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面塑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乡与乡、县与县有着明显的差异,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深刻的民俗内涵,世代相传的面塑作品其造型形式见证着晋城地区历史的发展、沿革,面塑与当地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本书作者下乡收集、整理、拍摄、采访了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晋城面塑艺术。
也许这些图片给读者留下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更重要的是记载了晋城一带民族文化延续发展的灿烂与辉煌。晋城民间面塑是研究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要资料,是一份厚重的文化遗产。民间艺人的创造力与丰富的想象力,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尊重的民间艺术家。
| 图书 | 晋城民间面塑/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丛书 |
| 内容 | 编辑推荐 晋城面塑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乡与乡、县与县有着明显的差异,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深刻的民俗内涵,世代相传的面塑作品其造型形式见证着晋城地区历史的发展、沿革,面塑与当地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本书作者下乡收集、整理、拍摄、采访了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晋城面塑艺术。 也许这些图片给读者留下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更重要的是记载了晋城一带民族文化延续发展的灿烂与辉煌。晋城民间面塑是研究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要资料,是一份厚重的文化遗产。民间艺人的创造力与丰富的想象力,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尊重的民间艺术家。 内容推荐 面塑是我国北方地区广为流行的一种民间艺术,与民间习俗密切相连,贯穿于节日风俗、人生礼仪等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审美观念。 悠久的历史、纯朴的民风赋予晋城面塑独特的造型、繁富的品种、绚丽的色彩、丰厚的内涵,使它成为我国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古代祭祀活动以牛、羊、豕为“三牲”,敬天敬地,祭神祭祖,劳动人民敬不起三牲,只好用面塑代之,这便是面塑的起源,是数千年在民间形成的面食制作工艺和造型艺术相结合的特殊创造。晋城面塑运用于一年的四时八节,成为当地常见的祭祀和民俗活动的礼品。其内容常以枣山、节节高,大馍馍、枣糕及面猪、面羊、面兔等十二生肖献供,多为动物、花鸟及神话、传说、戏曲中的故事,象征吉祥祈福的寓意,表达广大人民追求完美、幸福、安康的愿望。 面塑的作者大多是广大农村妇女,但其浪漫的想象、夸张的手法、精湛的技艺,共同显示出的艺术魅力,毫不逊色地顶立于中国和世界的艺术之林,充分证明了我国的劳动人民之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创造力。 目录 序 概述 节日风俗 礼仪习俗 作品赏析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晋城民间面塑/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丛书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安新鲜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5269122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156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
| 出版时间 | 2010-06-01 |
| 首版时间 | 2010-06-01 |
| 印刷时间 | 2010-06-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65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J528.4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1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40 |
| 宽 | 169 |
| 高 | 16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3000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