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扬帆科技海洋(优秀科技人才创新纪实)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集合了25位在中国科学院科研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的先进事迹,以期宣扬新一代科技领军人才科技创新事迹、进一步探索人才成长规律、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以更宽广和深入的视野积极做好人才工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本书可以作为科技管理部门的参考读物,适合广大科技工作者阅读,也适合有志于从事科研工作的本科生、研究生参阅。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了25位在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的先进事迹,供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习和借鉴,供科技管理者了解优秀科学家的成长历程,供读者们分享其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艰辛和快乐。

由于篇幅所限,在收录时我们主要考虑其代表性和采访内容的可读性,并未事先设置学术方面的标准而进行严格遴选。在中国科学院的创新队伍中,还有更多优秀的科学家未及涵盖,以后将陆续结集成册,向大家介绍他们的感人事迹。

目录

方晓红:探索纳米生物世界的精彩

王文:从“物种起源”到“基因起源”

王曦:“离子注入”产业化的心血

王自发:成就中国自己的“气候”

王贻芳:在物理微观世界中洞察真相

包信和:催化人生中的“包”、“信”、“和”

刘杰:在西域绽放人生之光

刘维民:在“润滑”世界“道正文敏”

朱健强:神光照耀理想更璀璨

许瑞明:生命之舟在这里重新起航

张亚平:风华正茂生物多样性领军人

李春阳:从北欧树林到华西森林

李新荣:沙坡头草根的强大力量

杨学明:献身科学的“反应”与“动力”

陈曦:在特殊“地理”位置散发“信息”

陈亚宁:规划别样生态的新疆之子

林文雄:固体激光的能量穿越时代

洪文:雷达指引行径的“工程科学家”

倪四道:赶在地震波的前面预警

郭爱克:“果蝇院士”的生命礼赞

曹军骥:眼光穿透世俗中飘荡的粉尘

蒲慕明:但求慈航心中渡 不著袈衣亦如来

潘建伟:在与量子“纠缠”中展示神奇

颜永红:内心识别的“中国语音”

魏立新:一位汉族科学家的藏药人生

试读章节

刚步入“不惑之年”,最近方晓红又获得佳绩:她与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的研究员林金星等人合作的研究成果“碳纳米管用于植物细胞的分子输运”,发表在Nano Letter’s上。这个工作发现,表明碳纳米管可通过植物细胞壁进入植物细胞,并将小分子和DNA输送到不同的细胞器。这是一个纳米材料用于植物学研究的新方向。

该论文一经发表,不仅被2009年3月的《自然中国》评为一周亮点,而且作为亮点文章被2009年4月《自然亚洲》采访报道。此外,方晓红还收到了Wiley-VCH出版社的邀请,希望她为Nanomaterials for the Life Sciences丛书撰写相关章节。

方晓红是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她研制用于DNA、蛋白质实时检测的新型荧光探针和成像方法,以及操纵生物单分子和研究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等,如今她又打开了纳米生物技术的另一扇门。

方晓红曾获得“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妇女”荣誉称号,和她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科研奖项相比,这一荣誉似乎并不引人注目,但她本人却异常地珍惜。因为这一表彰,是对她作为一名女性科学家的肯定。

如果说古代的花木兰能够“耍刀舞枪”,在疆场上像男子汉一样英武杀敌,那么方晓红这位科学家中的巾帼英雄,却能够灵巧地使用显微镜等现代仪器,游刃有余地探索纳米生物世界的精彩。

1.“谁说女子不如男”

1968年,湖南大学校园中的家属区里,父母给方晓红起了个印上了时代烙印的名字。他们盼望女儿容貌可人,更希望她长大后能够品格出众、才气过人。

从小到大,方晓红一直都记得母亲对她说过最多的一句话,那就是:“谁说女子不如男!”

方晓红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高级工程师,母亲是大学英语教授。而这辈子对她影响最大的人,莫过于她那才华出众的母亲——新中国第一批接受现代高等教育的女子,出身于书香门第。在方晓红的印象中,母亲“为人很要强,很有女权意识”,“在我们家十分公平,如我姐姐和妹妹随父亲的姓,我随母亲的姓。”

早在少年时期,方晓红学习好就是出了名的,班里的同学常叫她“小先生”,但她并不是那种书呆子,她爱好文体活动,小学时她是学校文艺表演的骨干,到了中学和大学,跑步、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篮球、足球,几乎所有那个年代普及的体育项目,她都不落人后。

而在母校——武汉大学,方晓红曾创造了系运会的三项体育纪录,并在校运会上勇夺三甲。大学四年的快乐时光,方晓红是系里的女排队长、女足队长,带领球队获得学校女足冠军。校篮球队和田径队的教练也曾找上她,希望她能加入校队,而校队中几乎清一色是体育特长生。

方晓红参加的诸多体育活动,并没耽误她拿下“年级第一”的学习成绩。从小学到读博士,由于成绩优异,方晓红一路都是保送。她唯一参加过的考试,就是“小升初”的“初考”。没有任何悬念,她毫不客气地拿下了当年长沙市第一名。

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方晓红认为自己从小“学习并不刻苦,但很专注”,她在读书写字做作业时,母亲走到她身边时她常常觉察不出来。“父母认为我就该去做学问。”幸运的是,她自己也是这么想的。

“从小就认为科学家是个很高尚的职业,特别是做个女科学家,这就是我的理想,一直都没变过。”方晓红说。

多少年后,方晓红成为我国一流的纳米生物学专家。

2.学会用红与蓝两支笔

1986年,方晓红高中毕业。尽管不像绝大多数同龄人那样经历了高考的锤炼,但她对自己的科研人生已经有了初步而认真的规划。  由于家就住在湖南大学里,那些享有国际声望的大科学家,在十几岁的方晓红看来,都十分亲切熟悉,几乎就是邻里街坊,他们当中也有许多人,是一路看着这个聪明的邻家小女孩成长的。

1986年夏天,方晓红在母亲的陪伴下,来到了邻居中国著名化学家俞汝勤家中。俞汝勤教授深人浅出地给她讲起了故事:化学家曾经用化学分析的办法,找出了一个纠缠中国某地多年的地方病病因——当地的水源中缺乏硒元素,‘c分析化学需要十分全面的知识结构,如果你对分析化学感兴趣,那你就去武汉大学吧”!

听从俞汝勤教授的建议,方晓红选择被保送到武汉大学,学习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这是中国化学领域数一数二的课堂,尤其是分析化学,汇聚了一批富于创新与活力的中青年教师,他们编写了全国分析化学统一教材。

方晓红至今还记得俞汝勤教授当年和她说话时的神情与语态。这位几年后成为院士和湖南大学校长的俞汝勤先生,是她早年步入化学科学殿堂的引路人。

四年的武汉大学本科学习,方晓红又领先于同学一步:大三时就进入了实验室,跟着博士、硕士“前辈们”做了一个暑假的电化学分析实验。两个月之后,方晓红作出了她的科研道路上重要的一次选择:在分析化学的光、电、色三个方向中,她选择了色谱分析。

方晓红常常说自己是幸运的,不仅是因为一路走得很平顺,更重要的是一路都能遇上名师们的指点。而北京大学化学系的孙亦棵教授,成为她科研人生的又一位恩师。

孙亦棵教授是中国老一辈化学家,在方晓红的印象中,他“非常具有大家风范和北大学者所特有的批判精神”。她还记得第一次面试时,孙亦棵教授说的话:“今后你们从这个实验室出来,就是要做学术带头人。一定要有信心,特别是女生!女生不比男生差,好像我,我就不如我夫人嘛。”

初次见面,这位慈祥的长者就让她备感亲切,而第一次上课的情景更令她难忘。当时北京大学要求,凡是外校考入的研一学生必须重修专业课,在她选择的色谱课上,孙亦棵教授特别提出自己门下的学生,平时要准备好两支笔:一只红笔、一只蓝笔。红笔划出书上的重点,蓝笔划出书上“有问题”的地方。

“我在武大期间学过一次色谱课,但我从来就没有想到,那些我曾视为经典的书里也有错误和漏洞!我读了十几年的书,居然平生第一次发现,在那些教科书上也有不对的地方!”红与蓝,两支笔,触动了方晓红那根从未被触动过的神经——怀疑和批判的精神。只有怀疑才会有创新。怀疑,是科学家的生命。

“他常常这样鼓励和启示我们,让我们树立信心,让我们主动钻研、自由探索,这对科研人员来说很重要。”方晓红说。现在的她,已经成长为导师期许中的学术带头人,她也常常用导师当年的话来鼓励她的学生:“学术带头人应该是你们的目标。一定要有自信,要有怀疑和批判的精神。”

很多年之后,孙亦棵先生八十大寿时,每个学生都在纪念册上写了一句话,方晓红就写下了这个故事。“我在孙亦棵先生的言传身教下,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学习,应该怎样去创新,这对我今后的科研帮助很大。”方晓红说。孙亦棵先生可能已经不记得这个细节,因为怀疑和批判在他身上,是自然而然的品质,但对方晓红来说,红与蓝两支笔,却改写了她的科研人生。P2-4

序言

《汉书》有云:士者,国之重器;得士则重,失士则轻。人才关系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事业发展的未来,也关系着中国科学院各项事业发展的未来。纵观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历史,一位杰出的领军人才,往往能够带动一项重大技术的突破,乃至一个学科、一个产业的兴起。面向2020年,中国要全面实现现代化,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建设一支宏大的一流创新人才队伍,培养和造就新一代杰出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更是当务之急。

中国科学院始终把建设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并以此推动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尤其是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积极探索灵活有效的用人制度、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极大地调动了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同时,加强对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和影响人才成长环境等方面的研究,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并根据人才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和不同类型人才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支持和培养方式,先后实施了“百人计划”、“西部之光”等一系列凝聚和培养人才的政策措施。通过“百人计划”共支持1846人(其中“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吸引和支持海外高层次人才1292人),他们中已有41人当选为“两院”院士,161人走上了所局级以上领导岗位,73人成为“973”计划项目的首席科学家,371人作为负责人承担了国家“863”项目。通过“西部之光”支持西部地区各类青年科技骨干达1270人,为西部地区吸引、培养和稳定了一批扎根西部、甘于奉献的青年科技人才。

10多年来,中国科学院坚持在公平竞争中识别人才,在创新实践中培育人才,在事业发展中凝聚人才,在工作生活中关爱人才,全面推进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不仅造就了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且富有创新活力的人才队伍,还涌现出一批能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学前沿、勇攀科技高峰的杰出科技英才。他们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成为新世纪我国科技领军人才的杰出代表。从他们身上可以领略到科学家的风范和国之重器的风采,其中有:美国科学院院士蒲慕明先生,他不仅治学严谨,还融合中西科技创新文化,把科研和培养青年人才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在科研体制改革创新中作出了重要的探索;张亚平、潘建伟、杨学明等海归学者,他们不仅能迅速融入国内的创新队伍,而且能带领创新团队,奋斗在学科最前沿并取得令世界同行啧啧称赞的骄人成就;刘维民、颜永红等优秀人才,无论条件怎样艰苦,他们始终能保持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创新激情,为满足国家战略需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而冲锋陷阵;陈亚宁、李新荣等青年才俊,他们带领各自团队,扎根西部,致力于解决生态环境治理等科技难题,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快建设小康社会而默默地奉献着。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即将颁布实施,新一轮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的热潮正在掀起!培养和造就新一代科技领军人才的号角已经吹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尤其是青年科技人才应该站在时代的前列,坚持正确的创新价值观和人生观,崇尚爱国奉献、创新为民的精神,潜心致研治学,为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多作贡献。为此,我们收集了25位优秀科学家代表的科技创新故事和感人事迹,供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参考学习。祝愿大家在这些事迹的感召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创新实践中早日成才成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扬帆科技海洋(优秀科技人才创新纪实)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白春礼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30274533
开本 16开
页数 2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0-06-01
首版时间 2010-06-01
印刷时间 2010-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6.1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9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0:5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