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探索未知--一位学者的读书笔记
内容
编辑推荐

看不见的神力——运动;国家兴衰论——关于国家长治久安的几点建议;与大师们平等地对话;美的幽灵;美的定义;美因情而发生;中国美学中的未知;美与创造。本书由一位学者所写,探索了上述几个方面的未知世界。思维活跃,逻辑严密,看问题精辟。

内容推荐

请告诉我,天体运动的第一推动力是谁;“中国模式”具有普世价值;不能遏制房地产泡沫将会引发中国式经济危机;自古歧视“巫文化”使中华主体文化受伤害;美国,你不是鳄鱼,我不是河马;与真理为友;悟语千条;电影《阿凡达》为什么不美;……本书收录了一位探索未知领域的学者在社科方面的读书笔记。

目录

一、捕捉看不见的神力——运动

 1.1 请告诉我,天体运动的“第一推力”是谁?

 1.2 先哲们隐约发现看不见的神力

 1.3 黑格尔的“矛盾运动说”解决不了牛顿的困惑

 1.4 黑格尔颠倒了运动与矛盾的本源关系

 1.5 “宇宙大爆炸”假说存在的硬伤

 1.6 运动第一规律:物质和矛盾因运动而产生

 1.7 运动第二规律:波谷周期运动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1.8 运动第三规律:运动的稳定与变化互为前提

 1.9 运动三规律的哲学意义

二、国家兴衰论——关于国家长治久安的几点建议

 2.1 “中国模式”具有普世价值

 2.2 亚当·斯密的理论缺陷养肥了华尔街馋猫——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只是市场经济的一只手

 2.3 不能阻遏房地产泡沫将会引发中国式经济危机——缺乏前瞻性并盲目追逐“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导致了中国房地产战略性失误

 2.4 要GDP不要“GDP崇拜”

 2.5 用枣核社会结构破解中国贫富悬殊困局

 2.6 奢华炫富是封建主义残余的复活

 2.7 捕获良性的主流民意

 2.8 美国,你不是鳄鱼,我不是河马

 2.9 实力奠基,心战为上——未来战争制胜的主旋律

 2.10 发掘远古巫文化的现代意义

 2.11 中原文化与巫文化相互依存造就了中华文化

 2.12 自古歧视“巫文化”使中华主体文化很受伤

 2.13 华夏本是中华民族的别名

 2.14 冷漠国家归属意识会成中国今后最大的隐患

 2.15 民族无优劣之分却有先进落后之别

 2.16 中国采用爱国主义取代民族主义方能长治久安

 2.17 维、汉同是炎黄子孙

 2.18 极端民族主义就是法西斯主义

 2.19 分裂分子的残暴动摇不了我对维吾尔的热爱

 2.20 中国与日本不同属于一个文化圈

三、与真理为友

 3.1 与真理为友

 3.2 真理是因相对而发展的

 3.3 与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为友

 3.4 孔子的伟大和不足

 3.5 亚里士多德的伟大和不足

 3.6 东西方文化的始作俑者

 3.7 探索真理提倡质疑和批判精神

 3.8 “我思,故我在”哲学命题只适用于人类

 3.9 道德诞生于原始人对文明秩序的渴望

 3.10 智慧是地底长期蓄积能量后的火山

 3.11 伟大的思想产生于自由之中

 3.12 具有魅力的闪光的思想是雄辩的核心

 3.13 名誉·骄傲·名声

 3.14 自己是抚慰自己不安心灵的主人

 3.15 智慧的思维往往是后天形成的

 3.16 质疑是通向相对真理的桥梁

 3.17 认识自己

 3.18 善是文明社会和非文明社会的分水岭

 3.19 正反辩证法

 3.20 本末不能倒置

 3.21 人生不是一曲痛苦的歌

 3.22 贪婪是个魔鬼

 3.23 用法理自觉限制纵欲乃真人生也

 3.24 残疾并没阻止他们成为伟大

 3.25 人生如同“神箭手”收徒

 3.26 不可虚度此生

 3.27 不可行性分析比可行性分析更重要

 3.28 伟人与凡人

 3.29 小市民气让人不敬

 3.30 能自嘲者令人尊敬

四、悟语千条——捕获思辨流中的灵感

五、捕捉美的幽灵

 5.1 情为美之魂

 5.2 善和真是构成美的两大支柱

 5.3 美的定义

 5.4 运动是美的本源

 5.5 艺术的起源

 5.6 个性解放是原始巫文化的精髓

六、美是什么

 6.1 美是什么

 6.2 关于一些美的命题

 6.3 人本是人类社会的最美佳境

 6.4 真善美应成为文艺批评的美学原则

 6.5 中国美学与人学齐生共存

 6.6 神话之美

 6.7 真善美是对假恶丑的否定

 6.8 创新产生美

 6.9 美在于简洁

 6.10 生命之美是因为它展现了生命力

 6.11 创新的艺术是诱发美感的源泉

 6.12 正义是在与邪恶的较量中方显出崇高美

 6.13 简朴为美

 6.14 不善不美与善即美

 6.15 浑厚之美

 6.16 和谐为美

 6.17 真理是最美的

 6.18 曲径通幽方显美

 6.19 美感是时代的一面镜子

 6.20 山川之美是大自然的赠与

 6.21 浪漫与严谨联姻方显美

 6.22 太极图彰显出丰富的美学内质

 6.23 服饰是一个时代最具形象美的符号

 6.24 行云流水之美

 6.25 适中使中国人的身材、容貌更美

 6.26 技术美学之滥觞

 6.27 唯美不美

 6.28 纯洁是种美

 6.29 宗教中的美

 6.30 中西方美的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

 6.31 神话折射出先人心灵对美的渴望

 6.32 美是客观存在的美与主观审美意识的统一

 6.33 正常死亡也是一种美

 6.34 水是最美的

 6.35 自信是种美

 6.36 高雅情趣产生闲适之美

 6.37 女性气质美的追求

 6.38 人体艺术不能排斥男性

 6.39 阳刚美

 6.40 阴柔美

 6.41 对称和不对称皆能展现美

 6.42 有个性才能展现美

 6.43 诗歌不能回避韵律美这一审美价值

 6.44 艺术要严禁把痈疽当美来张扬

 6.45 盛年无忌方显美

 6.46 丑角不丑

 6.47 朦胧因能产生想象才拥有美

 6.48 男权主义扭曲了女性健美标准

 6.49 美国电影《阿凡达》为什么不美?

 6.50 从《三枪》看张艺谋们的电影艺术方向错了

七、美因情而发生

 7.1 美因情而发生

 7.2 情乃艺术之魂

 7.3 “性善情恶”论违反了辩证法

 7.4 “物感心动”是文艺创作的最高原则

 7.5 艺术之精髓“情”究竟是什么

 7.6 黑格尔美学理论的致命缺陷

 7.7 李泽厚把艺术因情而发的次序搞颠倒了

 7.8 屈原为何能写出《离骚》绝唱

 7.9 潘菽心理活动二分法更能揭示审美本质

 7.10 应坚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美学原则

 7.11 “乐者乐也”,乐者亦可悲也

 7.12 爱是人类艺术的永恒主题

 7.13 绚烂至极归于平淡

 7.14 减笔中国画也能成点石成金之妙

 7.15 艺术精品往往凸显偶然之中的必然

 7.16 失去与大自然对话的渴望就不能成艺术大师

 7.17 艺术起源于大自然

 7.18 艺术是什么

 7.19 想象可以给你带来崇高

 7.20 龙凤图腾中蕴涵着最重要的美学符号

 7.21 能传情达意的汉字成全了书法艺术

 7.22 气势比技巧更重要

 7.23 音乐是心灵的符号

 7.24 人人都有舞蹈的潜能

 7.25 盛世才能改变汉族不会舞蹈的历史

 7.26 战国“非乐”等美学思想初露禁欲主义之端倪

 7.27 用含蓄的审美意识才能读懂中国画

 7.28 汉族最放得开的诗歌是信天游

 7.29 原生态的歌才是庄子钟情的天籁之声

 7.30 纯真与成熟统一之艺术珍品

 7.31 悲剧不仅传达正义的悲鸣更传达崇高

 7.32 诗应让人心灵搏动

八、美与创造

 8.1 艺术创新是艺术大师成就的必备载体

 8.2 艺术创新的灵感必须靠多年的生活积累

 8.3 创新是艺术家的生命

 8.4 艺术最贵于独创

 8.5 往往歪打正着悄悄地在推动着艺术的更新和发展

 8.6 “俄狄浦斯情结”不能作为文艺批评的钥匙

 8.7 成功的艺术家是人民的子弟而不是贵族

 8.8 昆曲入选“人类遗产”给艺术家的启示

 8.9 艺术家不能成水上的浮萍

 8.10 当代中国人为何青睐西式高楼

 8.11 中国式建筑不能丢掉“天人合一”之精髓

 8.12 《黑暗传》不应视为汉族史诗

 8.13 《山海经》应视为中华民族史诗的八个理由

 8.14 不要让“西方中心论”影响中国高等艺术教育

 8.15 盲目崇拜好莱坞导致中国影视戏剧“导演中心论”格局

 8.16 具有人文精神的莎士比亚戏剧长盛不衰

 8.17 用东北二人转之方治中国戏曲之疾

九、捕捉中国美学中的未知

 9.1 和而不同之美

 9.2 气之美

 9.3 情之美

 9.4 势之美

 9.5 风骨之美

 9.6 神韵之美

 9.7 意境之美

 9.8 禅宗之美

 9.9 品味之美

试读章节

请告诉我,天体运动的“第一推力”是谁?

牛顿(1642—1727)把天体运动的“第一推力”的问题留给了上帝,这是在他深人研究天体运动以后的无奈之举。

在人类文明史上,牛顿的智慧和创造性发现是卓越而耀眼的,他提出了力学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让我们明白这些定律可以怎样准确预测星体绕太阳运转的规律。因此,牛顿也被认为是最伟大的天文学家。但是,就是这位坚持科学研究中“我不作任何假设”的科学家,却把天体运动的“第一推力”的问题留给了上帝,他设想上帝在创世时,沿着切线方向把天体抛出去,然后就把它们的运动交给万有引力来支配了。后来康德和拉普拉斯提出星云说来弥补牛顿学说的这一缺陷,但这种理论也无法解决牛顿关于天体运动“第一推力”的困惑。

牛顿把天体运动“第一推力”最后归结为上帝,是他对天体运动反复研究并深思熟虑而不得其解所形成的。牛顿看到“没有一种自然原因能使所有的行星和卫星都朝着一个方向和在同一平面内运动,而不发生任何显著变化”,牛顿从而得出“这必然是神的智慧所产生的结果”;牛顿还百思不得其解,“这个引力和推动的组合将地球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而这个“第一推力”牛顿归于上帝,他断言:“然而没有神的力量就决不能使它们做现在这样的绕太阳而转的圆周运动。”牛顿对天体形成和运动进一步思考:“物质最初均匀散布于天空的这个假说,在我看来,如果没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去调节它们,那就与它们赋有内的重力的假说并不相容;由此可以断定,上帝必然存在。”于是牛顿对天体运动的思索得出最后结论:“我们必得承认有一个上帝,他是无限的,永恒的,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他是万物的创造者,最聪明、最公正、最善良、最神圣。”

牛顿把天体运动的“第一推力”归咎于上帝的困惑,源于牛顿时代还不知道基本粒子(原子)及其运动的特性,也不知晓恒星生生灭灭的规律,也源于牛顿并不知晓当地球上静止不动的岩石、建筑物等的内部却在时时刻刻都有分子和原子的运动,还源于17世纪的哲学不能给牛顿提供理论支撑,当时的哲学把运动只理解为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机械运动。

由于无奈,牛顿似乎在向人呼喊:请告诉我,天体运动的“第一推力”是谁?

先哲们隐约发现看不见的神力

运动创造万物,乃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哲学命题。中外古代的先哲们,从他们观察宇宙的思考中,已睿智地发现宇宙万物离不开运动,但他们又为无法寻找到物质的“第一推力”而苦闷和困惑。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用以解释宇宙起源和变化的重要范畴。中国原始阴阳思想最早在《周易》中得到阐发,认为阴阳是宇宙支配一切事物的两种对立消长的元气,是所有事物“从无到有”的必需条件和必然过程。中国的老子(前576—前500年)已隐约地发现永恒的运动,他认为:“天地之间,不正像风箱一样吗?虽然虚空却不会穷竭,越动就越有东西出来。”老子发现了运动产生事物这一现象,在当时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但也困惑了他老人家,谁在“拉风箱”呢?也就是物体的“第一推力”是谁呢?

稍晚于中国老子的希腊的苏格拉底(约前469—前399年)和亚里士多德(前384一前322年),也发现宇宙万物离不开运动。苏格拉底谈道:“没有什么东西是稳定的或永恒不变的,只存在不断变动和运动的事物,世界总是充满各种各样的运动和变化。”亚里士多德在苏格拉底这一思想上进了一步,并直截了当地提出“第一推力”的问题:“既然运动是永恒的,那么第一推动者(如果只有一个的话)就也应是永恒的;如果第一推动者有许多个,那么就会有许多个永恒的第一推动者。”亚里士多德公开提出对物质运动“第一推力”的困惑,而这种困惑在中外古今哲学界和科学界长期存疑,从而导致17世纪的科学家牛顿在他的《牛顿自然哲学著作选》中,把“第一推力”的问题留给了上帝。

P2-4

序言

屈原在2000多年前,向天问难,在他的《天问》中,一气呵成170多个问题,生动反映出我们先辈对冥冥的未知世界欲想了解的渴望。

未知世界可知吗?我国古代的管子曾谈到天道的规律时说“盛则衰”,“余(富)则骄,骄则缓怠”。于是他提出强而不傲,富而不奢的治国理念,对我们当今处于上升时期的中国是很有启示作用的;未来之可知,从我国民间流行的一句俗语就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二十不俊一生丑,三十不强一生弱,四十不富一生穷,五十不智一生愚。”当然也有例外,另当别论。

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就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我们探求国家兴衰定律,就必须努力去捕捉造成国之兴衰所看不见的神力。为什么古今中外历史上的强国都只能维持一个世纪左右的鼎盛期?我国盛唐也不例外。由盛而衰,英、日、苏联以及当今鼎盛的美国也是如此,这是因为当这些国家处于上升之时,傲慢恣欲,穷尽挥霍其物质和精神资源,到衰变周期一旦到来之时,则大势已去而无力回天。当今正值上升周期的中国,不能走过去强国衰败的道路,但它的前提是在国家处于上升周期时就应积极应对衰变周期的到来,使衰微尽量向积极方面转化,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与真理为友,是与大师们不是跪着而是平等地对话,因为相对真理是动态的、发展的,跪着与大师们对话,是捕捉不到真理这个神力的;人的思辨也是流动的,一闪即逝,我在思辨流中捕捉到千余条,与诸公切磋交流;美之神力是情,情乃美之魂,我也写下一些文字与诸公在美学上交流。

学术思维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要在动态的学术思维中才能对神力有所捕捉。近30多年来,我坚持择善而交。四川大学教授,改革开放后首批留美归国学子、精通中西文化的王金顺,像一座金山,我一与他见面总会彻夜交流而受益匪浅;第三军医大学教授,该大学“教师名师”,思维活跃,逻辑严密;看问题精辟的翟建才,我也与他长期交往,从而助我思维活跃并学术成长;我与重庆港务集团副书记、学者兼企业家并擅长管理辩证法的江国芳,经常交流而不断碰出思想火花;我与中国经济出版社编辑刘建生曾多次合作,却从未晤面,他不仅善于对文稿的梳理和润色,更善于与作者在电话、书信中频频交流,其学术见解让我有新的启迪和学术波动。本书的书名原为《捕获幽灵》,有所弊端,经他一改为《探索未知》,立即精当而明朗了,甚谢。

是为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探索未知--一位学者的读书笔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罗利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798872
开本 16开
页数 31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3
出版时间 2010-05-01
首版时间 2010-05-01
印刷时间 2010-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53
丛书名
印张 20.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4: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