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最后一只狍子(薛涛儿童小说名家导读本)
内容
编辑推荐

《最后一只狍子(薛涛儿童小说名家导读本)》是选取山林田野作为背景的中短篇小说。讲述一群生活在山边城市的孩子,他们有的抱着小兽追寻窗花上的绿山谷,有的斗智斗勇保护城边属于自己的小城池,有的为了成为一名真正的猎手和雪狼作战,有的对着银河和雪房子度过一整个冬天……他们犯了错,敢于直接面对银幕前的观众,他们出于愿望,努力用双脚丈量地图上的坐标。这部童话书中没有坏人,却有对立;没有训诫,却有成长。这份成长,不仅在于孩子,也在于陪伴孩子的大人。

内容推荐

《最后一只狍子(薛涛儿童小说名家导读本)》精选作家取材东北林海、平原的小说佳作,白桦、冰河、狍子、野狼、朝气蓬勃的北国少年,悠远开阔,耐人寻味,震撼心灵。如《绿山谷》《稻场笛声》《最后一只狍子》等篇,穿透人心,久久回味。

朱自强、崔道怡等学者、编辑家的点评拨云见雾,作家谈创作初衷,文意显现。小读者、大读者在这样经典有力的文字里感受到文学之美。拿起笔吧,自己也尝试写写小说,跟作家一样,先从自己故乡熟悉的人、事和风景写起。

目录

致读者

钟声不止

小车站

火车远去

两个人的银河

雁叫寒林

护林员的春天

绿山谷

稻场笛声

槭树国

蓬镇纪事

二十三只灰雀

小兽们的温暖冬天

最后一只狍子

猎手

关于偷的对话

惊喜

试读章节

钟声不止

我刚分配到林区教书,老校长就进城住院去了。老校长临走告诉我,这里有个铁匠铺,铁匠铺里有个铁匠,是个怪人。老校长进城治病,整个学校就剩我一个人了。我给师范的女朋友写信,得意地告诉她,我刚刚来学校参加工作,就代理校长了。

有一天我坐在教室里批改作业,坡下又传来叮当叮当的声音,很有节奏感。我停下手里的工作,痴迷地听着。学生小飞脚举手请求发言,我点点头。小飞脚说,“老师,有什么好听的,那是小铁匠他爸铁匠卢打铁的声音。我爷爷全靠听它睡得香呢。”

小铁匠是我们校四年级的学生,小飞脚也是四年级的学生。另外十个学生分别读着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五年级。

中午午休时,我好奇,把小铁匠叫到住处。

“小铁匠,你爸爸叫什么名字?”

小铁匠是做为绰号在学校里流通的。全学校没有不知道小铁匠的。这里的孩子大多有绰号。同学之间也都称呼绰号。那些绰号取得很有意思,我也跟着称呼了。

小铁匠随口答到:“我爸爸?我爸爸不就是铁匠卢嘛。这个你都不知道啊!你简直太……”

“知道知道。我是问他本来的名字。”

这下,小铁匠也傻了,挠了几下脑袋,“我去给你问问……”然后一口气跑下山坡。不一会小铁匠跑出来了,“他打铁呢,叮当叮当的,没听见我问话。我也得去帮……”说完就把头缩回去了。我追到外面喊道:“下午别忘记上学——”

小铁匠回答了一声,就没影了。

很快,山坡下传来“叮当,叮当”的捶打声。呼——呼——那风箱又叫了,当然是小铁匠拉的了。这个时候天还没有凉,我可不敢进那个炉火旺盛的铁匠铺,就远远地坐在一棵老柳树下面。叮叮当叮叮当,听得出小铁匠也加入敲打了……这声音初听有趣,久了就乏味了,我打起了瞌睡。难怪小飞脚说他爷爷全靠打铁声睡觉香呢。

铁匠铺的铁匠姓卢,人们都管他叫铁匠卢。人们大概都忘记他的名字了,只叫他铁匠卢。

铁匠卢的生意近年有点惨淡。人们用个锤子斧子什么的,都去山外买了,质量也不错。时不时的有去打马掌的,牵着马,去了,很快就走了。铁匠铺的门口渐渐冷清了。可是铁匠卢硬是没让火炉熄灭过,风箱照常鼓风,铁匠铺里时不时就传出一两阵叮叮当当的敲打。

这个铁匠,我就知道这些了。

下午上课时小铁匠没来。全校只有一间教室,全校12个学生在一间教室里上课。哪个来了,哪个没来,一目了然。  “老师,我去找他!”小飞脚站起来,也没等我同意,蹬开门刷地不见了。

我刚刚在黑板上写出五个生字,小飞脚就把门蹬开了。小铁匠紧紧跟进来,满头是汗,一边往座位上跑,一边回头对我说:“老师,没听见铃声啊,你那铃声没我爸打铁声大……”

全校学生都哈哈笑起来,然后给我提意见,说操场那个电铃声音确实太小了,中午在家玩着玩着就过头了,也听不见上课铃。我用板擦敲敲黑板,教室里才平静下来。

“电铃问题以后再说。”

我继续上课。

第二天一大早,我正在教室里擦黑板,门被很重的力气撞开了。我扭头一看,是两个孩子:小飞脚和小铁匠。两人喘着粗气,一前一后,抬着一块形状古怪的铁锭。我愣住了。铁锭一落地,发出清脆的回声。小飞脚站着喘气,小铁匠说话了:“我爸昨天连夜给咱学校造的钟。我爸说,这个声大,岭外都听见。”

我把这个铁锭挂在门外,接过小铁匠递过来的钟锤儿,轻轻敲了一下。

“当——”音色清脆悦耳,传出很远。

小铁匠还告诉我,他爸在钟的不同部位留着凸钮,敲那几个钮,还有曲调呢。我一试,果然有音阶。打这以后,学校的电铃不用了,慢慢的生锈了,铁钟成了整个岭上人家的钟点。据进山的人回来说,在山谷里听这钟声,更好听。

铁匠卢,依旧深居简出,躲在他的铁匠铺里叮叮当当打铁。全岭的人,大概只有他一个人没听见过他制造的钟声。他的耳朵里全是叮叮当当的打铁声。

P1-4

序言

你是谁?你读几年级?五年级还是六年级,还是在读中学?或许,你是一个喜欢跟孩子抢书读的家长。如果真是这样,请向我祝贺。我就是要找到你们——你们就是那种很大或者很小的一些人,生于不同年代却在一个时间读同一种文字。

我提供这种文字。

我的文字给那些心怀童趣、敬畏童心的人阅读,生于不一样的年代却是一样的“属相”和“星座”。那么,我的读者其实一般大。它们就像彼得·潘,内心里蹲着一个孩子,它一直没有长大。这样的人常常会绽放出人性的光辉,他友善、纯良、敬畏、悲悯。他会长成一座山,他们会连成一道岭,俨然如一个不可摧垮的信念。

我在深秋的东北给你写信。窗外便卧着一道山岭,斑斓的秋叶覆盖了它。它安静地卧着,一卧就是一天,一年,一百年。可是你读这封信的时候,一定是冬天了,这封信从深秋进入冬天,足足走了两个月。秋叶换成白雪,那道山岭依旧静静卧在那里。它寂寞吗?一定不寂寞。它看惯了山里山外的喧嚣和变迁,即便四季更替、草木枯荣,最长久的还是它这道山岭。

我就是要提供这样的文字。

热闹也罢,寂寞也好,我只希望它们能活得长久。甚至永远活着,如山峰、如星辰。如果不致力于这样的文字,作家何谈伟大,文学何须存在?

这本书里的字字句句究竟算怎样的文字?它们热闹吗?不热闹。它们会长久吗?也未必。我却敢说,它们还能再活一些年月。

它们有的活在教科书里,从一些新鲜的资料便可知道,十几年过去它仍旧在感动现在的读者。它们有的活在不同年代的选本里,选家在变,它却不变,这算不算一种长久?它们有的变换衣装,打扮成另外一番样子活在国外的书刊,它们在国外的遭遇我不得而知。两个美国孩子写来的长信能否证明它们还活着,并且感动过几个外乡人?它们被乡村的孩子朗诵,被勤勉的教师制成各种课件;它们也存活于一些隐秘的日记里,公开的日志里。

今天,它们以导读的方式摆在你的面前。今天的方式,责编付出很多辛苦。最辛苦还是写导读的学者们、教授们、作家们。他们的手上都执着一把严格的文学尺子,用它来测量什么是好作品,什么样的作品值得一再解读。我想,这些精妙的导读延长了它们的生命,让它们可以多活一些日子。不但如此,这些精妙的导读还道出了它们“活下去”的理由,语言、立意、思想方面,也有细节描写、人物塑造方面……他们确实给足了理由。

其实,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理由,那就是你的喜爱。最终,它要活在你的心里。你喜爱过它,对它念念不忘,它便永远活着。

它们是我近些年和前些年的作品精选。有时候,我在山间的客车里酝酿它;在机场的大厅里,它成形了;更多时候,我在书房里打磨它的头和尾巴;我一气呵成,我也推翻再造;每完成一篇,都会增加一根白发。当黑发中间杂了银白,它们也越攒越厚。我用它们留住了青春的时光。孤影枯灯,漫漫长夜,它们伴我走过灵感肆意的分秒。最主要的是,它们给我很多自信。当我写出它们,真像一个伟大的创造,从无到有,生生不息。

这些文字有些别样的味道。是的,这是我给你的特殊气息。

这里的气息,我更愿意把它抽象为一种特别的气质和人格。它似一缕连绵不绝的光辉,照亮了多少文学佳作呢?难道,我们不能从过去的、现在的那些经典中看到它吗?一部作品,但凡弥漫了某种特别的气质,便会显得来历不凡,似乎来自一个水草丰美的远方,朴素、神秘、清澈、悠远。

我居住的东北,田野广阔、山林密布,它时时处处隐藏在那里。它在我的生活里,它甚至就在我的一左一右。

你来才知道,在这里人和树的交流是家常便饭,不算什么稀奇古怪。一个老人拄着拐杖跟老槐树汇报过日子的鸡零狗碎,就因为这槐树比他还老,是看着他长大、变老的。忙着汇报,也要调侃树下走过的一条瘸狗。瘸狗的瘸固然可怜,可是老人的调侃绝非恶意,那是善意的关切。在东北,有一种善意看似冰冷、暴戾,其实是嘘寒问暖。不懂这个表达方式会感到诧异,甚至误解了对方的好意。瘸狗大概来自外省,不懂老人的意思,狼狈逃走,老人站在树下嘎嘎笑。这样的交流在我的作品中随处可见,遇见这样的描写不要认为我故意使用了童话的写法。这种写法是实实在在的,没有虚拟的成分。我不过是在重现这块土地上“万物有灵”的生命观。

它会成为绝唱吗?要我说,它仍旧在传唱。它在林间传唱,它在每个东北人的内心回荡,甚至就在我的血液里流淌。它早就作为为一种气质和人格,存放在我们的眼神和笑声里。

我庆幸自己是他们中的一员,我的审美观、生命观就在这气息里形成、定型。我又不知不觉中把它带进字和字之间,行与行之间,把它填充在句号的空隙里。

在今天,文学的风向已不比从前。它太实在,离当下的生活太近。它又太折腾,华美喧闹。它总是担心,倘不用声色吸引读者,读者便停不下来,也坐不下来。于是,它变得庸庸碌碌,把身上那股神气跑丢了。这样一来就有一千个理由来怠慢、轻蔑这种气质。它会理直气壮地说这个气质不合时宜,那些法术和腔调早就过气,谁还愿意停下来观看它的表演。

我却舍不下它。

我坚信,它能让我的文字生出特别的气质,就像西方世界的小魔法师,神秘莫测,连一个鬼脸都耐人寻味。

就写到这里,别样的阅读开始吧……

薛涛

2014年10月26日深秋于沈阳东大营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们从薛涛的许多短篇及长篇中,看到的就是这样一个不见异思迁的我行我素的形象。他也在变,它变的是“法”,而不是“道”。我们从现在往回走,看他的文学路径,我们看出的是,他一直就在进行着文学上的变法。他的文学世界,比初时深邃和开阔。无论是在题材领域的开拓还是在主题思想的深化方面,他一直就没有停止过思考和实验。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曹文轩

薛涛《橘黄色的学校》中似写实又非写实的人物形象和环境的描写,寓意颇深,令我思考儿童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关系。“我”的心思,使我想起日本的一首儿童诗《蓝天》。孩子们的这一心声,不仅是学校教育,也是整个成人社会应该静心听取的。

——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 朱自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最后一只狍子(薛涛儿童小说名家导读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薛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5212928
开本 32开
页数 20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7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326
CIP核字 2014272214
中图分类号 I287.47
丛书名
印张 7.2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10
15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10:5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