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当代艺术?面对这一让人困惑的难题,分析美学抛开欧陆传统美学“什么是艺术”的本体追问,代之以“艺术在何时、何种条件下出现”的务实提法,为当代美学思考开辟出新的路径,但其对艺术的社会背景与批判功能的刻意忽略,也使唯我论的似是而非、绝对的相对主义当道。
马克·吉梅内斯编著的《当代艺术之争》正是有感于此,在剖析当代艺术纷乱景观的基础上,省思各种艺术批评的得失,重构当代艺术的美学批评维度。
图书 | 当代艺术之争/眼睛与心灵艺术史新视野译丛 |
内容 | 编辑推荐 如何评价当代艺术?面对这一让人困惑的难题,分析美学抛开欧陆传统美学“什么是艺术”的本体追问,代之以“艺术在何时、何种条件下出现”的务实提法,为当代美学思考开辟出新的路径,但其对艺术的社会背景与批判功能的刻意忽略,也使唯我论的似是而非、绝对的相对主义当道。 马克·吉梅内斯编著的《当代艺术之争》正是有感于此,在剖析当代艺术纷乱景观的基础上,省思各种艺术批评的得失,重构当代艺术的美学批评维度。 内容推荐 “当代艺术是否仍然存在评价标准?”《当代艺术之争》直面这一让艺术界内外莫衷一是的问题,回顾了1960年代至今当代艺术发展的创作和观念节点,呈现出1990年代法国爆发“当代艺术之争”的纷乱图景,将危机实质聚焦在美学言论的失效。 面对当代创作,现代主义经典理论的阐释功能日渐式微。重建美学的批评维度,拾回审美论证的信心,跳出“只描述,不判断”的教条,成为当代美学价值观走出重围的关键。正当文化产业雀跃地归顺于全球化趋势之时,作者马克·吉梅内斯坚信,艺术依旧可能成为抵抗市场逻辑的自由力量。 目录 序 交错的共时——为了建构一种当代艺术的美学 李军 前言 第一部分 从现代艺术到当代艺术 第一章 “粪便”艺术 第二章 当代艺术:一个富于煽动性的词语 第三章 编年问题 第四章 1960 年代:艺术爆炸 第五章 1970 年代:“当态度成为形式” 第二部分 现代性式微 第六章 格林伯格与现代主义批评的式微 第七章 阿多诺与现代性的终结 第八章 后现代叙事 第三部分 当代艺术危机 第九章 辩论的实质 第十章 对当代艺术的审判 第十一章 如何阐释危机? 第四部分 哲学与美学辩论 第十二章 范式的转变 第十三章 艺术界 第十四章 问题重重的审美标准 第五部分 艺术、社会、政治 第十五章 艺术、社会、政治 结语 译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当代艺术之争/眼睛与心灵艺术史新视野译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法)马克·吉梅内斯 |
译者 | 王名南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125124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9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70 |
出版时间 | 2015-01-01 |
首版时间 | 2015-01-01 |
印刷时间 | 2015-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12 |
CIP核字 | 2014272120 |
中图分类号 | J05 |
丛书名 | |
印张 | 14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56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01-2008-2415 |
版权提供者 | Editions Gallimard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