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孙中山画传
内容
编辑推荐

韩文宁著的《孙中山画传》是以南京大学馆藏的孙中山先生的珍贵照片为基础编撰的,涵盖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事业、为中国的进步鞠躬尽瘁的波澜壮阔的一生的传记。本书将专业研究者的专业见解与一般人不得见的珍贵史料融于一炉,以通俗流畅的语言阐释之,一方面为学界添砖加瓦,更重要的,是让更多的普通读者能够从更立体、多方面的角度来领略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的风采。

内容推荐

韩文宁著的《孙中山画传》最大的特点在于收录中山先生的照片很多。在用文字记叙其人生足迹的同时,将目前所能见到的中山先生的留影都收入书中,是一部孙中山先生及其家庭的相册。《孙中山画传》使读者从丰富真实的影像当中,能深刻地感受到孙中山先生的人格魅力和伟人风采,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真实场景和巨大变迁。

目录

楔子

一 治病之术与“医国”之道

二 伦敦蒙难与一朝扬名

三 救亡图存与推翻帝制

四 筚路蓝缕与民国肇基

五 南下广州与三度开府

六 改组政党与继往开来

七 扶病北上与壮志未酬

八 奉安大典与不尽思念

九 心底无私与廉洁操守

十 人生哲学与经世致用

十一 修齐治平与思想光辉

十二 精神不死与域外传扬

十三 认知局限与瑕不掩瑜

试读章节

1892年9月,孙中山毕业后即于澳门、广州悬壶济世。他医术精到,一时“病家趋之若鹜”。但孙中山心存高远,有“鸿鹄之志”,不满足只做一个医治疾病的良医,他更关心国家民族的“痼疾”。匡时救世,显然比“医人”更重要,他的一生正是从医人始而“医国”终。诸葛亮曾有“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之遗训,而孙中山正好从另一面做出了很好的诠释。在他周围,逐渐聚集了一批寻求救国之道的志士。

1894年1月,孙中山又跃跃欲试,草就了《上李鸿章书》,并亲往“津门”力陈“救国大计”。选择李鸿章,不仅因为他是权倾一时的朝廷重臣,更因他以兴办洋务闻名,主张变革,力主强国。“投其所好”是为了引起他的共鸣,若能采纳,或许将出现自上而下的中枢变革。该书长8000余言,他提出了自己的灼见,也是问题的核心: “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

孙中山最后表示: “伏维我中堂(指李鸿章)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巨险阻犹所不辞。如筹海军、铁路之难尚毅然而成之,况于农桑之大政,为生民命脉之所关,且无行之之难,又有行之之人,岂尚有不为者乎?用敢不辞冒昧,侃侃而谈,为生民请命,伏祈采择施行,天下幸甚。”

在外求学的经历以及耳濡目染,令孙中山眼界大开,学识渐丰。国运兴衰之因,他深有洞察,乃“旁观者清”,而朝廷如坠云雾般混沌不辨,是“当局者迷”,他希望自己能够指点迷津,改变危局。上书显现了孙中山的治国之道,但客观地说,他的这些想法并非原创,而是受到他人的影响和启发。不唯如此,此时孙中山的基本思想并不是革命,而是改革,希冀通过汲取西方发展优良之道,让大清帝国提升造血功能,恢复元气。至于他本人,或许也能为人所识,得以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救国宏愿。

《上李鸿章书》递上去之际,正值中日战争一触即发之时,李鸿章忙于外交斡旋和军事部署,全无遐日。他是否看过,不得而知,但据说他丢了这样一句话: “等打完仗以后再说吧。”当然,这或许就是一托词,此事乃“肉食者谋之”,一个平头百姓何以懂得治国之道?岂不是贻笑大方!

孙中山得到这样的反馈后,知道报国无门。投书的失败,极大地刺激了孙中山,让试图从改良人手的他猛醒:既然“此路不通”,何不另寻他途。上书“遭拒”的机缘,成为孙中山思想转折的节点和分野。“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从此,他心中充溢着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热望,一举转向“革命”。

但孙中山的革命不唯武力,还有理论上的宣传战,以开启民智。针对保皇派人士所主张的君主立宪,他提出创建民主共和制度。他后来发动的多次起义,并未能动摇清政府的根基,百足之虫,未及要害,死而不僵;而他的思想启蒙,则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力地促进和推动了大众意识的觉醒与观念的转变。从武装实力而言,孙中山与洪秀全相比差了许多,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中山“驱除鞑虏,建立民国”的口号所击垮,何哉?宣传的作用和魅力也。一朝觉醒,便势不可挡。

P19-20

序言

风云变幻,世事沧桑,历史无情,岁月有痕。顽强的家族,总是在磨难中,一代又一代地延续着。

孙中山的先祖出自河南陈留县,其时间要追溯到公元8世纪以前的唐朝,那是中华帝国最为辉煌的一页。几番耕耘,几番收获,到了唐僖宗(873—888)时期,远祖孙拙已当上了两浙节度使。

其后,其子孙俐因有军功,被封为东平侯,引兵征战闽越江右间,屯虔州虔化县(今江西宁都县)。因政绩卓著,深得士民爱戴,遂定居于此。此后,历五代,到了孙承事,迁徙至福建长汀之河田。

到了明永乐年问(1403—1424),其后世子孙友松几经动迁,落户至广东东莞县,是为粤之该族始祖。又过了十_代,至孙鼎标,已是明清交替之际,他随钟丁先起义抗清,勇敢善战,屡败强敌,为钟所器重,曾一日升官三级,时人称其住宅为连升馆。此后,鼎标公兵败,族人多离散,其子孙连昌,迁居增城。康熙年间,再迁居香山县涌口门村,是为孙家驻足斯地之肇始。又过了两代,至连昌公之孙孙殿朝起,才至翠亨村安家。

在这千余年的世纪转换中,孙氏一族,从中原至两浙,从江西到福建,最终徙居广东。其后,殿朝公生恒辉公,恒辉公又生敬贤公,而敬贤公则生达成、学成、观成三子。其中长子达成娶同邑隔田乡杨腾辉之女,又生三子,长子德祜,早丧;次子德彰,即孙眉;三子德明,乃为孙中山。孙中山还有两姐孙妙茜和孙金星以及一妹孙秋绮,其中二姐孙金星夭亡。

历史常常就是这样,伟人诞生之地,并非占尽地利。地处今日广东中山市的翠亨村,若不是有成大器者为之作注脚的话,它就是广袤大地上毫不起眼的一分子。一个本是鲜为人知的偏僻小山村,因为从这里走出一位20世纪中国的伟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而闻名遐迩。

一听到翠亨村这个名字,马上就联想到生命之绿,眼前顿时浮现出一片葱郁的景象。翠亨村正是如此,它背负犁头山,三面临海,山清水秀,树木苍翠,佳景天成,宛若画中之画。

如果按照中国传统的农耕方式,在这封闭的小山村中,春种秋收,生儿育女,和和睦睦,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是多么令人向往。可现实生活中偏偏相异,青山绿水的翠亨村却土地贫瘠,不宜耕种,这对于靠土地生存的农民来说实是一种不幸。生活无着,无奈之下,许多人只能背井离乡,远走他处,到外地谋生。特别是近代以来,广东因地缘优势,与海外互通有无,得风气之先,许多人便出国闯荡天下。

俗话说,有一弊就必有一利,香山县因土质不好无田可作,这本是致命的缺陷,却因此成全了许多人。如果他们固守家园,或许连基本的生计都无法维系,但他们纷纷出洋谋生,虽说很苦,但几代下来,不少人都能在当地立足,有的还资产丰厚。这似乎应验了老子的那句名言:“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当然,尽管移居海外是改善家境可供选择的一种尝试,但要甘冒风险,发财者毕竟还是少数,许多人都客死势不可挡了。

孙中山生于1866年11月12日,他呱呱落地之时,无论是自己的家庭还是现实社会,都没有向他展示瑰丽的色彩,他的童年是在闭塞的乡村度过的,是与贫穷、落后和苦难为伍的。

苦涩的童年,给孙中山留下了深刻影响。这既磨炼了他的坚强意志,又使他隐约感到社会不公,在他幼小的心田里,常常溅起不满现实的浪花。但那仅仅是孩提时代的朴实童心, “人之初性本善”,他尚未能真正懂得这罪恶的渊薮。

孙中山的青年时代,曾抱定学医救人的理想,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医国”之道,种种不平等的现象,最终使他认识到封建制度的没落和腐朽,而只有彻底消灭这罪恶的肌体,国家、百姓才有希望。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孙中山正是抱着这种“舍我其谁”的不懈信念,开始了他漫漫而艰辛的革命征程。

从1894年至1911年这段时间,孙中山与其他革命志士一起,栉风沐雨,踏险而行。从组织兴中会到建立同盟会,从发展革命组织到建立宣传阵地、与保皇派进行论战,从发动萍浏醴起义、广州起义,到黄花岗起义……最终,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新的共和国,取得了社会革命历史性的突破和成功。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所历经的20年腥风血雨,似乎只用以上几句话就可以概括,但其中的艰辛和困难,又有谁知?要知道,在一个强大的、顽固封建的老大帝国中,要想变革,要想改朝换代,没有坚强的信念、不屈的斗志和力拔山兮的气概,焉能有为?但他最终做到了。

孙中山的一生,筚路蓝缕,备尝艰辛。他身怀救国救民的迫切心情和坚强信念,勇往直前,虽屡败屡战,仍执着如初,努力践行他的远大抱负和理想。这种决心,凸显了中国几千年来最可贵的精神,令人钦佩和敬仰。

现在,就让我们展开这一历史画卷,以全景的方式去领略孙中山的革命征程和中国人民对他的怀念之情。

书评(媒体评论)

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毛泽东

孙中山先生领导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提出过系统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计划,这充分显示了孙中山先生的气魄与眼光,他的很多设想在今天仍有参考价值。

——陈锡祺

祖父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人,他的生活很艰辛,为了救国,他经常是吃不饱睡不好,颠沛流离。这些年我寻访祖父足迹的讲演经历,让我亲身体会到他的这种艰辛。

——孙穗芳

我们越南人民,深切崇敬孙中山献身的奋斗精神和崇高道德。孙中山毕生的民族民主革命活动,曾大大地鼓舞了越南人民争取独立和自由的斗争。

——胡志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孙中山画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韩文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8171533
开本 16开
页数 30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4
出版时间 2017-09-01
首版时间 2017-09-01
印刷时间 2017-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44
CIP核字 2017176329
中图分类号 K827=6
丛书名
印张 19.2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30
170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10:11:47