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价值重估问题一直困扰着学界,其中,断定现代中国文学“断裂”了中国文学传统的声音一直占有相当的分量,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对此的回应虽然不断出现,但似乎都流于为“断裂”而掩饰,这样似乎还不足以直接面对“断裂”之说的挑战,究竟中国现代文学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这样的“断裂”,我们又当如何来判断这样的现象?本书汇编了当代文学研究名家的精辟论述,系统地对上述问题进行了阐述。
| 图书 |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6辑) |
| 内容 | 编辑推荐 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价值重估问题一直困扰着学界,其中,断定现代中国文学“断裂”了中国文学传统的声音一直占有相当的分量,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对此的回应虽然不断出现,但似乎都流于为“断裂”而掩饰,这样似乎还不足以直接面对“断裂”之说的挑战,究竟中国现代文学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这样的“断裂”,我们又当如何来判断这样的现象?本书汇编了当代文学研究名家的精辟论述,系统地对上述问题进行了阐述。 目录 卷首语 重建诗歌精神的当下阐释 郭沫若国际学术研讨会 郭沫若的万宝常研究之动机与意义 郭沫若与“千代松原” 《女神》中含有诗意的科学用语 狂暴与柔情——博多湾赋予《女神》的两种性格 现代文化问题 “哈佛三杰”与新人文主义意念理性 学科坚守与教学应变——现实压迫与现实诱惑中的现代文学教学思考 囚笼与筌蹄——关于思、意、言的矛盾 文学史新论 “耻辱”的形象——作为民族自我批评的鲁迅文学之二 鲁迅的死亡意识与现代性启蒙思想 启蒙者的爱与死:鲁迅小说《伤逝》再解读 中国文学格局的现代转型——从梁启超的“小说界革命”到“五四文学革命” 20世纪40年代沈从文的存在体验——以《烛虚》为中心的考察 方言人诗的合法性辩难与认同焦虑 知识之航与历史想象:重读吴兴华 “九叶诗派”质疑 《朝霞》丛刊的文学生产、传播与效应 论林莽《我流过这片土地》 《马桥词典》与昆德拉式的反讽精神 批评标准与《笨花》的考验 中国文学档案 中国新诗档案:1955 左边:毛泽东时代的抒情诗人及其他(一)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编年(二) 动态 发现一个完整的陈敬容——读《陈敬容诗文集》 编年视角下的文学史重构——评陈思广的《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编年》 稿约与稿例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6辑)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毛迅//李怡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巴蜀书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7523406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311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480 |
| 出版时间 | 2009-05-01 |
| 首版时间 | 2009-05-01 |
| 印刷时间 | 2009-05-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418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I206.6-53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9.7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四川 |
| 长 | 231 |
| 宽 | 169 |
| 高 | 13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