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胡适的圈子
内容
编辑推荐

邵洵美、苏雪林、蒋梦麟、辜鸿铭、陈寅恪、徐志摩,还有陈独秀、蔡元培、章士钊、沈从文、汪静之、陈衡哲……他们的交往、他们的故事——所有的记录都在这本《胡适的圈子》里,这个“圈子”群星璀璨,熠熠生辉,映照出时代清晰的容颜,我们可以对比着认清自己跻身的时代。

内容推荐

在风云际会、人才辈出的民国时代,“我的朋友胡适之”是文化圈内许多人的口头禅,胡适的声望、地位和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本书从胡适的交际圈着手,切入胡适波澜起伏的学术、人生与情感世界,史海钩沉,采珠撷玉,讲述了胡适与“朋友”们在交往当中发生的一个个鲜活、生动、有趣的故事,勾勒出一代大师为人随和、宽容、温情、率真的一面,栩栩如生,宛如亲见。

目录

我的朋友胡适之(序)

北大同仁

徐志摩:换裤子穿的好朋友

蒋梦麟:75岁的冲动“少年”

沈从文:癞蛤蟆十三号

周作人:想开茶庄的“茶农”

陈衡哲:笔名叫莎菲的才女

季羡林:爱闲扯的小先生

鲁迅:爱吃辣椒的外科医生

钱穆:孤傲的孩子王

辜鸿铭:一把著名的“茶壶”

马寅初:七个孩子的父亲

林语堂:到处借钱的贫困生

蔡元培:老北大的“管家婆”

徽州“骆驼”

张爱玲:住在难民营的难民

汪静之:笑眯眯的“情敌”

苏雪林:脾气不好的徽州女人

梁实秋:徽州绩溪的毛脚女婿

陈独秀:爱吵架的安徽佬

陶行知:不会洗袜子的老乡

昔日老友

陆小曼:笔迹像男人的眉娘

溥仪:淘气的小皇帝

梅兰芳:穿西装的“杨贵妃”

宋美龄:漂亮的蒋家厨娘

汪精卫:西湖边的美男子

郁达夫:愤怒的文艺青年

王国维:很难看的小辫子老头

杨振宁:一个羞怯的男生

冰心:多才多艺的女生

李敖:穿破裤子的穷小子

钱钟书:爱下蛋的“母鸡”

杨杏佛:有个性的杨大鼻子

周汝昌:歪打正着的红学家

茅盾:不爱说话的小说编辑

章士钊:穿长袍的士大夫

邵洵美:喜欢抹胭脂的男子

陈寅恪:没有文凭的导师

赵元任:适之最聪明的同窗

齐白石:以虾行贿的老顽童

孙中山:一艘“装了罗盘”的轮船

郭沫若:爱好接吻的诗人

试读章节

1924年春天,徐志摩从上海来北平,每一次来北平必定要看胡适,两个人是铁哥们儿。这一次见面,胡适忽然像献宝一样对徐志摩说:“你到北平来,应该去见一个人,才不虚此行。”徐志摩有点不相信,反问道:“是哪一个?竟然不见她就等于没到北平?我倒很想见见,这是何等的妙人。”胡适不像开玩笑,板起脸一本正经地说:“你要见见,一定要见见——这是北平有名的王太太……”徐志摩举手拦住他:“好,不必再往下说,我们这就去见。”

当时两个人都年轻,正处于翩翩少年的大好时光,满脑都是罗曼蒂克的念头。徐志摩特地剃了胡子,换了衣裳,打扮得风流潇洒。胡适虽然是中式袍褂,却也洗了澡,做了精心修饰。刘海粟等其他好友得知消息,也要凑热闹,几个人雇了三辆黄包车,一路欢声笑语来到一处朱红漆的大门前。当下仆佣通报说“小姐就来”时,徐志摩很纳闷,与众人面面相觑:“我们要见的明明是一位太太,就是再年轻,也不能叫小姐呀!”说着话陆小曼就缓缓步出,出现在客厅门前。众人一看,不由惊呆了,站在面前的竟是一位美艳绝伦、光彩照人的少女。如此美艳、青春的美少女,不叫小姐叫什么呢?

听了胡适介绍后,陆小曼大方地对刘海粟说:“刘先生,您请坐。”说着她嫣然一笑,落座在刘海粟面前,急切地说:“我学过绘画,也一直喜欢绘画,希望刘先生能帮助我。”胡适在一旁笑着说:“是啊,你们还是同行呢,海粟,你应该收这位女弟子。”陆小曼一听,高兴得跳起来:“哎呀,真是太好丫,如果刘先生肯收,我就要磕头了。”陆小曼站起来做了个磕头的动作,刘海粟赶紧制止:“陆小姐只要肯学,我随时恭候。”

几个人说说笑笑的,只是没有听到徐志摩插话,众人感觉很奇怪,一向豪饮又健谈的徐志摩,今天怎么了?大家回头一看,只见徐志摩痴痴地看着陆小曼,他是被陆小曼的曼妙风姿与睿智慑服了,一见钟情地爱上了她。一场轰动文学史的恋爱,就从这个平常的春天开始了。

胡适为徐志摩“牵线搭桥”并不奇怪,两个人是一对好得可以换裤子穿的朋友,经常一同讲学,一同宴饮、出游,一如同胞兄弟。胡适日记中关于徐志摩的记述比比皆是,例如1923年10月22日的日记是这样记载的:

晚上与志摩、经农游湖。到壶春楼吃饭。我戒酒已近十日,今夜心中不快,遂复喝酒。三个人共喝了二斤半。

到湖心亭,看月。我在石板上仰卧看月,和志摩、经农闲谈。后来又到平湖秋月,人都睡了。我们抬出一张桌子,我和志摩躺在上面,我的头枕在他身上,月亮正从两棵大树之间照下来,我们唱诗高谈,到夜深始归。

如此手足情深的兄弟,让风流才子徐志摩最为遗憾的,就是同为帅哥加才子的胡适的感情生活实在过于单调。不过,胡适毕竟是性情中人,多次受到徐志摩的启发,终于蠢蠢欲动,开始“拈花惹草”起来。这年9月,胡适在杭州烟霞洞休养,徐志摩带一帮人来看他,突然发现他与他的小表妹曹诚英眉来眼去,而且私下里还双飞双栖,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同居。又看到胡适桌上有一首刚刚写好的诗,什么“山风吹乱了窗纸上的松痕,吹不走我心头的人影”,徐志摩读罢拍屁股大叫:“嘿,有戏了,有戏了。”徐志摩比他自己新找了情人还开心,他那张嘴是乌鸦嘴,根本装不住话,跑到北平到处乱说,恨不得让地球人都知道。最后此事终于传到胡适妻子江冬秀耳朵里,江冬秀的脾气点得着火,她一直闹一直闹,最后将曹诚英逼上蛾眉山做了尼姑。书呆子住在书呆子家

1931年元月,徐志摩就任北京大学教授,他理所当然地住进了胡适家。两个好朋友一同上课一同回家,抬头不见低头见,那滋味竟然也不是像想象得那么好。

凭良心说,徐志摩来家中长住江冬秀十分恼火,不恼别的,就恼他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这样一个花心萝I、,带坏了自己的老公如何是好?可是胡适骗江冬秀说徐志摩会交房租——那时候胡适负担很重,要养侄子,要养老娘,大家小家外加仆人佣人几十口,全都张嘴朝他要饭吃。有时稿费不济,薪水又接不上,就靠江冬秀在麻将桌上赢钱补贴家用,所以一笔房租对江冬秀来说是不小的诱惑。其实胡适哪在乎这区区几文小钱,他是不忍心看好朋友在外面吃不好睡不好,外加拈花惹草。书呆子住在书呆子家,两个人一起做学问,这比做什么都好。

其实徐志摩住在胡适家很不习惯,日复一日的麻将声让他生不如死,江冬秀恨不得二十四小时都泡在麻将桌上。胡适是“气管炎”,不过问更不敢制止,有时无人打麻将太太在家生闷气,他还到处打电话帮她邀请牌搭子。有一次实在找不到人,就将徐志摩拉来充数。徐志摩连连摇头:“我不会我不会,你叫我打麻将,干脆就让我送钱给嫂子。”住在胡适家时,徐志摩很忙,白天要去北大授课,晚上还忙着编《新月》,听得客厅里噼里啪啦的麻将声,心烦意乱,请胡适出去散步。胡适腾不出空,他要给牌桌上的麻友上茶送点心。徐志摩只得叫罗尔纲陪他外出走走。罗尔纲给胡适誊稿赚点零花钱,他告诉徐志摩,江冬秀打麻将的收入是胡家财政来源之一。徐志摩听得目瞪口呆,怪不得大才子斯文扫地要照顾一帮老赌鬼,原来是为了讨生活啊!他似乎原谅了江冬秀,慢慢地适应了胡家的麻将声,但是却一直不能适应江冬秀那一手咸得要死的徽州菜。

胡家徽州菜是江冬秀的拿手好戏,每当家中有客,胡适就让江冬秀献宝似的露一手。最得胡适欢喜的就是一品锅,即将鸡鸭鱼肉豆腐青菜肉丸一锅煮熟。由于一品锅油大,又咸,徐志摩并不爱吃,但他从来不说。江冬秀以为他爱吃,拿她的美食观来说,这是徽州最好的美味,岂有不爱之理?每次开宴,她必定逼着徐志摩将属于他的那一份吃完,这让徐志摩苦不堪言。更难以接受的,是江冬秀过分的关心,时常也不管他有多忙,就踱进来,问东问西。她最关心的,永远是陆小曼和林徽因。

在胡家居住时期,徐志摩常常是上海北平两头跑,他是个不会照顾自己的人,常常要穿的衣服找不到,不穿的衣服胡乱塞,江冬秀也不管他,只让女佣偶尔过来帮他一下。这让徐志摩生出寄人篱下之感,长期下去,该如何是好呢?他没办法,只是不停地给陆小曼写信,让她在上海给他做一件长衫,挑选那种很扎眼的羽纱。可是,陆小曼总不回信,他又疑心回信让江冬秀偷偷藏起来不给他,长此以往终于导致心情恶劣,甚至影响到他与胡适的关系。在一封信里他这样写道:“我回家累得直挺在床上,像死——也不知哪来的累。适之在午饭时说笑话,我照例照规矩把笑放在嘴边,但那笑仿佛离嘴有半尺来远,脸上的皮肉像是经过风腊,再不能活动。”P2-7

序言

《胡适评传》的作者、台湾著名作家李敖说:“在时代的潮水中,没有人是一个孤岛,不影响潮水或不受潮水侵蚀。个人的生命是时代的生命,个人的消逝是时代的死亡——至少部分是这样。”这句话用在胡适身上,是多么贴切。

经常有人用“高处不胜寒”来形容胡适这样的大家,可我从来不觉得大家是孤立在高处,胡适当然也不例外。这个世界不存在一个孤立的人,从文化角度来说,人更不可能孤立。事实上所有的人类都受着文化的制约,个人永远都跻身在时代之内,他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密不可分,他就是时代的一部分。胡适是这样,鲁迅也是如此;凡高是如此,贝多芬也是这样,古今中外的文化大家、艺术大师无一能幸免——大师只是那个时代某个领域最突出的代表,一片森林中,不会只有它这一棵高高耸立的苍天大树;芬芳满园的花圃里,不会只有它这一朵娇艳鲜花。林木葱茏,才会显得生机一片;群芳争艳,才会让人赏心悦目,杰出人才的孕育也是如此。在诗歌鼎盛时代,李白的出现像彩虹横天,但是他在那个时代出现一点也不偶然,在李白的周围,有无数诗歌星座在闪闪发光:杜甫、王维、岑参、杜牧、孟浩然、白居易、王昌龄、陈子昂、刘禹锡……是他们组合成浪漫而瑰丽的盛唐气象,就像凡高身旁有莫奈、塞尚、高更一样,就像贝多芬身旁有海顿、马勒、莫扎特、舒伯特、布鲁克纳、约翰·施特劳斯一样,就像莎士比亚身旁有福特、马洛、本·琼生、韦伯斯瑞一样——巨人从来不会单个地孤立地出现,大师只是其中最优秀的代表,是森林中最高大的一棵,是花园里最鲜艳的一朵,而不会只是其中唯一的一棵、一朵。大师其实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标高,他的出现预示着一个群体的崛起、一个时代的崛起。

我就是从这个角度来写胡适的。这一年间除了本职工作外,业余时间一直埋首在大师胡适的气场中,我认识了他和他身边无数布衣文人和清贫书生,同时也认识了那个风云际会、人才辈出的时代以及那个时代的口头禅:我的朋友胡适之——从我这个角度看,朋友胡适和胡适的朋友们,每一个人都那么可爱、丰富而富有质感,饱含意蕴,就像他们已载入史册的名字:邵洵美、苏雪林、蒋梦麟、辜鸿铭、陈寅恪、徐志摩,还有陈独秀、蔡元培、章士钊、沈从文、汪静之、陈衡哲……实在太多了,无法一一罗列,我只能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他们的交往、他们的故事,让我有机会潜入历史内部,号准了时代的脉搏——所有的记录都在这本《胡适的圈子》里,这个“圈子”群星璀璨,熠熠生辉,映照出时代清晰的容颜,我们可以对比着认清自己跻身的时代。这句话其实也可反过来说,我们置身的这个年代也可以映衬出胡适那个时代,那是新旧交替的民国时代,一方面八股文盛行不衰,一方面新文化运动风云激荡;大都市有飞机、电影,有与欧美同步的现代文明,也有四世同堂、妻妾成群和千年不变的古老生活——生活表面的色彩缤纷源于社会内部的巨大蜕变,它当然会投射到形形色色的人物身上,特别是那些领风气之先的文化人。比如胡适,他首倡的新文化运动,就是中国融人世界的第一次文化大碰撞,如同吴刚遇到嫦娥、天雷勾动地火。当然,仅仅是胡适一人显然反映不出时代的全部,我将他当成一个纲,与他交往的人都是目,纲举目张,每一个人都显露出鲜活生动的一面,他们的人生侧面、命运走向、性格形成、思想脉络以及生活中的趣味细节、花絮点滴,全都不是偶然的,你都能在这些有趣的人生小故事中,看出一个大时代的鲜活容颜和有力心跳。如果说纲与目结成的是一张细密的网的话,那我希望这张世情之网所打捞的,是对时代的思考和对历史的探寻——表面看来,我写的只是一些人物片断,但是人生就是由一些片断组成。每一个人生,事实上都是处于时代与历史的坐标之上,都是时代或历史的一部分。

李敖说“没有人是一个孤岛”——他说得没错,但是在我看来,人物就是露出时代海面的“孤岛”,所有的人物组合在一起,就是浮出海面的“珊瑚群岛”。而胡适就是一座山峰,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也绝对不是一座孤零零的山峰,在它的周围,有一片奇峰耸立、绵延不绝的喜马拉雅山脉,还有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冈底斯山脉,正是这条条山脉、座座奇峰,组成了让人仰望也令人惊叹的青藏高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胡适的圈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陶方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400982
开本 32开
页数 21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0
出版时间 2010-07-01
首版时间 2010-07-01
印刷时间 2010-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29
15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7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8:4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