金钱”,即是“及时行乐”。曾见有的杂志上充斥着美女的大幅半裸照片,身上的布条不到三寸;报纸上登着价如普通桑塔纳轿车、一盒99999元的极品月饼的消息,据说上市当天就有了买主,因为具有“纪念意义和品牌价值”;荧屏上俊男俊女在灯红酒绿中狂舞,不知东方之既白……而影响所及,还使得把利润看得高于一切的人,炮制了不少迎合低级趣味,甚至是诲淫诲盗的出版物,毒害青少年的心灵。而一些严肃和富有教育意义的作品,在他们那里被视为“另类”,备受冷落。这种情况,历史上也曾有过。曾有诗人概括历史上文风衰败的境况说:“嘲云戏月成时尚,刻翠粘红以为工。一联一句夸纤巧,乱蝉哀鸣秋气中。”(《萤窗咏史诗》)这种“刻翠粘红”的文字,正像古人所说:“无少裨于教化”,只图“悦口快心”,与靡靡之音同调,是不利于浩然正气的培育的。我想,在这样的情况下,王永春同志的新作《十二座山峰——记陈赓和他麾下的英雄》一书出版,若能引起读书界的重视,是必将有益于正气的弘扬和民族复兴的伟业的。

自古及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立国兴邦,谋求自强,是离不开英雄人物,离不开弘扬英雄主义精神的。“长气亘地,成败定乎锋端;巨浪滔天,兴亡决乎一阵。”没有英雄人物和英雄主义精神,强敌入侵,国家民族将遭受凌辱,甚至会亡国灭种。这一点,已经为中外历史所一再证明。

如今,霸权主义者趾高气扬,为所欲为,他们为了独霸世界,宰割他人,每每凭藉其百倍于他人的信息优势,把一切“不听话的角落”,一切敢于和他们抗争的人物“妖魔化”。这并非天方夜谭,而是血淋淋的现实。比如,对待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盟及其总统米洛舍维奇,美国等西方媒体,就利用其压倒一切的“信息霸权”,给人家横加了“践踏人权”、“种族灭绝”、“反人类”等莫须有的罪名。“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李白句)谎言重复一千遍,英雄就变成了“罪犯”,而在进行“妖魔化”宣传的同时,他们还动用飞机、战车和贫铀弹,把这个主权国家夷为平地。连西方媒体也承认,他们这种“妖魔化”宣传,“是导致南联盟败北的重要原因。”

“灭人国者必先亡其史”。(清·章学诚)西方的“妖魔化”宣传,是为了掏空一个民族的灵魂,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本来,在此种情势之下,一个民族,更应维护自己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及其精神。然而,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我国也有人受错误思潮的影响,肆意丑化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形象。比如,今年上半年,国内就有人写文章极力丑化《沙家滨》中的抗日英雄人物郭建光、阿庆嫂,把他们描摹得丑恶不堪,人不像人鬼不像鬼,郭建光、阿庆嫂虽非真实人物,但却是举国公认的千百万抗日军民英雄形象的艺术化身。丑化英雄的人,不管其主观意图如何,但客观上却是做了“亲痛仇快”、不利于国家民族的蠢事。这种万万不该不发生的情况,自然引发了人们关于维护英雄人物形象的热烈讨论。

说来也巧,正当这一讨论引起各方关注之时,王永春同志的新作《十二座山峰一记陈赓和他麾下的英雄》一书问世。我相信此书的出版,对于人们正确认识英雄人物的作用,懂得英雄人物是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诗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近代学者梁启超这首诗,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兵魂”与“国魂”的辩证关系,也对历史上一切歌颂“兵魂”与“国魂”——它们集中体现在为国家民族的生存发展而浴血奋战的英雄人物身上——的文字作了充分肯定。半生戎马的老战士王永春写的作品,虽不能像陆游的诗歌那样归于不朽,但他直到老年,还有着同陆游一样的心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正因为这同样的梦,使得他在73岁,写完了《十二座山峰——记陈赓和他麾下的英雄》这部纪实文学作品。单就这一点来说,这个平凡的老战士,其精神并不比古代爱国主义诗人陆游低矮多少。我之所以欣然执笔为此书作序,也正是起因于对王永春同志这种精神境界的深深钦佩。

2003年8月于北京

后记

在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艰苦建设年代,我有幸在刘邓大军陈赓兵团从事新闻工作15年之久,结识了数以百计的战斗英雄、工作模范和著名战将。他们的为人,他们的功绩,他们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的赤子情怀,深深地教育了我,使我认识到人民解放军不同于任何旧式军队。我们的每一个成员不是为了一己的私利,而是为了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结合、而战斗的,所以,我们能够为了广大人民而牺牲自己的一切,直至自己的生命。

岁月悠悠,人生匆匆,转眼数十年过去了。当年,曾经与我朝夕相处、亲如兄弟的英雄、模范人物,大部分年过古稀,一部分已告别人世。但是,他们的光辉业绩,他们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依然牢牢地留在我的记忆里。我常常在梦里见到他们。我时时想为他们写点文字,以表示对他们的景仰与怀念。经过10年努力,多方收集史料,我终于写出了这本书。

在这本书里,我想向读者介绍我亲自采访过的12位战斗英雄和杰出的模范人物。他们之中,有在解放战争战略追击阶段顾全局、抓大事、讲团结,表现出大将风范的名将之鹰陈赓;有在战略反攻第一年从飞渡黄河到豫西“屠牛”,连战连捷,屡立战功的战将陈康;有多谋善断、屡挫强敌、深受陈赓喜爱、曾任昆明军区和济南军区副司令员的儒将吴效闵;有从乞丐到将军、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老红军周学义;有从士兵到军长、70年如一日、始终保持与发扬我军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的战斗英雄顾永武;有为阻击流窜到云南企图外逃的汤尧兵团而英勇战死在元江铁索桥头高地上的钢铁连长张海水;有深入敌营、舌战群顽、迫使敌军1个师投诚的“英雄旗帜”周峰;有受到毛主席和朱总司令表扬、打破旧的传统观念,第一个下连当兵的师政委何云峰;有出席全国首次战斗英雄代表会议的战斗英雄卫小堂、游击英雄武天才、女英雄涂勋和青年战斗英雄郭春生。

从上述12位英雄模范事迹里,可以看到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伟大的人民军队是有革命英雄主义的光荣传统的。从北伐战争到土地革命战争,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在历次战争中涌现了无数的人民英雄。他们很多已经光荣的牺牲了,我在这本书里不可能全部记载,这不能不使我感到遗憾。但我相信,我们广大的党史工作者、军史工作者,过去已经写过许多今后也将继续写出一些英模事迹,以发扬光大我们中华民族和人民军队革命英雄主义的光荣传统。

愿将这本书献给我终生难忘的、亲见亲闻亲访过的12位英雄模范!

愿一切读这本书的人都能从中得到教育和启迪!

愿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永放光彩!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十二座山峰--记陈赓和他麾下的英雄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永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军事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377753
开本 32开
页数 26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5-01-01
首版时间 2005-01-01
印刷时间 200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2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3
138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8:2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