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小兵所著的《老子法观念探微——开启中国自然法及其目的价值体系》作者致力于论证法自然的自然法才是真正的自然法,是法治的良法基础,不停留在“道法自然”通说上。而是拾起老子的“道”与“德”这一密切相关却被忽略的概念,通过其“道”一“德”一“法”的自身勾连以及目的性,证成自然法基础。这说明老学并不是简单、形而上思维的“出世”的“玄学”,其思想中本来就有着“入世”精神。任何玄学必须找到自己存在的根。
| 图书 | 老子法观念探微--开启中国自然法及其目的价值体系/西南政法大学法理学博士生文丛 |
| 内容 | 编辑推荐 费小兵所著的《老子法观念探微——开启中国自然法及其目的价值体系》作者致力于论证法自然的自然法才是真正的自然法,是法治的良法基础,不停留在“道法自然”通说上。而是拾起老子的“道”与“德”这一密切相关却被忽略的概念,通过其“道”一“德”一“法”的自身勾连以及目的性,证成自然法基础。这说明老学并不是简单、形而上思维的“出世”的“玄学”,其思想中本来就有着“入世”精神。任何玄学必须找到自己存在的根。 目录 前言 导论 一、缘起:从《老子》中开启中国自然法 (一)在价值多元中探寻评价基准 (二)翻译西方“Natural Law”的“性法”与“自然法” (三)与西方“Natural Law”的比较中证立“中国自然法” 二、文献综述 (一)概览老学界《老子》研究 (二)概览法哲学界《老子》研究 三、研究对象、版本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版本:楚简本结合帛书本的《老子》批判性版本 (三)研究方法:以符号学为基础的综合方法 四、凡例 第一章 “道”——中国自然法 一、礼崩乐坏与绝伪弃虑 (一)礼崩乐坏与道术分裂 (二)弃绝妄伪与继承回归 二、入静与直观 (一)实践方法:入静 (二)思维方法:直观 (三)略览老子与费希特的“直观” 三、法自然与自然法 (一)直观方法下的“道” (二)“道”如何法自然 (三)“意素”比较:“道”与“逻各斯”思维下的“自然法” 四、小结:“道”是“中国自然法” (一)“道”是直观与逻辑统一的“自然法” (二)从传统遮蔽中去蔽 (三)“道”是真正的“自然法” 第二章 “德”——“中国自然法”基准下的“目的价值等级体系” 一、向”道”返回形成的德性等级 (一)向“道”返回的方法:五种无为 (二)五层德性形成的坐标 二、五层德性与“法的目的价值等级体系”之重合 (一)法的价值追求:向“道”返本 (二)“返本”的前提:人之“本性” (三)倒金字塔:五层德性与广义之法之重合 (四)广义之法与“法的目的价值等级体系”之重合 (五)小结:“德”在“道”的基准下可建立古代“法的目的价值等级体系” 三、《老子》对现代“法的目的价值等级体系”的启迪 (一)以符号学为方法:古今“目的价值”的“意素”对比 (二)通过“意素核”中转:呈现现代“法的目的价值等级体系” (三)现代“法的目的价值等级体系”是法治的整体目的 四、小结:在“道”的基准下可呈现现代“法的目的价值等级体系” 第三章 “法”——以“目的价值等级体系”为坐标 一、引子:从形而上的“道”到形而下的“法” 二、“目的价值等级体系”坐标中的法及其现代阐释 (一)与道立约:VS社会契约 (二)食税合道:政治存亡之基石 (三)刑杀不用:死刑存废中西之争 (四)小邦寡民:地方自治与理想图景 (五)大国宜为下:新国际准则 三、小结:“中国自然法”通过“目的价值等级体系”而指导实在法 第四章 结语 一、“中国自然法”及其“目的价值等级体系”可作为解决法律价值:中突的坐标 (一)前提:通过孔、老对比而凸显《老子》特点 (二)兼容儒佛的中国之“道”概述 (三)小结:“中国自然法”基准下的“目的价值等级体系”是实在法的标准 二、通过“道”思维创新法学方法 (一)关注直观与逻辑统一的法律思维 (二)创新哲学与社会学结合的研究方法 (三)向“上德”升华与法学多元学派的辩证统一 (四)对三个当代法律原则的补充论证 (五)小结:“道”思维的运用在当今可创新法学方法 附录:《<老子>批判性版本》的内容——基于楚简本与帛书本的结合 参考文献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老子法观念探微--开启中国自然法及其目的价值体系/西南政法大学法理学博士生文丛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费小兵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2041115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332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290 |
| 出版时间 | 2013-06-01 |
| 首版时间 | 2013-06-01 |
| 印刷时间 | 2013-06-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36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B223.15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1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09 |
| 宽 | 147 |
| 高 | 13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