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激活员工--打造常青企业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立足于一个“众”字,着力于“众”下面的“从”字。以企业最困难的时候为背景,培育和提升企业软实力,统一全员意志,整合全员力量,众志成城,携手并进,共克时艰。而这次金融危机所引发的经济寒冬,让所有企业体会到了不同程度的艰难,感受到了“人”的伟大和责任,自然也给本书创造了一个极好的“破题”机会。那就是,企业在困境中如何依靠员工,凝聚员工,激励员工,并把困境中推行的员工策略放大到平时,使之成为一种管理常态,那企业就没有不兴之理,就没有不旺之势!

内容推荐

企业软实力讲究一个“势”,就是汇聚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能量。本书从激活员工、感受员工、塑造员工、拉近员工、推动员工等五方面,破解员工活力基因,为企业奉上25种员工策略;教企业如何激励员工,让员工热情如火、激情四溢、士气如虹、顽强拼搏。一旦每个员工的活力因子都得到充分进发,企业就能切身体会到《咱们工人有力量》这首经典歌曲的伟大。

目录

前言:企业和员工携手共克时艰

第Ⅰ篇:激活员工

 1.挖掘潜力,创造价值

  别让员工“休眠

  在危机中彰显员工价值

 2.充满快乐,活力无限

  冬天里的员工快乐指数

  以“青春之泉”抵御寒流

 3.激情至上,绩效次之

  一起做冬天里的一把火

  绩效主义“毁”了索尼

 4.全力以赴,追求卓越

  挑战“贵气”与“惰性

  卓越诞生于最艰难的时候

 5.加速变革,浴火重生

  静悄悄的冬天革命 

  冬天里的“洗脑风暴 

第Ⅱ篇:感受员工

 1.和风细雨,开启心扉

  北风冷心,南风暖心

  再大的危机也能度过

 2.消除症结,释放情绪

  驱走冬天的阴霾

  给员工放“情绪假

 3.放心管理,放手行动

  留下的是信任和口碑

  把钥匙交给员工

 4.将心比薪,相得益彰

  不该把员工的“奶酪”当“节流

  一元年薪与不减一分

 5.履行法规,平衡劳资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棵稻草

  大事把好关,小事多让步 

第Ⅲ篇:塑造员工

 1.坚守核心,绝不动摇

核心是信心,更是价值

本色做人,出色做事

 2.尊重个性,和而不同

用企业个性整合员工个性

把“魔鬼”的一面“藏”起来

 3.种豆得瓜,养成习惯

危机“逼”出好习惯

好习惯决定好未来

 4.达成默契,共同成长

危机当头,靠什么凝聚员工

让员工心中有企业

 5不失时机,整合文化

抄底还需操“心”

就怕貌合神离

第Ⅳ篇:拉近员工

 1.营造氛围,提升士气

充满温馨和关爱的时刻

冬天里的“国际歌”

 2.人单合一,顾客满意

下道工序就是顾客

与客户一起“冬泳”

 3.拆除樊篱,无缝沟通

避免信息不对称危机

提倡“人人是老板”

 4.虚拟组织,聚合创意

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团队虚拟,信任不虚拟

 5.抱团取暖,不离不弃

员工就是企业的桩

只有分担,没有牺牲

第Ⅴ篇:推动员工

 1.体验危机,形成压力

用危机这面镜子照照自己

试试员工最大的压力负荷

 2.放大危机,持久应对

看不到危机才是最大的危机

将隐患通通揪出来

 3.超越危机,加快学习

市场不好时就该花钱

量身定制“潜力计划”

 4.挑战危机,高效执行

扯皮到此为止

慢了就会被煮死

 5.应对危机,简单制胜

专注应对不确定性

创新管理,夯实基础

后记:向不裁员的企业致敬

试读章节

企业的创造力依托的是创造型人才的贡献,而创造型人才需要进行创造力开发教育来加以培养。当前世界发达国家都已把人的创造力开发作为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来抓。美国早在70年代就在大学里普遍开设了创造性思维训练课程,人才创造力开发现已普及到了政府机关、军队和企业。日本在1982年的国策审议中就作出了“开发日本人的创造力是日本通向21世纪的支柱”的决议,把国民创造力开发作为基本国策。

创造力是企业的最大财富与第一资源,而企业创造力的核心是每个员工是否具备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它综合体现了员工的智慧、才干、胆识、事业心和责任感。创造性开展工作就必须有想干事、干实事、干成事的勇气,具有永不满足的创新精神。正确执行力与创造性开展工作相辅相成。执行是企业员工的天职,创造性开展工作是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自身能力的体现,执行的效果是对其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检验。

以执行为标准,可将员工划为三类:第一类是不执行或执行一部分,更谈不上创造性开展工作了,也就是不想事,更干不成事;第二类是只能教条地执行,完成工作目标;第三类是在执行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也就是想事、干事、能干成事。前者属于不称职的员工,第二类只能说基本称职,后者才是称职的。有开拓精神、负有责任感、工作出类拔萃的员工在执行中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实际上,盘活资源首先是盘活员工,而要激活员工,更多的是如何抑制员工的惰性,让员工迅速行动起来。基于此,我很欣赏海尔张瑞敏提出的斜坡球理论。

海尔斜坡球理论:企业在市场上的地位犹如斜坡上的小球,随时都会滑下来。要使小球不下滑,需要两个力:一个是止动力,也就是企业的基础管理;一个是上升力,也就是创新,使其不断向上发展。该理论认为,企业发展的加速度,与企业发展动力和阻力的差成正比,与企业的规模成反比。当企业发展动力大于阻力时,企业稳步向前发展;当企业发展动力小于或等于阻力时,企业会停滞不前或下滑。

斜坡球理论就是让员工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按照斜坡球理论,一个企业在外部市场上所处的位置,就如同一个球在斜坡上会自然下滑。企业受到内部职工的惰性以及外部市场的压力会让它下滑。要想让企业在市场上保持其竞争力,能够在斜坡上继续向上走,第一,要克服内部员工的惰性;第二,要研发最好的产品。克服内部员工惰性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日事日毕、日清日高。这条海尔人公认的价值观,使海尔所有的人严格、愉快、尽心地做他们的OEC管理,每天工作,每天填表。

人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资源潜力的发挥。若缺乏充满激情和创造力的员工去激活和放大资源的潜力,资源就只能处于休眠状态,就无法转化成现实的竞争力。像海尔吃“休克鱼”,就是借助其强大的人力资源整合能力,只对企业的软环境——企业文化和人员的配置——做一点改动,就把“休克鱼”激活了。

员工是企业发展的最大财富和宝贵资源,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创新能力,应当加以发挥和利用。人的能量如同光能。普通灯炮所发出的光,只能用作一般照明。但是同样的一股能量如果像激光束那样对准一个方向,就可以穿越任何障碍。在企业中,每个员工能投入多少力量,就看如何引导他们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

企业创造力开发的原点和支点,就是充分发掘员工的创新潜能,进而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美籍华裔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说:“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创新能力。”微软公司的核心理念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激发每一个员工的潜能”。微软在招聘新员工时首先强调不是人现在的能力,而是人的潜能。因为微软认为,你可以不懂计算机的软件、硬件的知识,因为你的潜能就会让你掌握这些知识。它强调的是人的激情,让你的能力全部发挥并且做到更好。在微软公司,企业管理的关键就是创造一个氛围,而这就是所谓的激情领导,像SAP公司、IBM公司、柯达公司等公司所做的那样。在这些公司看来,管理学就是激发员工的潜能,而激发员工潜能的本质就是激发员工的激情。

企业创造力来自员工。就制造业来说,离不开三个资源要素,即原材料、设备和员工。原材料和设备会逐渐老化、贬值,只有员工才是企业唯一可升值的资产。经济危机的好处是逼迫企业激发内部的智慧和创造力。比如,一般上班族工作,容易陷入安于现状、抗拒改变的心理状态,企业就要设法激发员工释放潜力,应付各方面的竞争。心理学家认为,一般人员大约只发挥1/10的潜力,因为容易自满、安于现状、拒绝改变是人类共同特性。在过去低增长、低竞争的时代,员工轻松应付的工作态度,也许还有生存空间,但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必须以“拧干毛巾”的精神,要求员工尽到最大努力。

IBM公司为激发员工的创新欲望,推动创新成功的进程,在公司内部设立了一系列的别出心裁的激励制度。制度规定:对有创新成功经历者,不仅授予“IBM会员资格”,而且对于获得这种资格的人,给予5年时间和必要的物质支援,从而使其有足够的时间和资金进行创新活动。

IBM的这种潜力激发,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报酬,也是强有力的促进剂,更是一种最经济的创新投资手段。其最大的目的就是利用员工的创新精神,加以诱导,从而辅助和开发其最大潜能。

……

P6-8

序言

企业和员工携手共克时艰

企业之“企”字,道出了管理的精髓——以人为本。离开了人,企业就会停止,就不能走远。具体来说,企业是一群志同道合者的组合,人比较多,用一个“众”字来表达,更加形象生动。我一直认为,企业是个大写的“人”,一撇一捺,分别代表员工和顾客,合在一起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大写“人”。再看“众”字,三“人”组合,上面的“人”凸显企业人格,下面的两“人”,可以说是员工和顾客,也可以说是企业内部一个协同的整体团队,就是“从”。企业由“人”而“从”至“众”,就是用企业的软实力聚合共同生长的力量。

本书立足于一个“众”字,着力于“众”下面的“从”字。以企业最困难的时候为背景,培育和提升企业软实力,统一全员意志,整合全员力量,众志成城,携手并进,共克时艰。而这次金融危机所引发的经济寒冬,让所有企业体会到了不同程度的艰难,感受到了“人”的伟大和责任,自然也给本书创造了一个极好的“破题”机会。那就是,企业在困境中如何依靠员工,凝聚员工,激励员工,并把困境中推行的员工策略放大到平时,使之成为一种管理常态,那企业就没有不兴之理,就没有不旺之势!

按照企业软实力理论,企业越是处境艰难,越是发展软实力的最佳时机。尽管现在金融危机的影响快走人尽头,经济渐成复苏之势,一旦我们回过头来看这场百年难遇的经济浩劫,就不必过多地去计较企业在这场危机中的损失,倒是要好好想想,经历这场危机后,企业到底获得了什么?是否感受到了危机境遇下所诞生的那股让人刻骨铭心的精神力量,让企业终身受用。

国际金融危机考验企业的软实力。应对危机,企业最需要软实力。胡锦涛主席在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上指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国际金融市场造成严重冲击,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忧虑。面对这一全球性挑战,世界各国需加强政策协调、密切合作、共同应对。在此关键时刻,坚定信心比什么都重要。只有坚定信心、携手努力,我们才能共同渡过难关。应该说,这场危机彰显的企业软实力,其主题词就是信心、携手、克难。

我以为,企业应对经济危机,既要唱响《义勇军进行曲》,做到居危思进,还要唱响《咱们工人有力量》,做到携手前进。令我感动的是,在需求萎缩、订单减少、出口受阻、资金短缺……的风暴面前,很多企业没有退却,用责任、关爱、真诚践行着不裁员、不关门、不停产、不减薪的承诺,不但感染了所有员工,也打动了相关利益者。员工热情高涨,主动申请减薪,誓与企业共存亡;不等不靠,积极寻找新市场,优化产品结构,用转型实现企业软实力的提升——在应对中努力化“危”为“机”。

《义勇军进行曲》和《咱们工人有力量》这两支曲子交响在一块,彰显的是企业势不可挡的软实力。经济危机以来,不少企业展开了“企业有困难,员工怎么办”和“员工有困难,企业怎么办”的大讨论,这种劳资双方的互动交流,从感情上拉近了彼此的距离,由此演绎出了一系列“企业替员工着想,员工替企业出力”的交响曲。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三个真实的案例。

甲企业:经营难以为继,债主纷纷逼上门。员工们听说公司要破产还债,非常激动,坚决不同意破产,纷纷表示愿意减薪,甚至倡议为公司“捐款”,与企业共存亡,喊出了“企业在,希望就在”的肺腑之声。债主被员工们的情绪感染了,表示理解该公司的处境,同意暂缓返款。企业的燃眉之急因员工“力撑”而缓解,应该说,企业生存的信心是员工给的,员工的这份赤子之心就是企业平时蓄积的软实力,终于在困境中释放出来了。

乙企业:面临严峻形势,情况通报给员工后,大家的反应,出乎公司领导的意料。一是认理。订单少了,工资当然要少,纷纷表示要响应号召,立足本职,团结一心与企业共同应对金融危机。二是实干。在生产车间,有活干的员工,在紧张忙碌地进行生产;暂时没活干的,则在进行技能比赛。三是想办法。员工克服种种不利因素,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进行技术创新,为企业“积小流、成江河”,一大批为企业降耗增效的“金点子”不断涌现。尽管经济形势复杂,公司业绩却逆势上扬。

丙企业:以内拓外扩的行动鼓舞员工的士气,增强员工的信心。员工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来支持企业渡过难关。春节假期还没有结束,生产就提前开工了,员工毫无怨言。在他们看来,与其他公司相比,他们是幸福的,工资分毫不少,每月按时到账;公司就是他们的家,现在生产任务多,是好事,要支持,坚决完成任务,没什么好说的。

以上例子是这次金融危机中众多企业与员工共克时艰的几个缩影,共同点是员工对企业充满感情,有很强的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工作上满怀激情,有干劲、有闯劲,顶住困难与企业一道“爬坡过坎”。应该说,经济危机情势下员工所表现出的积极的精神状态,是任何企业所希望的,也是任何企业在任何情况下最需要的。

问题的关键是,现在不少企业并没有找到激发员工活力的根本方法,还在无端的劳资纠纷中徘徊;更有甚者,形势好的时候把员工当作挣钱的机器,形势坏的时候把员工当作成本包袱。对待员工,无论从观念还是方法上,都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升。

员工不是包袱,而是企业最大的财富;员工不是成本,而是企业最大的资本。在严寒酷逼的经济冬天,企业如何在不减员、不减薪、不减福利待遇的情况下,继续保持良好的绩效,并与员工一起成长.叶二重要的是提升企业软实力。经济危机下,企业最需要软实力,也是培育企业软实力的最佳时机。企业软实力的使命是实现资源整合,员工在所有资源要素中居于首位,企业软实力挂在员工脸上,写在员工心里。因此,基于企业软实力的资源整合,必须从激活员工开始。

企业软实力讲究一个“势”,就是汇聚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能量。为此,本书从激活员工、感受员工、塑造员工、拉近员工、推动员工等五方面,破解员工活力基因,为企业奉上25种员工策略;教企业如何激励员工,让员工热情如火、激情四溢、士气如虹、顽强拼搏。一旦每个员工的活力因子都得到充分进发,企业就能切身体会到《咱们工人有力量》这首经典歌曲的伟大。

一起来吧,大家同在一艘船上。企业由“人”而“从”至“众”,只要企业与员工荣辱与共、同舟共济,危机也会变成机遇。众人划桨,暂时搁浅的大船定能驶向成功的彼岸。

后记

向不裁员的企业致敬

在遭受金融危机冲击最艰难的时候,很多企业不以一己之难而为难,不以一己之利而惟利,公开承诺不随意裁员、不拖欠工资,切实保障员工利益,与广大员工一道同舟共济、共克时艰。这体现了作为企业公民的良好道德修为,尽管这是企业的基本社会责任,但在所谓“裁员潮”、“减薪潮”、“倒闭潮”一浪高过一浪的情势下,企业能够挺住潮汐,引领潮流,坚守道德底线。我以为难能可贵,这样的企业值得尊敬!

在我的企业软实力理论中,企业软实力是一个纵横交错的体系,纵向的就是一个金字塔,即趋势预见力、环境应变力、资源整合力、文化制导力、价值创新力,横向的则是一个轴心圆,即外围的基本软实力——社会责任,中间的核心软实力——价值创新。

当今国内企业的软实力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层次?我在《软实力——中国企业的破局之道》一书中已阐明:中国企业软实力层次还处于履行社会责任补课的阶段,即基本软实力建设阶段。尽管我国的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已把培育企业核心软实力——自主创新作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内容,但是,如果企业过不了社会责任这关,核心软实力就永远立不起来,任何转型、升级的措施就变成了舍本逐末了。

经济危机虽然很快会过去,但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的基本常态。经济危机考验企业软实力,更大程度上是考验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和执行。比如不裁员,不欠薪,恰恰正是社会责任的鲜明体现。一个企业素质怎么样,在利与害之间如何取舍,社会责任就是一杆沉甸甸的秤。

想起经济危机刚刚爆发,不少企业就将重点都放在保利润上,由此上演出一幕幕“危机裁员”的悲剧。有的企业在《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前,早就动了裁员的念头,只是碍于社会责任的公理,迟迟未动手,危机来了,正好就汤下面,顺势辞工。有的员工为企业奋斗了大半辈子,只因危机当头,被无端请出。有的企业老板对于裁员之举,口口声声是出于无奈,生死关头,公司利益高于一切,多个员工就多个负担,企业都没法生存,就没法顾全员工了。

更有甚者,有些企业老板拿了下游客户交付的定金后,偷偷地“半夜逃逸”,留下一堆债务和被拖欠几个月薪水的员工。有家合资企业突然裁员1300多人,让当地政府猝不及防。像这样不顾及员工生存的企业,完全是不负责任的,是把职工当“包袱”,统统甩给社会,是为社会制造负担!企业家的良知在于,在困难的时候,绝对不能牺牲国家、企业及员工利益换取效益增长,因为,每一个岗位背后都牵涉到一个家庭。

其实,在危机环境下,企业。“裁员图存”的做法是可理解的,但话又说回来,裁员是有尺度和章法的,不是以外部环境的变化为参照,而是以企业核心价值和行为准则为基准。我以为,企业裁员不应成为经济危机的“特产”,应当视之为正常情况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只是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这种管理做法的力度较之以往可能更大些。

就像在外部正常的环境下,企业按照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和管理标准考核员工,合格的留下、加薪甚至升职,不合格的则解聘或者解雇。按照这样的评判,一根准绳,员工对自己的去留相当清楚,对企业的做法也很理解、服气。这叫“裁员不裁心”,这是企业秉持自己的核心价值理念,以公道之心和负责任的态度,对员工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力,也就是企业软实力。

在此,我提出一个思考:经济危机下企业最大的危机是什么?我以为,每个企业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经常扪心自问,企业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如果你的核心家当缺乏软资产,就要警觉这是企业最大的危机。其实,企业如果随便把员工的“心”这个软资产解雇了,随时都会给企业酿成无法想象的危机,这就是最大的危机。

不顾及经济形势和社会责任,只考虑所谓的成本和利润而随意裁员,不但伤及员工,企业也无法得好处。裁员之际,员工士气低落,所谓凝聚力荡然无存。对企业而言,伤的乃是人气、元气,较之于裁员换来的那点成本下降,得失未必合算,更甚至得不偿失。企业需要“忠诚员工”,但“忠诚”是互动的,能“抱团取暖”,才有“忠诚员工”。经济发展有它的周期性,有能力、有眼光、有思路的企业总会努力在困难中寻找发展机遇。而寒冬中能与员工抱团取暖的企业,实际上是赶在春天来临之前就早早赢得了发展的人气。

员工是公司最宝贵的财富,业绩不是靠“裁人”裁出来的,而是靠“凝聚人”做出来的。商场如战场,有数不清的艰难险阻,说不清的风雨飘摇,随时就会把企业置于万劫不复的“悬崖”边缘。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劳资关系,本身就如跷跷板一般起伏不定,而企业处于危机之中的状态必然使这种关系更为紧张,一旦处理不好,将造成员工人心涣散、企业分崩离析的严重后果。企业要应对危机,除了制订各种应急措施之外,如何稳定企业内部,让员工与企业共渡难关就是一件最重要的事情了。

企业与员工,实际上是一个利益攸关的整体。企业的发展兴旺,离不开员工的劳动创造;员工的美满幸福,也有赖企业的良性发展。企业好,员工也好;员工好,对企业也是大好事。整体来说,员工和企业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我以为,不管企业遇到多大困难,都是暂时的,而员工的生存却是长期的。在困难面前,企业要尽量顾及员工的利益,共克时艰。即使要解聘员工,也应该按照劳动法,依法保护员工的权益。能够聘用,就应该尽量聘用;工资收入,能不降低,就尽量不要降低,即使要减工资,也要多做说服解释工作。危难之际见真情,这个时候,企业对员工好一尺,将来员工就会回报企业一丈。而对于那些留在企业内的员工,要多一些关怀,多举办一些送温暖一类的活动,用增加精神关怀的方式,弥补大家一时的损失。

对员工来说,要尽量体谅企业的难处,把企业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对待。当企业出现经营困难的时候,要积极主动帮助企业出主意、想办法;面对暂时的不景气时,要学会过紧日子,和企业一起打拼,争取早点过上好日子;在维护自己的权益时,一定要在合理合法合情的范围之内进行,不提无理非分的要求。

“一根筷子易折,一把筷子折不断”,任何资源都有枯竭的时候,唯独只有“人”的资源永无枯竭。不管什么时候,企业和员工都要相互理解,彼此关爱,把一切不和谐的因素降到最低,营造祥和的内部环境。这样,对企业和员工都大有好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激活员工--打造常青企业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邓正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36665
开本 16开
页数 3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09-12-01
首版时间 2009-12-01
印刷时间 2009-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272.92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1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3:4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