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乌海文化遗产/内蒙古文化遗产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陈永志、吉平、张文平主编的《乌海文化遗产/内蒙古文化遗产丛书》以草原地区古代民族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文化遗产为具体研究对象,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进行“时”、“空”、“人”三维的全方位考察研究,以期对草原民族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以及制度体系进行客观定位,进而揭示社会文化的发展状况,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

内容推荐

陈永志、吉平、张文平主编的《乌海文化遗产/内蒙古文化遗产丛书》中筛选介绍了乌海市的18处不可移动文物点,主要包括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部分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部分未定级的重要文物点。对这些文物点的介绍,包括了文物的基本状况、前人工作与研究概况等文字内容,并配有文物本体照片以及出土文物照片等

目录

前言 陈永志

内蒙古文化遗产概论陈永志

乌海市文化遗产综述武俊生

文化遗产

 新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秦汉时期

 明清时期

 近现代

附录

 表一 乌海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表二 乌海市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表三 乌海市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后记

试读章节

二乌海市历史简述

乌海地区历史上属于黄河流域旧石器时代“河套文化”及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范围。在距今一万年的新石器时代到800年前的西夏时期,一直是北方早期原始氏族和北方游牧民族活跃的重要区域之一。其中在距今4000~800年的时期里,古代游牧民族羌、乌桓、鲜卑、突厥、回鹘(纥)、党项、蒙古等民族都曾先后交替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也遗留下了他们的生活遗迹与遗存。位于乌海市东南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海勃湾遗址,地表散布有大量器形为石刀、石斧、石磨盘等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遗存。在丛山岩石与沟畔崖壁上他们留下了大批的艺术珍品——岩画。

桌子山岩画群是乌海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历史遗迹。桌子山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境内的东部,主峰海拔高度2149.4米,主体呈南北走向,长约75公里。桌子山山势雄伟,峰峦迭起,巍峨壮观,因其主峰山顶较平坦,远眺貌似桌子状,故得此名。在桌子山脉诸多山沟的悬崖峭壁和沟畔石灰岩磐石上,残存着无数古代岩画的遗迹,称为“桌子山岩画群”。桌子山岩画群总面积有1.6万多平方米,包括召烧沟岩画、雀儿沟岩画、苦菜沟岩画、苏白音沟岩画、小摩尼沟岩画、阿泰沟、摩尔沟岩画等。岩画内容多为太阳神人面像、动物图形、狩猎图、人体图、符号等,每幅岩画单独成画,形态各异,神态各异,真实地反映了我国远古居民的历史、宗教和文化习俗,重现了游牧人的历史面貌,对探索人类文明进程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桌子山岩画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北方游牧民族的艺术珍品。这些神奇精美的岩画,磨刻在悬崖峭壁或沟畔磐石上,数量多,分布广,内容丰富,艺术风格古朴。画面多是形态各异、神态各异的人面像和狩猎、舞蹈、动物等图形。尤其独具特色的人面像图形更是堪称中国人面像岩画之精华。2013年,桌子山岩画群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夏时,这里为古羌族后裔羌、氐民族的游牧徙居地。商初,东羌的一支渠搜部落生活在今内蒙古西南的沿河地区。殷商时期,在其周边存在着有三十多个方国,其中较为强大的鬼方、土方等部落就杂居在乌海一带,成为商朝在北方的劲敌。《通鉴外纪》中有“成汤既践天子位,北伐渠搜”,《易经·既济》中也有“武丁伐鬼方三年克之”的记载。其中渠搜、鬼方等所反映的都是涉及到乌海地区的历史内容。《诗经·采薇》日:“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日归日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獭狁之故。不遑启居,獬狁之故。”正是揭示了西周至战国这一时期,乌海地区为獯鬻、鬼方、大荔、义渠等戎狄杂居地。这些北方草原民族,先后在这里生息繁衍,上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话剧。

秦始皇吞灭六国统一中原后,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派将军蒙恬率兵30万北击匈奴,略取“河南地”。今天乌海的大部分地区归秦朝所有。为了阻止匈奴南下,秦朝征发劳工,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今辽宁东部),修筑了绵延万余里的长城。今天乌海市境内桌子山中便分布有一段秦始皇长城。为更有效防御新得的河南地,秦朝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谪戍以充之。今天乌海市海勃湾区的新地古城遗址内秦汉文化特征明显,应是临河四十四县城之一。

秦末战乱,楚汉相争,匈奴乘机向南扩张,再次占领秦朝略取的地方。西汉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击败匈奴楼烦王、白羊王,收复“河南地”,并且辖境有所扩大,包括今天巴彦淖尔市乌加河以南、鄂尔多斯高原大部分地区,将原有九原郡改为五原郡,又增设朔方郡,郡治在三封县(今巴彦卓尔市磴口县哈腾套海苏木的陶升井,又称麻弥图库庙古城)。朔方郡下设10县,其中的沃野县设置在秦时修筑的新地古城(新地古城遗址)之中。汉代古城遗址位于乌海市北新地乡域梁村的碧野里,有一段长几十米的土墙,据考察这是汉代的古城墙,极有可能是汉武帝沿黄河修建的三十座城池中的一座b]。这里,曾出土过汉代的五铢钱、半两钱以及大量带有纹饰的陶片等,周边有汉代墓葬分布。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南匈奴浑邪王附汉后,乌达地区为武威郡之北境。

魏晋南北朝时期,活动在北方草原的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号称“五胡”,南下中原,移居黄河流域。他们彼此争战,或与中原王朝争夺,形成长时间的战乱局面。魏晋时,今乌达地区为西部鲜卑所据,南北朝时为前凉、后凉、北凉所割据。

东晋大兴二年(319年),羯族石勒强盛,尽得黄河流域中、下游广阔地区,建立后赵。今海勃湾、海南区属后赵之朔州朔方郡。

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后赵被前秦、前燕取代,黄河以西归前秦,为氐族苻坚所统治。海勃湾地区属前秦朔方郡。后秦皇初二年(395年),羌族姚兴部兴起,夺得前秦西部地区,称为后秦。姚兴在北部广阔地区设朔方郡,辖今海勃湾、海南区。

东晋太元十六年(391年),魏王拓跋魏攻打朔方郡的铁弗部刘卫辰。卫辰部败散,辖地归属拓跋魏

P21-P22

序言

美丽富饶的内蒙古自治区位于祖国的北部边疆,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好地方。特定的地理位置、区域特点与生态环境,形成绚丽多姿、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遗产,造就了博大精深的草原文化。由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纂的这套《内蒙古文化遗产丛书》,将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各地的物质文化遗产以盟市为单位编列成书,系统地向社会展示,显示了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遗产的突出优势,这在当今“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内蒙古自治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草原地区人类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这是草原文化的滥觞时期。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东郊发现的大窑旧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了石器制造场与其他的人类遗迹,将内蒙古地区人类的历史提升到了50万年。另外,在内蒙古其他地区还发现了距今5万年至1万年的“河套人”以及“扎赉诺尔人”,由此证明了中国北方的内蒙古自治区也是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是草原文化形成的重要阶段,以赤峰红山命名的红山文化,是这一时期草原文化的核心。在内蒙古地区相继发现的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庙子沟文化、小河沿文化、朱开沟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等一系列草原考古学文化,使得中华民族文化呈现出“多源辐辏”、“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秦汉、魏晋之际是草原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位于阿拉善盟的居延遗址群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汉代边疆城市遗址,以出土“居延汉简”著称于世。呼和浩特地区和林格尔的盛乐古城遗址是内蒙古中南部最大的都城遗址。呼伦贝尔市鄂伦舂自治旗的嘎仙洞遗址,发现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的石刻祝文,证明了此处是鲜卑贵族的“先祖石室”、拓跋鲜卑的发祥地。这些重要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历史上多民族文化碰撞、融合、升华的实物见证。辽金元时期草原文化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与昌盛。内蒙古东部的赤峰、通辽历史上是辽王朝的京畿地区,契丹人的政治中心所在。在这一地区分布有辽上京、辽中京两大都城,还分布有辽祖陵、辽怀陵、辽庆陵三大皇族陵寝,以及轰动世界、闻名遐迩的辽陈国公主墓、吐尔基山辽墓。元代的内蒙古地区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主阵地,“草原丝绸之路”东端的重要起点。元上都遗址是中国北方草原地带最大的元代都城遗址,御天门、大安阁、穆清阁等重要建筑遗迹,真实地再现了元代皇城的宏伟规模,极大地彰显了元上都遗址的突出价值,是内蒙古自治区极为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位于乌兰察布市的集宁路古城遗址,考古发现了一处完整的市肆遗迹及多处器物窖藏,出土了釉里红玉壶舂瓶、青花梨形壶、卵白釉“枢府”铭盘、青釉龟形砚滴、青釉荷叶盖罐等大量完整瓷器,以及其他珍贵瓷器标本上万件,堪称中国的“庞贝城”。另外,内蒙古自治区也是我国古代岩画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以阴山岩画、曼德拉山岩画、乌兰察布岩画最为典型,岩画总量多达十万余幅,时代纵跨上万年,这是内蒙古草原地区现存最为壮观的古代艺术画廊。此外,内蒙古自治区还拥有当今世界上保存最长、辐射面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特殊文化线路——长城。全区共查明有战国燕、战国赵、战国秦、秦代、西汉、东汉、北魏、隋代、北宋、金代、西夏、明代修筑的长城墙体7570公里,有与长城相关的马面、敌台、烽燧、障城、关堡等各类遗存近万处,其附属遗址的数量、跨越的时代及墙体长度,都位居全国第一。这些林林总总的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内蒙古自治区珍贵的文化资源,是草原文明的重要实物载体,也是草原文化薪火相传的实物例证。

《内蒙古文化遗产丛书》以草原地区古代民族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文化遗产为具体研究对象,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进行“时”、“空”、“人”三维的全方位考察研究,以期对草原民族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以及制度体系进行客观定位,进而揭示社会文化的发展状况,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人类起源问题是当今世界十大科学课题之一,草原人类从何而来?草原文明从哪发端?这也是困扰当今学术界的重大问题。内蒙古草原地带大窑遗址、萨拉乌苏遗址、金斯太洞穴遗址、扎赉诺尔遗址等一系列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考古发现,证明中国北方草原地带的内蒙古自治区同样也是人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其学术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而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形成也是世界学术界倍加关注的课题之一。近年来,随着内蒙古文化遗产保护、发掘与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广泛分布在蒙古草原地带的一些古代遗址与墓葬逐渐地被揭露与发现,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物精品大量破土面世。特别是位于内蒙古东部地区红山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证明了中华民族文明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草原深处,内蒙古同样也是中华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三位一体,已经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三大主流文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建构,草原文化功不可没。

草原文化之所以有着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与感召力,还在于她的开放性、包容性与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欧亚大陆的东端,蒙古高原的南部,作为世界历史上著名的“草原丝绸之路”,这里是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长廊,也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和碰撞的特殊地带。特殊的区域位置与人文环境,创造了种类繁多、规模宏大、保存完好的城市文化遗产。在内蒙古自治区分布有北魏的盛乐都,辽代的上京城,元代的上都、黑城古城等中外闻名的城市遗址,围绕着这些大遗址,群星点点地分布着各类古代文化遗存,构成了草原丝绸之路商品交换的大通道,东西文化传播的主干线。所以,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这些林林总总的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草原文化的庞大内涵,是草原文明最为直接而又形象的体现。文化是多元的,中华民族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碰撞、融和、升华的结果,草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构筑的一个重要板块,深化草原文化研究,考察草原文化的发展演进轨迹,探索草原文化与华夏文化碰撞、融合的历史进程,对于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中华优秀文化是我们民族永不褪色的名片、永不贬值的“硬通货”。同时要求我们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是对我们文化工作者的一个总体要求,也是我们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一个总方针。目前,内蒙古自治区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蓬勃发展,草原文化研究欣欣向荣,重大考古发现层出不穷,学术研究成果斐然,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国民凝聚力与向心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展示草原文化遗产的点睛之作,《内蒙古文化遗产丛书》以研究内蒙古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旨在进一步弘扬草原文化,传承草原文明,这是这套丛书付梓的重要意义。

是为序。

后记

《乌海文化遗产》一书,是由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编撰的《内蒙古文化遗产丛书》之一。全书依照时代序列,分为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秦汉时期、明清时期、近现代等五部分,每个部分之下,大致依照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其他等五个不可移动文物分类的顺序,依次介绍每个不可移动文物点。

本书中筛选介绍了乌海市的18处不可移动文物点,主要包括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部分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部分未定级的重要文物点。对这些文物点的介绍,包括了文物的基本状况、前人工作与研究概况等文字内容,并配有文物本体照片以及出土文物照片等。

本书综述部分,主要介绍乌海市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以及以往文物考古工作概况等。附录主要是对乌海市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乌海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一个较为全面的分解梳理。本书由武俊生制定具体的编撰体例并撰写了综述;郝玉龙做了大量的前期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并制作了书后附录;最后由武俊生统稿,陈永志审定稿。具体参加文物点撰稿的人员有武俊生、郝玉龙、谢晶等,孟睿对稿件进行了校对,武俊生和郝玉龙主要提供了文物点的照片、图纸等资料。本书的资料来源,包括了乌海市文物工作站历年来的考古调查与发掘成果、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资料、全国长城资源调查资料、相关专家学者的考古研究成果,等等。面对如此庞杂的资料来源,书中列出的注释,难免有个别遗漏,还望原作者谅解。

本书承蒙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乌兰部长撰写了序言,在此表示由衷的敬意与诚挚的感谢!

由于本书成书较为仓促,难免有错讹与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4年1月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乌海文化遗产/内蒙古文化遗产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永志//吉平//张文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040445
开本 16开
页数 16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4-08-01
首版时间 2014-08-01
印刷时间 2014-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562
CIP核字 2014151834
中图分类号 K292.63
丛书名
印张 10.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5
17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10: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