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和纸”可以了解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从而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一种有利的模式。本书通过四章介绍了“和纸”的发展,制作工艺,用途和功能以及其象征意义。本书内容丰富,讲解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 图书 | 和纸的艺术(日本无形文化遗产) |
| 内容 | 编辑推荐 研究“和纸”可以了解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从而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一种有利的模式。本书通过四章介绍了“和纸”的发展,制作工艺,用途和功能以及其象征意义。本书内容丰富,讲解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纸的传播与和纸的发展 第一节 纸产生以前的书写载体 一 贝叶经 二 莎草纸 二 羊皮纸 第二节 纸在日本的传播及和纸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和纸的特点及种类 一 麻纸 二 楮纸 三 雁皮纸 四 三桠纸 五 辅助颜料——纸药 第四节 和纸的产地 第五节 著名的和纸传承人及其所持有的技术
第二章 和纸的制作工艺 第一节 日本白纸的制作工艺 第二节 日本加工纸的制作工艺 一 奈良、平安时代的写经料纸 二 近代的加工纸 三 近代的金唐革纸 四 现代美术工艺纸
第三章 和纸的功用 第一节 纸与书法 第二节 纸与艺术 一 绘卷物 二 浮世绘 三 歌舞伎、“能”与人形净琉璃 四 扇子(扇、团扇) 第三节 纸与古典文学 第四节 纸与建筑装饰 一 障子 二 屏风 第五节 纸与其他工艺 第六节 世俗生活中纸的应用 一 伞等防雨用具 二 藩札与纸币 三 提灯 四 玩具 五 其他生活用品 六 和纸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章 传统和纸的象征文化阐释 第一节 神人沟通的信仰符号 一 佛教与和纸 二 神道教与和纸 第二节 民俗节庆的象征符号 第三节 吉祥祈福的象征符号 第四节 文人雅士的情感符号 第五节 社交礼仪的象征符号 第六节 自然与艺术相结合的魅力符号
第五章 结语 一 日本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保护政策 二 和纸博物馆及资料馆 三 使用和纸进行文化遗产修复 四 日本的和纸保护给我们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和纸的艺术(日本无形文化遗产)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冯彤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0485193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188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250 |
| 出版时间 | 2010-02-01 |
| 首版时间 | 2010-02-01 |
| 印刷时间 | 2010-02-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358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G649.421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3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40 |
| 宽 | 170 |
| 高 | 15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3000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