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系列图书,主要以刑法学中的基本理论问题和刑事司法实践中的问题为研究对象,重点对理论中的前沿、热点问题以及实践中的疑难问题作了探讨。全书分专题笔谈、学者专稿、理论前沿等几个部分,对刑法学研究人员及司法工作人员有较大参考价值。
| 图书 | 刑法学研究(第6卷交通肇事罪研究专号) |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为系列图书,主要以刑法学中的基本理论问题和刑事司法实践中的问题为研究对象,重点对理论中的前沿、热点问题以及实践中的疑难问题作了探讨。全书分专题笔谈、学者专稿、理论前沿等几个部分,对刑法学研究人员及司法工作人员有较大参考价值。 目录 专题笔谈 从原因自由行为理论谈醉酒交通肇事的行为性质 危险驾驶行为的罪刑评价——以“醉酒驾驶”交通肇事行为为视角 处理高危驾车肇事案件亟需界定的界限 我国刑法有必要增设危险驾驶致人死伤罪 危险驾驶行为入罪的合理性分析 理论前沿 刑事司法中网络舆论的价值及其实现——“醉驾”、“飙车”案的延展性思考 热点透视 对醉酒驾车行为性质的思考——兼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醉酒驾车犯罪法律适用问题的意见》 刍议酒后驾车肇事行为的司法认定——以黎景全案和孙伟铭案为切入点 酒后驾车行为不应该独立成罪 杭州胡斌飙车撞人案的透视与评析 醉酒驾驶行为的司法认定 醉酒驾车犯罪案件三议——从孙伟铭和黎景全醉驾犯罪案谈起 略论醉酒驾车者主观罪过形式的判定 博士论坛 论交通肇事罪的主体要件 涉罪交通事故的行政处理与司法衔接 论交通肇事案件审理中的刑事理念——对杭州飙车案的反思 交通肇事罪共犯疑难问题研究—一兼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条第2款、第7条的规定 论交通肇事罪适用的空间范围 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刑事立法评析 实务探索 飙车行为的定性分析 交通肇事量刑中的赔偿因素考量——基于百份判决书的统计分析 学术争鸣 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之罪过形式探讨 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正名——兼议“危险驾驶”与“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危险物质”的不相当 交通肇事罪“逃逸致人死亡”问题研究 博后报告 略论交通肇事罪之逃逸行为 疑案分析 试论驾驶机动车“碰瓷”行为的定性 附录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刑法学研究(第6卷交通肇事罪研究专号)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刘宪权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08090330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311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343 |
| 出版时间 | 2009-12-01 |
| 首版时间 | 2009-12-01 |
| 印刷时间 | 2009-12-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法律-法学理论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442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D914.04-55 |
| 丛书名 | |
| 印张 | 20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上海 |
| 长 | 240 |
| 宽 | 170 |
| 高 | 14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