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的教育心路--李镇西成长足迹述略
内容
编辑推荐

李镇西编著的《我的教育心路——李镇西成长足迹述略》李镇西,一位深受孩子喜爱也深深爱着孩子的老师。1982年2月参加教育工作以来,先后供职于四川省乐山一中、成都玉林中学、成都石室中学、成都盐道街外语学校、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和成都武侯实验中学。长期担任班主任和语文教师,曾短暂担任成都市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室主任。他在语文素质教育、青春期教育、班级民主管理、后进生转化等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实践。他的教育理念是:“朴素最美关注人性做真教育,幸福至上享受童心当好老师。”

内容推荐

李镇西编著的《我的教育心路——李镇西成长足迹述略》是李镇西从教30年个人成长的回忆录。从中学到“插队”当知青;从成为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到投身教坛;从读博深造到新教育、平民教育的实践与思考……回忆截取最具典型意义的历史片段,真诚地记录和再现了作者从“教育浪漫主义”到“教育现实主义”,再到“教育理想主义”的探索与快乐。同时,我们看到的是在云谲波诡的时代变革下,作为具有独立思考精神、高尚的人文追求与独特的人格魅力的知识分子成长的心路历程。读书、实践、思考、求索……作者的人文关怀与其精神状态和生命的原创力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沸沸扬扬的生命热源中彰显着精神的个性与深度。

《我的教育心路——李镇西成长足迹述略》为教师培训、进修、提升自我修养的首选!

目录

第一辑 往事如烟 / 008

 似梦非梦的往事 / 010

 清澈透明的旋律 / 014

 我的1976 / 026

第二辑 求学之路 / 060

 农场记忆 / 062

 再忆农场 / 068

 高考追忆 / 074

 狂欢之夜 / 087

第三辑 投身教育 / 092

 心灵写诗 / 094

 从教育浪漫主义到教育理想主义 / 108

 我争取入党的经历 / 114

第四辑 做一个教育理想主义者 / 126

 一路有你 / 128

 我的退稿经历 / 138

 培训班纪事 / 142

 我的阅读史 / 166

第五辑 做最好的教师 / 216

 我不是教育家 / 218

 不做英雄,做老师就很好了! / 223

 做最好的教师 / 225

 学生教我当老师 / 230

 感谢成都 / 237

 我做过的后悔的事 / 243

 我做过的自豪的事 / 248

 我还能够走多远 / 259

试读章节

这事发生在1963年还是1964年,我已经记不清了,反正当时我只有五六岁,还在读幼儿园。

确定无疑的是,那是一个春雨潇潇的下午。幼儿园已经放学,其他小朋友都被爸爸妈妈接走了,可我的妈妈却没有像往常一样来接我。虽然有非常温和的阿姨陪着我,给我讲故事,但我还是着急。具体细节记不清了——也许是阿姨同意我回家,也许是我趁阿姨不注意偷偷溜出了幼儿园大门,总之,后来我就一个人跑到了大街上。

尽管下着小雨,但我还是凭记忆朝家走去一我一边走一边想:平时妈妈送我上幼儿园走的是哪条街哪条巷。这么走着走着,可老也到不了家。每一条街都很熟悉,可每一条街又都是那么陌生。

我终于迷路了。在越来越大的雨中大哭起来……

突然,我感到头上的雨停了,可眼前的雨仍然下个不停。怎么回事啊?抬起头,哟,原来来了三五个(也许是五六个)少先队员,其中一位漂亮的姐姐正用她手中的伞帮我遮雨呢! 写到这里,我眼前是一幅非常温馨的画面:斜织的细雨中,一群小学生站在我的面前,雨水顺着他们的脸往下流,风不时吹起他们的衣襟和他们胸前鲜艳的红领巾;他们的眼睛那么明亮而清澈,此刻这每一双眼睛都含着笑关切地看着我。

我永远都忘不了这一双双美丽的眼睛!

“小朋友,你哭什么呀?”

“小弟弟,你是迷路了吗?”

他们俯下身围着我,并亲切而焦急地问我。

“我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我要妈妈……”我想我当时一定是这样说的。

他们便又问我:“你住什么地方呀?”

我说:“半边街小学。”当时。我妈妈在半边街小学教书。

“那好办!你别哭了。我们带你回家!”于是,哥哥姐姐们便领着我往半边街小学走。

以30多年以后的今天看,我当年就读的乐山市机关幼儿园离乐山市半边街小学(现在是乐山五中的校址)也是很远的——步行至少要花30分钟吧!而当年,那些哥哥姐姐硬是在雨中牵着我朝我的家走去。

哥哥姐姐们一边走一边与我聊天。他们问我爸爸是做什么工作的,我说爸爸在乐山教育局工作,但现在因病在乐山行政干部学校休养。

“为什么不在医院休养,要到行政干校去呢?”哥哥姐姐们又问我。

我说:“听妈妈说,城外空气好。”

这么说着说着,便到了半边街小学,可我的家却没人,房门也是锁上的。

我又哭了起来——现在想来我那时真是没出息!于是,哥哥姐姐们又开始哄我:“别哭,别哭,有我们呢!”

我清楚地记得。当时哥哥姐姐们争论起来,而且争论得还很厉害。大概是一部分人认为应该和我一起等到我妈妈回来.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应该把我带到我爸爸那儿去——而从半边街小学到行政干校则相当远,步行至少还要走一个小时。

争吵不下,双方便派出代表猜拳决定:“石头、剪刀、布!''

这种传统的游戏结束了纷争:他们决定带我朝城外的行政干校走,去找我爸爸。

天色渐渐模糊起来,雨越下越大。那是一段漫长的路程,可这些戴红领巾的哥哥姐姐嘻嘻哈哈、叽叽喳喳地带着我出发了!自始至终,一位小姐姐一直用她温暖柔软的手牵着我的手——三十七八年过去了,那份温暖还留在我的手上。

在路上,他们指着店铺招牌教我认字:“这是粮,粮店的粮;这是店,粮店的店。”我也认真地跟着读。他们又教我算术,教简单的加减法,并不住地夸我:“真聪明!”

后来,他们又叫我唱歌给他们听,我便唱:“戴花要戴大红花,骑马要骑千里马,唱歌要唱跃进歌,听话要听党的话!”

他们鼓掌,然后说要教我新歌,是《学习雷锋好榜样》: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

对一个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根本就不懂这些歌词是什么意思,但我唱得非常开心,因为我看到哥哥姐姐唱得非常开心。雨已经停了.但风还在不停地吹,把这歌声送到很远很远—远到今天!

终于,哥哥姐姐们把我送到了行政干校。我一见到爸爸,便哭着扑进了他的怀里。爸爸说:“妈妈去幼儿园接我时,阿姨说我刚才都还在,怎么一下就不见了。于是,到现在妈妈都还在到处找我……”

哥哥姐姐要回去了,爸爸不停地向他们说谢谢,并摇着我的手臂教我向他们说再见。哥哥姐姐们一—俯下身子亲我的脸蛋,说:“小弟弟再见!”

此刻,天已经完全黑了。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见到过他们当中任何一个。后来读小学,我希望能在学校偶然见到他们,结果没有。再后来“文革”开始了,乐山经常举行全城中小学生的各种集会,我也希望能碰巧见到他们,结果没有。再后来,我读中学,我下乡,然后考上大学又分到乐山一中工作,应该说是有几率见到他们的,结果仍然没有——当然,也许是见到过的,只是大家都不认识,或者说他们早已把这事给忘记了!

但是,我永远都不会忘记他们,不会忘记在我小时候经历的那个春天的傍晚,那个春雨中的一次特别的“旅行”。我不止一次给我的学生讲述这个很普通的故事,并在心里一次次呼唤他们——

亲爱的哥哥姐姐们,你们在哪里呢?P10-13

序言

那天和女儿聊天,我说:“爸爸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作家,后来当了教师,我便把文学这种业余爱好融进我的专业,于是我有了一点成功的感觉和许多职业的幸福。”的确如此,现在的我既是四川作家协会的会员,又是中学语文教师,呵呵,感觉真不错。

我曾想,如果我单纯搞写作,很难成为优秀的作家;如果我单纯搞教育,也未必成为优秀的教师。现在我当然也不能说我是“优秀的作家”或“优秀的教师”,但是,会点儿写作同时又懂点教育,我就成了作家中会教书的,也是教师中会写作的。

15年前,我曾应某语文教学杂志之邀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把文学梦托付给教育》。其中有这样的话——

1977年恢复高考时,我在知青农场填报的志愿虽然全是“师范学院中文系”,但我看重的并非“师范”而是“中文”。从小学起便在学校大批判专栏上“发表”过大量“东风万里红旗飘”之类“诗歌”的我,自以为是“文学爱好者”,理应进“中文系”深造。但是,当时我很少会想到。那“动机不纯”的“师范”二字将决定我后来的人生走向,而“中文”则似乎永远不过是一个“文学梦”而已。1982年2月我已经分配到了中学,心里却还惦记着如何把我“创作”的一篇反映实习生活的“中篇小说”变成铅字,以期引起哪位“文坛伯乐”的注目,然后把我这颗“文学新星”调到文联或作协。但是,充满蓬勃生机的校园生活,使我身不由己地融进了学生之中,并真诚地爱上了他们。我当然仍有点不甘心放弃“文学梦”,但是,对学生的钟爱不能容忍我因对“文学”的追求而对每一堂课有哪怕是一丝一毫的敷衍塞责!更何况,在学生的身上我渐渐发现教育其实有着不亚于文学的魅力!我应该也可以把“文学”与“教育”融为一体。

是的,“教育其实有着至少不亚于文学的魅力”!

现在,我从教快30年了,我对此依然深信不疑,而且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岂止是“不亚于”,文学与教育简直就是相通的——

文学如教育一样,着眼于人的灵魂,追求心灵的感动与激荡;教育如文学一样,充满激情、浪漫、意趣。

文学如教育一样,力求把人引向真善美,引向伟大、深刻与崇高;教育如文学一样,震撼人心,催人泪下,荡气回肠,余韵悠长。

如玉一般的赤子之心,如水一般的纯净灵魂,如山一般的英雄梦想,如海一般的浩渺胸襟……文学都具备。

诗歌一般的激情燃烧,戏剧一般的跌宕起伏,小说一般的惊心动魄,散文一般的从容优雅…一教育均拥有。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似乎可以说,一个优秀的作家,一定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反之亦然。

我还可以非常肯定地说,作家与教师是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生命的理解,并影响着生命的质量——

作家以自己的作品影响无数的读者,让自己的思想与情感通过文字进入读者的精神世界;教师将每一个孩子当做自己的作品,在每个孩子身上倾注热情,挥洒生命,帮助他们把人生变成一首隽永的诗或一篇厚重的小说。

纯真,激情,妙趣,敏锐,深刻,浪漫,智慧,责任……这是教育的要义,也是文学的元素。“浓妆淡抹总相宜”“道是无晴却有晴”“为有源头活水来”“润物细无声”“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是文学的表达,也是教育的境界。

2010年2月我在新加坡讲学,新加坡同行间我:“为什么您的教育经历中有那么多的感人故事?”我说:“任何一个教师,只要他用心做教育,他的职业生涯一定会充满许多传奇!”比如,面对一个后进生,无论多聪明的教育者,也无法预料明天他会给自己惹什么祸事。教育的悬念由此埋伏,这增加了教育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教育的某种乐趣。我们期待着每一天的“悬念”,进而研究、解决不期而遇的“悬念”,享受解开“悬念”后的喜悦,并将一个个小事件小细节小感悟等等及时记录下来,然后又期待着下一个“悬念”……这是一个跌宕起伏,有时候甚至是惊心动魄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我们和学生一起在创作教育故事和生命传奇。这是文学的韵味,也是教育的魅力!

我的许多著作,比如《爱心与教育》《心灵写诗》等等就是这样创作出来的。这是文学呢,还是教育?

有些东西真的是说不清楚。当我梦寐以求想当“浩然”(我少年时代唯一存在的作家,当时中国很多作家都被打倒了)时,命运让我当了教师。当我放弃当作家的念头,专心致志地上课带班时,波澜壮阔的教育生活却让我情不自禁地拿起了笔,我写下一首首献给可爱孩子们的抒情诗,写下一篇篇表达我火热情怀的散文,甚至出版了一本本记录我教育故事的著作:不仅仅是我的《爱心与教育》《做最好的老师》《走进心灵》《风中芦苇在思索》《怦然心动》《心灵写诗》等30多本引起同行共鸣的著作,还包括没有正式出版但真实记录我和学生共同生活和青春风采的《未来》《花季》《恰同学少年》《花开的声音》……这些作品对我和我的学生而言,是一段生活的定格,一页历史的缩影,一种精神的凝固,一份情感的珍藏,一簇创新的火花,一道理想的光芒,一串记忆的珠宝,一束青春的花朵。它们既是教育的,也是文学的。

更何况,无论是作家还是教师,共同的身份为“知识分子”,共同的责任叫“使命”,共同的理想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让文学与教育携手共进,越来越成为我坚定的信念。

于是,近三十年来,我左手文学,右手教育,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就这样,理想共初衷一色,文学与教育齐飞,青春和童心为伴,生命携使命同行。我把一部部撼人心魄的文学作品连同一位位可歌可泣的人类英雄精神巨人铸进孩子们的心灵,用文学的激情点亮教育的理想,照亮孩子们未来的公民人生;同时,我用手中的笔书写自己的校园故事,让文学丰盈我的教育岁月,更让我微弱而执著的声音通过文学汇入改革时代的轰鸣潮声。

这一套《李镇西文集》算是我教育生活的文学见证,也是我文学表达的教育结晶。作为教育著述,也许它们谈不上“深刻”,但在我心里,每一句话都如文学般纯真而洁净;作为文学作品,也许它们算不上“优美”,但在我眼里,每一个字都如教育般严肃而神圣。总之,无论是把这套著作看做“教育”还是“文学”,其中的每一页都写着两个字:真诚。巴金说:“把心掏出来。”我当然不敢和巴金相提并论,但我也的确是把心给了亲爱的读者。

我愿意重复我以前写过的两段话,作为这篇序言的结束——

我不止一次地庆幸我是一个教师,因为与青春同行使我的心永远年轻:而且我特别庆幸我是语文教师,因为这使我能用一双“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并把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用文字表达出来。

挽留青春,珍藏童心;挥洒情感,燃烧思想;从职业到事业,从幻想到理想;手足舞蹈于校园,心灵飞翔于社会一这就是我的生活!

书评(媒体评论)

他走的乡村平民教育之路是正确的,他和同事们通过“提升教师、关爱孩子和影响家长”三件事,让孩子们享受优质教育,富有创意,符合实际,抓住了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是高尚的,我向他们表示敬意。——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

李镇西是一位真正的教育思想者,在他追求自己教育理想的同时,也为全国广大班主任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作为一名优秀班主任,他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引领了全国一大批优秀的班主任的成长;他亲手打造了武侯实验学校一支优秀的班主任团队,这些优秀的班主任将李镇西的教育思想与自己的教育实际和教育个性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用言行感染并影响着更多的年轻班主任。——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新教育实验的创始人 朱永新

据说,在一些语文老师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听课要听李镇西。” 我没有听过镇西的课,是一大憾事;但是从这些教学实录中,我仍然不难感受到镇西在课堂上那份挥洒自如的从容,那些灵光一闪的机智和幽默。听这样的课,确实是一种享受。——著名语文教育家 钱梦龙

李镇西的课与李镇西的文字都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我似乎很难用几个形容词来概括,我的直感是,李镇西的课是他自己的课,是他的心灵、他的思想、他的情感、他对课文的理解、他对生活的认识与学生碰撞之后而生成的课,他的课带着他鲜明的个性特色。——上海建平中学校长、华东师大特聘研究生导师、著名教育专家 程红兵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的教育心路--李镇西成长足迹述略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镇西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757502
开本 16开
页数 26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2-07-01
首版时间 2012-07-01
印刷时间 2012-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4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29
171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4: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