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狐狸的留日生活与青葱岁月(一个女博士的真实生活)
内容
试读章节

当然,他讲课的内容我一个字都没听进去。(幸亏我选择了教室后面的一个角落里坐下,不然直盯盯看他一个半钟头,他会以为我是女色狼呢。哈哈。)

下课之后,我仍然心有不甘,趁同学们和他一起聊天的机会问:“老师,您是不是曾经在附中代过初一的英语课啊?”

“对啊,那是很长时间以前的事了,你怎么知道?”他终于注意到我了。

“因为我当时就在那个班上课。”惭愧,没考大学,居然在夜大的教室里碰到了以前的老师。

“哦。”他若有所思,估计是在看我有没有一点面熟。(当然看不出来了,女大十八变嘛。)

于是,那晚我带着无限的遗憾回到了家里。哎,心中的偶像在重逢时分轰然倒塌了。郁闷!郁闷……

然而,之后的课堂上,我对他的印象却慢慢地转变起来。他流利纯正的美式发音让我们争相模仿,充满幽默的话语让我们的课堂生趣盎然。渐渐地,我开始被他所吸引,上他的精读课成了我每周的向往。

于是,下课后我拼命地背单词、背课文,为了在课堂上有良好的表现。而他似乎也慢慢地发现了我的进步,经常让我到黑板上默写单词和句子。

每当上课时有其他同学不会的单词时,他的目光会投向我的座位,而此时,我会小声地说出单词的意思。即使其他的同学听不到,他也会从我的口型中读出我要说的话,再重复给大家。

我们就这样在课堂上交流着,但课下我却很少像其他女同学一样叽叽喳喳地问他问题或者和他聊天。那时的我虽然对他充满崇拜与向往,却总是装出一幅心不在焉的样子。不仅仅是因为小女孩的羞涩,更多的是因为他是一个已婚男人。同时我也知道,他的妻子是同一所大学的老师,皮肤白皙,文雅秀美。而我,在他面前依然是一只丑小鸭而已。

有时,上课的路上会碰到他(因为我们住同一所大学的宿舍,只隔一条马路),他总是开玩笑地问我:“你有20岁吗?”(因为我当时比较瘦小,工厂里的老师傅都开玩笑说我是童工。)

“当然,我都20多了!”我把那个“多”字拉得长长的(虽然当时我只有21岁)。

“不可能,我至少会比你大一轮!”他继续逗我。我想他应该是可以感觉到我对他的好感的,不然为什么要强调比我大很多呢?

但是我依然在心底偷偷地喜欢着他,独自品尝着暗恋的滋味,没有痛苦,没有甜蜜,却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同时,我的英语水平也飞速进步,成绩在班级里总是数一数二。(以至于考试的时候我都不用提前去占座位,因为早有人替我把座位占了。他们把我包围在中间,为了作弊方便。呵呵,惭愧一下。)

转眼间两年过去了,而第三年他就要到美国留学了。大家决定在一起吃饭为他饯行。

那是一个夏末的傍晚,当我赶到饭店的时候,大家已经基本到齐了。他的身边早已坐好了我们班的班长、副班长等的学生干部,我也像往常一样在离他很远的地方坐下。有意思的是,那天到场的学生是13个人,这还真有点最后的晚餐的味道。

餐毕,有同学跑到他的面前跟他合影,我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不知所然。这时,他看着我,用眼神让我过去跟他们一起合影,于是我起身,走上前去……没想到剩下的同学也一拥而上,最后,成了大家的合影。(后来我拿照片给我妹妹和妈妈看,她们都说他只是一个太普通的男人,丝毫没有我说得那么有魅力,呵呵。)

后来,大家又一起到附近的歌厅唱歌跳舞。我既不会唱歌,也不会跳舞,当然还是找一个小角落,和表姐聊天。他则被班上的一些活跃分子包围着,其间有女生请他跳舞,但被他拒绝了。(我心里还偷偷高兴了一下,虽然人家也不是为了我。呵呵。)然后,因为要做出国前的准备,他提前告辞,告辞前跟我们一一握手,没想到跟我握手的时候,我的手大概是因为冷气的原因,冰凉。他一惊,盯着我问:“手怎么这么凉?”“冷。”我只吐出一个字。(看来当时我的手温跟我的心情还是蛮合拍的,呵呵。)

P11-12

后记

本书的出版,缘于一个同事的提议。本来,留日期间的日志也罢,青春岁月的诗歌也罢,只是出于自娱自乐的想法而为,并没有想过将之呈现于大众的目光之下。同事说,往往是一些无心写下的东西,才会打动读者,让人感受到其中的真实与真诚。所以,在同事的游说下,终于下定了出版这本书的决心。就当是学术之外不务正业的玩票吧。一方面,可以借此机会回顾一下前半生的坎坷、曲折经历;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此机会,向大家展示一个众人口中所谓“第三种人类”“灭绝师太”的女博士的真实生活和学习状态。

20世纪70年代,我出生于一个省会城市的普通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文化大革命”前最后一批大学生,母亲则是“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母亲上大学时,我和妹妹尚年幼无知,因此,只能留在乡下的姥姥家里。由于姥姥家里孩子比较多,我的童年基本上是处于一种放养的状态,每天跟着比自己大两岁的小舅舅在农村的大街小巷玩耍,物质虽然贫乏,但却也不乏快乐。后来,母亲毕业后我们随之进城读书。那时的我正好进入叛逆期,加之没有在父母身边成长,与父母之间的隔阂日渐增大。特别是初中阶段,父母的严厉管教使我愈发地反抗。最后,为了早日摆脱父母的控制,我居然不顾众人的反对,报考了当时非常热门的中专。因为报考中专对于许多农村孩子来说是首选,考上的话可以转成城市户口,并且分配到稳定的工作,不必再回到农村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日子。而我报考中专的目的则是因为毕业后我就可以参加工作。我天真地以为,参加工作能够挣钱后就可以自立了,不必再受父母的管教。可以想象,当父母得知我的决定时是多么得痛心疾首。两个大学教师的孩子,居然在中考分数线达到重点高中的情况下去上中专,这在旁人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啊!

最终,父母还是尊重了我的选择。如今,回首望去,没有升学压力的四年中专生活应该是我迄今为止比较单纯、惬意的四年。我可以随心所欲地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可以在节假日和同学骑着自行车到处游玩。最重要的是,中专的老师大都是大学毕业没几年的20多岁的年轻人。他们不会像普通中学的老师那样整天督促学生学习,而是在讲授知识之余和我们探讨人生,探讨未来。尤其是我的语文老师——乔老师,不管是我的作业本上,还是作文本上,他都会用红笔认真地写上一段很长的评语。乔老师总是能在评语中指出我自己都不曾了解的优点,激励着我在学习和写作中不断地充实自己。那时,每当语文作业或者作文发下来的时候,我的作业本总会被有些同学先“截留”下来,因为他们总是很好奇地想知道老师又给了我什么样的评价。记得有一次老师让我们把一篇古文改编成话剧剧本,作业发下来后,老师又是写了长长的一段评语,除了赞扬我的创造力外,最后一句写道:“老师不能预言你的将来,但是我知道,无论做什么,你总会成功!”这句话,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儿而言,是何等的震撼、何等的鼓励啊!当时的我自己都不知道将来会是什么样子,而老师却对我的未来充满信心!也许,老师的话只是为了增加我的自信,他可能不知道,这句话在我之后的人生道路上起到了多大的作用。每当我遇到困难、遭遇低谷时,我都会从书橱里拿出当年的作业本,蜷缩在书房的角落里,一遍又一遍地重温老师的评语,然后重新打起精神,继续努力。

当我以全班总评第一名的成绩从中专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一家工厂担任跟班技术员。三班倒的生活对于一个不到20岁的女孩儿来说无疑是痛苦的。参加工作后,我才发现现实与我的想象完全不同。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的我,骨子里带着的某些清高,显得与周围的工人们格格不入,加之年轻、没有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常常因为车间主任的训斥而偷偷流泪。曾经,也恳求过父母帮我调动工作,然而,父亲抛给我的一句话是:“路是你自己选择的,你要么接受,要么通过学习去改变自己的环境”。

于是,我再一次参加成人高考,进入夜大学习英语。上班时,当别人深夜找地方睡觉时,我拼命地背英语单词和课文。下班后,我就到父亲学院的教室里自习。每当我独自一人坐在教室里开始学习前,都会先在黑板上写上一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时至今日,父亲的同事和学生都还记得当时我在黑板上写的那段话。可以说,工厂里四年的三班倒生活是“劳其筋骨”时期。它使我能够放下身段,融人到最基层的普通工人当中,与他们打成一片。在工厂里,我可以拿着扫帚和工人们一起搞卫生,也在人手不够的时候顶替工人上岗,甚至推起几百千克的布车。慢慢地,我也从同事们眼中的“大小姐”变成了“女汉子”。

机会总是为有准备的人而留,此话在我身上得到了验证。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得知一个国有房地产公司正在招英语翻译,不知轻重的我贸然参加面试。没成想,竟然在众多应试者当中被选中。于是,我终于可以摆脱三班倒的生涯,调到一家许多人都可望不可及的单位上班。

岂料,“福兮祸所伏”。由于种种原因,进入公司一年多以后,老总外逃,公司瞬间跌人濒临破产的境地,我也处于半失业的状态。父亲于是建议我不如趁年轻继续自己的学业,否则年纪大了再想学什么也难了。恰好当时适逢我英语大专毕业,在新闻中看到我国当时缺乏涉外律师,因为学法律的人不懂外语,学外语的人不懂法律。出于将来就业的考虑,我又选择了进修国际贸易和法律两个大专班(这要得益于我的父母,父亲大学里刚好有这两个专业)。同时,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我的英语水平,我报考了同一所大学的英语在职研究生班,第二外语选修日语。

感谢父母,在我人生最困难的时期给予我无条件的支持和帮助。在之后的3年多时间里,我处于一种全脱产的学习状态。白天到英语研究生班上课,晚上上法律夜大,寒暑假上国际贸易专业的函授课,平时还要复习英语自学考试(因为没有学士学位在职研究生就拿不到硕士学位,而自学考试是拿学位最快的一种方式)。在那3年里,我几乎挖掘出了我的全部学习潜能。不仅拿到了法律和国际贸易两个大专毕业证,还拿到了英语本科毕业证并获得了学士学位。当然,其中的艰辛与痛苦也是一般人所难以体会的,因为大量记忆而导致的神经衰弱令我几乎每日都难以人睡,不得不服用安眠药物以防因睡眠差而影响第二天的学习。因此,我将其称为“苦其心志”的3年。

 2000年,我参加全国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终于正式地走人大学,开始了法学研究之路。我的人生道路也开始逐渐由坎坷慢慢走向平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第二年赴日留学,在日本近4年的时间里,不仅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得到了一定的收获,而且也结识了不少日本朋友。日本朋友对我无私的帮助,使我在日本仅用1年的时间就通过了日语考试一级,也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借本书出版之际,希望能够让大家了解一个较为真实的日本和日本人。虽然中日两国之间在政治上存在严重的分歧和矛盾,但这并不应该影响两国人民的民间交往和友好关系。

2013年,人生过半的我又举家迁来首都,重新开始另一番打拼。

如今的我,虽然顶着“博士”的头衔,却丝毫不敢以博士自居。记得我原单位——河北经贸大学的一位校长对我的评价是“为人过于低调”。是的,我的确很低调。尽管熟悉两门外语,尽管拥有“海归博士”的光环,可是,从基层一步一步走来的我,从内心中感到自己没有任何高调的资本。因为这些年来的努力和奋斗,使我深知今天的来之不易。比起中专的同学们,我是幸运的,因为我的每一份努力都得到了预期的收获;比起那些顺利考入大学的同龄人,比起法学同行们,我还差得很远。我依然只是蜗居在京城一隅的普通一员,无从高调。我将一直走在学习的路上,不敢懈怠。

时光飞逝,回首青春时那些飞扬的文字,不觉之间已经走过了20多年。感谢一路陪伴我走来的家人、老师和朋友们。你们的帮助和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也感谢我的女儿王笑樱,你的出生,给全家带来了无限的快乐和希望。但愿这本书能成为妈妈留给你的精神财富!

缘浅缘深、缘来缘去,一切尽在不言中!

目录

第一编 留日生活——狐狸共享空间里的日志

第二编 回国之初的岁月——初为人母

第三编 回首青春——如诗年华、如歌岁月

后记

序言

我的同学沐鑫博士又要出书了。当然,博士出书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但一位致力于法学研究的女博士要出一本记录生活感悟的书,却有必要说一说。

时至今日,中国博士的“产量”已“高居”世界第一了,女博士也大体应该如此。女博士虽已不是稀缺的小众群体了,但其身上被误贴的“标签”却始终没有抹去,尤其是对女博士的婚恋选择和家庭生活。我与作者是同窗,又有同门之谊,交流和见面的机会自然多。这些年来,既是她事业奋斗的见证者,又是她幸福生活的旁观者。趁此机会,就让我以她为“原型”,说说我心中的女博士吧。

说到女博士,最先想到的是不漂亮。其实,这一观点并不成立。且不说,女博士中大有脸蛋和身材皆出众者已然不是“黑天鹅”事件。更何况,如果漂亮仅指脸蛋和身材的话,对男人而言,女人的漂亮总是呈边际效用递减趋势。最终,任何漂亮的结局都是不漂亮。女博士则不同,除脸蛋和身材外,女博士的漂亮还体现在智慧上,智慧是永恒的,且随着岁月的流逝会呈边际效用递增的趋势。所以说,女博士漂亮得更优雅,周期会更长。

世人也常说“傻博士”。其实,男博士不傻,女博士更不傻。仔细想一想,所谓的“傻”,无非是博士的书读多了,不会圆滑世故,总想坚守信念和尊重规则。在一个常识被扭曲,信念被踩踏,规则被潜规则替代的社会,如果多一些人坚持世俗所谓的“傻”,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据说,18世纪法国社会的思想启蒙运动源于沙龙文化,而沙龙的早期主持者多是法国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女性。若真如此,我们这个交易成本巨大的社会可能比早期的法国更需要多一些“傻傻的”女博士。

博士是学位教育的顶点。拿着最高学历证书的女博士,丰衣足食、自力更生自然不在话下,幸运的话,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也是常有的事。娶个女博士,放手让她去追求事业,若有可能,再与她强强联合,岂不关哉?据说,在日本,就平均而言,女性工作的家庭比全职太太家庭更富有、更幸福。以此推理,是不是有女博士成员的中国家庭也更富足呢?

在我的经验里,女博士多从容又不物质。试想,一个妹子自小舍弃追求高档的化妆品和漂亮的衣服,长大了叉总是琢磨发表没有直接物质价值的高水平论文,自然对金钱没有太高的要求。我的一个前同事,妻子也是日本回国的生物学博士,后因生意问题进监狱后,怕拖累妻子想离婚,苦苦哀求也未获妻子同意。可见,女博士能享用得了男人的成功,也容得了男人的平庸和失败。

女博士坚韧有毅力,堪称学习的典范。本书作者的初始学历是中专,历经学士、硕士,又去异国他乡读了堪称最难获得的日本法学博士学位,而后又到我国最高的学术殿堂攻读博士后。假设,孩子他妈都这么有毅力,又何愁孩子没有励志的榜样呢?

女博士的优点实在太多,如果你内心不脆弱,遇见女博士就娶了吧。——当然,要经过女博士的同意。

刘武朝博士

(系本书作者的同学、朋友和事业上的合作者)

内容推荐

沐鑫编著的《狐狸的留日生活与青葱岁月(一个女博士的真实生活)》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的日志,记载了当时生活、学习情况的点点滴滴:第二部分是作者初为人母时的一些感悟:第三部分是作者在少女时代所写的现代诗。本书作者是一位敏感多思、才华横溢的女博士.但她的求学之路却是坎坷而曲折的。她先考进职业学校,又通过成人高考进入大学,然后读研,去日本留学。这样的人生经历不仅开阔了她的视野,也让她笔下的文字更加富于哲思。作者对留日生活的温馨回忆,对于家庭、亲子关系的思考,还有她少女时代的雅致诗歌,都能让人对“女博士”这个词有更新的认识。

编辑推荐

沐鑫编著的《狐狸的留日生活与青葱岁月(一个女博士的真实生活)》收集了作者2007年至2008年在日本留学最后一年的随笔、2008年归国后初为人母的感受以及18岁前后所写的80余首朦胧诗。留日期间的随笔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女博士这个被大众成为“第三种人类”的高学历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状态,另一方面也从点滴中可以使读者窥见到日本当今社会和文化之一斑。归国后作者所记载的初为人母之后的心情和趣事,则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生活化、无异于普通常人的女博士面貌。而18岁前后作者用诗歌所记录的青葱岁月,让我们触摸到了青春期少女敏感、细腻、捉摸不定的情感世界和内心感受。《狐狸的留日生活与青葱岁月(一个女博士的真实生活)》的每一编,见证了作者人生中的重要阶段和里程,也是对留日生涯和青春岁月的一个纪念。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狐狸的留日生活与青葱岁月(一个女博士的真实生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沐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029773
开本 16开
页数 30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1
出版时间 2014-10-01
首版时间 2014-10-01
印刷时间 2014-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84
CIP核字 2014207362
中图分类号 I217.62
丛书名
印张 20.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5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