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黄金她时代(民国女作家经典)
内容
编辑推荐

叶君主编的这本《黄金她时代(民国女作家经典)》由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者精选民国时期杰出女作家萧红、丁玲和白朗的代表作品,包括《小城三月》、《后花园》、《沙菲女士的日记》、《梦珂》、《狱外集》、《一个奇怪的吻》等兼具艺术与思想价值的经典之作,力图展现那一时期女性作家的充沛才情,以及当时女性创作的蓬勃景观。

内容推荐

萧红、丁玲、白朗,以曼妙文字书写不朽传奇,她们,辉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学世界。“萧红文学奖”得主叶君,在《黄金她时代(民国女作家经典)》一书中,遴选了这三位民国时期女作家的重要作品并倾情作序。

目录

萧红

 家族以外的人

 后花园

 小城三月

 回忆鲁迅先生

丁玲

 莎菲女士的日记

 梦珂

 阿毛姑娘

白朗

 狱外集

 一个奇怪的吻

试读章节

他越走他的脚越沉重,他的心越空虚,就在一个有树荫的地方坐下来。他往四方左右望一望,他望到的,都是在劳动着的,都是在活着的,赶车的赶车,拉马的拉马,割高粱的人,满头流着大汗。还有的手被高粱秆扎破了,或是脚被扎破了,还浸浸的沁着血,而仍是不停的在割。他看了一看,他不能明白,这都是在做什么;他不明白,这都是为着什么。他想:你们那些手拿着的,脚踏着的,到了终归,你们是什么也没有的。你们没有了母亲,你们的父亲早早死了,你们该娶的时候,娶不到你们所想的;你们到老的时候,看不到你们的子女成人,你们就先累死了。

冯二成子看一看自己的鞋子掉底了,于是脱下鞋子用手提鞋子,站起来光着脚走。他越走越奇怪,本来是往回走,可是心越走越往远处飞。究竟飞到哪里去了,他自己也把捉不定。总之,他越往回走,他就越觉得空虚。路上他遇上一些推手车的,挑担的,他都用了奇怪的眼光看了他们一下:

你们是什么也不知道,你们只知道为你们的老婆孩子当一辈子牛马,你们都白活了,你们自己还不知道。你们要吃的吃不到嘴,要穿的穿不上身,你们为了什么活着,活得那么起劲!

他看见个卖豆腐脑的,搭着白布篷,篷下站着好几个人在吃。有的争着要多加点酱油,而那卖豆腐脑的偏偏给他加上几粒盐。卖豆腐脑的说酱油太贵,多加要赔本的。于是为着点酱油争吵了起来。冯二成子老远的就听他们在嚷嚷。他用斜眼看了那卖豆腐脑的:

“你这个小气人,你为什么那么苛刻?你都是为了老婆孩子!你要白白活这一辈子,你省吃俭用,到头你还不是个穷鬼!”

冯二成子这一路上所看到的几乎完全是这一类人。

他用各种眼光批评了他们。

他走了一会,转回身去看看远方,并且站着等了一会,好像远方会有什么东西自动向他飞来,又好像远方有谁在招呼着他。他几次三番的这样停下来,好像他侧着耳朵细听。但只有雀子的叫声从他头上飞过,其余没有别的了。

他又转身向回走,但走得非常迟缓,像走在荆蓁的草中。仿佛他走一步,被那荆蓁拉住过一次。

终于他全然没有了气力,全身和头脑。他找到一片小树林,他在那里伏在地上哭了一袋烟的工夫。他的眼泪落了一满树根。

他回想着那姑娘束了花围裙的样子,那走路的全身愉快的样子。他再想那姑娘是什么时候搬来的,他连一点印象也没有记住,他后悔他为什么不早点发现她。她的眼睛看过他两三次,他虽不敢直视过去,但他感觉得到,那眼睛是深黑的,含着无限情意的。他想到了那天早晨他与她站了个对面,那眼睛是多么大!那眼光是直逼他而来的。他一想到这里,他恨不得站起来扑过去。但是现在都完了,都去得无声无息的那么远了,也一点痕迹没有留下,也永久不会重来了。

这样广茫茫的人间,让他走到哪方面去呢?是谁让人如此,把人生下来,并不领给他一条路子,就不管他了。

黄昏的时候,他从地面上抓了两把泥土,他昏昏沉沉的站起来,仍旧得走着他的归路。

他好像失了魂魄的样子,回到了磨房。

看一看罗架好好的在那儿站着,磨盘好好的在那儿放着,一切都没有变动。吹来的风依旧是很凉爽的。从风车吹出来的麦皮仍旧在大篓子里盛着,他抓起一把放在手心上擦了擦,这都是昨天磨的麦子,昨天和今天是一点也没有变。他拿了刷子刷了一下磨盘,残余的麦粉冒了一阵白烟。这一切都和昨天一样,什么也没有变。耗子的眼睛仍旧是很亮很亮的跑来跑去。后花园静静的和往日里一样的没有声音。上房里,东家的太太抱着孙儿和邻居讲话,讲得仍旧和往常一样热闹。担水的往来在井边,有谈有笑的放着大步往来的跑,绞着井绳的转车喀啦喀啦的大大方方的响着。一切都是快乐的,有意思的。就连站在槽子那里的小驴,一看冯二成子回来了,也表示欢迎似的张开大嘴来叫了几声。冯二成子走上前去,摸一摸小驴的耳朵,而后从草包取一点草散在槽子里,而后又领着那小驴到井边去饮水。

P46-47

序言

1936年11月19日,鲁迅逝世一个月后,蛰居日本东京的萧红(1911~1942)刚刚从巨大哀痛中走出。当晚,满窗洒满白月,关了灯,惯于自省的她,不禁自问: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

自20岁离开父亲的家,五年来,萧红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与艰窘,在这个自由舒适、平静安闲的异国之夜,内心自然涌起淡淡虚幻。摸摸桌布,摸摸藤椅边沿,再将手举到眼前,确定那确实是自己的手,这才一个人默默确证:这真是黄金时代!幸福似乎来得太过突然,眼下这份平静与安宁,萧红显然有些不习惯,既爱又怕,进而意识到凡事到她这里就不对,也不是时候。

即便隔了漫长时空,再次触摸在写给萧军的这封长信里,萧红所传达的内心婉曲,仍无法不令人喟叹:这似乎不应该是一个年仅25岁的女人的心理。平静安宁是她最大的企求。由此,不禁让人想象这女人该经历了怎样的过往?然而,对于百年前的中国女性而言,萧红并非个案。站在当下,回望“她们”——那一代有表达能力,企图掌握自身命运的知识女性,确乎可以看到百年来妇女写作的传承与庚续,感受到“她们”特具的风采!选入本书中的三位女作家,某种意义上彰显了现代汉语写作中的黄金“她”时代。

不得不感慨,百年前的“她们”是一个如此早慧之群。

《生死场》(1935)甫一问世,便闪耀世人眼目,萧红一举成名,年仅24岁。生命如此蹇促,常令人感慨上天对其不公。抑或,冥冥中意识到自己逗留于世的时日无多,萧红过早步入生命的回望——一个年轻女作家的晚年状态。文字、心态迅速趋于精致与成熟。对她而言,一切都是那么匆促,匆促得让人心疼!《家族以外的人》(1936)、《后花园》(1940)、《小城三月》(1941)、《回忆鲁迅先生》(1940),都是萧红身处异国、异乡,回望故乡、故人的文字。在我看来,是她最为成熟、精致的短篇作品。是那么来不及,一个女作家30岁便直抵巅峰。今人或许感叹萧红的传奇,但我更愿意这巅峰来得从容一些,好让舛桀稍稍疏散。与庞大的家族决裂后,被抛弃、被软禁、即将被发卖当口从漫天大水中逃出,尔后在战争的催逼、男人的伤害之下,辗转流徙至香港。从那么北到那么南,十年间,那个20岁的叛逆女子渐渐成熟。乡愁便生成于流徙之途和极其沧桑的人生之旅。前三部短篇小说都是乡情缱绻的文字,回忆少时在小城呼兰的生活。萧红的文字让一个深北方小城的风情尽现笔底,某种意义上成了中国读者的一处文学故乡。而《小城三月》,在我看来我认为是萧红最为优美、成熟的作品。精致的文字背后,可分明触摸到萧红离家十年后,内心深处对此前所仇恨的家族所达成的最为深切、真挚的精神和解。父亲不再固执、暴戾,继母不再冷淡、刻薄,全家总动员,举办一次纵情释放的家庭音乐会。家中长幼,各自操着自己的乐器,声响协和,其乐融融。这不知是“晚年”萧红的真切回忆还是动人想象。只是,这30岁的“晚年”实在令人心生疼痛。而翠姨——个被都市文明唤醒,敏感而多情的乡下女子那爱比死还残酷的命定结局,更引人深思。萧红由一己的苦难,进而推至对同时代女性命运的观照。

鲁迅是萧红短促一生最为重要的男性之一。在其个人情感判断里如同祖父。祖父让她在人世的冷漠与残酷背后,看到了“爱”和“温暖”,并向着这爱和温暖作着“永远的憧憬和追求”;鲁迅则让她看到了什么是正义,明确写作的意义。在我看来,如果祖父给了萧红爱和温暖,那么是鲁迅给了她尊严。在鲁迅提携下,萧红在上海滩立地成名,让她告别此前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而享受到知名女作家的荣光。正因如此,鲁迅逝世三周年之际,萧红才接受先生已逝的事实,深情写出回忆鲁迅的诸多短章,稍后合为一册。基于被提携与被爱怜的特殊感情,萧红对鲁迅的观照,全然出于亲情视角,其文字大放光彩。鲁迅逝后,回忆文学巨擘的文字可谓汗牛充栋,萧红的那些短章毫无疑问最为出色,活脱脱再现一个人间鲁迅。丰富的生活细节,让鲁迅的形象可触、可感。而独特的观照视角,亦充分彰显萧红的独立人格——面对一代文化巨人,即便恩重如山,亦只有敬爱和深情伤悼,并不匍匐伟人脚下,因仰视而空洞赞誉。这是一部永传后世,足堪把玩的散文精品。

《莎菲女士的日记》(1928),同样诞生于一个女作家的24岁。丁玲(1904~1986)虽年长萧红七岁,但在中国现代女作家的谱系里,却分属两代。1936年5月,鲁迅在寓所接受斯诺访谈,认为萧红“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很可能成为丁玲的后继者,而且,她接替丁玲的时间,要比丁玲接替冰心的时间早得多”。鲁迅无意间对中国现代妇女写作的脉络作了勾勒,从冰心到丁玲再到萧红,分明可以看出其问的代际传承。

丁玲以其出手便非同凡响的卓异才华,特别是她那近乎自觉的女性立场,以及对现代女性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让其文字如此惊世骇俗,引人注目。她或许是最为早醒而恣肆的民国女性,鲜明的女性意识充分彰显于《梦珂》(1927)、《阿毛姑娘》(1928)这些早期作品中。梦珂——一个在大城市求学的少女,终于沉沦于都市社会的庸常,而出嫁后的阿毛则寂灭于乡下家庭的冷酷。前者呈现了社会阶层与性别之间的权力关系,后者让人看到一个乡村少女匍匐于夫权之下的可悲。

而诞生于梦珂、阿毛之间的另一女性形象莎菲,则传达出作者对周围社会特别是对男性的考量与选择,以及对具有现代品格的爱情的思考。《莎菲女士的日记》全然回到一个知识女性的内心世界,记录下“一个完全癫狂于男人仪表上的女人的心理”。那是一场名副其实的“一个人的战争”。一番癫狂和短暂迷失之后,莎菲最终认清凌吉士,亦明了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并对这个美貌男人生出鄙夷和怜悯:“唉,可怜的男子!神既然赋与你这样的一副美形,却又暗暗的捉弄你,把那样一个毫不相称的灵魂放到你人牛顶上!”

中国现代妇女写作中女性意识的流露,经过20世纪20年代初石评梅、庐隐、凌叔华等一代女性的自觉吁求和不经意流露,几年后,便有了丁玲通过莎菲达至立场鲜明的自觉彰显。莎菲一出,令人骇异也就不足为怪。即便今天看来,丁玲那惊世骇俗的气度依然弥漫文字间,显示出妇女写作向女性写作的深刻变化。作为丁玲公开发表的第二篇小说,比之处女作《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在叙述能力上已有质的飞跃。与萧红出版《生死场》时的生涩,文学技术成熟于数年之后不同;丁玲几乎出手便是巅峰。这或许与其生活环境,以及在北京、上海从容接受的文化熏染有关。

萧红一生与白朗(1912~1994)情同姐妹。作为“东北作家群”里的代表作家,白朗也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狱外集》(1941)以“非虚构”姿态,呈现身为革命者的丈夫被捕后,一个女人为营救丈夫和照顾家庭的困窘与坚韧。小说《一个奇怪的吻》(1936)则叙述了革命者对日寇的不屈抗争,还有深沉的爱情。与萧红的深情回望,丁玲对女性生存处境的深度关切不同,白朗走出家庭,拿起手中的笔,跟东北作家群的诸多男性一样,以表现白山黑水间对入侵异族抗争的艰难与壮烈,参与到时代宏大叙事之中,满足关内民众对关外沦亡国土的想象。

1938年初春,萧红和丁玲在临汾相遇,此后在一起共同生活了数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代女作家风云际会的相遇,应该是一种有意味的遇合。此时,丁玲已经在为延安工作,开始了她那全新的生活。不久,两人一起到了西安。而临汾一别,事实上是萧红和萧军心照不宣的分手。

是年春,跟丁玲一道临去延安前夕,作家聂绀弩对萧红郑重说道:“飞吧,萧红!你要像一只大鹏金翅鸟,飞得高,飞得远,在天空翱翔,自在,谁也捉不住你。你不是人间笼子里的食客,而且,你已经飞过了。”次日,站在一众送行人群中,聂绀弩对萧红做着飞的姿势,又用手指向天空,萧红见状会心点头微笑。此时,丁玲如果知道自己身边的男人那略显滑稽的动作是鼓励萧红“飞”,自然会想起14年前,20岁的她,求学上海感到前途迷茫,不知“将来究竟学什么好,干什么好”时,瞿秋白那不假思索的回应:“按你喜欢的去学,去干,飞吧,飞得越高越好,越远越好,你是一个需要展翅高飞的鸟儿……”只是,那个鼓励她的男人已被害于三年前。对于那一代女性而言,来自“他们”的鼓励,竟也如此一致。在我看来,这也是民国优秀男性对黄金“她”时代不约而同的认同。

丁玲或许正因为相信了瞿秋白的话,坚定了自己的主张,走上文学之路,才有了《莎菲女士的日记》那份坚定与惊世骇俗;而萧红却更多感受到女性的沉重负累,看到女性天空的低沉,羽翼的稀薄,以及难以克服的自我牺牲精神,感伤回应:“不错,我要飞,但同时觉得……我会掉下来。”及至半个月后,从延安返回,聂绀弩亲见萧红与端木蕻良恋情公开的事实,无比失望地感慨:那大鹏金翅鸟,到底被其自我牺牲精神所累,从天空一个筋斗,栽到了“奴隶的死所”!

在西安,萧红和萧军彻底终结了六年的共同生活,分道扬镳。离开西安之际,萧红亦曾有去延安的念头,但随即阴差阳错最终选择回武汉。丁玲为此惋惜不已。不过,去了延安之后,丁玲的写作亦彻底改向,萧红后来对梅志表示难以接受丁玲的改变,还有她那极其粗犷的生活方式。我想说的是,已然飞翔的丁玲,如果没去延安,其写作或许是另番图景;而萧红如果去了延安亦然。去与不去,幸与不幸,都世事难料。只是,对于丁玲、萧红,可以确定的是,西安一别即成永诀。

同年秋,萧红在江津白沙镇产后与白朗在嘉陵江边分手。萧红凄然祝愿女友“永久幸福”。白朗亦如此祝愿萧红,不想萧红惊问:“我吗?”旋即苦笑道,“未来的远景已经摆在我的面前了,我将孤寂忧悒以终生!”一年多后,萧红离开重庆到了香港;1941年,白朗举家到了延安。这对从哈尔滨出来的好姐妹从此天各一方,直至生死两隔。

香港两年,作为作家,萧红迅速步入巅峰。而从端木蕻良信中获悉萧红一病不起,在延安的丁玲便有了一种不祥预感,对白朗说“萧红决不会长寿”。此言一出,她感到一种无言的寂寞,因为拿眼睛扫遍所认识或知道的女性朋友,能够耐苦,不依赖于别的力量,有才智、有气节而从事于写作者,竟是如此寥寥!  1942年1月22日,萧红最终在香港弃世。4月8日,延安《解放日报》转载萧红死讯。两天后,萧军将这一消息剪贴在日记里,并在其旁霸道写下:“师我者死了!知我者死了!”便再无悼亡。同日,白朗撰文《遥祭——纪念知友萧红》回忆与萧红生前交往点滴,寄托哀思。

4月25日,延安整风在即,丁玲带着浓重不安,深情写下长文《风雨中忆萧红》。在悼念那惺惺相惜的女友同时,亦借机抒发内心苦闷。忆及在一起的情景,丁玲感叹像萧红那样能无妨嫌、无拘束、不须警惕着谈话的对手实在太少!基于女性的立场,在其意识深处,早已将萧红视为‘‘姐妹”。这篇文字不时闪露姐妹情谊的动人光彩。诚然,中国现代女性中,能如丁玲、萧红那样“飞”过的,又能有几人?‘‘我的所有不幸就因为我是个女人”,丁玲如能听到萧红这沉痛的临死遗言,其感受毫无疑问更其真切。

丁玲、白朗都以82岁高龄辞世。然而,萧红逝后,她们所经历的肉体与精神磨难,亦令人唏嘘。反观萧红早逝,幸与不幸,同样似乎另说。如今,重读那篇写于延安窑洞意绪低沉的怀念文字,我感到,悼念萧红的同时,丁玲亦似乎在悼念那曾经有过的,属于“她们”的时代——妇女写作的黄金时代。

叶君

2014年9月于哈尔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黄金她时代(民国女作家经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叶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方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1733393
开本 32开
页数 26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4-11-01
首版时间 2014-11-01
印刷时间 2014-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18
CIP核字 2014217536
中图分类号 I216.1
丛书名
印张 8.75
印次 1
出版地 黑龙江
210
146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1:3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