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汇集作者陈晓明近年的论文,其主题围绕当代小说的艺术变革、文学性以及解构主义理论问题。这些文章虽然写于不同时期,但还是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某种联系:对当前中国文学创作中出现的新的变动给予直面的阐释,同时寻求新的理论解决方案。
| 图书 | 向死而生的文学/学院批评文库 |
| 内容 | 编辑推荐 这本书汇集作者陈晓明近年的论文,其主题围绕当代小说的艺术变革、文学性以及解构主义理论问题。这些文章虽然写于不同时期,但还是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某种联系:对当前中国文学创作中出现的新的变动给予直面的阐释,同时寻求新的理论解决方案。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近年评论文章的汇集,这些文章对当前中国文学创作中出现的新的变动给予直面的阐释,同时寻求新的理论解决方案,例如从德里达的解构主义那里寻求理论资源,这些文章发表后都曾引起过一定的反响。自从80年代后期以来,文学的那种整体性机制趋于解体,多元性的价值观和文学表现方式进入中国文学领域,但现代性的整体性依然以美学的形式起着习惯的作用,作家下意识地囿于其中,却又想突破,但这样的突破之路显得异常困难。 进入21世纪,中国当代文学面临着图像与声音霸权的冲击,同时又要面对市场和消费主义的规驯,不少人对中国当代文学持悲观失望的态度,种种论调,如“文学死了”之类的论调也甚嚣尘上。种种迹象表明当代中国文学处于绝境之中,但这并不是我们丢弃文学理想的理由,恰恰更需要我们去面对,去拓路。这就是海德格尔和德里达所说的“向死而生”的态度,这就是今天的文学意识到责任和方向,身处绝境,也就是回到自己最纯粹的顽强的本位的时刻;文学在今天就是在“向死而生”中才能生存,才能拓路。 本书观点新颖,思想敏锐,文笔舒畅,对于广大读者了解当下中国文学的最新状况和症结性问题,都可起到启迪和激发的作用。 目录 第一辑 整体性的破解 在历史解体中逃逸并超越 隐形的后革命策略 小叙事、新伦理与女性写作 当代小说的审美变异性 乡土叙事的终结和开启——贾平凹的《秦腔》预示的美学意义 载不动许多“乡愁”——当代“乡土文学”漫论 整体性的破解与审美的脱身——论当代小说的叙事变异趋向 第二辑 向死而生的面向 文学性:令人困扰的幽灵 被劫持的文学性——德里达关于“残酷”美学的论述 动物的目光与死亡的馈赠——德里达后期的伦理学思想论略 通过记忆和文本的幽灵存活——德里达与中国 生态主义:穿不过现代性现场 遗忘与召回:现代文学传统与当代作家 向死而生的当代文学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向死而生的文学/学院批评文库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陈晓明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7623946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294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297 |
| 出版时间 | 2009-10-01 |
| 首版时间 | 2009-10-01 |
| 印刷时间 | 2009-10-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452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I206.7-53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9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吉林 |
| 长 | 231 |
| 宽 | 170 |
| 高 | 15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