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文化通论》对兰陵文化的内涵、渊源以及历史沿革作了系统的陈述与说明,对兰陵文化的特点、兰陵文化与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之关系及其在中华文化变迁中的地位做了客观衡定,对兰陵经学、兰陵子学、兰陵文学以及荀子、颜之推、鲍照、何逊、何承天、兰陵萧氏、徐陵、萧颖士、王鼎钧等等对兰陵文化的贡献一一做出说明。作者颜炳罡、王晓军本着客观、理性之态度,对兰陵文化的利弊得失、兰陵文化衰微之原因以及再兴之道提出了自己独到见解。这是两千多年来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兰陵文化的学术论著,很值得一读。
图书 | 兰陵文化通论/兰陵文化研究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兰陵文化通论》对兰陵文化的内涵、渊源以及历史沿革作了系统的陈述与说明,对兰陵文化的特点、兰陵文化与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之关系及其在中华文化变迁中的地位做了客观衡定,对兰陵经学、兰陵子学、兰陵文学以及荀子、颜之推、鲍照、何逊、何承天、兰陵萧氏、徐陵、萧颖士、王鼎钧等等对兰陵文化的贡献一一做出说明。作者颜炳罡、王晓军本着客观、理性之态度,对兰陵文化的利弊得失、兰陵文化衰微之原因以及再兴之道提出了自己独到见解。这是两千多年来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兰陵文化的学术论著,很值得一读。 内容推荐 在战国时代,兰陵与稷下齐名,《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有“稷下扇其清风,兰陵郁其茂俗”之说。两汉至南北朝,这里经师文人辈出,将兰陵文化推向前所未有的繁荣,隋唐以下,兰陵文化虽时盛时衰,但它一直作为文化明珠镶嵌在鲁南苏北大地上。《兰陵文化通论》对兰陵文化的内涵、渊源以及历史沿革作了系统的陈述与说明,对兰陵文化的特点、兰陵文化与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之关系及其在中华文化变迁中的地位做了客观衡定,对兰陵经学、兰陵子学、兰陵文学以及荀子、颜之推、鲍照、何逊、何承天、兰陵萧氏、徐陵、萧颖士、王鼎钧等等对兰陵文化的贡献一一做出说明。《兰陵文化通论》作者颜炳罡、王晓军本着客观、理性之态度,对兰陵文化的利弊得失、兰陵文化衰微之原因以及再兴之道提出了自己独到见解。这是两千多年来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兰陵文化的学术论著,很值得一读。 目录 序一 序二 第一章 兰陵文化的渊源 一、兰陵与古鄫文化 二、兰陵与古郯文化 三、兰陵与齐鲁文化 四、兰陵与苍山文化 第二章 兰陵文化的历史沿革 一、兰陵之名由来 二、兰陵的历史变迁 三、兰陵置县与兰陵文化之形成 四、荀子与兰陵文化 五、兰陵文化之昌盛 六、兰陵文化之衰退 七、兰陵文化之复苏 第三章 兰陵文化的特点 一、融会南北综合创新 二、多善为学才俊荟萃 三、惜情重义民风剽悍 四、兰陵现代名人 第八章 名胜古迹考略 一、古邑考略 二、古墓考 三、古庙、古寺、书院考 附录一 兰陵文化著述存目 附录二 兰陵地区古迹名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兰陵文化通论/兰陵文化研究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颜炳罡//王晓军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0907427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8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80 |
出版时间 | 2013-08-01 |
首版时间 | 2013-08-01 |
印刷时间 | 2013-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42 |
CIP核字 | 2013149648 |
中图分类号 | K295.24 |
丛书名 | |
印张 | 19.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山东 |
长 | 238 |
宽 | 169 |
高 | 19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