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管人管到睡不着(发现并解决最困扰你的管理问题)
内容
试读章节

◎自我图式与期望◎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自我图式”(self-schemas),指的是我们用来定义自己的个人故事。我们每个人都会创造这种图式。对不少人来说,内在独白就像是抚慰人心的美食。对另一些人来说,这些人的故事就像是难以下咽的苦涩果实,它们带来的痛苦是如此之多,以至于干扰了我们应对人生的能力。我们都遇到过这样的人吧:某位朋友或同事仿佛总是在期盼失败,他们把自己的一切成就都轻描淡写,把人生看作是一个半空的杯子。还有一些人,无论是什么竞赛都渴望取胜,充分肯定自己的每一个成绩,浑身上下都闪耀着自信的光彩,他们不但把人生看作是半满的杯子,在他们眼中,人生简直就是一个盛满酩悦香槟的巴卡拉水晶杯。无论这些人的故事是积极乐观还是消极悲观,它们都深深地镌刻在我们心底,而且是那样理所当然,要改变它们绝非易事。唯有通过深刻的自我觉察,我们才能发现这些人生模式,并且把它们修改成更有助益的样子,帮助我们取得更多想要的成功。悲观主义者可以从更为阳光的心态中获益,总是过分乐观的人则会得到一帖必需的“现实良药”,从而得到更好的结果。

图式就像是一本袖珍的个人指南,指导着我们的世界观。它告诉我们如何思考和行动,如何与他人交往。它来源于我们的人生体验:我们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环境,父母、家庭对待我们的方式,教导我们的师长,一路走来结交的朋友,等等。图式如同指纹,没有哪两个是一模一样的。无论你做任何事,都是根据这个人生图式进行的,比如开车、谈恋爱、做日常工作或是担任领导者的职位。

图式一旦形成,你的大脑就会把它作为长期记忆存储下来,用它来处理与你相关的信息。对于自己遇到的人,乐观小姐发展出了一个积极正向的图式,这个图式让她轻松从容地投入并管理人际关系。当然,悲观小姐会更消极一点,她的图式让她在人际关系中磕磕绊绊,经常错失重要的机会。由于我们是按照图式来创造自己的人生经验的,所以这些体验又进一步证明我们的世界观是正确的。

每当与已有的人生故事相类似的信息或体验出现时,大脑就会把这些新信息同化吸收,这往往会使我们的人生图式变得更加牢固。悲观小姐的同事们出去吃午饭了,却没叫上她。虽然从同事们的角度来看,这是个偶然的疏忽,因为大家要去吃午饭的时候她正在开会。但这个偶然事件被她较为悲观的图式吸收同化,于是进一步加强了她的观点:“大家都不喜欢跟我在一起”。

有时候,一些人生体验并不符合我们的现存图式,我们必须做出调整。乐观小姐遇到了一个犹如噩梦一般的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糟透了,所以她必须微微调整一下自己的图式。悲观小姐遇上了一个完美的工作环境,那么她也需要做出调整。心理学家把这叫做“调适”(accommodation)。我们会发现,那些能够巩固我们的人生图式或只需要做出少量调适就可以的信息,更容易被我们记住并整合到世界观中。

此处的关键词是“少量”。我们拒绝接受那些严重违背人生图式的信息。我们或许会这样对自己说:“噢,那事儿太少见了,绝对不会再发生的。”这种想法会让我们看不到真正的现实,就算不是扭曲现实,也是严重的偏见。毫无疑问,这会为我们带来很多麻烦。

乐观小姐和悲观小姐的人生故事都创造出了相当偏颇的人生观。如果你仔细倾听某人对事件的反应,你就会对他的人生图式以及它创造出的偏见有所了解。正如我们在第一章中看到的,人们倾向于按照已被验证的偏见行事,用符合自己人生图式的方式来诠释生命中的事件。渐渐地,我们会严重地扭曲现实,以至于我们会认定某件事的确验证了我们的偏见,但实际上它并没有。可是,这一切与成功和野心又有什么关系?

P119-121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充满明智的建议。

——G. 理查德·谢尔

《沃顿商学院最实用的谈判课》一书作者

李普金对“理解心理原因”的强调,和她对谈式的、引人入胜的文风会吸引每一个被管人问题弄得狼狈不堪的管理者。

——《出版人周刊》

非常有趣!让心理医生来分析如何提升领导力,这真是个完美的搭配。

——马克·莱克斯

莱克斯集团CEO

在过去的20多年内,我已经阅读了大部分谈论管理和领导力的顶级作品,我以为我再也不能读到一本能提供新建议的书了。但是妮可·李普金博士真的令我大开眼界,她的书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和我的团队存在的问题。不,她不能帮你解决所有关于人的管理问题,但是她能让你认识自我,并知道人们是怎么想的,这能让你更快、更有效地解决那些一团糟的管人问题。

——美国亚马逊读者

目录

引言 我到底在想什么?

第一章 为何好老板会变坏?

第二章 为何我的明智建议没人听?

第三章 为何我会在压力下失态?

第四章 为何良性竞争会变味?

第五章 为何野心会毁掉成功?

第六章 为何人们不肯改变?

第七章 为何好团队会变坏?

第八章 为何明星员工没了干劲?

结语 恍然大悟的一刻

致谢

序言

我到底在想什么?

2005年我离开企业界,拿出全部精力,创建了一家从事心理治疗与咨询的服务机构。为了把这件事做好,我尽量雇佣心智上成熟又平衡的医师,因为这样的员工只需要最少程度的管理。在我这家机构的屋檐下,这些能够自我激励、脚踏实地又很好相处的人开始执业,为客户服务。

公司渐渐成长起来,我也开始着手拓展咨询业务,此时我需要找一个人来打理公司的日常事务。我在心里拟定了一份岗位职责要求:这仑人需要做的事情包括处理客户推荐、管理医疗账单和应收应付账款,还有办公室的其他工作。我雇佣了一个名叫霍普的年轻姑娘,她没有管理过办公室,但很想做个心理学家。霍普具备一些看起来十分有用的经验,比如客户关系、招聘和营销。而且她的学习能力看上去很强,可以迅速地学会需要的技能。

从第一天起,我就带着霍普学习心理咨询业经营层面上的课题。对于想进入这个领域的人来说,这是很有价值的一课,因为学校里不教这个。除了基本的诊疗流程之外,我也尽力慢慢地培养她掌握两项重要的能力:专业性和镇定。如果她想在这一行里有所成就的话,这两样素质可不能缺少。霍普是个典型的千禧一代,对于未来,她有很浓的理想主义色彩,并且认为自己有权利拥有生命中的美好。可是,尽管我付出了最大的努力,她却渐渐地变成了我最糟糕的梦魇。在收费和记账方面,她粗心大意,犯下了代价不菲的错误。她对待患者和医生的态度都很傲慢。不知道她是没能力关注工作中的细节呢,还是懒得去想这些事,总之,如果不提醒她好几次的话,她极少能把重要的工作跟进下去。医生们总是抱怨她,也经常无奈地把本该由她完成的活儿做掉。

患者人数渐渐减少了。我花在教霍普做事上的时间比我亲自做这些事还多。由于她工作不力,害得公司损失了数千美元的收入,办公室气氛也亮起了红灯。所以我把霍普叫了过来,给她做了一次绩效评估。我依然以为自己能把她拉回正轨,所以没考虑过解雇她。其实,我是不能接受这个念头:从一开始我就错了,我根本就不该雇佣她。我批评了她的工作状况,也告诉她加薪是不可能的,但我愿意跟她一起制定出一个目标,帮她在未来三个月内改进工作表现。霍普垂头丧气地开口了:“妮可,我本来也没想着要加薪。我知道我总是犯错,但我也需要你理解我的苦衷。我都这么大了,还得靠父母替我出手机费、信用卡和旅行费用。”什么??我没听错吧?当我建议她努力工作争取加薪,或是再找一份兼职,或者干脆换个薪水更高的工作时,她眼泪吧嗒地说:“可是,妮可,今年本该是我的快活年啊!”

我本该当天就把她炒掉(或是她来上班的三个月后),但我一直希望她能改过来,从而证明我是个好老板。后来的事你大概也猜到了,情况越变越糟,我掉进了挫折感、压力和愤怒的海洋,都快被淹死了。我陷入了现状的泥沼,不愿改变和止损。认知偏见在我心中疯狂乱窜,干扰着我的信念、态度、想法、行为和决策,逐渐升高的压力让我变得又聋又哑又瞎。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霍普背后抱怨她,反复无常地对待她。说来奇怪,我简直是在付钱请她折磨我啊,而且我还无力摆脱。终于,我不得不承认,我其实是个糟糕的老板。

有一天,霍普慢悠悠地走进我的办公室,递交了辞职申请。她父亲答应付旅费,让她到欧洲去玩一个月。带薪假期结束后,她跟我说了实话:她打算回家去,找一份“真正的工作”。

最后,我失去了希望,却如释重负。可是,这段经历一直在我脑中挥之不去,最终成为这本书的灵感缘起。我是个受过完备训练的心理医生,拿了心理学的博士学位,也是MBA;我是商界的心理医生,教别人成为更好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而且我还写了一本讲管理Y世代员工的书,可我怎么会把事情搞砸到这个地步?我怎么能够让诊所里的医师们失望,让公司文化变得如此糟糕?我怎么能让客户失望?我怎么能让自己失望?简而言之,我到底在想什么?要是我都能在眨眼之间不知不觉地从好老板变成坏老板,岂非人人都有可能?

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我都在帮助别人把事情做对。可我之所以从好老板变成坏老板,正是因为我自己没有做到这些事。我没有注意那些能够触发大脑反应的事,也忘记了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和古老的人性法则。

哲学家让一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对人性有个著名的评价,他说人性是“黏糊糊的”。无论我们是端坐在公司金字塔的最顶层,身披“首席××官”的光环;还是开着大卡车在各地奔波送货,我们都是人。做人,是一件凌乱、古怪、复杂、挫败、困惑,有时候还颇为吓人的事。

商业既有财务金融这样的“硬性”面,也有人性和心理这样的“软性”面。领导者和管理者投资在后者上的时间应该跟前者一样多。软性的一面中包含许多因素,比如我们大脑中那些极微型的化学反应小火花、环境的力量、群体动力学、深深根植于人类天性中的心理防御与偏见,还有认知过程的运作机制,我们对这些东西了解得越多,在管人方面犯的错误就会越少,纠正错误的速度也会更快。

多年来,我一直在帮助客户、商界领袖和准领袖们解决那些扰人心神、害得他们夜不能寐的棘手难题。在本书中,我们将会分析当今的领导者需要面对的八个最麻烦的管理问题,探讨察觉并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这八个问题是:令我们暂时从好老板变成坏老板的领导力困局、糟糕的沟通、令人衰弱的压力、不健康的竞争、捉摸不定的成功、吓人的改变、破坏性的团队互动以及消失的工作积极性。  但解决方案就在你心里。或许你无法一下子解决最困扰你的领导力难题,但你可以学着更加高效地处理它们。你可能会把事情搞砸,后悔自己说出的话,卷入恶性竞争,不满足于成功,抗拒改变,在群体中做出一些独处时绝对不会做的事,你也可能会认为公司或下属一点都不关心你。但是(而且是个大大的“但是”),对于导致这些问题一再出现的肇因,你的觉知能力会变得越来越敏锐,并因此可以更快更准地察觉到它们,从而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我在这本书中提出的建议,源自我一直以来对人性、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商界内外的经验皆有。现在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当我们把事情搞砸的时候,就别再痛心疾首地谴责自己了。你没法改变已经发生的事,但你可以改变下一步的行动。这句话成了我的座右铭,因为我已经学会了暂停,然后思考一下我或其他人行为背后的生理与心理原因。我已经明白,如果你能够提高自己的觉知能力,并帮助别人提高他们的觉知能力,那你一定能找到解决方案。

在这本书中,我会提出一些新颖的办法,帮你发现并思考某些最为棘手的“人的问题”——每一天,每一刻,领导者都会遇到它们。有时,这些问题会令我辗转反侧,难以成眠。我敢说,它们有时也会令你夜不能寐。如果这本书能帮你从此心无挂碍,在夜里安然入睡,那我真是再高兴不过了。

内容推荐

管理的本质在于管人。高强的领导力意味着管理者不仅可以敏锐地发现自身问题,更能从容应对由他人带来的各种糟心事。

人才流失、恶性竞争、艰难的沟通、超负荷的工作量……若想在问题发生前就觉察出征兆,理解自己为什么会陷入这样的困境,下属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行为,管理者们得把以往的管理学著作放一放,回到问题的源头,从人类心理上寻找肇因和解决方法。

身为心理学家和资深管理顾问,作者妮可·李普金在《管人管到睡不着(发现并解决最困扰你的管理问题)》一书中提醒管理者们:

亲力亲为者并非好领导,这种管理风格不仅会让人迷失大局,其实还隐藏着不够信任下属的心理动机;稳定的工作状态在于能够识别出压力过大在情绪、身体和行为上的表现,并清楚自己和下属的“抗压个性”;沟通费神费劲?那是因为说话人没有抓住人心,没能在表达观点前先建立情感联系……其实,每一个管理困局都可以从心理层面被攻破。

编辑推荐

该不该裁掉那个很认真但不合格的员工?为什么下属对团队目标漠不关心?沟通什么时候才能不让人心力交瘁?管理到最后,最让头疼的都是由人产生的问题。

管人先知心,在《管人管到睡不着(发现并解决最困扰你的管理问题)》一书中,《纽约时报》眼中的“商界心理医生”妮可·李普金带你看透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肇因,源头入手,攻破困局。

本书由十余家外媒一致推荐:管理者必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管人管到睡不着(发现并解决最困扰你的管理问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妮可·李普金
译者 苏西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8140324
开本 16开
页数 23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3
出版时间 2014-12-01
首版时间 2014-12-01
印刷时间 2014-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378
CIP核字 2014260311
中图分类号 F272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30
168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0:3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