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海底
内容
编辑推荐

《海底》写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尤其是华人在加拿大生活的坎坷经历,写出了底层生活状态和思想无所凭依的困境,同时也写出了不同文化的冲突和协调。

母女关系贯穿着《海底》始终。所幸在故事结尾,那种从未言传的关爱终究跨越了藩篱。

《海底》的作者是李彦。

内容推荐

《海底》内容介绍:红色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理想主义者,来到加拿大,如何应对不同价值观带来的冲击?

女主人公对白求恩有英雄崇拜情结,却在加拿大被泼了一瓢冷水,真实的白求恩并非想象中那么完美。这是理想幻灭的隐喻,还是精神升华的象征?

光怪陆离犹如海底的世界里,肤色各异的移民粉墨登场,呈现出离散生活的复杂与窘迫,折射出人类精神追求上无法逃逸的不可承受之重。

母女关系贯穿着小说始终。所幸在故事结尾,那种从未言传的关爱终究跨越了藩篱。

《海底》的作者是李彦。

试读章节

“这加拿大,究竟有什么好?”

珊瑚的声音不高,却十分清晰,似是疑问,实则挑剔。她坐在机场小巴靠窗口处,凝视着高速公路两旁掠过的景象。离开皮尔逊国际机场密集的混凝土建筑群后,映入眼帘的,便是连绵不绝的雪野。冬日的林子是暗褐色的。光秃秃的枝丫,衬着昏黄无力的日头,像一幅色彩凋零的油画,斑驳萧瑟,了无生机。

江鸥侧过脸来,悄悄打量着母亲。别离八载,母亲明显地衰老了。满头银发已找不出几许黑丝,曾经光洁红润的双颊也罩上了寿斑与细纹。然而,母亲的头脑仍一如往昔般敏锐,目光也依旧闪烁着批评家般犀利的锋芒。

“总归有些好的吧。否则,我早就回去了。”江鸥的目光犹疑不定。她的脚指头下意识地在运动鞋里紧缩了一下。

“哪些东西好呢?”母亲转过头来,盯着她,颇为认真。

哪些?江鸥一时语塞。她试图理清自己的思路,却感到茫然。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江鸥的目光抛向窗外无垠的原野,脑中浮现出一些支离破碎的画面来。

人迹罕至的小镇上,红枫林遮掩着一座米黄色的小楼,阶前点缀着默默开放的百合花……

广袤空旷的蓝天下,锈蚀的铜钟悠悠地鸣响,成群的白鸽环绕着古老的教堂塔楼飞翔……

夕阳斜映着峰峦重叠的山岗,须发斑白、目光坚毅的瘦削男子,迎着凛冽的寒风步向远方……

她的眼角突然湿润了。尚未想好如何回答母亲的问题,那些画面却已被窗外的雪野吞没,幻化成漫无边际的海洋,白浪滔天。

几年来,珊瑚不断提出,想来加拿大探望分别已久的女儿。尽管江鸥找出了各种借口搪塞,一再推迟母亲的到访,珊瑚最终却等得不耐烦,自己购买了一张价格不菲的单程机票。

考验不可避免,从天而降。眼下,除了回答“加拿大究竟有什么好”这个追根溯源的问题之外,江鸥急需应付的棘手问题是:如何让心高气傲的母亲坦然接受女儿在异国他乡的窘况?

2.

笼罩在海面上的阴霾,被台风吹散,赤裸裸地暴露出海底世界光怪陆离的真颜。

星期一早晨,江鸥在厨房里,站在餐桌旁,就着一杯开水,匆匆吞下了一片冷面包,便准备离开家,去市中心的人力资源局碰碰运气。当她踏入那双边缘已磨损、裂口的白色运动鞋,弯下腰系鞋带时,一直在旁默默打量她的珊瑚,终于忍不住满腹狐疑,冷冷地开了腔。  “在加拿大,什么样身份的人,才是你这种打扮?”

江鸥怔住了。她从来没想过这种问题。浑身上下看看自己,红灰双色格子的棉布衬衫,洗得发白的蓝色牛仔裤,过时的拼花大衣。从头到脚,都是教堂义卖时两三块钱淘来的旧货。

“也许,当学生的,就是我这种打扮吧!”她迟疑地回答,接着又补充道,“妈,在这边生活的人,爱穿什么就穿什么。没人会耻笑你的。”

珊瑚轻轻哼了一声,“可是,人家会从心底里瞧不起你!”

江鸥仿佛听到了母亲心底的那声哀叹:唉,你怎么沦落到这种地步了!

真相已然大白。原来完全不像江鸥在家书中所声称的那样,在一家公司里做文秘。撒那种谎,当然是为了安慰母亲。事实上,自从江鸥生下贝贝之后,她就一直处于失业状态。

珊瑚根本不能相信,江鸥在加拿大会找不着任何一个符合她专长的工作。女儿拥有土洋两个硕士学位,出国前在北京的职业,更是人人羡慕的“无冕之王”。珊瑚听无数朋友炫耀自己的儿女们在北美如何飞黄腾达、日进斗金,有当总经理的、董事长的、大学教授的、会计师的、电脑程序员的,顶不济也是开餐馆和咖啡店的。她的耳道都快被这类成功故事磨出硬茧子了,她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的女儿混到如今,竟觉得连出门时穿戴打扮得体面些也毫无必要。

珊瑚习惯性地抿紧了双唇,望着空中发愣。忽然,一阵陌生的响动分散了她的痛苦。

声音来自贝贝。他正叉开小腿,坐在地毯上,翻弄外婆带来的儿童连环画。两岁多的男孩虽然从未听过《神笔马良》和《凿壁偷光》这些励志故事,但他显然被那些五彩缤纷的画面吸引住了,小嘴里情不自禁地发出了一串串细碎的音节,似珠落玉盘,玲珑剔透。

珊瑚微微皱起了已经稀疏的眉毛。眸子里的阴影透露出她内心的沮丧:毋庸置疑,这个幼小的孩子,恰恰就是女儿人生道路上巨大的绊脚石,阻碍了她本应获取的辉煌。

男孩仿佛心有灵犀,感知到了投往他身上的灼热的射线。他忽然仰起圆润的苹果脸,睁大那对如黑宝石一样纯净无瑕的眼睛,凝视着珊瑚,一眨不眨。尽管不会表达,男孩却似乎明白:家中新来的这个陌生人,显然不喜欢他。于是,他又飞快地低下了头,并且乖巧地闭上了嘴巴,不再发出声响。P1-3

序言

如果你只是想从这部书中找到上世纪出国潮中的中国人如何在奔赴另一个国度后艰辛创业以求安身立命的故事;如果你只是想从这部书中得到东西方文化或者文明与传统的交汇冲突融合而创造出的某种新的文明在个体身如何打上印迹;如果你只是抱有某种好奇,想看一看这些从此岸到彼岸的人如何进行身心两重泅渡而完成自我人生的所谓“脱胎换骨”;如果,你还是一个女性,你更想看看你的姐妹如何在异国以双重的“他者”身份,几是将过往归零,从头做起、重新创生,那么,你会从这部书中得到你想看到的一切。但同时.你也会大大地低估这部书的更深的含义。

……

“山度士”停止了摆动。三岁半的贝贝说出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完整的句子。另一个故事,或许已经酝酿而成?这一个故事,已经有了它清澈的开始。

我相信。

何向阳

2012年6月24日改定

后记

2010年初,我的英文小说《雪百合》才一面世,便有朋友促我将其译成中文,以飨国内读者。我起初的反应是否定的。正如我的第一部英文小说《红浮萍》一样,我总觉得,用某种语言书写的作品,是有其特定读者群的,翻译往往事倍功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角度差异很大。鲁迅早已点明:贾府里的焦大,也是不爱林妹妹的。然而,等待了十五年后,我却最终执笔,发表了《红浮萍》的中文版。因为我找到了一条途径:译写。

译写,给了文学创作者自由,不必拘泥于原文在语言表达上的局限性,而且也给创作者更宽阔的思维和想象空间,得以弥补和完善原著留下的缺憾。当然,译写这种特殊方式,似乎更适宜于由原著者本人亲自操刀,进行再创作的劳动。为此,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思考并尝试如何有效地从事双语创作的问题。

我的第一部中文小说《嫁得西风》1998年在海外出版后。我曾经尝试用英文写出该书的部分内容,供英文读者了解华裔新移民的生活百态。但在创作过程中,我深感于中英文两种文字在文学表达上的巨大差异,经过反复多次的不断尝试,才由加拿大妇女出版社顺利推出了《雪百合》。

我在两本英文小说中,对东、西方世界都采取了冷静审视的态度。我如实地描写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环境,希望通过笔下的客观呈现,警醒民众的思考,推动社会的改造。我坚持写作者的心灵坦荡、情感真实,不玩弄花招,不讨好市场;不受名利诱惑,不出卖良知,尽管这样做会受到主流评论界的冷遇。虽然身在西方并于主流社会就业,我依旧保持了直面人生的勇气,从不忌惮是否因秉笔直书而开罪了谁,丢掉饭碗。所幸我周围的同事多为正派的知识分子。我的坦诚与信念,赢得了更多的尊敬与关爱。如果读者发现,我的两本英文小说在某些问题上前后观念不一的话,其实并不矛盾。我只是一个执着的理想主义者罢了。当周围的人们都极左的时候(例如在口号盛行的年代),会觉得我右。而当人们都变右了时(譬如眼下对物欲的崇尚),又会觉得我太“左”。而我,其实一直未变。只是这个世界在变,绝大多数人都随波逐流,跟着变了。

《雪百合》是专为英文读者创作的小说。在加拿大二十多年的生活堪称多姿多彩,入过地狱,也上过天堂。这些经历都成为可贵的资源,赋予了我创作的灵感。滑铁卢大学对我的厚爱,免除了我的后顾之忧,使我这些年来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与金钱无关、而与人性有关的一些问题。小说出版后,从加拿大文学评论界的反馈中,我看到自己写作的初衷——促进各族裔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没有付诸东流,感到由衷的欣慰。

2011年深秋,对我恩重如山的父亲离世了。我强忍悲痛,继续上课。圣诞节假期,才返回北京,跪拜在父亲的遗像前,向他诉说我迟来的心声。不知是否父亲的在天之灵在冥冥中给我启迪,在接下来奔赴塞外高原的寒冷的列车上,以及在返回加拿大的拥挤的飞机上,我的邻座竟然是两位命运相同的华裔女性。她们都是年轻的母亲,却都经历了同样的疾患。在病魔阴影的笼罩下,她们所表现出来的豁达与母爱,令人心恸,使我对生命的价值有了新的领悟。回到加拿大后,我立即进入了创作状态中。对《雪百合》改译的过程,充满了挑战。虽然主题与大结构基本上遵循了英文原著的框架,但在情节和内容上均做了巨大的调整,已变成了一本差别甚大的小说。 ,

《海底》是专门为中文读者创作的。去国二十五载,近年来与国内人交流时,常会遇到诧异的目光。委婉些的说:“真奇怪你怎能保留住如此的纯真!”刁蛮些的便直斥:“你这是极左!”我先还惶然,直到后来受到了朋友的点拨:我们生活在国内,随着日新月异的变动,如在冷水中逐渐加温的虾,对一切反常都习以为常并逐渐麻木了。而你们这些几十年前出国的老留学生,却像被放入了真空冷藏库,保了鲜。

纯真也罢,极左也罢,《海底》试图把这些差异呈现给读者,借以促进海内外同胞之间的沟通与理解。我谨在此由衷地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独到的目光、温馨的关怀,使我这海外游子卑微的心愿得以实现。也愿借这一隅之地,感谢何向阳老师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认真撰写序言,对本书做出精辟独到的分析;感谢责编宋强先生以及我青年时代的挚友刘桂兰女士对本书所提出的宝贵意见;同时感谢加拿大文化艺术委员会(canada council forthe Arts)为本书出版发行所提供的赞助。

李 彦

2013年4月

书评(媒体评论)

李彦的写作风格十分独特。同时使用英文和中文两种语言写作所产生的神奇的炼丹术般的效果,极大地丰富了书中的意象群和节奏韵律感。

——Michelle Tisseyre(加拿大作家和翻译家)

李彦小说中的人物刻画极为传神。她笔下的爱情,时而错综复杂,时而和谐美妙,时而令人难以解脱。她富于观察力,冷静地审视着三教九流,芸芸众生,将傲慢、虚伪、尔虞我诈尽收眼底。

——Judith Maclean Miller(加拿大文学教授和评论家)

她的文笔非常出色,描述了华人新移民奋斗不息的意志,绘制了他们在加拿大追求理想生活的生动写照。

——Cindy Matttlew(加拿大作家和评论家)

她的描写既抒情,又幽默,用一幅幅逼真的画面呈现出一个有,着清晰的自我意识、特立独行的女性通过不懈努力所烘托出的感人力量。

——Georgia Ann Banks-Martin(美国作家和评论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海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加拿大)李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98002
开本 32开
页数 28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9
出版时间 2013-07-01
首版时间 2013-07-01
印刷时间 2013-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
CIP核字 2013061725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8.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2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2:2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