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菜根谭容斋随笔
内容
编辑推荐

《容斋随笔》、《菜根谭》这两部书一经问世,就不胫而走。上至皇帝,中至官绅富豪,下至平头百姓,无不爱读。尤其是前者,荣获世世代代有识之士的青睐,家弦户诵,常读常新。毛泽东同志在战争的岁月里得到这部书,就一直随身携带,随时取阅,临终前十三天还命人取读。

为什么这两本书有这么大吸引力?它们独特的魅力何在?因为它们有人们关切的内容,能以若干具体生动事例和道理,从正反各个方面告诉人,如何做人。小至如何加强修养、增能、积学、免灾、添财,处好家庭、邻里、友朋;以至如何写文章、写诗。大至如何管理国家,如何安民、理财、治军、防盗等等。不仅事例充实,道理深刻、新鲜,有的已成为永恒的真理,而且语言、文字生动、优美,时有幽默感,可称是内容、文字双美之书,当然使人称赏不迭,案置,身随。

内容推荐

《容斋随笔》严格说来,界义有二,一是指一本书,一是指五本书的合集。前者是洪迈第一本笔记体文集;后者为洪迈继《容斋随笔》之后写的《续笔》《三笔》《四笔》《五笔》,这“五笔”总归一集,以原名《容斋随笔》为总称,而将原先的《随笔》称为《一笔》,《续笔》称为《二笔》。本书(新校订本)是为合集。

《菜根谭》,是“咬得菜根,百事可做”的民谚述义,是一部类似《论语》的格言录,又极象英国哲学家培根的《随笔》,文字极少,内容极富,是一部论述修身、处世、待人接物、应事的格言集,每则虽仅数十百字,但短小精粹,促人警觉,言近旨远,趣味盎然,面世以后,四百年来,经久不衰,广泛流传于民间、宫廷,并远播海外,八十年代成为日本企业界的新潮圭臬,认为书中条条格言都值得反复研究,学好它终身受用不尽。

《菜根谭》与《容斋随笔》合集参读,正可收理论与实践结合之功效,相互补益,促进启示深化。

目录

书苑双璧 常读常新——《容斋随笔》、《菜根谭》校订本前言

菜根谭

容斋随笔

附录

 (一)《容斋随笔》原序等资料

 (二)《容斋随笔》、《菜根谭》论评三篇

为现实百态供借鉴——再读《菜根谭·容斋随笔》

为个人修养立准则——三读《菜根谭·容斋随笔》

为读书、治学指门径——四读《菜根谭·容斋随笔》

 (三)重印、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上卷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势利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尤洁;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为尤高。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疾风怒雨,禽鸟戚戚;霁日光风,草木欣欣。可见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目无喜神。

酞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天地寂然不动,而气机无息稍停;日月昼夜奔驰,而贞明万古不易。故君子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处要有悠闲的趣味。

夜深人静独坐观心,始觉妄穷而真独露,每于此中得大机趣;既觉真现而妄难逃,又于此中得大惭忸。

恩重由来生害,故快意时须早回首;败后或反成功,故拂心处莫便放手。

藜口苋肠者,多冰清玉洁;锦衣玉食者,甘婢膝奴颜。盖志以澹泊明,而节从肥甘丧也。

面前的田地要放得宽,使人无不平之叹;身后的惠泽要流得久,使人有不匮之思。

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

作人无甚高远事业,摆脱得俗情便入名流;为学无甚增益功夫,减除得物累便超圣境。

交友须带三分侠气,作人要存一点素心。

宠利毋居人前,德业毋落人后,受享毋逾分外,修为毋减分中。

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字。

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

事事留个有余不尽的意思,便造物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损我。若业必求满,功必求盈者,不生内变,必召外忧。

家庭有个真佛,日用有种真道。人能诚心和气,愉色婉言,使父母兄弟间形骸两释,意气交流,胜于调息观心万倍矣!

好动者云电风灯,嗜寂者死灰槁木;须如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气象,才是有道的心体。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粪虫至秽,变为蝉而饮露于秋风;腐草无光,化为萤而耀采于夏日。因知洁常自污出,明每从晦生也。

矜高倨傲,无非客气,降服得客气下,而后正气伸。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

饱后思味,则浓淡之境都消;色后思淫,则男女之见尽绝。故人常以事后之悔悟,破临事之痴迷,则性定而动无不正。

居轩冕之中,不可无山林的气味;处林泉之下,须要怀廊庙的经纶。

处世不必邀功,无过便是功;与人不求感德,无怨便是德。  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性怡情;澹泊是高风,太枯则无以济人利物。

事穷势蹙之人,当原其初心;功成行满之士,要观其末路。

富贵家宜宽厚,而反忌刻,是富贵而贫贱其行矣!如何能享?聪明人宣敛藏,而反炫耀,是聪明而愚懵其病矣!如何不败?

居卑而后知登高之为危,处晦而后知向明之太霭;守静而后知好动之过劳,养默而后知多言之为躁。

放得功名富贵之心下,便可脱凡;放得道德仁义之心下,才可入圣。

利欲未尽害心,意见乃害心之蟊贼;声色未必障道,聪明乃障道之藩屏。

人情反复,世路崎岖。行不去处,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处,务加让三分之功。

待小人不难于严,而难于不恶;待君子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

宁守浑噩而黜聪明,留些正气还天地;宁谢纷华而甘澹泊,遗个清白在乾坤。

降魔者先降自心,心伏则群魔退所;驭横者先驭此气,气平则外横不侵。

P3-5

序言

书苑双璧常读常新——《容斋随笔》、《菜根谭》校订本前言

王同书

1

《容斋随笔》、《菜根谭》这两部书一经问世,就不胫而走。上至皇帝,中至官绅富豪,下至平头百姓,无不爱读。尤其是前者,荣获世世代代有识之士的青睐,家弦户诵,常读常新。毛泽东同志在战争的岁月里得到这部书,就一直随身携带,随时取阅,临终前十三天还命人取读。

为什么这两本书有这么大吸引力?它们独特的魅力何在?因为它们有人们关切的内容,能以若干具体生动事例和道理,从正反各个方面告诉人,如何做人。小至如何加强修养、增能、积学、免灾、添财,处好家庭、邻里、友朋;以至如何写文章、写诗。大至如何管理国家,如何安民、理财、治军、防盗等等。不仅事例充实,道理深刻、新鲜,有的已成为永恒的真理,而且语言、文字生动、优美,时有幽默感,可称是内容、文字双美之书,当然使人称赏不迭,案置,身随。

2

水有源,树有根,为更好理解两书,先简介其作者。

《容斋随笔》作者洪迈(1123—1202),字景庐(《辞海》等作“卢”,误),号容斋,别号野处,谥文敏。宋朝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出生于一个崇尚气节、学识的官宦家庭。《宋史》有他家父子四人的列传,父洪皓、长兄洪适、次兄洪遵,均由进士而仕至宰辅,且均有著作存世。父曾出使金国,类似苏武,被扣留达十五年之久,始终不屈,南归后,又曾因斥秦:桧与金勾结而被贬,艰苦备尝,而忠义不改,勤学不辍,并以此传家。

迈为皓幼子,聪颖好学,每日读书数千言、过目不忘,《宋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二)称其“博极载籍,虽稗官虞初,释志旁行,靡不涉猎”。二十三岁(绍兴十五年,1145)中进士,官中书舍人,也曾像父亲一样出使金国,受到无礼对待,被“锁使馆,自旦及暮,水浆不通,三日”,坚持气节。回朝后,官职屡次起落,任地方官时于安民、擒盗、边防多所建树,在中央时“立朝议论最多”,以端明殿学士退休,专心著述。迈一生勤于治学、思路开阔,志趣广泛,著述甚富,《万首唐人绝句》、《夷坚志》等皆脍炙人口,《容斋随笔》为著作中之最者。学节感人,“笔墨飞动,人诵其书,家有其像”。

与《容斋随笔》作者比较,有关《菜根谭》作者的资料极少,只知这位作者也姓洪,名应明,字自成,号初还道人,虽也可称著述甚为丰富的哲人,其著作《仙佛奇踪》四卷已收入《四库全书》中,但他的家世、籍贯、生卒年等均已无考,可能是金坛人,是位久居山村的隐士。这是十分可惜的,虽然,这对于他的作品的巨大魅力,益世泽人广泛而深远的效益并无妨碍,但对后人来说,对这一位创造了如此精神财富的人,我们却无法得到他的家世情况,以便更好藉以研究和弘扬其作品的魅力,并表示纪念和敬意,就不能不觉得十分遗憾了。

3

《容斋随笔》严格说来,界义有二,一是指一本书,一是指五本书的合集。前者是洪迈第一本笔记体文集;后者为洪迈继《容斋随笔》之后写的《续笔》、《三笔》、《四笔》、《五笔》,这“五笔”总归一集,以原名《容斋随笔》为总称,而将原先的《随笔》称为《一笔》,《续笔》称为《二笔》。本书(新校订本)是为合集。

《一笔》成书于淳熙七年(1180),传入宫中,得孝宗“御览”,受到称赞,洪迈欣喜,续写《续笔》等,原拟每“笔”写16卷,可惜到《五笔》只写成10卷就因病去世,故该书共74卷。《容斋随笔》共50余万字,撰写多年,《一笔》是他写了十八年的读书心得,《续笔》写了十三年,绍熙三年(1192)编成,《三笔》写了五年,庆元二年(1196)编成,《四笔》较快,只写了约一年,《五笔》是此后一直到去世前都在编写。粗略统计,全书撰写时间持续四十余年。

唐宋笔记文学盛行,宋更胜唐,著名的文学家多以此为乐,为文苑留下了长长短短的300多部著作。而《容斋随笔》数量质量均居前茅,是我国笔记小品中不可多得的珍品。主编《四库全书》的纪昀将该书收入四库时,称之为南宋笔记作品之冠。

《菜根谭》,是“咬得菜根,百事可做”的民谚述义,是一部类似《论语》的格言录,又极像英国哲学家培根的《随笔》,文字极少,内容极富,是一部论述修身、处世、待人接物、应事的格言集,每则虽仅数十百字,但短小精粹,促人警觉,言近旨远,趣味盎然,面世以后,四百年来,经久不衰,广泛流传于民间、宫廷,并远播海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成为日本企业界的新潮圭臬,认为书中条条格言都值得反复研究,学好它终生受用不尽。

《菜根谭》与《容斋随笔》合集参读,正可收理论与实践结合之功效,相互补益,促进启示深化。

4

拙见以为这两部书的独特魅力可以从下列几方面来观照。

(一)内容丰富,资料翔实。

《容斋随笔》可称宋以前之小百科全书,天文地理、医卜星相、帝王决策、民俗风情、国计大政、文章句逗、奇闻轶事,无所不有。资料新鲜而有系统性,有史料价值,有学术价值,可补正史之不足。官修史书,由于种种原因,如政治需要、文体需要(简明、记大者)、著者囿于见闻等等,会形成各种偏颇,或失实、或失当,《容斋随笔》这些资料就起了或补充其略者,或纠正其偏见,或记载异闻轶事,可作参照。例如讲国家搞得好,不仅皇帝是英主,大臣也要是“同德之英辅”,从伊尹、周公谈到刘邦手下的萧何、周勃等,又谈到唐太宗的魏征、房玄龄以及本朝的赵普等,成功的、失败的事例,证明要贤主、贤臣两相结合才会搞好。而能臣如晁错、张汤、萧望之,虽功业卓著,但由于未准确把握自己位置,“非谊”行事,自身被杀。从整个国家来讲,要兴旺还是要得人材,善用人材,信任人材,“一士重于九鼎”,而人材的获得,则视其真才实学,而不必问其出身、门第、学历等,“无问其取土之门如何也”,谈到打仗,举白起易王龁而胜、赵葱易李牧而败等事例,证明临敌易将要“审其是非”,当易则易(见《周召房杜》、《汉武赏功》、《韩信周瑜》、《汉丞相》、《东晋将相》、《诸葛公》、《前代为鉴》等条)。如此等等,不胜枚举,从而成为“外史”,仅此一点,就功德无量,值得家弦户诵。正可印证《菜根谭》所云:“市私恩,不如扶公议;结新知,不如敦旧好;远荣名,不如种隐德;尚奇节,不如谨庸行。”“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字。”“毋因群疑而阻独见,毋任己意而废人言;毋施小惠而伤大体;毋借公论,以快私情”。可见这些资料多么值得反复玩味,举一反三。

(二)见解独到,领先时代。

作为学者来讲,要才、学、识三者俱备,才能称卓越,资料只是“识”的土壤,“识”才是花果。《容斋随笔》最吸引人处,最值得注目处还是作者卓越的识见,例如讲历史上的汉景帝,历来被称为明君、圣主,所谓“文景之治”,可是洪迈认为是“刻戾忍杀之人”,举了他杀吴太子、晁错、周亚夫等不当其罪的亲人、将相、大臣,并且株连“父母,妻子同产皆弃市”(《汉景帝忍杀》、《周亚夫》等条),可见称“贤君”有问题。再如说韩信“谋逆”,实由刘邦屡诈而“启之”(《汉祖三诈》)。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讲“陈涉不可轻”驳斥了扬雄、李轨说陈是“乱臣”,是人民“祸首”的论断,认为陈涉勇于起事,任用大将,尊重孔子,是推翻暴秦的首义英雄豪杰,胜过降秦的六国的贤君良将,只是因为“杀吴广,诛故人,寡恩忘旧,无帝王之度”才失败的(《陈涉不可轻》),这种见解在当时来讲,是大胆而先进的。再如对妇女的论述颇多,可见作者比较关注此事,从后妃的(《后妃命数》)、《陈翠说燕后》、《汉母后》、《三女后之贤》、《夫人宗女请受》)荣辱恩宠,谈到平民的“女子夜绩”,引证《汉书》、《战国策》、《诗经》,记下聚集在一起的夜绩的辛苦(《女子夜绩》),又记下前代及本朝的一些著名妇女,如眄眄、泰娘、张好好(《眄泰秋娘三女》)、朝云、樊素、小蛮等,以及民间传说的两位莫愁女(《两莫愁》),一是湖北郢州(石城)人,另一为洛阳人,均被后人误为石头城(南京)人,等。最动人的是《续笔》卷十二《妇人英烈》节中,写了十几个女性中的佼佼者,“以义断恩,以智决策,斡旋大事,视死如归,则几于烈丈夫”,如王孙贾之母、姜叙之母、赵昂之妻、卞壶之母、孟昶之妻、何无忌之母、窦建德之妻、李克用之妻、黄巢姬妾、刘守光二妻、刘澄之女、柴绍妻平阳公主,等等,各有过人之处,洪迈誉之为“伟烈”、“非他人可比”,特别歌颂造反乱唐的黄巢的妻妾。对皇帝“何为从贼”的责问回答:“狂贼凶逆,国家以百万之众,失守宗祧。今陛下不能拒贼,责一女子,置公卿将相于何地乎?”反唇相稽,比花蕊夫人的“四十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更高明、尖锐,可见洪迈的思想何其不同凡响。而《菜根谭》所云“功过不容少混,混则人怀惰堕之心;恩仇不可太明,明则人起疑贰之心”,“君子处患难而不忧,当宴游而惕虑;遇豪强而不惧,对■独而惊心”,正可与洪迈之见互补互发。

(三)设身处地,亲切辩证。

《容斋随笔》所记所论,常常结合自己体验,设身处地,分析入情入理,亲切感人,使人信服,毫无强词夺理之处。如《续笔》卷六《周亚夫》条,谈周亚夫,先说“汉景帝即位之年,七国同日反”,“天下震动,周亚夫一出即平之,功亦不细矣”,为什么“讫死于非罪”?洪迈分析:可能是1.周任性倔强,不懂因时因地注意君臣之礼,军营近在京邑,并非形势险诡的边疆,却戒备森严,皇帝来了,也不让进,还对皇帝不行跪拜之礼,等于在干军万马之前丢了皇帝的脸,这种高傲自负,目无君主,习已成性,埋下了祸种;2.本性也多疑,易流露不满,如皇帝赐食,没给摆筷子,就马上变脸,不满,这样就加深皇帝的不安、不满;3.汉景帝是少主,新登位的皇帝,更不能容老臣之震主者,杀身之祸,不可避免。洪迈又进一步举类似的例子来比较,前秦王猛伐燕时,国王苻坚到前线视察劳军,到安阳,王猛个人悄悄地来拜见苻坚,苻见后特地问王猛:“从前周亚夫在军营里不迎接汉文帝(称周为高贤),你现在为何临敌而丢开军队来看我呢?”王猛回答说:“我认为周亚夫不迎接皇帝是为了求取好名声,这是错误的行为,不能作为楷模。”洪迈认为王猛的识见和处理问题的行动比周亚夫高明多了(“视亚夫有问矣”)。

再如《一笔》卷十六《治盗法不同》条,谈如何捉盗贼,先谈他读到唐朝崔安潜的办法,到任后知道盗贼如此横行,一定既有包庇说情者,又有同伙,孤立地审办,不起效果,就并不审判已捉到的盗贼,而是在三个市场上悬巨额赏金,不问任何人,哪个白是盗贼同伙,只要能捕到盗贼,即可领赏,并且不治“同伙”之罪,这样一下子抓到好多,审问时,同伙就攀告密者也说是同伙,可是崔只责问被捉的,说:你不是也看到公告吗,为什么你不告捕他呢?并且马上当众公审重惩被捕之盗,并照数赏告密者,而决不治“同伙”之罪,这样一来,盗贼相互猜忌或争先告密,或纷纷潜逃,境内盗贼绝迹。洪迈开始认为这方法最好,后来他又读到李公择治齐州(山东济南)时的捕盗方法,先是重惩并无效果,后来抓到一个惯犯,就利用他做助手,查清窝主“发屋破柱、盗贼遂清”,这种以盗捕盗,“连锅端”的方法比重赏告密更为有效。所以洪迈认为各种方法都要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变动,不能拘泥于书本。因而他自己当地方官时治理盗贼就很有办法,百姓就安居乐业。

《四笔》中还有时直写下自己的错误,引为教训永志不忘,如《四笔》卷八,《文书误一字》写自己的错误:“文书一字之误,有绝系利害者,予亲经其三焉,至今思之,犹为汗下。”一是将宋朝皇上生日的“长春节”误写“长”为“万”,万春节是金国皇帝的生日。一是将《论语》中的“不学诗,无以言”的“言”写成“立”,一是将“夏正”写成“周正”,虽都已经人纠正,但当时确是写错,是自己疏忽,至今惭愧不已。

再如在记下张碧《农父》诗“运锄耕斫侵晨起,陇畔丰盈满家喜。到头禾黍属他人,不知何处抛妻子”和杜苟鹤《田翁》诗“白发星星筋骨衰,种田犹自伴孙儿,官苗若不平平纳,任是丰年也受饥”以后,写下“读之使人怆然,以今观之,何啻倍蓰也”(意即今天农民的惨状比唐朝更严重啊!)。可见这位退休的大官,仍在时时关心百姓的命运。这正是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在家常早起,忧国愿年丰”,以及韦应物的“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的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得到人们的热爱是很自然的。而《菜根谭》中的“生长富贵家中,嗜欲如猛虎,权势似烈焰,若不带些清冷气味,其火焰不致焚人,必将自灼矣”;“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过高,当思其可从”;“人生太闲,则别念窃生;太忙则真性不现,故士君子不抱身心之虑,亦不可过耽风月之趣”;“人情听莺啼则喜,闻蛙鸣则厌,见花则思培之,见草则欲去之”。都可说是自己亲身体验,一样亲切有味。

(四)简练有致,逸趣横生。

洪迈既是一位竭忠尽智的爱国者、政治家,也是一位博闻强记的大学者、翰林学士,又是一位诗人,其文字功夫自不待说,《容斋随笔》是他的精心结撰之作,故处处简练有致,逸趣横生。如开卷第五则即记下《大集经》里的“六十四种恶口”(粗俗的,骂人、恼人的口过):粗语、轻语、非时语、妄语、大语、恶语、邪语、谄语、狂语、无义语等等,读之令人失笑。

再如《四笔》卷七《人焉度哉》条,分析孔子论如何观察人,先讲“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然后重复“人焉度哉,人焉度哉”,这是谈如能从上面三方面来仔细观察人,人的秉性(善恶)是隐藏不住的,重复是加强语气的,是说上述三方面的重要。孟子则归纳为看人的善恶从眼睛里看出,胸中正则是目光清澈、精神充沛,胸中不正心怀鬼胎,则眼光游离,所以听他说话,再看他的眼睛,“人焉度哉”,可见“人焉度哉”并不是孔孟论述的中心、重点。而有些太学生(相当于今日的博士研究生)居然将“人焉度哉”作重点命题写了篇几百字的文章,翻来覆去,谈“人焉度哉”,令人昏昏,不知所云。极像《镜花缘》中冬烘先生的酸文假醋,读之令人忍俊不禁。洪迈认为:“可资一笑,亦几于侮圣矣!”可见这些腐儒瞎子摸象之可笑!

再如《得意失意诗》条,记四句夸世人得意诗为:“久旱逢甘雨,他乡见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好事者又续以失意四句:“寡妇携儿泣,将军被敌擒,失恩宫女面,下第举人心。”真是可喜可悲之状极矣,也读来令人失笑有趣。如此等等,《容斋随笔》中随处可见。而《菜根谭》中更是趣言妙语触处皆是。如:“天运之寒暑易避,人生之炎凉难除,人世之炎凉易除,吾心之冰炭难去。去得此心中冰炭,则满腔皆和气,自随地有春风矣。”

5

《容斋随笔》问世以来,一直受到有识之士的高度评价,宋朝何异等写的序言谓其“可以稽典故,可以广闻见,可以证讹谬,可以膏笔端”,明朝李瀚称其“搜悉异闻,考核经史,捃拾典故,值言之最者必札之,遇事之奇者必摘之,虽诗词文翰,历谶卜医,勾纂不遗,从而评之”,“可劝可戒,可喜可愕,可以广见闻,可以证讹谬,可以祛疑贰,其于世教未尝无所裨补”。清洪璟也认为“其书自经史典故,诸子百家之言”,“无不记载,而多所辨证”。四库全书总裁纪昀更高度评价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研究历史、艺文词章的,更将此书作为必读书,这都证明该书确实是内容丰富,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自然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均作了求新求实的摘记评论,既着重于对宋代典章制度、官场见闻、社会风尚的记述,又有对宋以前王朝废兴、人物轶事、制度沿革的记述;既有广征博引、去伪求真的考订,又有持之有据、入情入理的分析,不仅有许多材料为官修史书所不载,而且对一些历史经验的总结亦颇多见解,是笔记小品中的珍品,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丰富了人们的智慧,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使各个不同社会阶层的人都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因而既有较高的资料价值,又有广泛的欣赏价值和使用价值。

《菜根谭》恰可作为《容斋随笔》理论上的、思想上的概括,可称为儒家“圣经”,以儒家中庸思想(公正、持平、不躁不慢、不左不右)为骨干,揉合道家无为思想和释家出世思想,成为一种在世、出世“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方法体系。再加上文辞秀美,对仗工整,含义深邃,耐人寻味,易懂易记,有《文心雕龙》之工稳、气势、优美而无其聱牙晦涩繁琐之病,因而这两部书事业上成功的人爱读,失意者亦爱读,通人大儒爱读,普通人亦爱读。

但是,时间毕竟已过去几百年,“永恒的真理”也需要补充、发展,何况鲁迅早就说过人不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洪迈也好,洪应明也好,甚至孔夫子也好,都是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而作出判断的,他们的所见所闻所判断,都离不开当时当地的土壤,都不免受当时条件的限制,不免会有若干缺失,例如:

(一)对君、民关系、社会兴亡、人事纷扰,未能作更深层的透视,持论的立脚点是儒家偏右的观点,忠君至上,忠君、气节浓于“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儒家先进思想。谈到君,只是在贤与不肖上考虑,而未能达到黄宗羲的“君者天下之大害”的认识高度,如悯农只是站在旁观者同情的立场,而没有考虑主(人民)仆(君臣)关系,重、轻、贵、贱关系。再如洪迈认为田横和吕布同为勇武绝伦者,田“英烈凛然至今犹有生气”,而吕布乞怜曹操不成被杀,只是十白死而欲“忍耻事仇”,并引苏轼评田诗:“犹胜白门穷吕布,欲将鞍马事曹瞒。”只是在“忠义”上考虑,认为“忠义出天资”,又举刘歆、孔光、龚胜在王莽政变时不同表现,萧道成篡宋时,褚渊等宗室附和与王蕴等死节的不同,安禄山反唐,张口等宰臣附逆与段秀实等小吏“捐身立节”的不同情况,证实“忠义守节,出于天资,非关居位贵贱,受恩深浅也”(《一笔·卷九·忠义出天资》),这种离开时地实际谈忠义,只会导向愚妄。再如谈对皇帝进谏之难,如韩非深知此道,但仍不免死于劝谏君主,并又举了阴饴甥、触龙、蔡泽、茅焦等人成功的例子,分析成功者或“出于义”,或“伸于爱”,或“激于理”,不关辩才,主要是此一时彼一时也(《一笔·卷十三·谏说之难》),也都只是在方法上兜圈子,而未接触到“君”的“逆鳞”本质何在,因而,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二)时露唯心迷信、消极思想。正因为洪迈紧贴在封建王朝忠君的土壤上,所以不仅《随笔》记下不少鬼神谶异之事,似觉有征,更将一些不幸之事归于因果报应,如说张良“无后”(绝后),是因为比陈平更多“阴谋”,做了更多的缺德事(《一笔·卷一·张良无后》)。再如举了很多例子证明名将晚年错误很多,总打败仗,是由于恃功轻敌(《二笔·卷十·名将晚谬》),而根本未提及战争性质和时地形势问题。因而也就对世事常限入不可知论,认为“世事不可料”(《一笔·卷十五·世事不可料》),甚至陷入“真假皆妄”(《一笔·卷十六·真假皆妄》),认为见美好河山而日“江山如画”,是以真为假,可是见到逼真图画时,又日“真乘黄”,“见生鹘”等,是以假为真。这两种均为妄境,又进一步推论:“人生万事如是,何特此耶?”这就将艺术的移情境界,归入于虚妄的消极观念,更推广为虚无主义,就大谬了。

(三)全书微观处有系统,而宏观处却较杂乱。《容斋随笔》大体上是依读书时间顺序记下来的,有时先作一些议论,然后举一些例子,有时先举若干例子再作些分析、考订。总体是社会上的、书籍中的精华,是反映了社会时代,有政治、经济、军事、风俗、文化等等方面。每节的中心很明确,一些例子很能说明问题,一些分析更逐层深入,颇有系统性。但总体来讲没有归类作专题论述,以《一笔·卷一》为例,共29则,逸事类为1、8、19;风俗类为2、6、22、27;政治类为:3、7、21;宗教类为4、5;文学类为9、11、13、14、17、18、23、24、25、26、28、29;水利地理类为10、15;历史类为12、16、20等,这样一解剖,就可约略看出其“随意性”,其他各卷各《笔》皆是如此,甚至有好几条是记同一个人的,却分散在多处,这虽是体裁允许的,也是著者撰写时的实况,不足为病,但如能略加分类,如《世说新语》、《梦溪笔谈》等,则可能更有益于读者的综合思考,也会便于检索。

6

建国以来《容斋随笔》、《菜根谭》都出过新版本,文化大革命后,更有多种版本问世,但由于种种原因,时见舛误,尤其是近年来,出了几种带白话翻译、评析的版本,原文舛误,句逗错乱,翻译更多望文生义,评析也时见强作解人,实在贻误读者,故特依据各种古本,细加校订,让这两部优秀古典以其本来面目面向读者,更好发挥它们的良好效应,又不取翻译评注和一些不必要的目录、序文,以节省读者的时间和金钱,也便于读者见仁见智,免受错误影响。这些愿望是耶非耶,能否达到,只能等待广大读者的明鉴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菜根谭容斋随笔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5026096
开本 16开
页数 513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600
出版时间 2009-12-01
首版时间 2009-12-01
印刷时间 2009-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5
丛书名
印张 33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0
171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9:0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