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跟你商量个事儿/宁波青年作家创作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张寒编著的《跟你商量个事儿》为“宁波市青年作家创作文库”丛书中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小说基本都“坐南朝北”,即作者作为生活、居住在南方的一位北方人所创作的一系列呈现渭河边乡亲生活、生命状态的作品。作品语言平实,情节平缓,虽不以故事取胜,但朴素感人。

内容推荐

张寒编著的《跟你商量个事儿》有点“奇”的写法,散散的,有一搭没一搭的,却一层层进到内心里,直至最柔软的部分。这是一种很有表现力的写法,就像一位功夫了得的太极拳师,看他柔柔地出拳,平缓地呼吸,却很结实,以一当十是也。或许根本就是张寒的独创。一个陌生的张寒,带给我们陌生的小说。

目录

代序:陌生的小说——张寒及其小说印象

二舅

老乡

没和我说过一句话的三姐走了

我是疯子

与胡子见面

就那么死去

王胡理发

伤疤

你讲的故事

木清的大年初一早上

扯淡

信徒

草莓

到底钻哪儿去了

看着父亲牵羊过渭河

完了

在无边的恐惧中奔跑

看中医妇科的男人

跟你商量个事儿

你是想混包喜糖吧

卖蒜

独行者并不孤单(代跋)

试读章节

当时,我二舅左手抄在裤腰处,右手垂着,手指瘦长而弯曲。看见我和我妈走过来了,他没任何反应,扭头自顾自地望着远处,又似乎啥也没看。

看着他,我忙走上前,叫了一声:“舅!”摸出香烟,抽出一根递上去。我二舅目光呆滞地看着我,又看看我手中的烟,好像它有毒似的,胆怯地往后退了退。

“辉子娃给你烟呢!”我妗子在一旁说。我二舅有些惶恐地望着我,还是一声不吭。“算了,你舅如今不吃烟了。你不用给他了。”我妗子苦笑着,转身要走。

看着我二舅的模样,我妈忍不住问:“民权,你一个人站在这儿干啥呢?你把早饭吃了没?”我二舅看了我妈一眼,扭过头去,依旧不吭声。

“咱姐问你话呢!你看你……”这时,我妗子对着我妈说,“姐,你看他……如今谁都问不出个声气来……早饭我先前就给他舀好了,他应该吃了……”

我妈望着我二舅,眼圈红了。她摇着头转过身,边走边叹息:“唉,你看你把自己弄成啥样子了……傻完了。娃还小着呢,你以后都咋弄呢……”

老太太这人,你上一次见过面。她啥都好,就是心中搁不住事,话多。

就在我妈絮叨的时候,我看见我妗子凄然地掠了一下头发,咬着嘴唇,却一直没吭声。我猜想,她的心被我妈的话触动了。我心里有些不安起来,连忙暗暗扯了一下我妈的外套下摆,老太太这才住了嘴。要不,我真担心我妗子哭起来。

进了我二舅家里,我妈和我妗子说着话。我坐在一旁,偶尔插一两句,心里还在想着我二舅。过了一会儿,我二舅从外面进来了。他在屋里转了一圈,又一声不吭地出去了。他背着双手,先是站着,看着远处的庄稼。过了一会儿,他又进来了,接着又走出去,蹲在了门前。我妈和我妗子停下来,看了看他,又继续说话。

离开我舅家时,我们走到门口,我妗子看着我二舅:“咱姐和辉子娃要走了,你看你……”我二舅看看我们,依然面无表情。我妗子苦笑着送我们出了村。

我给你说,小时候,每到腊月底,我总要缠着我妈把板柜包袱里的那颗红五星和一对红领章拿出来。这种五角星你可能没见过,什么样子?你听我说,就是那种模样很简单的、胖胖的、红艳艳的五角星,背后镶个小别针。那对平行四边形的领章,应该是丝绒的。摸上去柔柔的,又挺挺的。我把玩着它们,舍不得丢手。

那个时候,我家邻居的二旦和对门的疙瘩……啥?怪?这有啥怪的,农村男娃的小名就是这么土,这么俗!比这俗气的还有呢,什么铁锤、铁狗……

你别笑了,先听我说下去。大年初一早上,二旦和疙瘩这两个货,经常穿着黄军装,戴着黄军帽,在我面前显摆。我当时很眼红,毕竟是小孩子嘛。

看看他们那红布做的帽徽和领章,我又不以为然。显摆啥呢,我说,你们的领章和帽徽都是冒牌货,我有真家伙,是我二舅当兵复员回来时带给我的,是他特意给我这个大外甥带的。这两个货说,你吹啥牛呢,有本事穿戴出来。没有黄军装和黄军帽的我顿时噎住了,半晌才说,我怕你们眼红死了。这两个货白眼一翻,跑了。

我现在还记得,我二舅结婚时,我在他新房里的镜框上,看到过一张照片。

那应该是我二舅在部队上的时候照的,是一张大头照。也许因为当时照相技术的缘故,照片略带点粉色,像是画出来的。我二舅浓眉大眼,微胖的脸庞稍仰。我觉得我二舅很威武。尤其是那军帽上的红五星和黄军领上的红领章,让人眼馋。

以后的日子,每次到外婆家,我都要钻进二舅的房子,一个人细细地端详那张照片,心中充满了羡慕和憧憬。呵呵,当时我就想,如果老师问我长大后干什么,我就说,当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穿军装,戴军帽,手握钢枪,保卫边疆。  啥,你们当时也这么想?呵呵,也许那个年代的孩子都有一个参军梦!

遗憾的是,还没等到我妈答应给我做的黄军装和黄军帽,我就上初中了。这个时候,我已不大见到我二舅的面了。我迷上了游泳、钓鱼。常常跟着二旦、疙瘩,上午放学连家也不回,连饭也不吃.就往渭河滩跑,在渭河边折腾。

是渭河呀。我以前给你说过吧,我们家就在渭河边上。渭河你总该知道吧,泾渭分明这个成语听过吧?渭河是我们母亲河——黄河的最大支流啊!

P2-4

序言

这是一种陌生的小说。

有人说,像散文。是啊,像散文,没一般小说那样以故事取胜,人物在故事里成长。这小说,有一搭没一搭的,以前没见过。

但我就是喜欢。喜欢这样一种速度。就像渭河两岸村落里的炊烟,慢慢的、静静的、悠然的。

小说《看着父亲牵羊过渭河》讲了一件很简单的事,要用一句话说就是:辉子父亲牵着一头羊过渭河去走亲戚。当然这亲戚有点特别,辉子是父亲抱养的,这亲戚就是辉子亲爹亲娘家。辉子三哥病了,这段时间养病,父亲把羊送过去,让辉子三哥喝些羊奶早些好起来。一路走过去,西崆峒一南照~韩坎一渭河……一路上遇见了会萍嫂、十四爷、水果店二叔、关牛妈、麦歌姐……每一次的对话几乎都是这样:

“大叔,你这是把羊给哪儿牵?羊生病了?”

“他嫂子,羊没病。我想把羊牵到终南去。辉子他三哥病了,刚出院,这阵子在家休养着。我想把这羊送过去,让娃喝些羊奶,身体好恢复得快些!”

“噢。羊奶好!只是这……等你过了渭河都到啥时候了!”

“不急。慢慢走,其实也快着呢。等过了渭河就快了!”

每次都是这几句。可就在这般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渭河岸边西北农村的风土人情、淳朴民风、生民的艰辛、对外面世界的向往等等,西北农村人们的生存境遇,通过父亲的感叹,通过父亲内心的意识流叙述,活现于读者眼前。唉,会萍的小叔子保国这娃,你讲什么哥们义气,你咋能捅人家一刀,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弄得啥事嘛!李家二哥去世也有五年了吧,怎么那么想不开,干吗非要用那剃刀割自己的脖子。你非要把娃嫁给尼安村那人家,到底是咋回事?英文媳妇素花不知现在咋样,一年多了一直没见她进教堂,听她说以后不再进教堂了,说是天主亏待她。唉,在家有在家的苦处,出门有出门的难处……真是不经意间写尽春秋。

这还不是最特别的。更特别的是,整个情节是在远在四千里外的“我”的注视下行进的。父亲在老家的黄土地上牵着羊行走,遇见了谁,说了啥,“我”(辉子)似乎都在场。父亲牵挂着在南方的儿子,父亲和羊遇见的每一个人也都牵挂着南方的“我”。而再读下来,觉得是因为南方的“我”在牵挂着北方老家,牵挂着父亲母亲,牵挂着父亲和羊,牵挂着周围村庄的乡亲,所以,“我”才能够看到四千里外父亲怎样一步一步牵着羊过渭河去,怎样和乡亲搭话,怎样感叹,怎样意识流动。

——这可能是这个小说最独特的地方,也是这个在渭河边出生、长大,如今在南方谋生的张寒写作的一个“母题”。张寒自己称之为“坐南望北”。身在南方,静下来就想念北方老家,想念老家的亲人。那是怎样让人亲切的地方,又有着怎样让人亲切的人。他们都好吗?爹娘都老了,养父养母也老了。自己小时候,没让父母少操心。读初中时,放学后和几个同学一起去鱼塘耍水,父亲左等右等不见儿子回家,忙往河滩找去。那天晚上,父亲让儿子跪在地上,头顶了一个多小时板凳,又写了保证,父亲才饶了他。唉,二十多年了,父亲想起来自个笑了,“我”也自个笑了。也是二十年前,“我”的生父那时候火气病正患得厉害,一天天刚亮。父亲打开门,就看见生父蹲在门口。问他啥时候来的,他说老早就来了;问他怎么来的,他说他走来的;问他和谁来的,他说一个人来的;问他家里人知道不,他说家里人不知道;问他啥时候开始走的,他说半夜里开始走的;问他顺着哪条路走来的,他说他先从马蓬村走到终南镇上,再一直往西走到周至县城,再向北过渭河上的八号大桥,顺着渭河的沙梁往东一路走过来的。这哪里是半夜走的,这简直是不停脚地走了一个晚上啊!最后问他,你这么急急忙忙赶过来,是有啥急事?他说,我想看看娃,就想看看辉子。他神经都错乱了,竟然还记得辉子。那一次,生父朝着这边走,今天养父朝着生父的方向走。一条路,牵着两家人,也牵着游子。这是一条怎样的路啊!深深吸一口气,就能闻到有点发呛的泥土气息。那是怎样的思乡曲啊!不高亢,不激越,只是如渭河边上村落的炊烟,缓慢、安静、悠长。甚至第一遍读来,你根本觉不出,它是思乡曲。

第一次读张寒,是他的一组散文。写亲人的。我被他黄土地一样质朴的情感击中了。急着要见他,约他喝酒。他显老,我甚至觉得比我还老。我称他寒兄,他叫我方兄。平时我们很少见面。读到好的文章,他总要发给我,说我可能会喜欢。起先,他的带关中腔的普通话,我听起来有点吃力,不如他的文字干净。他的文字非常干净。又有着他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自然是带关中味的。

顺便说几句张寒的散文。张寒散文也多是“坐南望北”的题材,写法比较“正”。而小说却是这种有点“奇”的写法,散散的,有一搭没一搭的,却一层层进到内心里,直至最柔软的部分。这是一种很有表现力的写法,就像一位功夫了得的太极拳师,看他柔柔地出拳,平缓地呼吸,却很结实,以一当十是也。我一直在寻找它的出处。他说他读中学时就喜欢读萧红,最早的阅读经验对自己影响很大。还有马尔克斯、博尔赫斯、卡佛。或许还吸收了民间故事的叙述方式。或许根本就是张寒的独创。一个陌生的张寒,带给我们陌生的小说。

后记

得知稿件要被刊用的消息,元旦刚过。老家渭河平原上武功县薛固乡的父辈们,把元旦叫“阳历年”。小时候,只有“公家人”才过这个年。初中时,我几个同学的父亲,在附近小村镇的5702工厂上班,过元旦家里还吃肉菜。我父亲是老实巴交的农民,自然不过阳历年,家里也没肉吃。但有一年元旦,我吃到了一块“肉”。那时,我姐刚出嫁,她邻居的小伙子在小村镇文化馆里混,在他家里,我读到了生平第一部小说——《呼兰河传》。

我自己开始写小说,是在陕西成阳师专读书时。我先写了一个几千字的,被女朋友带去她班里传阅,后来竞遗失了。心疼之余,我又写了一篇,叫“金水村的冬天”,有两万多字。它的底稿,现在还在我手边。二十年过去了,纸张已经泛黄、变脆,可它记载着我的青春和梦想,让我感慨不已。

我还记得昔日写它的情形。冬夜里我独坐宿舍,“金水村”那些男女老少,在我面前的烛光里展露着喜怒哀乐,甚至和我说笑。小说的结尾,是在阅览室完成的。值班老师发现,有人晚自习时在宿舍点蜡烛,我不得不转移阵地。点上最后那个省略号,我既激动又轻松。要知道,那些人物纠缠了我几个星期。很快地,我又感到了忧伤和失落,我觉得内心被掏空了一大块。

一个星期天,我和女朋友揣着这篇小说,来到西安市建国路上的陕西省作协大院,见到了《延河》的编辑冯积岐。在一间平房里,冯先生和我俩谈了一个多小时。几个星期后,我的小说被退了回来。附信说,不适合刊用。即使这样,看着冯先生的笔迹,我还是很激动。那时,我们哪来那么大的勇气啊。  毕业南下,在杭州湾畔的小镇上教书了,我还在做着作家梦。随着时光的流逝,我的散文从当地报刊,陆续走上了一些有影响的杂志,小说却始终没能发表。当然,我写得很慢、很少。对于小说,我喜爱又敬畏。有时,我觉得小说就是讲故事,讲得让人觉得有味,从中得到一点教益,引发一些思考,就是好小说。有时,我又觉得写小说很难,想得很好,写着写着就不对了。

真实与虚构的问题,时空的处理问题,内容和形式的问题,阅读与写作的问题,写作的意义问题,一个个曾纠缠了我很久。在这所乡村初中里,同事中几乎没有文学爱好者,喜欢读书的没几个,写文章的更少。没人可以交流,没人给我指点。我只有在孤独中苦恼着,自己阅读、摸索、感悟。

更为残酷的是,我把几篇自认为不错的小说。一笔一画抄好,从县市级公开发行的刊物,到省级刊物,再到全国有影响的刊物,遵循不一稿多投的原则,一级级特别用挂号信寄出去,然后就是长久的等待,却没有音信。我又换另外的篇目,选别的刊物,再按降序,一级级寄出去,还是没有音信。时代变了,没有哪里会退稿,更没哪个编辑会给一个村野的写作者寄来只言片语。

从我写第一篇自认为严格意义上的小说始,已经二十年了,我写的完整的小说也只有二十篇左右,且有三分之二是近十年写的。当然,那些半成品、废品、实验品也有不少。到目前为止,我的小说除了有一篇被收入一本公开出版发行的集子,另外有八篇,也只是发表在县市级文联的内部刊物里。

慢慢地,我不再奢望发表小说。这时,我的写作已成了一种自然、自娱的书写和表达。我不再想着用它获取名利,不再想着赋予它过于神圣的责任和使命。在这段时间里,因为写作,我结识了一帮同样热爱文学的朋友,大家坐在一起即使不谈文学,也能彼此感受到一种真诚和对生活的热情。

我的老乡王东,有着不凡的鉴赏力,因着相似的成长背景,他和我格外亲切。我的所有作品,他都一一读过。且能畅所欲言。兄长方向明,凡我发表在市文联刊物上的作品,他都一一细读,并给予真诚的肯定和鼓励。还有我读师专时的当代文学老师邹贤尧教授,这位也从事小说创作和文学评论的鲁迅研究专家,虽然多次调动工作,却对我发给他的每一篇小说,细读点评。

与此同时,在回望故乡时我也在重新认识自己,我意识到,必须坚持自己发现、思考生活的角度和方式。我意识到,一个写作者应该明白并学会做自己能做的事。这些别人也许早就懂得的常识。我却经过了多年才有所领悟。

这时,我的小说大多是由生活中一件事、某个物触发而来。比如,听说父亲竟然要牵着羊过渭河。一次理发的经历,一个来自老家的电话等。我发现,有时现实生活比想象来得更丰富,更出人意料,在小说中使用真实的地名人名,反而更像是在虚构。至于小说的情节,则像我老家院子里的南瓜蔓,要朝哪里长,长成什么样,我往往只有一点模糊的想法。在成长的过程中,它可能遇到砖头、石块,在哪儿长叶、开花,什么时候长瓜、成熟,我往往只能看着它,跟着它。也许它长着长着就旱死、干枯了,也许它只长了一个藤,最终却没有结果,我只能遗憾地把它连根拔掉。这让我想起了《圣经》里耶稣关于撒种的比喻。

正因为如此,我不大会刻意设计情节、安排结构,也不会去列详尽的提纲。在写作过程中,常常会冒出许多意外的场景和细节。这条南瓜蔓在向前蜿蜒时,常常又变成了一块磁铁。把生活中许多被我忽略的东西吸附过来,使得小说情节丰满起来。当然,我也意识到,要成为一个自觉的写作者。还应该主动捡拾生活中南瓜子,必要时去规划、安排它的生长,从而使之更为茁壮。

回首往昔,我突然发现,自己在独行时并不孤独。阅读时,我在另一个世界里徜徉;生活中,有许多师友相伴;写作时,笔下的人物和我一起喜怒哀乐。当然,昔日那些令我纠结的问题,我并未完全解决,以后的日子里,还会有新的问题纠缠我。未来,我会写出怎样的小说?我也不大能说得清楚。

在南方度过的这第18个冬天里,我见识了真正的雾霾,但我知道它的背后有太阳。在这个我已不再羡慕吃肉的元旦后,我突然想起了那年暑假回到老家,在我们西崆峒村后那片玉米田间的小路上,我偶遇一位独自在读《三国演义》的老人,我认出他就是我幼时村子里的那位说书人,顿时泪流满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跟你商量个事儿/宁波青年作家创作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寒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宁波出版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52618471
开本 16开
页数 22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8
出版时间 2014-12-01
首版时间 2014-12-01
印刷时间 2014-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4
CIP核字 2014254045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14.7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25
155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8:4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