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为南京大学“新文学研究丛书”中的一种。该丛书共12种,系我社与南京大学的合作项目,之前的丛书名为“鸡鸣文丛”。该丛书可视为南京大学文学院的学术成果展示丛书,有相关的项目支持。收入的大多是南京大学学术骨干教师的论文集,具有相当的学术水准,大多在学术杂志上发表过。《文学批评的向度》是吴俊的当代文学研究论文集。
| 图书 | 文学批评的向度/中国新文学研究丛书 |
| 内容 | 编辑推荐 该书为南京大学“新文学研究丛书”中的一种。该丛书共12种,系我社与南京大学的合作项目,之前的丛书名为“鸡鸣文丛”。该丛书可视为南京大学文学院的学术成果展示丛书,有相关的项目支持。收入的大多是南京大学学术骨干教师的论文集,具有相当的学术水准,大多在学术杂志上发表过。《文学批评的向度》是吴俊的当代文学研究论文集。 目录 走向世界:中国文学的焦虑 顾彬的意义 歧义的莫言的暧昧 传统的视点:当代中国文学的历史境遇 ——在“传统与文艺:2008·北京文艺论坛”的发言 林译小说的文学观 ——从跨文化角度看中国文学的价值资源 以政治为核心:现实与文学的关系 困难的关系:当代文学与国民性再认识 新媒体时代的文学权利博弈 文学的权利博弈:国家文学与文学批评 批评的限度和学院批评的位置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研究刍议 批评史、文学史和制度研究 ——当代文学批评研究的若干问题 中国当代文学评奖的制度性之辨 ——关于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之类“国家文学”评奖 《人民文学》的政治性格和“文学政治”策略- 情为何物情何以堪 ——共和国文学之初的情感政治 “西部文学”之我见 ——在“西部文学研讨会”上的发言 “文学上海”的诞生、撕裂与消失 长篇小说的视角:六十年文学反思之一 从互联网和亚文化的角度看“80后”文学 诗人之忧:乡邦何在 ——丁宗皓和他的《乡邦札记》 文体的艺术之境 ——贾平凹长篇小说《带灯》读札 作家的技艺和情怀 ——范小青创作研讨会发言辑要 文学史的独特书写者 ——我看作家赵长天 多重跨界的智慧言说 ——李其纲、徐芳《小说与诗歌的艺术智慧》读后 从个人诗史到新诗史 ——易彬著《穆旦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研究》序 吴俊教授访谈录 从鲁迅到当代(答问录) 三十年文学片断:1978—2008我的个人叙事 可以沉默,不可以不诚 ——在业师钱先生身边学做人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文学批评的向度/中国新文学研究丛书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吴俊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020104918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290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246 |
| 出版时间 | 2015-01-01 |
| 首版时间 | 2015-01-01 |
| 印刷时间 | 2015-01-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36 |
| CIP核字 | 2014115513 |
| 中图分类号 | I206.7-53 |
| 丛书名 | |
| 印张 | 9.12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15 |
| 宽 | 151 |
| 高 | 12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