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是从作者近年当代文学研究和批评文章中精选出来的一个合集,内容涉及文学批评与文学现象、文学史研究与批评性结论之间的互动,具有清醒的学理意识和敏锐的批评眼光。作者不满足表面现象的扫描,试图从现象背后的知识谱系中捕捉鲜活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展开有深度和启发性的发掘。
| 图书 | 文学的今天和过去/学院批评文库 |
| 内容 | 编辑推荐 该书是从作者近年当代文学研究和批评文章中精选出来的一个合集,内容涉及文学批评与文学现象、文学史研究与批评性结论之间的互动,具有清醒的学理意识和敏锐的批评眼光。作者不满足表面现象的扫描,试图从现象背后的知识谱系中捕捉鲜活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展开有深度和启发性的发掘。 内容推荐 本书是从作者近年当代文学研究和批评文章中精选出来的一个合集,内容涉及文学批评与文学现象、文学史研究与批评性结论之间的互动,具有清醒的学理意识和敏锐的批评眼光。在当代文学批评中,不仅仅把当代文学看作是“刚刚发生”的现象,同时也把它看作已成为“过去”的东西;不把当代文学都视为“当下的文学”,同时也认为,所谓的“当下性”不过是文学史在今天的各种变异、调整的姿态和陌生化而已。作者不满足表面现象的扫描,试图从现象背后的知识谱系中捕捉鲜活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展开有深度和启发性的发掘。 目录 第一辑 当代文学在80年代的“转型” 评价新时期文学三十年的几个问题 批评“对立面”的确立——我观十年“朦胧诗论争” 文学的权利 知识与控制——论三本中国当代文学史对80年代文学的再评价、再生产和再传播 文化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多样观察 处在转折期的70年代诗歌 第二辑 文学批评在大众传媒中的身份确认 一个被“发掘”的诗人——《诗探索》和《沉沦的圣殿》“再叙述”中的食指 关于当前诗歌创作和研究的对话 文学与传媒的几个问题 “新世纪文学”与当代文学史 全球化趋势与本土化的中国文学 中产阶级时代的文学 当代中国文学中主体形象的变迁 第三辑 我们这代人的文学教育——由此想到小说家浩然 诗人·史家·政治家——《我与郭沫若》导言 在大地山河之间——《我与茅盾》导言 想起萧红 李长之和他的《鲁迅批判》 “新时期文学”的再叙述——评《中国新时期文学研究资料汇编》 我看2000年版高中《语文读本》 序《海子作品精编》 序《左翼文学运动的兴起与上海新书业》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文学的今天和过去/学院批评文库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程光炜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7623953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256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251 |
| 出版时间 | 2009-10-01 |
| 首版时间 | 2009-10-01 |
| 印刷时间 | 2009-10-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4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I206.7-53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6.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吉林 |
| 长 | 230 |
| 宽 | 171 |
| 高 | 13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