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清溪水慢慢流/东方学人自述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乐黛云,贵州人,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英语四会,俄语可阅读。现任北京大学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顾问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大学兼任教授。1990年获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全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

《清溪水,慢慢流》是乐黛云的情感散文和怀人散文集,主要是集中在学术新发展、个人生活情趣、对北大故人的怀念等方面。

内容推荐

海明威说,人生是一条小溪,从峻峭的山峰嬉笑着、喧闹着欢快地往下流淌,流过曲折的山谷,流过低洼的湿地,也流过黑暗的地下洞窟,慢慢流进宽阔的大河大江,最后,慢慢地、平静地流向广阔无边的大海,无所依恋地融人包容一切的宇宙的永恒。《清溪水,慢慢流》的标题即取其意。

《清溪水,慢慢流》是“东方学人自述丛书”之一,是乐黛云的情感散文和怀人散文集。

目录

前言/1

上篇:人生自述

思想性格的萌生/1

父亲与童年/1

蓝色的天堂/3

困顿与转机/6

山城中学生活一瞥/9

沉浸在西方文化的海洋中/12

初出家门/15

北上求学/15

我赶上了旧北大最后一站/18

新旧之交/2l

阶级斗争/26

“爱国”:多少事借你之名以行/26

土改:第一次灵魂的搏斗/27

我突然成了“极右派”/28

我不“认罪”/30

一个难忘的春节/32

“史无前例”/34

空前绝后的草棚大学/36

重返北京大学/42

20世纪最了解中国的人/42

最看重全民思想的自由与自觉的声音/44

肯定信仰和宗教的必要性/46

要个人有自由选择之权/48

开辟了一个新的学术空问/51

鲁迅、尼采、茅盾/54

事实就是事实/57

大洋彼岸/59

哈佛印象/59

在美国,先看说明书/61

伯克利的阳光/63

卡洛琳一家/65

我的第一本英文学术著作/68

知识分子是一个含混的概念/70

新的学术生涯/72

在自己的国家里自由地走来走去/72

我只想潜心读书和教书/75

走向世界/77

接受与影响/79

阐发研究/83

新批评派/84

结构主义/86

精神分析学/87

叙述学/89

阐释学/91

我与“文化热”/95

中国文化书院:一个新的民间学术团体/95

现代意识/99

扩大比较文学视野:关于中国和欧洲的两场现实主义论战/100

关于主题和意象的探讨/106

中国文类学/109

文学与自然科学/113

从“文化热”到“国学热”/118

后新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剧变/118

“野蛮精悍”的新鲜血液/119

我的研究兴趣也转向了传统文化/122

关于中西诗学对话的思考/125

第一部《世界诗学大辞典》/131

文化转型与文化差异/132

第三次再出发/138

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三阶段/138

80岁的回顾/155

下篇:情感之维

情是幸福之本/171

情感之维/174

人文素质是什么?/176

母亲的胆识/178

塑造我的五本书/181

我的五字人生感悟/182

我心中的汤用彤先生/186

我们的书斋/193

美丽的治贝子园/196

忧伤的小径/199

我心中的山水/203

我的选择我的怀念/216

献给自由的精魂/220

怀念马寅初校长/226

三真之境/229

魂归朗润园/238

永恒的真诚/241

一个冷峻的人一个热忱的人/247

学贯中西的博雅名家/250

李赋宁先生与中国比较文学/261

透过历史的烟尘/267

“啊!延安……”/271

绝色霜枫/277

他与死神擦肩而过/282

从不伪饰,总想有益于人/286

试读章节

鲁迅、尼采、茅盾

鲁迅与尼采思想上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20世纪30年代就有人尊鲁迅为“中国的尼采”,也有人将鲁迅的特点概括为“托尼学说,魏晋文章”,托尼即托尔斯泰与尼采之谓。鲁迅认为19世纪末叶,西方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动,变动的原因首先是观念的变化,是当时的“大士哲人”要“矫十九世纪文明之通弊”,“于是淳焉兴作,会为大潮,以反动破坏充其精神,以获新生为其希望,专向旧有之文明而加之掊击扫荡焉”。在这些“大士哲人”中,最杰出的就是“深思遐瞩,见近世文明之伪与偏”的尼采。鲁迅在文章中引用了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话:“反而观乎今之世,文明之邦国矣,斑斓之社会矣,特其为社会矣,无确固之崇信,无作始之性质,邦国如是,岂能淹留?”“无确固之崇信”就是只重物质而无精神上坚定的信仰,“无作始之性质”就是不少人随波逐流,无独创精神。尼采的这段话正是鲁迅把19世纪文明的通弊概括为“物质”和“众数”的由来。

针对这些通弊,鲁迅认为当前要务就是要“张灵明”而“任个人”。“张灵明”就是强调发扬人们内在的主观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力,能够“勇猛奋斗”、“虽屡踣屡僵,终得现其理想”,而“尼采,伊勃生诸人皆据其所信,反抗时俗,示主观之极致”,最高理想则在尼采所希求的“意力绝世,几近神明之超人”,和易卜生所塑造的“多力善斗,即忤万众不慑之强者”。“任个人”就是反对服从多数,无视个人特点。鲁迅追溯了19世纪以来个性主义发展源流。从力主个人主义的斯蒂纳、叔本华、契开迦尔到易卜生,最后还是归结到尼采:“若夫尼采,斯个人主义之至雄杰者矣。”鲁迅在写了这些话的十余年后,到了五四时期,他仍然认为尼采是“偶像破坏的大人物”,他不单是破坏,而且是扫除,是大呼猛进,将碍手碍脚的旧轨道不论整条或碎片一扫而空,而“旧象越催破,人类便越进步”。但这时鲁迅已感到尼采的超人“太觉渺茫”,虽然他仍确信“将来总有尤为高尚,尤近圆满的人类出现”,但也不必等候那“炬火”,而应该“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五四”以后,鲁迅仍然在许多著作中提到尼采。例如1929年,把尼采、歌德、马克思并列为伟大人物,1930年因尼采的著作只有半部中文译本而深感遗憾,1933年,在鲁迅的《由聋而哑》中,他又用尼采创造的、与超人对立的“末人”这个概念来说明阻断青年与外界的接触,“用枇谷来养青年,是绝不会壮大的,将来的成就且要更渺小,那模样可看尼采所描写的末人”,他大声指责企图进行思想统治的人正是“要掩住青年的耳朵,使之由聋而哑,枯涸渺小,成为末人”。直到1934年,鲁迅才和尼采有了明显的决裂。在《拿来主义》中,他说“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照无穷,只是给予,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茅盾接触尼采较鲁迅晚一些。1917年,茅盾在他的第一篇论文《学生与社会》中以尼采思想为武器,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时,还只是二十一岁。他认为尼采“最大也是最好的见识”,就是“把哲学上一切学说,社会上一切信条,一切人生观、道德观重新称量过,重新把它们的价值估定……扫荡一切古来传习的信条,把向来所认为绝对真理的根本动摇”。但是,茅盾并不同意尼采关于道德趋势的断语。他认为宣扬强者崇高伟大、理应压迫弱者是不对的。相反,弱者应该自强不息,成为强者。茅盾深感“民族气质的衰颓已到极点”,期望尼采的超人学说将有助于改造颓靡的国民性。因此,他特别赞赏尼采所说的“不应该屈膝在环境之前,改变自己物质构造去适应环境,以求生存”。在寄生虫的社会里,绝不应该以“适者生存”为原则,去做一个又肥、又圆滑的寄生虫,而是要彻底改变,力求超越。唯其如此,人才能摆脱猪和狗一样的只是求生的生活。茅盾认为_尼采所说“人类生活最强的意志是向权力,不是求生”、“实在有些意思”,但对茅盾来说,这绝不是崇拜强权,茅盾说:“唯其人类有这阿权力的意志,所以不愿做奴隶来苟活,要不怕强权去奋斗。”这显然和尼采的原意已有很大不同。

尼采在中国的影响始终不断。1940年代初期,陈铨、林同济、雷海宗等人创办了《战国策》半月刊,又在重庆大公报开辟了《战国》周刊。他们多方面宣传尼采,把他的学说应用到政治、社会、道德、文艺等各个方面。其中,著述最多的是陈铨。他的专著《从叔本华到尼采》曾被称为“中国唯一阐明意志哲学的书”。这本书不仅介绍了尼采思想的发展过程,而且讨论了“尼采的政治思想”、“尼采的道德观”、“尼采的无神论”、“尼采心目中的女性”等专题。陈铨的第二本专著《文学批评的新动向》则力图以尼采思想来解决文艺问题。全书以德国狂飙运动为“异邦的借镜”,以意志哲学为“伟大的将来”,分析了“民族运动与文学运动”、“盛世文学与末世文学”、“中国文学对于世界的贡献”、“尼采与红楼梦”、“叔本华与红楼梦”等很有意思的问题。他的结论是:“人类的自我已经发现了,世界已经转变了;天才、意志、力量是一切问题的中心……我们再不要任何外在的规律来束缚我们自己,我们要根据内在的活动去打开宇宙人生的新局面。”

总之,尼采学说正是作为一种“最新思潮”为中国知识分子所注目。尼采对西方现代文明的虚伪,罪恶的揭露和批判,对于已经看到并力图避免这些弱点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来说,正是极好的借鉴。他那否定一切旧价值标准、粉碎一切偶像的破坏者的形象(这种形象在中国传统社会从来未曾有过),他的超越平庸、超越旧我,成为健康强壮的超人的理想,都深深鼓舞着正渴望推翻旧社会、创造新社会的中国知识分子,引起了他们的同感和共鸣。无论从鲁迅塑造的狂人所高喊的“从来如此——便对吗?”的抗议,还是郭沫若许多以焚毁旧我,创造新我为主题的诗篇,都可以听到尼采声音的回响。这就是尼采在中国知识界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的原因。但是尼采学说本身充满了复杂混乱的矛盾,包含许多非理性因素,他的著作如他自己所说,只是一个山峰和另一个山峰,通向山峰的路却没有,也就是说,缺少清晰的推理程序和逻辑论证;各种隐晦深奥的比喻和象征都可以被随心所欲地引证和曲解。因此,尼采的学说在不同时期也就被不同的人们进行着不同的解读和利用。

P54-56

序言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宾州天普大学的傅伟勋教授策划了一套《当代学人学思历程》,意在带动年轻一代的治学热情,希冀改变金钱至上主义的偏差。他的约稿信要求“自由自在地抒发个人的研修心得、撰著经验、自著介绍、生命体验,对于政治、社会、文化、教育等项的反思,甚至研究过程的挫折感或失败经验等等”,他相信这样的著作必能有益于社会,带来深远的启蒙意义。他的想法甚得我心,因此应邀担任了第一批撰稿人,并于1995年交稿,在中国台湾出版了《我就是我——这历史属于我自己》。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这套十五本的《当代学人学思历程》未能在大陆出版。

时日飞逝,傅伟勋教授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的深远立意却始终在我心中。当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约稿时,我即欣然同意,遂在《我就是我——这历史属于我自己》的基础上写成这本《清溪水慢慢流》。与前书相比,这本书篇幅大约增加了一半,主要是集中在学术新发展、个人生活情趣、对北大故人的怀念等方面。

海明威说,人生是一条小溪,从峻峭的山峰嬉笑着、喧闹着欢快地往下流淌,流过曲折的山谷,流过低洼的湿地,也流过黑暗的地下洞窟,慢慢流进宽阔的大河大江,最后,慢慢地、平静地流向广阔无边的大海,无所依恋地融入包容一切的宇宙的永恒。本书的标题即取其意。

乐黛云

2011年8月19日于北大朗润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清溪水慢慢流/东方学人自述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乐黛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304303
开本 16开
页数 2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56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11:3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