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草原拥有无垠的平坦,却缺少山峰的挺拔;山峰拥有险峻的挺拔,却缺少大海的狂啸;大海拥有肆虐的狂啸,却缺少草原的平坦;教师教育可以给我们引导,却缺少社会为我们提供实践;社会教育可以让我们锻炼,却缺少家庭教育给我们支持和关爱。一个人有缺点也有优点,正所谓“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函牛之鼎,不可处以烹鸡;捕鼠之狸,不可使以搏兽;一钧之器,不能容以江汉之流;百石之车,不可满以斗筲之粟……今人智有短长,能有巨细……君择材而授官,臣量己而受职,则委任责成,不劳而化,此设官之当也。”在其编著的《帝范》中,李世民用这段话来教诫太子该如何用人。而就其个人而言,他不仅这么说了,他也这么做了。为了李唐社稷,在李世民执政的二十余年里,他孜孜以求,在用人上遵从委任责成、量才授职的原则,希望能在最大限度上使人皆尽其才,并且为之所用。
即位之初的李世民,仰慕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的贤才之名,于是亲自召见,问他治道之法。张玄素建议李世民:“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张玄素所提建议的重点是“分任以事”,就是说在知人的基础上,舍短取长,让他们各司其职。君主没有必要事事都插手,对于官员履行公务时不要施加干预,只需要督察其是否称职就可以了,以此避免官员无所适从,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君主高居庙堂之上,只要做到赏罚分明就可以实现天下大治了。李世民对张玄素的这一建议颇为赞赏,随即实施。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七月初一,李世民与房玄龄、萧瑀一起评论隋文帝。房、萧认为隋文帝为“励精之主”,李世民却说:“你只知其中的一方面,而不知另一方面。隋文帝这个人的性格过于审细督察,但在内心却不明事理。心地隐晦,光明肯定照不到最深层。对待事物极为审细的督察,也一定会让他对外事外物疑虑多端。况且他还是靠欺负孤儿寡母而得到的天下,所以他经常对当面敷衍他而内心不服的群臣感到很生气,不肯信任文武百官。事无巨细他都要亲自决断处理,虽然这样劳费精神辛苦形体,但是终究不能把所有的事都处理得非常合理。朝中大臣即使知道他内心的想法,也不敢直言劝谏。宰相以下的许多官员,也仅仅是顺承他的旨意办事罢了。然而朕的看法则与他不同。天下如此之大,人民如此之多。事情又是如此繁琐复杂,千头万绪,就需要懂得灵活变通。凡事都应交文武百官商议,宰相做筹谋策划,对于所处理的事情可以做到稳妥、便利,才可以呈奏施行。又怎么能让一日中需要处理的许多事,让一个人独立地去思考考虑呢?假如一天要处理十件事,若有五件出偏差,处理对了当然好,处理不对的又怎么办呢?哪里能比得上广泛任用贤士良才呢?身居高位就应该高瞻远瞩、严肃法令,这样还有谁敢胡作非为呢?”
李世民又说:“朕方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委任责成,各尽其用,庶几于理也。”这种“委任责成”的理论,正是李世民实施了四年前张玄素所述的为政之道后得到的经验总结。而事实上,各级官员也确实“各尽其用”,收获了轻轻松松就可治理好国家的功效。
对于此事。后人曾经评论说:“君以知人为明,臣以任职为良。君知人,则贤者得行其所学;臣任职,则不贤者不得苟容于朝,此庶事所以康也。若夫君行臣职,则丛脞矣;臣不任君之事,则惰,此万事所以堕也。当舜之时,禹为一相,总百官,自稷以下,分职以听焉。君人者,如天运于上,而四时寒暑各司其序,则不劳而万物生矣。君不可以不逸也,所治者大,所司者要也:臣不可以不劳也,所治者寡,所职者详也。不明之君,不能知人,故务察而多疑,欲以一人之身,代百官之所为,则虽圣智,亦日力不足矣。故其臣下,事无大小,皆归之君,政有得失,不任其患,贤者不能行其志,而持禄之士,得以保其位,此天下所以不治也。是以隋文帝勤而无功,太宗逸而有成,彼不得其道,而此得其道故也。”
“委任责成”,可以使群臣“各尽其用,方得逸而有成”,也可以让持禄之士兢兢业业为李世民效劳,李世民便可以轻轻松松地治天下。同时又能免遭劳而无功之笑。既然可以这样,李世民何乐而不为?可是要想做到委任责成,就必须要使群臣可以各自适应自己的位置,能够独自担其职。否则,如果用人不当,也很难得安逸,更不用谈天下之治。因此。李世民在为政之时,时时留心,处处留意,量体裁衣,量才授职,尽全力让人尽其职。任用戴胄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例子。正是因为李世民对戴胄性格的体察,这才有了戴胄才能的尽情发挥。在对戴胄进行任命之前,李世民就曾经对侍臣说过,大理寺一职关系到人的性命,应当精心选拔公正无私心的人来担任,用心去维护和执行法律,符合这一特点的人首推戴胄。就这样,李世民通过委任责成,让人尽其职,最终有了“朕何忧也”的赞叹,轻轻松松便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李世民听说洛州刺史程名振擅于用兵,便立即派人将他召人宫中,对之大加赞赏并且予以鼓励。可是,程名振并没有磕头谢恩,李世民对此举颇感奇怪,故意装作很生气的样子,来看看他究竟会有什么反应。谁知程名振却丝毫没有诚惶诚恐的样子,仍然是“举止自若”,甚至应对时更加明辩。通过试探,李世民对程名振的性格已经有了较多的了解,他看出程名振对用兵打仗之事是了如指掌,极其专注,却对如何处理世故人情的道理一概不知。这样的人虽然过于偏执,但必定能成为一大奇才。于是,李世民对程名振大加赞赏,然后就提拔他为右骁卫将军。
P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