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建筑/蓝珊瑚人文通识读本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受过良好教育的一般读者为对象,比较地全面讲解了中国建筑体系的艺术和技术特点。它知识系统,阐释科学,也可当做专业入门书来读。它对中国建筑发展脉络的梳理简明扼要,对其风格和建造技法演变的介绍通俗而易懂,因此又可以作为一本艺术史来读。它跨越专业细分界限,旁及相关艺术,贯通中西古今,揭示出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它一一赏析古典名作,凡涉及到者皆有插图,亦可作为图录资料工具书来使用。

内容推荐

中国建筑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是中国文化与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由北京大学中国建筑专家徐怡涛执笔,全面揭示出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

作者以历代经典建筑为实例,对中国建筑体系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讲解兼顾艺术与技术两个方面,既系统又简明,严谨而通俗;同时还配有660幅照片和绘图,它们让一般大众不太好懂的知识视觉化、直观化,大大方便了读者对中国建筑的理解与欣赏。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在展示中国建筑的特点时,一方面抓住要点,条分缕析,娓娓道来;另一方面又跨越专业细分界限,贯通古今,旁及相关艺术门类,特别是和西方建筑做了大量比较,思路开阔,视角广博。在展现中国建筑体系博大精深的同时,亦将读者领入一个丰富而开放的文化世界。

目录

总序

追寻历史的足迹—呻国建筑

概说

 独一无二的木构架体系: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辉煌壮丽: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丰富多彩:中国建筑的类型

 卓尔不群:中国单体建筑的结构方式

 庭院深深:中国群体建筑的组织方式

 特殊的艺术语言:中国单体建筑的造型艺术

 匠心独运:中国群体建筑的布局艺术

 中国建筑的深层文化理念

 欣赏中国建筑应该注意的问题

曙光灿烂——原始时期与夏、商、周建筑

 走出蛮荒:中国建筑的起源

 文明底蕴:夏、商、周建筑

东方朝阳——春秋战国秦汉建筑

 诸侯的力量:春秋战国时期建筑

 创造奇迹的时代:秦汉建筑

 辉煌之巅——魏晋与唐宋建筑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建筑

 隋唐建筑:伟大的巅峰

 壮观巍峨的隋唐宫殿

隋唐城市——世界之最

 以山为陵的唐代帝陵

 雄浑博大的唐代木构建筑

 日趋成熟的隋唐砖石建筑

 五代、宋、辽、金建筑:多种风格共存

 五代、宋、辽、金宫殿、城市与陵墓

 五代、宋、辽、金木构建筑——唐韵犹存,青出于蓝

 五代、宋、辽、金砖石建筑——装饰华丽,结构稳定

夕阳之美——元、明、清建筑

 元代建筑:粗犷豪放,区域特征丰富

 明清建筑:单体的标准化与群体空间的多样性

 明清宫殿:皇权的颂歌

 明清坛庙:交融天地

 明清城市:规划严密,突出皂权

 明清陵墓:相瓦呼应的整体空间

 明清园林:空间艺术的盛宴

 明清民居:鲜明生动的地域文化

 明清寺观:宗教繁荣与融合的见证

余韵袅袅——近现代建筑的中国建筑元素

 20世纪上半叶具有传统风格的建筑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具有传统风格的建筑

 20世纪70年代至今具有传统风格的建筑

附录 国之瑰宝——现存唐至北宋时期木构建筑遗存一览

主要插图作者与来源

主要参考书刊

后记

试读章节

一个关于古代哲匠的传说

一说到中国建筑,人们首先一定会想到北京故宫。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北京故宫是中国建筑的杰出典范。它的古老、它的规模、它的气势,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由衷的骄傲。

在北京故宫众多金碧辉煌的殿宇楼阁中,有一种造型十分独特的建筑,这就是紫禁城的角楼。它们坐落在紫禁城城垣的四角上,和四周的城垣、城门楼、护城河一起,构成了皇宫的城防体系。聪明过人的古代匠师,把角楼的使用功能与装饰效果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远远望去,故宫的四座角楼显得稳重典雅、精巧玲珑,其复杂的建筑样式与周围单调绵长的城墙形成了鲜明对比。

传说,明朝永乐皇帝建造故宫时,曾梦见自己未来的皇宫建有四座漂亮的角楼,造型奇特,有“9梁18柱72条脊”。醒来后,他命令工匠一定要在三个月之内把角楼盖起来,否则便是杀头之罪。

什么是“9梁18柱72条脊”?工匠们谁都没见过,只好先尝试着做模型推敲研究。转眼间一个月过去了,还是不得要领,大家心急如焚。

这一天,有位工匠到茶馆喝茶,不由自主地琢磨起角楼的事来。这时门口进来一位老人,手里拎着一个非常精致的蝈蝈笼子。它引起了工匠的注意,于是工匠就试探着问老人,能不能把这蝈蝈笼子卖给他。老人非常爽快地答应了。

回到家之后,工匠把蝈蝈笼子放在桌子上,仔细端详,忽然发现:这笼子正好是9梁18柱72条脊!他—下子开了窍:如果把蝈蝈笼子的构造搬到角楼上,不是正好吗?

第二天,大家便照着蝈蝈笼子的样式施工。经过一番日夜苦干,终于造出了现在这四座故宫宫墙上的美丽角楼。人们都说,那提笼子的老人一定是木工祖师鲁班显灵,他不仅救了工匠们,还为中华大地留下了一处美丽的建筑。

这当然只是民间传说,不过它却隐含了一个重要的事实,这就是中国古代木构架体系的广泛适用性与悠久的历中传承.

其实,何止是四座角楼,规模宏大的紫禁城,它的绝大部分建筑都属于中国传统木结构体系。而在整个中国古代,不仅是皇家宫苑、王府官衙,就是普通百姓的民居建筑,也都运用着木结构体系。纯熟精湛地传续发展了数千年的木结构,是中国建筑最基本的特征。

与众不同的选择

放眼世界建筑史,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七个主要建筑体系,这些体系所使用的主体结构材料不外石、土、木三大类。其中,古埃及建筑、古代欧洲建筑、古印度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和伊斯兰建筑以石为主;古代西亚建筑以土为主;而使用木材作为丰体结构材料的,是以中国为核心的古代东亚建筑。

如今,东亚建筑和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三大建筑体系。它们当中,又以东亚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的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成就也最为辉煌。东亚建筑体系以古代中国为中心,影响遍及亚洲东部众多国家,如今日本、朝鲜、韩国、越南、蒙古等,整个体系的建筑既有统一风格,又表现出不同地域特色。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问:为什么世界上只有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建筑长期以木构为主?这的确是个学术界在反复探讨的问题。特别是与人类另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建筑体系——欧洲建筑相比,中国建筑在材料上的这一特点愈发令人深思。

建筑材料的选择,表面上看是个技术问题,实际上其内在动因却往往与一个民族的文化、经济乃至信仰密切相关。

古代欧洲,从古希腊到中世纪,其建筑史中最精华的部分始终都是神庙和教堂。那些高大雄伟、富丽堂皇的建筑经典,几乎都是人类奉献给众神或上帝的,它们占据了城市中最好的位置,成为一座城市的核心。在这一前提下,欧洲建筑往往表现出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喜欢追求巨大的体量和内部空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显出神的伟大;二是追求建筑的永恒不朽,因为只有如此,才足以体现人类对神的无限虔诚和尊崇。显然,在石头、土、木材这三种建材中,只有石头最为坚固、耐久,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西方人对神供奉和膜拜的要求。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迥异,它把社会性的人放在第一位,一直以体现现实人间的人伦秩序为首务。中国人最看重的,是对祖先和皇权的膜拜,神权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始终都从属于皇权。因此,中国建筑在设计和建造时主要考虑的,是如何才能满足“人”的现实生活与社会活动需求。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宗教建筑固然占有重要地位,而且留存至今的许多建筑遗产都属于宗教建筑,但是中国建筑的最高成就却主要表现在皇家建筑和城市,尤其是皇宫、皇陵和皇家园林的建造上。中国古人不过分追求单体建筑的绝对体量,而总把建筑尺度与其所具有的地位及使用功能的关系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中国古人对待世俗建筑也从不刻意地追求“长寿”——对此,习惯的做法是,房屋甚至整个城市占旧过时,或被破坏不合要求了,便索性重建。显然,在古代社会,要实现大规模快速营建,相对容易搬运、加工和采集的木材自然就成为最适宜的建筑材料。P16-20

序言

亲爱的读者朋友,眼前展现的“蓝珊瑚人文通识读本”,不仅是我们为你精心谋划、精细打造的一份人生厚礼,更是一席人类文化艺术的盛宴。

我们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速度使生命之旅如风驰电掣。我们整日奔波于考场、职场和商场,对家事、国事、天下事应接不暇。我们享受生活,舒解压力,物质欲望水涨船高,呼吸也不由自主地越来越轻浅,越来越浮躁。当网络成为密友,电视催人入眠,你是否感到自己对快餐文化已百般依赖,心灵却日见虚空,精神世界有些失重?当爱情有了36计,职场有了秘笈、真经,你是否觉得多了些精明与利益,而少了浪漫与真情,进而丢掉了创造性与幸福感?倘若果真如此,就请你走进“蓝珊瑚”的世界,开始一次深呼吸阅读。

蓝珊瑚是大海的精灵。它凝重迷人的色彩,散发着浪漫灵动的气质;坚硬细腻的质地,积淀着古老岁月的沧桑;千变万化的形态,浓缩着大海的广博襟怀。这珍奇而独特的品质,也正是“蓝珊瑚”丛书的倾心追求。细品本书,你将会有效地扩展思维空间,拓宽文化视野,提高艺术素养,培育人文情怀,从而拥有一个海蓝蓝的丰富而充盈的心灵世界。

“蓝珊瑚”以受过良好教育的一般读者为对象,内容包括中外文化艺术的不同学科。其第一辑推出6种,《中国绘画》、《中国书法》、《中国建筑》、《中国雕塑》、《西方绘画》和《西方建筑》,它们讲述的都是人类经典的造型艺术。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过,人生的最大快乐来自对美的欣赏。而艺术是美的最高形式。没有艺术,人类历史就没有光彩;不懂得艺术,人生将失去快乐。我们相信,一个从来不知道欣赏美的人,他的情感世界一定会枯萎;一个始终远离艺术的人,他的内心注定黑暗一片。故而我们具备了渊博的文化艺术知识与修养,人格才会充满魅力。只有良好的人文与艺术素养,才能使我们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一个人性和谐发展的人。

“蓝珊瑚”不是一套普通的文化艺术普及读物:虽为大众读物,但坚守专业品质。其中每册都以该门艺术的本质特征统领全局,努力说清楚该门艺术“是什么”、“怎样区分和定位”、“怎样欣赏”、“怎样入门”、“怎样练学”等问题;知识系统全面,范畴科学规范,且注意吸收公认研究成果;讲述则科学到位,有理论阐发,也有实践指导。因此你也可把它当作专业入门书来阅读。

在坚守专业品质的基础上,不论开解哪门艺术,“蓝珊瑚”都讲究溯源及流,从史的角度梳理艺术家、艺术品、艺术流派的出现与发展脉络,同时兼及艺术样式、技术技法的演变,并欣赏艺术作品,讲述它们的背景故事。因此本书又可作为艺术史和文化史来阅读。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蓝珊瑚”在跨越专业细分界限上作了有益尝试。作者有意将各门类艺术全都置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阐释时突出大文化观,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史论贯通、各个艺术门类之间贯通,甚至还有不同历史、不同文化的交叉比较。这样就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激活了艺术的独特生命与品性,使其更具魅力。

此外,由于本书各分册都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名家名作予以介绍和欣赏,凡涉及的艺术品都有插图,因此它们亦可作为图录资料工具书来使用。

鉴于这样的内容及特色定位,“蓝珊瑚”各分册版面都被分成“主栏”和“偏栏”两大块。偏栏主要由插图和相关说明文字所组成,此外还有丰富的知识性栏目。如果说,由理论阐释和艺术史描述文字所组成的主栏是一棵大树的主干与枝条的话,这偏栏就是大树上丰满的绿叶与果实。你在阅读时,可以专注于主栏,以找寻理性思维的脉络,梳理历史发展的线索;也可以纵览偏栏,以品味感性的艺术作品,补充陌生的艺术知识。当然,若把两者结合起来,彼此对照地阅读和鉴赏,那就更是虚实互生,相得益彰了。

总而言之,我们衷心希望“蓝珊瑚人文通识读本”能给读者营造一个深厚的精神空间,给身心多培育一片沃土,给灵魂多一缕阳光。

让我们从享受这深呼吸阅读开始,享受深呼吸的精彩人生吧。

后记

“蓝珊瑚人文通识读本”是出版人与作者倾心尽力在当下的文化环境及精神生存空间对图书出版的一个探索与尝试。无论立意、策划,还是运作、实施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与艰难的创新。

我们希望把难点视为突破点,从大家并不陌生的知识领域切入,通过独特的角度及富有亲和力的灵动、科学的阐释,引领阅读指向大家可能未曾涉足的宽度与深度,从而对网络时代司空见惯的浅阅读或功利阅读进行一次有意识的反动。

众所周知,身体的深呼吸可带给人富氧的健康与安宁,精神深呼吸同样会赋予心灵智慧与滋养。我们期待着读者的检阅。

该书的立项及策划出版得到了高等教育出版社文科中心领导、美编室、编辑部文科室、艺术分社、生产部以及蓝畅公司领导及同仁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它们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研究生分社与北京海岳阳光文化有限公司精诚合作、艰难运作的共同成果。

在丛书即将付梓之际,我们怀着深深的感恩之情,在此一并致谢!

高等教育出版社文科中心

研究生分社

2010年8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建筑/蓝珊瑚人文通识读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怡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40274219
开本 16开
页数 3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90
出版时间 2010-08-01
首版时间 2010-08-01
印刷时间 201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图书小类
重量 0.5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205.1
丛书名
印张 20.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71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3:4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