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牧夜手记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诗意化的中篇小说,是当代新锐青年作家、北大中文系博士——徐钺最新力作!北大中文系教授陈晓明隆重推荐!

本书的主干内容是:一个孤独敏感的年轻人(从十二岁起便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在飘零沦落的异国旅程中一边给国内的女友写信,一边不断追忆那些已经逝去的时光和亲人,直到一场旷日持久的宿命轰然降临。

内容推荐

  主人公是一个二十七岁的漂泊者,以翻译和写作谋生;然而将这个人物与所有他者区分开来的是——他自十二岁的某一天便开始失眠,在此后十五年的时间里再未安睡过。他的亲人、他所爱的人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个个离开了他,然而,他将此视作一种被预言的宿命。他将那个似乎永远召唤着自己,却又并未真正现身的声音描述为一个大写的“他”——一个匿名的巨大在场。

后来,主人公在偶然中见到了一个同样具有某种波希米亚气质的、却更加年轻的被召唤者,一个似乎同时以“我”和“他”的影子出现的人物;并且,读到了他的一本尚未完成的笔记。然而,故事中的“我”并不知道:这正是那匿名的声音读出自己的开始。“我”只是翻阅着那本笔记,在夜晚写下更多掀动宿命的文字,一步一步,走向那被预言的黑暗入口……

目录

I—1·2·3·4·5·6·7

II—1·2·3·4·5·6·7

III—1·2·3·4·5·6·7·8

IV—1·2·3·4·5·6·7

V—1·2·3·4·5·6·7·8

VI—1·2·3·4·5·6·7·8·9

信使(代跋)

试读章节

亲爱的叶:

我终于能够在一张属于自己的书桌上、在一个房门紧闭而我竟然自己拥有钥匙的房间里给你写信了,这距离上一个属于我的——真正属于我的——可以写作并且等待(那个人还没有来)的房间已经有五年零四个月;我真的想送给上帝一条绣满合欢花的裙子,他该知道——我是多么想你!

我该会在这里留下来,在这生着许多棕榈和柠檬树的地方,有淡蓝色空气和钟声的地方。不管怎样,这座城市都远比我在旅途中所弃置的那些更像一个可以让人安坐的所在;甚至,我可以听一听十月将尽时淡而慵懒的晨雾,而并不会被六点钟一束陌生的光轻易刺痛……是的,小叶:

——我有一个不太大的房间、一张自己的书桌了!

……

原谅我这些散乱的话语,我甚至还没有向你做哪怕一点点的问候:小叶,你还好吗?

我知道你会想起我;时常地,在早餐后片刻的静憩或是在子夜某个陌生的帘后传来断续歌声的时刻,想起一些温润的颜色,不被挂钟硬而沙哑的声带说出。至少,我是这样……我许久没有给你写信,你怪我了么?小叶,你和家人都好吗?还有学校里的一切?你该知道,就算已经过去五年,你的健康仍然让我不可抑止地挂念。

至于我,我已经把最后一辆还能蠕动的汽车还了回去,在上个周末结清了十五个多月以来的账目。很难相信,一部不到二百页的小说竟支撑了我一年多的生活——还有剩余,足够预付这房间的租金。这让我觉得写作……怎么说呢,它究竟还是有些可用来兑换钥匙和勺子的脸孔的。旅行教我学会了容忍,教我看到并且容忍地看到:作家同牧师或制鞋者有着容易混淆的形象,他们都穿着自己的使命走路。有时他们会穿错鞋,或是说错话,saluent en francais les Maures d chauss s;但人们总会叫来警察,尽快地纠正他们。的确如此,有些城市的警察就像面包渣一样可爱,它们会在凌晨敲我车窗的玻璃(我不知是否该辩解自己不是偷运者和诗人:我还没有职业);它们会揉我,烘烤我,把我像熟牛皮一样铺在后备箱上,然后笑笑——一切都很正常。

可是,小叶:

我也的确有些累了。但停在此刻,却不是因为疲劳和穷困。我只是厌倦。

我寻找一间房子,一件还算体面的工作,一个可以将我父亲的旧大衣挂起的、立在门廊里的金属衣架……感谢上帝或者随便谁的保佑,我已经找到了,所有这一切。可很快,我就发现它们遮蔽了一些在我指节处瑟瑟低语的声音:我必须写下去么?我永远不能甚至恍惚地在自己的床上倒下,躺一会儿么?……这不止是悲哀,我想,我是有点厌倦了,为自己。你知道,小叶,我自称为许多名字工作过,死人的名字;但这种自欺欺人的解释只能留在我笔记本厚硬的封皮之中,只能是因为我还不肯承认那些书商点数递出的纸币竟然让我在某些时刻感到快乐——难道食物和一张可以在倦怠时深深坐下的椅子就这样索求着我必须的工作,却从不过问我的十指长久以来在午夜所等待的那个声音么!

……

够了。

不该再想那许多只可能给出隐晦暗示的、把房间歙暗的质责了。我已经接受了另外两家出版商的工作,很快我就可以在这房间里添置一些新的家具,还有更多的书。我会在这里住下来的,我甚至感到了一种在水泥和高压电缆间放牧的幸福——我可以走过许多陌生的街道(它们因为同样的陌生而任由我穿着不甚礼貌的粗旧外衣经过),可以在太平洋最东侧的沙滩上捡起许多发亮的贝壳,装进衣袋,在城南那片太过低哑的田野将它们撒下;然后,我可以带着各种颜色的、富足的疲惫回到家中,在任何一个我所愿意的时刻让钢笔胀满,给你写下一封不必为措辞而游疑的长信……该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它们正在拼出“幸福”的某个字母:我拥有了自己的书桌,椅子,灯,甚至一张对我而言太过奢侈的床。但是——一个家,假如我想将现在这个可以啜着热茶给你写信的狭小房间当作“家”的话,总还需要些什么。

我想,该有一把雨伞。这是必须的。对于从事于文字的人(我还不想简单地将自己这样的工作僭称文学)来说,那件黑胶皮的雨衣未免有些寒酸。我应该买一把不太贵的雨伞,伞柄要长一些,在雨后积水的鹅卵石路上它或许还可权作辨识那些凸凹沟洼的手杖。

要有一个更大一点的书柜,至少不能一直用着那个没有隔层的衣橱。其实,这座城市每到周一的上午都会有许多破旧家具被弃置在街道的角落,缄默着,直到有人将它们重新领养,或者待到下午,被收旧的卡车带走。然而四天前我只是在窗口看着它们随着车胎碾过石子的艰涩离去,当真要我从街上捡回……小叶,这并不是因为感到难堪、或是别的什么无谓虚荣,我只是觉得,那未免会让房东怀疑我偿清租金的能力。或许我会自己动手做一个。在南部某个城镇借宿的时候,一个曾在农厂做活的老人教会了我一点最基本的手艺。而我只是想要一个书橱,一个甚至不需要太象样的、能够把我那些可怜的收藏整齐一点放下的木头盒子……盒子;盒子——这应该不会太难。

还有么。

对了,我需要一个准确些的闹钟:我不能记错他有可能叩响房门的时刻……小叶,虽然从未彻底坦诚地向你说起,但你应该知道:我比几乎所有人都有着更多的时间,黑的时间。我可以在整个城市将昨天湮灭的时候背出一首亚历山大体的长诗,不错一字;或是读完塔迪厄某篇乏味的文字游戏然后译作英文——准确,就像许多人在午后的办公桌上才能做到的那样;或者……就到这里吧,我知道你不喜欢这种病态的“自我欣赏”(但愿我能因此对自己有个什么欣赏)。只是别为我担心,好么?我会离开他的,当我们重又能在不被时差分断的夜晚抚过彼此的掌纹,当我们重在一起——不论你来到这里,或者等我回去。

你知道,我会的——我们会的。

不会很远,相信我。

爱你,且想你的

P1-4

序言

如此黑暗,如此明亮——《牧夜手记》序

陈晓明

今天,是时候了,该读一读徐钺的小说了。当代中国汉语小说已经久违了这样的小说,这样以语言自身的力量,以语言对存在的细微辨析,以语言对存在深渊的测度……来书写的小说,它被称之为小说,那还是上世纪80年代末及90年代初的短暂时光。那个被叫做孙甘露的小说家,突然间写出《访问梦境》、《信使之函》、《请女人猜谜》。如果不是因为《上海文学》、《收获》这二本权威的文学杂志,这些被称之为小说的作品是否可以站得住脚,还确实是让人心存疑虑。当年激进的先锋派,余华、格非、北村就对孙甘露的小说津津乐道,因为孙甘露站在汉语小说的悬崖边上,他们就可以在任何荒山野岭随意行走。这就是文学变革的示范效应,汉语文学也可以回到语言自身来建构文学世界。

历史如此迅速地翻过去了20多年,当年的先锋派已经人到中年,成熟的智慧已经不允许他们随心所欲或者铤而走险。文学的道路也向另外的方向的延伸,道路的尽头似乎清晰可见。我们已经再也读不到那种敢于以语言自身,以语言和个人的内心叙述来展开的小说,我们几乎遗忘了还有这样的小说,汉语小说还有这样的能力。

直到今天读到徐钺的小说,沉睡的知觉几乎在一瞬间唤醒,关于的语言的感觉,关于存在的事物与心灵的颤抖,也几乎是在那一时刻被灼痛。

这就是徐钺的小说,这就是《牧夜手记》存在的理由。

不用说,这部小说没有清晰可辩的故事,没有明显可供归纳的主题或者中心线索。但它有极好的叙述感觉,直接抵达存在的阴影处,一一道出存在的那些细微差别,道出那些事物的不同形状和生命。

小说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叙述人,那个牧夜者,始终的牧夜者,不用说,这倒是一个极其独特的叙述人。他在叙说着他的内心经验,那是关于黑夜、阴影、独处、封闭、悲悯、祈求……等等的经验。小说的叙述人,或者说主人公“我”是一个27岁的漂泊者,以翻译和写作谋生。从12岁起他失眠,此后15年的时间里再也未安睡过。小说讲述中我们看不清他的职业生涯与他交往的各色人群,实际上,他仿佛不和人交往,但我们可以随着他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去倾听人群发出的声音。他坐在咖啡馆,看着侍者准备食物,放在桌上,看着人群来来往往,他与人群隔着空间,咫尺之间,他却是局外人。

但更多的时候,他独处于阴影中,他是牧夜者,他在黑暗中一遍遍回味着少年时代的亲情,那么深切而易逝的亲情;他回味着爱情,同样是那么刺痛却虚幻的爱情。事物在黑暗中变得清晰,存在就在近处,触手可及。世界在他周围,他在世界之外。这或许是这部小说的核心思想。

徐钺的小说是不可复述的,那些故事,呈碎片般流动,有时像水圈一样荡漾开来,一圈圈不知要荡漾到何处去。他的叙述让人重历《追忆逝水年华》,普鲁斯特式的对往事的抚摸,如此感慨万端却又丝丝入扣。

也许读者会说,以徐钺的年龄,何以有如此深的感受?我们再也不能说,这样的小说是普鲁斯特的中国翻版,其中的法国味固然纯正,但中国的汉语言的韵致更加鲜明,一个中国少年到青年的人生历程极其真切呈现于你的面前。

以我对徐钺的了解,这些文字可以说都是从他的内心流出来的。我认识徐钺已有多年。徐钺曾经以极高的分数考入北京大学计算机系,读到大学三年级,转系到中文系。徐钺从小写诗,在大学是诗社的活跃分子,写诗的他,当然练就了语言的功夫,他是那种寻求语言质感的诗人,这可以从他的小说中读到。如果不是长期写诗,很难想象有这样的语言感觉。我也一直认为,有一种小说就是与诗相通,只有在诗意的层面上,才能理解这种小说,其纯粹性,当是汉语小说最有魅力的另一侧面。  徐钺与我的关系若即若离,这主要是在北大课堂上和一些不期而遇的途中。有一天,他来到我课上,和我聊了起来,我才发现他与我有某种神秘的联系。这种联系属于他的父母辈的社会属性,但还有他个人的气质,也让我有某种感应。那一学期他选我的课,做的论文是比较几部西方小说,很富有才情,语言和感觉都异于常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有一天,在北京的一条乱哄哄的马路上,我看到他迎面走来,说是迎面,其实是我发现了他。他告诉我到医院拿点安眠药,那时我鼓励他说,我16岁开始吃安眠药,后来17岁去插队霍然而愈。不想19岁以后上学,又旧病复发。失眠也是我的一大痛楚,真是同病相怜。今天读到他的小说,才又大吃一惊,他12岁开始失眠。据说季羡林先生18岁开如吃安眠药,一直吃到99岁。现在有了一个12岁开始吃安眠药的孩子,他难道要吃到109岁?我是这样鼓励他的,当然也与他共勉。失眠的人在黑暗中生活,需要意志和希望。但徐钺不是被黑暗包围,而是驾驭黑暗,阅读黑暗,他就是牧夜者。他在黑暗中看到爱,看清事物的真相,看到存在的永恒光亮。

徐钺有到美国生活多年的经历,但他还是要回到北京。他属于汉语,他属于有能力创造汉语新的表现力的人物——这样的预言放在他身上,不会为过的。我们需要的只是等待时日,只是拭目以待。

这些现实的经验,我只是说,这部小说里表现的经验看似极其抽象,且多有形而上的哲学意味,那些诗意化的语言却是表达了如此真实的个人经验,如此不留余地表达一个人的内心生活的轨迹,以语言和心灵的流露,给出汉语小说纯净的写作。

如此黑暗,如此明亮。

2010-4-7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牧夜手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知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560462
开本 16开
页数 13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0
出版时间 2010-06-01
首版时间 2010-06-01
印刷时间 2010-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9.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19:5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